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態度決定一切!」
就像全世界人民都叫「 footbal」的足球,在美國並不叫「 footbal」而是叫「 soccer」一樣,全世界人民都叫「flm」的電影,在美國卻叫「 motionpicture」。經濟實力決定著話語霸權。只有非好萊塢的論者才將電影稱為「film」,尤其是歐洲,因為在好萊塢的眼中,被稱為「fm」的那個東西,不是膠片就是藝術品,而作為商品的電影,在美國的官方稱謂都是「 motion picture」或其暱稱「 movIe」。
與好萊塢的經理人員接觸,談到電影時,還真是聽不到「藝術」是「項目」或「交易」這類直奔主題的字眼。那個經常被咱們掛在嘴邊的大而化之的「文化」說法在好萊塢的能見度更是遠遠不及外星人。就連純屬心靈創作的銀幕劇作行業,在好萊塢也被稱為「劇本貿易」( Screenplay Trade),以至於形成了一個圍繞「銀幕劇作」的教育、培訓、經紀和兜售而展開的次產業。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那句帝國主義做思想工作時常用的名言:「態度決定一切!」
從態度上而言,如果你將「電影」定位為「藝術」,那它肯定就會跟著你去將藝術進行到底,而遺憾的是,藝術卻不是小老百姓或大眾消費群體日常問津的玩意兒,那麼,你就必須有「獨自藝術」的心理準備。如果你認為電影就是商業,那它必定會依循你端正的商業態度而踏上商業的軌道,或許還能捎帶腳沾上點藝術的匠氣(是謂「為商業而藝術」,而並非「為藝術而商業」。
更非「為藝術而藝術」),不過那也只是本意之外的錦上添花般的驚喜罷了好萊塢要的是雪中之炭,兒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窟窿還等著商業來填補呢。其信條似乎可以概括為:「賺自己的錢,讓別人去藝術吧。」於是乎,好萊塢影片便鎖定了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非好萊塢影片則捧回了全球90%以上的電影獎項。
既然是商業,那就自然會發展出一整套類同於其他商業運作的路數。在沙漠上都能看到的麥當勞和肯德基之所以能夠瀰漫全球,靠的是其得天獨厚的「連鎖經營」的營銷發展戰略。這種巨大的商業成功,自然逃不過那些捧著沃頓商學院商業文憑在好萊塢登堂入室的經理人員的青眼。於是乎連鎖經營這概念也被移植到電影商業中來。
(歡迎小夥伴們踴躍發言,喜歡的朋友,關注點讚轉發可以走一波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