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個模型糾錯42處 82歲丁肇中告訴你什麼是科學精神

2021-01-12 人民日報

近日,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把祖籍日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實驗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演示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兩次匯報會,丁肇中共為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設計方案糾錯42處。

即便只是一個模型,丁肇中也要反覆觀察、糾錯、修改,這是一個老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可以看到,精益求精,於丁肇中而言是一種工作習慣,而不是什麼高標準的要求。糾錯42處,半夜打越洋電話,不過是他漫長科學求索路上的一個剪影。

什麼是科學精神?對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難有標準答案。不過總結各種版本,科學精神終歸不脫嚴謹、質疑、創新諸範疇。丁肇中糾錯科學模型的過程,正體現了一名科學家的嚴謹。

科學最重要的方法是觀察實驗與邏輯推理,而離開了嚴謹態度,兩者就無法進行。實際上,丁肇中發現J粒子的過程,就展示了極其嚴謹的科學精神。他曾在獲得諾貝爾獎演講詞上提到,「在建造我們的譜儀過程及整個實驗過程中,我受到很多的批評。問題在於為了達到良好的解析度,必須要造一個非常昂貴的譜儀。」「但儘管這樣,我還是決定按我們原來的設計創造,因為我一般不太相信理論論證。」在這種科學態度的引領下,他終於發現新的粒子,將高能物理學帶到新境界。類似例子還有居裡夫人發現鐳,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等。

正如丁肇中在給模型糾錯中所表現的,嚴謹的科學精神蘊含於細節。2017年1月,一批老科學家遺留的手稿在網際網路上廣為傳播,其工整細緻的書寫,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老科學家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院士的「微分方程」筆記,字體工整得如印刷體一般;著名植物分類學家王文採院士的手稿是一幅幅手繪彩色植物圖,當時報導稱「其精美程度不遜於工筆畫家的畫作」。

可以說,正是有了這樣嚴謹的科學精神,科學家們才能攀登一座座科研高峰,我國科學界才不斷有新境界、新事業展開。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製造等重要科技領域有了標誌性突破,無不透露出這種嚴謹的科學精神。

對待科研一絲不苟,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或者說,這本身就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不過,近年來我國科學界也瀰漫著某種功利浮躁的氛圍。不少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為了早出成果,不惜捏造、篡改實驗數據,或剽竊他人成果等等。這固然有科研評價體系不健全、社會浮躁風氣侵入學術界的原因,但也揭示出這些人並沒有將嚴謹的科學精神內化為真正的價值認同。

