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以科學的態度面對一切

2021-01-12 光明網

圖為丁肇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本報記者吳力田攝

 

在今年的科協年會上,記者們面對面地採訪了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他今

年70歲了,依舊腰板筆直,臉色紅潤。

他直爽而求實的風格,謙遜而誠懇的態度,幽默的回答,給在場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時候對念書沒興趣

丁肇中因發現J粒子,1976年成為繼楊振寧和李政道之後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家長們希望他談談如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回答說,我沒有資格談這些,因為各國的情況不同。我所認識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很少有在學校考第一名的,因為考試是考人家已經做過的事情,是考前人取得的經驗,而科學的進展是要推翻前人做過的事情,科學研究要質疑前人的知識、創造新的知識。會考試並不能代表以後會有特別的成就。

他介紹了自己的經驗。自己小時候在重慶長大,常常有日本飛機來「訪問」,沒有機會念書。當時他對念書也沒興趣,在班上的成績都是從後面往前數。但是母親是學兒童心理學的,很少責備他。母親和父親讓他自由發展,這對他很重要。

從發現到應用要經過幾十年

丁肇中正在組織進行的AMS實驗,是美、中、俄等十幾個國家的56個大學和研究所合作的大型科學實驗。AMS的目標是尋找由反物質組成的物質、暗物質和宇宙線的來源。那麼開展這項研究有什麼意義?

丁肇中巧妙地回答說:100年前,發現了電子和X光,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沒用,現在我們生活中已經離不開它們了;上世紀20年代,發現了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當時的人們也認為沒有用,現在已經把它們用在了超導、雷射、手機、網絡通訊上;上世紀40年代發現了原子核物理,當時人們還是認為沒用,現在已用在能源上。實驗物理從發現到應用,一般要經過20年到40年的時間。至於自己做這些研究,主要是出於好奇心,這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

做基礎研究不覺得寂寞

「從事基礎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這是在中國盛行的一句話。但丁肇中的回答卻出乎所有人意料。

丁肇中說,他不認為從事基礎研究寂寞,而是很有趣。他做這些事情主要是好奇,要是認為寂寞,他就不做了。

在年會開幕式的報告上,丁肇中就強調說:「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中國有一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落後的思想對在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的害處,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偏向於理論的研究,而遠離實驗工作。」

科學工作者要敢於競爭,要誠實

有記者問:上海交大一教授在科研成果上造假,您對此有什麼看法?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丁肇中嚴肅地說,一個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敢於和別人競爭,一定要有競爭的態度,趕在別人的前面。如果幾個組同時做一個實驗,最後公眾只知道最先發現的那個組,沒有人知道其他組是誰,沒有人知道第二個發現者。

他強調,科學工作者還要誠實。不誠實,遲早會被別人發現。上海的事情,他不知道,沒有辦法回答。

樹高一丈,也要落葉歸根

丁肇中祖籍中國山東,他是在諾貝爾頒獎儀式上用漢語發表演講的第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他說:「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我是樹高一丈,也要落葉歸根。」

