讀《丁肇中》,品科學大師傳奇人生

2021-01-12 和訊網

《丁肇中》顧邁男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

197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春意融融。在一片暴風雨般的熱烈掌聲中,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健步走上講臺,他先用中文,繼而又用英文發表了他因發現J粒子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演講……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他在獲諾貝爾獎後堅持用中文致辭;他為中國培養了數以百計的高能物理科學家;他將「丁肇中科技館」設在故鄉山東日照。近日,由新華社記者顧邁男撰寫的丁肇中傳記《丁肇中》一書,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以丁肇中教授成長和科研歷程為線索,以他探索物質世界的科學實驗、科學研究與發現為主要內容,展現其科學精神,讓讀者進一步領略科學大師的人格魅力。

由於戰爭和社會動亂,丁肇中少年時代未能進學校接受正規教育。戰爭結束以後,便隨父母從重慶到了南京,進入小學讀書。1956年,丁肇中遠赴美國求學。1959年,丁肇中獲得工程物理和工程數學科學學士學位。之後他在密西根大學開始研究生課程,1962年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的丁肇中選擇留在密西根大學物理研究所,開啟他科學探索的漫漫長路。

從邁向諾貝爾獎的第一塊基石——捍衛量子電動力學的實驗,到尋找帶顏色的雨滴——J粒子的發現;從尋找基本粒子質量來源的L3實驗,到旨在尋找暗物質、由美中俄等16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的大型空間領域合作項目——AMS計劃,丁肇中從沒停止過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而今,年過八旬的丁肇中仍奮戰在科研第一線。作者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多次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採訪丁肇中教授,記錄了他感觸最深刻的人與事,呈現在書中。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丁肇中對話南醫大學生 頻說不知道詮釋科學精神
    昨天,諾獎得主丁肇中來到南醫大,與學生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對話中,這位「倔老頭」說得最多的是「不知道」,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學生詮釋了什麼叫「科學精神」。不時冒出「不知道」主持人不知如何接下句丁肇中走進會場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激動地用手機對準了他,搶拍下這位大人物的入場瞬間。
  • 丁肇中教授,歡迎回家!
    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丁肇中教授與BurdonRichter,以表彰他們發現一種新的重質量基本粒子的開創性貢獻。丁肇中教授將這個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質量為3.1GeV,是當時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
  • 丁肇中:以科學的態度面對一切
    我所認識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很少有在學校考第一名的,因為考試是考人家已經做過的事情,是考前人取得的經驗,而科學的進展是要推翻前人做過的事情,科學研究要質疑前人的知識、創造新的知識。會考試並不能代表以後會有特別的成就。他介紹了自己的經驗。自己小時候在重慶長大,常常有日本飛機來「訪問」,沒有機會念書。當時他對念書也沒興趣,在班上的成績都是從後面往前數。
  • 品畫,讀詩,過詩意人生!
    品畫,讀詩,過詩意人生! 郭傳璋 黃山雲海 《品畫》 清 袁枚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
  • 丁肇中雖生美國,是中科院外籍院士,卻在諾貝爾獎典禮上說中國話
    或許,對於丁肇中來說,科學事業和實驗研究就是他人生的太陽,國家就是他的太陽,指引他渡過那些沾滿泥水的漩渦,成功地躍過龍門,為中國正言。在父母的鼓勵與引導下,他很快就認識到了自己已落於人後,不甘落後的他開始發奮讀書,廢寢忘食,他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情,找準了人生的目標,什麼玩耍、娛樂活動等也都拋諸腦後了。在同齡人還在為人生迷茫之際,他早已投身於實驗室開始鑽身物理研究,很快就脫穎而出,並於1977年擔任中科院外籍院士。
  • 被提問科研是否熬夜,丁肇中講了個鄧小平的故事
    大科學家鮮明的個性魅力,給濟南帶來了一股「大師旋風」。【這部分很輕鬆,但對人生有啟示】「不知道的問題,我沒資格回答」面對丁肇中這樣的大科學家的到來,大學生和媒體都有很多問題想問。當提問的大學生表示要努力學習時,丁肇中鼓勵他「成為『高級將領』」。【這部分略難懂,但對科學很重要】山大參與AMS項目14年2024年暗物質研究或有決定性結果「沒有山大熱科學團隊,AMS就沒有現在的成果」7日中午,丁肇中訪問山東大學新聞發布會在該校中心校區召開。
  • 品歲月,讀人生,它憑什麼代表南中國?
    而作為當代英德紅茶創製地、最高水平代表者——紅旗茶廠,更是一部紆餘委備、萬折必東的傳奇,一幅「一人善射,百夫決拾」的壯美畫卷。正所謂:紅旗茶廠,茶廠紅旗。英德紅茶,又確是綠油油的歷史。一段歷史,如何徹底改變了英德這個地方的山川地貌?
  • 約翰·納什——一位有著傳奇人生的數學天才