今日中國的科研條件與幾十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科研工作者們更應恪守嚴謹的科學精神,不斷追求卓越。82歲的丁肇中面對一個模型都是如此,後輩更沒有理由不這麼做。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文化評析】丁肇中糾錯42處詮釋「什麼是科學精神」
    【文化評析】 作者:王言虎(新京報評論員)據報導,近日,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把祖籍日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實驗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演示中的每一處細節。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丁肇中對話南醫大學生 頻說不知道詮釋科學精神
    昨天,諾獎得主丁肇中來到南醫大,與學生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對話中,這位「倔老頭」說得最多的是「不知道」,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學生詮釋了什麼叫「科學精神」。不時冒出「不知道」主持人不知如何接下句丁肇中走進會場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激動地用手機對準了他,搶拍下這位大人物的入場瞬間。
  • 丁肇中教授,歡迎回家!
    7月12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82歲的丁肇中教授又回老家了。
  • 被提問科研是否熬夜,丁肇中講了個鄧小平的故事
    記者郭堯攝原標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十訪山大闡述他的「相對論」  7月6日和7日,山東大學迎來了一位老朋友——82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這是他24年來第10次造訪山東大學。
  • 丁肇中:以科學的態度面對一切
    圖為丁肇中在接受記者採訪。從發現到應用要經過幾十年丁肇中正在組織進行的AMS實驗,是美、中、俄等十幾個國家的56個大學和研究所合作的大型科學實驗。AMS的目標是尋找由反物質組成的物質、暗物質和宇宙線的來源。那麼開展這項研究有什麼意義?
  • 讀《丁肇中》,品科學大師傳奇人生
    《丁肇中》顧邁男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197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春意融融。在一片暴風雨般的熱烈掌聲中,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健步走上講臺,他先用中文,繼而又用英文發表了他因發現J粒子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演講……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他在獲諾貝爾獎後堅持用中文致辭;他為中國培養了數以百計的高能物理科學家;他將「丁肇中科技館」設在故鄉山東日照。近日,由新華社記者顧邁男撰寫的丁肇中傳記《丁肇中》一書,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 基於seq2seq模型的中文糾錯任務
    錯誤來源 根據錯誤的來源,可以將糾錯劃分為兩大類:輸入法端的糾錯以及文本端的糾錯。當然這兩類並沒有非常嚴格的界限。 輸入方法主要包含手寫輸入、拼音輸入、字型輸入以及語音輸入。 相比較於輸入法端的糾錯,基於文本的糾錯可以更為方便的獲取上下文信息,這為文本糾錯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此外,文本是用戶通過輸入法輸入的,故而文本端的糾錯不應同輸入法端的糾錯重疊太多,畢竟許多錯誤已經在輸入法端經過處理了。故而文本端的糾錯應更多的基於上下文信息,而不是簡單的字音字形。
  • 丁肇中:山大具有專注精神 繼續探索暗物質
    原標題:丁肇中:山東大學具有專注精神將攜手繼續探索暗物質2004年至今,山東大學先後有52人在歐洲核子中心、義大利CGS、歐洲航天技術中心工作,不斷為AMS探測器的建造和數據分析做出貢獻,山東大學的工作是AMS實驗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時,他稱,山東大學具有非常專注的精神。「600多位科學家參與AMS項目,基本都沒有空間站工作經驗,山東大學能夠專心地做這個事情,也只有專心,才能做下去。」
  • 楊振寧獲「求是終身成就獎」,對於他的科學貢獻,丁肇中等人曾經...
    97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9月21日晚獲頒「求是終身成就獎」,成為25年來第二位獲此獎項的科學家,此前僅有「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獲此獎項。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由著名愛國實業家查濟民1994年創立。有關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坊間議論從未間斷。
  • 丁肇中雖生美國,是中科院外籍院士,卻在諾貝爾獎典禮上說中國話
    用行動來詮釋"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用盡畢生所學推動我國科技能力的發展,他傾其所有力量為祖國培養科技人才,展示一個中國科學家的責任和擔當,展現一個中國人真正的愛國精神。他雖生於美國,卻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什麼是家國情懷,何為赤子之心,他就是中科院外籍院士——丁肇中。
  • ...獲「求是終身成就獎」,對於他的科學貢獻,丁肇中等人曾經這樣評價
    97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9月21日晚獲頒「求是終身成就獎」,成為25年來第二位獲此獎項的科學家,此前僅有「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獲此獎項。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由著名愛國實業家查濟民1994年創立。有關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坊間議論從未間斷。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丁肇中稱,將於未來兩到三周發表涉及暗物質的研究論文,對這項研究的進展作詳細闡述。1976年,因發現「丁粒子」,丁肇中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昨天對早報記者表示,根據現在丁肇中透露的消息,只能說探測到暗物質湮滅的信號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他沒有說這些信號來自暗物質還是脈衝星,「如果丁肇中團隊的發現被確認,這肯定是這幾十年來的重要科學發現。」
  • 諾獎得主丁肇中自嘲:在南京上學時成績不好,怕學校曬成績
    不過,到了大學,丁肇中在物理領域的天賦已經表現出來。當年,20歲的他就讀美國密西根大學時,原本學習機械工程專業,導師發現他不擅長畫工程圖,但對物理有興趣,建議他學物理,「並且告訴我,本科就不要讀了,直接去研究院吧。」  丁肇中說,大學第一學期時,他20歲,是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到第二學期就成了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
  • 丁肇中:我這一輩子做每個實驗都有大量人反對
    記者彭年 攝  昨日,受邀來漢參加第十二屆華僑華人創業發展洽談會的著名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一出現,就引起媒體記者的強烈關注。  雖然經過長途旅行,76歲的丁肇中還是精神矍鑠。白色襯衫、黑色西裝褲,著裝簡約而樸素。全身上下的配飾,只有金絲邊眼鏡、手錶和婚戒。
  • 丁肇中:做事誠實是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九月十六日,知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二零零六中國科協年會,當天下午他在接受媒體集體採訪時說,一個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是「能和別人競爭、站在別人前面、誠實」,
  • 丁肇中祖居景區免門票了!
    為貫徹「陽光海岸·活力日照」旅遊品牌,讓更多遊客親身感受「有一種生活叫日照」的人文魅力,日照東方太陽城景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主動履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助力文旅產業復工復產,更好的展示丁肇中祖居呈現的日照本土歷史文化風貌及愛國主義精神,即日起中國(日照)東方太陽城丁肇中祖居景區免門票遊覽
  • 「一問三不知」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讓中文首次響徹諾獎頒獎典禮
    時至今日,這位老科學家依然有著熱愛科學的初心,推進祖國科學事業發展的本心,以及對祖國科學人才培養的關心,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的掌聲。生而為人,立志、立業、立人,丁肇中教授可謂典範。這個嬰兒就是後來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科學家——丁肇中。與其他「天才型」科學家不同,丁肇中小時候並沒有表現出過人的天分。如果說他有什麼不同之處,那就是他的天生「不合群」的性格,以及敢於「不迷信」的精神,使他能夠在科研這條道路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丁肇中的童年正值國內抗戰時期,1948年隨父母前往臺灣,1956年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求學。
  • 82歲苗曉紅駕機重返藍天,陳帥佛說,這是偉大的精神
    陳帥佛說,這是偉大的精神,中國人民需要這種精神,昨日,在苗奶奶家中,紫牛新聞記者聆聽她講述的傳奇故事。退休後的苗曉紅,一直和丈夫何孝明居住在空軍指揮學院的大院內。除了業內人士,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外表普普通通的老奶奶曾是新中國的第二批女飛行員,軍旅生涯中有三十餘年都在與藍天相伴。1956年,19歲的苗曉紅畢業於濟南市省立第三中學高中。那一年,恰逢國家招收第二批女飛行員。
  • 中國實驗室|丁肇中:過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電子的半徑
    現在宇宙已經140多億年了,有你,有我,有上海。可是,由反物質組成的宇宙到哪兒去了?這是第一個我們要找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你看任何銀河系統,它只有一個軌道,向心力和離心力平衡就會有一個軌道,要不然不會有一個軌道。這是什麼意思呢?從這個軌道的速度,你可以算出來向心力和離心力是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