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丁肇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本報記者吳力田攝
在今年的科協年會上,記者們面對面地採訪了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他今
年70歲了,依舊腰板筆直,臉色紅潤。
他直爽而求實的風格,謙遜而誠懇的態度,幽默的回答,給在場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時候對念書沒興趣
丁肇中因發現J粒子,1976年成為繼楊振寧和李政道之後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家長們希望他談談如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回答說,我沒有資格談這些,因為各國的情況不同。我所認識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很少有在學校考第一名的,因為考試是考人家已經做過的事情,是考前人取得的經驗,而科學的進展是要推翻前人做過的事情,科學研究要質疑前人的知識、創造新的知識。會考試並不能代表以後會有特別的成就。
他介紹了自己的經驗。自己小時候在重慶長大,常常有日本飛機來「訪問」,沒有機會念書。當時他對念書也沒興趣,在班上的成績都是從後面往前數。但是母親是學兒童心理學的,很少責備他。母親和父親讓他自由發展,這對他很重要。
從發現到應用要經過幾十年
丁肇中正在組織進行的AMS實驗,是美、中、俄等十幾個國家的56個大學和研究所合作的大型科學實驗。AMS的目標是尋找由反物質組成的物質、暗物質和宇宙線的來源。那麼開展這項研究有什麼意義?
丁肇中巧妙地回答說:100年前,發現了電子和X光,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沒用,現在我們生活中已經離不開它們了;上世紀20年代,發現了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當時的人們也認為沒有用,現在已經把它們用在了超導、雷射、手機、網絡通訊上;上世紀40年代發現了原子核物理,當時人們還是認為沒用,現在已用在能源上。實驗物理從發現到應用,一般要經過20年到40年的時間。至於自己做這些研究,主要是出於好奇心,這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
做基礎研究不覺得寂寞
「從事基礎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這是在中國盛行的一句話。但丁肇中的回答卻出乎所有人意料。
丁肇中說,他不認為從事基礎研究寂寞,而是很有趣。他做這些事情主要是好奇,要是認為寂寞,他就不做了。
在年會開幕式的報告上,丁肇中就強調說:「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中國有一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落後的思想對在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的害處,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偏向於理論的研究,而遠離實驗工作。」
科學工作者要敢於競爭,要誠實
有記者問:上海交大一教授在科研成果上造假,您對此有什麼看法?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丁肇中嚴肅地說,一個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敢於和別人競爭,一定要有競爭的態度,趕在別人的前面。如果幾個組同時做一個實驗,最後公眾只知道最先發現的那個組,沒有人知道其他組是誰,沒有人知道第二個發現者。
他強調,科學工作者還要誠實。不誠實,遲早會被別人發現。上海的事情,他不知道,沒有辦法回答。
樹高一丈,也要落葉歸根
丁肇中祖籍中國山東,他是在諾貝爾頒獎儀式上用漢語發表演講的第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他說:「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我是樹高一丈,也要落葉歸根。」
丁肇中,以科學的態度面對一切,一言一行無不體現出良好的科學素質,體現出科學大家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