    約翰·納什——一位有著傳奇人生的數學天才 2009-08-28 17:53:52 來源:網絡來源
  • 丁肇中:做事誠實是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在科學研究領域,如果不誠實,遲早會被發現。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六日電 (記者 孫自法)「對不起,這個問題我沒資格回答。」這是知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十六日下午在此間面對媒體提問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 「品讀人生」花言花語
    ●品讀人生花言花語劉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迄今已逾三千年歷史,沈復在《浮生六記》裡,深情而又生動地記載了與妻子劉?花插花之樂。有時候小區、路邊被剪斷了枝條的鳶尾、沒人待見的狗尾巴草也都能拿來一用,重要的不是多少錢買得來,而是高低花材錯落有致,冷暖色調搭配和諧,用自己的雙手點綴自己的人生,這樣的過程,才是插花最精妙之處。1.金色年華1.金色年華金玉滿堂玫瑰4支,金輝玫瑰四支,橘紅鬱金香4支,金色絨球稚菊兩把。
  • 【文化評析】丁肇中糾錯42處詮釋「什麼是科學精神」
    【文化評析】 作者:王言虎(新京報評論員)據報導,近日,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把祖籍日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實驗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演示中的每一處細節。
  • 影帝陳建斌加盟喜馬拉雅《雍正大傳》,還原傳奇帝王的複雜人生
    (原標題:影帝陳建斌加盟喜馬拉雅《雍正大傳》,還原傳奇帝王的複雜人生 )
  • 他是物理傳奇大師,我國第一位圖靈獎得主,毅然選擇棄美回國!
    所謂「天才」、「神童」似乎已經不足以用來形容這位物理界+計算機領域的傳奇大師。他所取得的成就和仿佛開了掛一般的人生,更是贏來無數人的驚嘆。當碩果纍纍的他面對美國開出的優渥條件時,卻毅然放棄一切在國外享有的優厚待遇,選擇回國繼續投身祖國的科研事業,為祖國培養更多的領域精英人才。他,值得人們所有的崇敬和敬畏。
  • 預告:10月31日「青春勵志故事」人物丁肇中
    丁肇中 資料圖   他出生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安娜堡,因為是早產兒,他有了美國公民身份。  他在權威的批評和責難下毫不示弱、始終堅持對新的科學觀點的探求,最終發現了基本粒子-J粒子,開啟了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新境界。   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美籍華裔科學家,在諾貝爾頒獎臺上他用漢語對人生、對科學的真知灼見,讓中華之聲響徹諾日爾獎授獎大廳。   探索無止境,他難以停下真理探索的腳步,他更難以割捨對祖國的一片情。
  • 輪椅上的科學巨人:霍金的傳奇人生
    他的專著《時間簡史》,1988年首次出版,截止2019年,已再版十餘次,被譯成40多種語言,全球發行量超過2500萬冊,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著作。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冥冥之中的天意,這一天是愛因斯坦的誕辰,也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忌日,三位科學巨匠的人生巧合是不是意味著科學上的傳承?02 霍金的主要成就大家都知道古往今來困擾人類最著名的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 為一個模型糾錯42處 82歲丁肇中告訴你什麼是科學精神
    近日,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把祖籍日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實驗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演示中的每一處細節。
  • 阿爾法磁譜儀:在丁肇中的5分鐘遊說中「一步登天」—新聞—科學網
    、科學、運輸委員會上發表演說,成功說服國會支持阿爾法磁譜儀AMS-02項目。因為一切科學決策歸根結底是由人作出的。潛心科研、訥口少言,也許是科學家的天性和良能。巧舌如簧、誇誇其談,絕非科學家的長項和本色。但向公眾和決策者「普及」科學知識,推廣正確主張,卻是必不可少的智慧和本領。而對於決策者來說,支持有價值的科學項目,並識別貌似合理的虛談高議,的確需要兼聽兼視的清醒、有膽有識的果斷和無私無畏的擔當。
  • 丁肇中祖居景區免門票了!
    ,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免門票優惠政策(一)免門票對象:所有國內外遊客(二)運營時間:8:30-17:30(三)景區講解、科學實驗、國學禮儀體驗等研學課程按照原有價格收費二、日接待遊客承載量丁肇中祖居嚴格執行景區日接待量不超過最大承載量50%的規定,即日接待遊客量不超過500人次。
  • 丁肇中對省長的提議,一年後實現了
    這所面向國際科學前沿、以實施國家重大科學戰略為己任的科研機構,計劃用10年時間成長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研究機構。此前一天,11月9日下午,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在濟南會見了丁肇中等出席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成立座談會的中外嘉賓。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