丁肇中,以科學的態度面對一切,一言一行無不體現出良好的科學素質,體現出科學大家的風範。

相關焦點

  • 【文化評析】丁肇中糾錯42處詮釋「什麼是科學精神」
    【文化評析】 作者:王言虎(新京報評論員)據報導,近日,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把祖籍日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實驗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演示中的每一處細節。
  • 丁肇中:做事誠實是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在科學研究領域,如果不誠實,遲早會被發現。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六日電 (記者 孫自法)「對不起,這個問題我沒資格回答。」這是知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十六日下午在此間面對媒體提問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 為一個模型糾錯42處 82歲丁肇中告訴你什麼是科學精神
    近日,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把祖籍日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實驗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演示中的每一處細節。
  • 丁肇中教授,歡迎回家!
    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丁肇中教授與BurdonRichter,以表彰他們發現一種新的重質量基本粒子的開創性貢獻。丁肇中教授將這個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質量為3.1GeV,是當時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
  • 讀《丁肇中》,品科學大師傳奇人生
    《丁肇中》顧邁男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197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春意融融。在一片暴風雨般的熱烈掌聲中,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健步走上講臺,他先用中文,繼而又用英文發表了他因發現J粒子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演講……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他在獲諾貝爾獎後堅持用中文致辭;他為中國培養了數以百計的高能物理科學家;他將「丁肇中科技館」設在故鄉山東日照。近日,由新華社記者顧邁男撰寫的丁肇中傳記《丁肇中》一書,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丁肇中:我這一輩子做每個實驗都有大量人反對
    這位科學巨匠的邏輯一如他的裝束般簡單——在科學真理面前,是我太笨了。  科學家丁肇中:  別人看三峽大壩,我關注泥沙  1979年,丁肇中曾去過三峽,那時還沒有大壩,他說唯一的遺憾是沒有看見猴子。丁肇中昨日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在科學真理面前,大概是我太笨了。」  專一,是丁肇中挑選科研人員的標準。「因為這些實驗是非常困難的,所有的儀器都沒有做過這些實驗,大多數人都認為不可能成功。所以任何參加實驗的人,別的什麼都不能幹,只能專心做實驗。」  J粒子的發現,奠定了丁肇中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地位。他正是憑藉這一發現斬獲諾貝爾獎。
  • 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諾獎得主,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儘管他本人在物理學研究方面擁有著極高的成就,同時也帶領著自己的中國學生到達了科技前沿,但他卻仍舊秉持嚴謹認真、虛心求教的態度面對工作中的每一次試驗和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就比如在某一次和學生進行問題討論的過程中,面對學生的提問和探究,丁肇中在短短20分鐘之內便說出了五個"不知道",態度極為自若坦然,並無任何局促不安或尷尬茫然。
  • 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諾獎得主,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一問三不知者也可能是極具才華卻又極其謙虛之人,就比如說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儘管他本人在物理學研究方面擁有著極高的成就,同時也帶領著自己的中國學生到達了科技前沿,但他卻仍舊秉持嚴謹認真、虛心求教的態度面對工作中的每一次試驗和生活中的每件小事。
  • 「一問三不知」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讓中文首次響徹諾獎頒獎典禮
    時至今日,這位老科學家依然有著熱愛科學的初心,推進祖國科學事業發展的本心,以及對祖國科學人才培養的關心,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的掌聲。生而為人,立志、立業、立人,丁肇中教授可謂典範。2014年,在中山大學90周年校慶日上,丁肇中教授面對學生的提問,短短20分鐘內拋出了5個「我不知道」的回答,並解釋道:「世界上的任何猜想,如果沒有通過實驗的證明,都是沒有意義的」,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不管是面對學生的提問,還是記者的訪談,只要是他不確定的事情,他都會說「不知道」,其身上的大智若愚,令人佩服。
  • 丁肇中對話南醫大學生 頻說不知道詮釋科學精神
    昨天,諾獎得主丁肇中來到南醫大,與學生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對話中,這位「倔老頭」說得最多的是「不知道」,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學生詮釋了什麼叫「科學精神」。不時冒出「不知道」主持人不知如何接下句丁肇中走進會場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激動地用手機對準了他,搶拍下這位大人物的入場瞬間。
  • 被提問科研是否熬夜,丁肇中講了個鄧小平的故事
    【這部分很輕鬆,但對人生有啟示】「不知道的問題,我沒資格回答」面對丁肇中這樣的大科學家的到來,大學生和媒體都有很多問題想問。「山大距離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還欠缺什麼」、「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科學探索方面有什麼建議」,在不同的活動場合,提問者的興趣點也各有側重。
  • 丁肇中祖居景區免門票了!
    ,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免門票優惠政策(一)免門票對象:所有國內外遊客(二)運營時間:8:30-17:30(三)景區講解、科學實驗、國學禮儀體驗等研學課程按照原有價格收費二、日接待遊客承載量丁肇中祖居嚴格執行景區日接待量不超過最大承載量50%的規定,即日接待遊客量不超過500人次。
  • 丁肇中對省長的提議,一年後實現了
    這所面向國際科學前沿、以實施國家重大科學戰略為己任的科研機構,計劃用10年時間成長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研究機構。此前一天,11月9日下午,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在濟南會見了丁肇中等出席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成立座談會的中外嘉賓。
  • 阿爾法磁譜儀:在丁肇中的5分鐘遊說中「一步登天」—新聞—科學網
    、科學、運輸委員會上發表演說,成功說服國會支持阿爾法磁譜儀AMS-02項目。因為一切科學決策歸根結底是由人作出的。潛心科研、訥口少言,也許是科學家的天性和良能。巧舌如簧、誇誇其談,絕非科學家的長項和本色。但向公眾和決策者「普及」科學知識,推廣正確主張,卻是必不可少的智慧和本領。而對於決策者來說,支持有價值的科學項目,並識別貌似合理的虛談高議,的確需要兼聽兼視的清醒、有膽有識的果斷和無私無畏的擔當。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2月18日,在美國波士頓結束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美國麻省理工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的阿爾法磁譜儀發現了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存在的證據 ■ 將於未來幾周發表論文 ■ 如被確認則有望解答宇宙組成之謎2月18日,在美國波士頓結束的美國科學促進會
  •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祖籍山東日照,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楊振寧獲「求是終身成就獎」,對於他的科學貢獻,丁肇中等人曾經...
    有關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坊間議論從未間斷。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人的評價,對於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可能會有一個大概的認識。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曾經發表過一次公開演講,他這樣說道——楊振寧教授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物理學和數學的貢獻極大地增進了我們對自然界的了解。
  • 「態度決定一切!」
    導語:「態度決定一切!」就像全世界人民都叫「 footbal」的足球,在美國並不叫「 footbal」而是叫「 soccer」一樣,全世界人民都叫「flm」的電影,在美國卻叫「 motionpicture」。
  • 丁肇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11月7日,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83歲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沒有直接談中國要不要建大對撞機,但卻圍繞對撞機建設,講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話。丁肇中在此次研討會上的演講主題是「與中國科學家合作40年的成果」,演講快結束時,他話鋒一轉。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