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決定行為,還是行為決定態度?

2020-12-05 一日一月一須彌

我們的行為是由什麼決定的?是由我們的個人信念和感受決定的。那麼,如果我們要改變我們的行為,首先要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

但是,改變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是一個慢功夫,長期工程。很多時候,我們要對日常生活發生的各種事件做出第一反應、迅速回應,這通常會回歸到我們原始的情感-認知模式中,並表現為慣性的行為傾向。當然,當我們回過頭來反思時,如果不被環境和他人所接受,則產生不愉悅感和懊悔感。

那麼,如何讓自己慢下來,從容而理性地面對外部社會的迅速變化呢?態度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一個人的態度可以界定為個體對人或事物的積極或消極的評價性反應,它通常根植於個體的信念,表現於個體的感受或者行為傾向中。態度貫穿了人的情感、行為傾向和認知模式。

研究表明,人們對於影響行為的因素的討論,強調了外部社會因素的作用,例如他人的行為和期望,卻忽視了內部因素的作用,例如態度和人格。

態度和行為的關係非常緊密,態度影響行為,也能預測行為、控制行為。反過來,行為又進一步強化態度和我們的信仰、道德。

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者提出了三個理論。

(1)自我表露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們會適當調整自己的態度,使其看起來與行為一致,尤其是那些為了給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為的人。我們可以找到證據證實,人們確實會因他人的想法而調整自己的態度,但與此同時也發現,有時真的會引發真實態度的改變,另外兩種理論認為我們的行為會促使真實態度作出改變。

(2)認知失調理論:這一理論表明,當我們的行為與態度相反或者很難做決定時,我們會感到緊張,為了降低這種情緒的激活,我們會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失調理論進一步認為,我們不當行為的外在理由越少,我們越覺得自己對其負有責任,從而會產生越多的失調,態度也改變得越多。

(3)自我知覺理論:這一理論指出,當我們的態度不很堅定時,我們就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及其環境來推斷我們的態度。

以上理論對我們的啟示在於:

(1)要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去付諸行動。不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避而遠之。要想改變一個壞習慣,那就做點兒別的事兒取代他。

(2)如果我們想在某個重要的方面改變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頓悟或靈感。有時真的需要我們做出行動——開始去寫那篇論文,去打那個電話,去見那個人——儘管我們非常不情願那麼做。行為具有巨大的力量,那些具有一定雄心壯志的作家,即使冥思苦想令自己無法理清頭緒,那也還是要拿起筆來進行寫作。

(3)這種「態度」依從「行為」的現象,既不是不合理的,也不是什麼魔法,它會促使我們去行動,可能也同時促使我們去思考。寫一篇評論,或說出一種相反的觀點,會迫使我們去思考可能被自己忽視的觀點。而且,當我們主動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某些事時,我們會記得最牢。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就是去實踐、去行動,思考是思考、構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理性思想,但也不能一味空想,更多時候我們要去行動,行動的方面是好的習慣和活動,在行動中強化自己的信念、激發自己的熱情,這就是我們生活應有的態度。

相關焦點

  • 態度,能決定人的命運
    正好,那幾天,我正在讀吳軍老師的《態度》一書,就決定把吳軍老師關於「態度決定命運」等有關的理念和思想,給護士們說道說道,讓她們懂得,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有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人們總說「態度」,那什麼是態度呢?《百度漢語》對態度一詞是這樣定義的:1.人的舉止神情:~大方,耍~(發怒或急躁)。
  • 態度決定一切!知道麼?你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工作的態度是什麼?是赫爾岑所說「不是每一個人都要站在第一線上的,個人應該做自己份內的工作」,是羅曼·羅蘭所說「對等工作的嚴肅態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間的平衡」,是富蘭克林所說「人類一生的工作,精巧還是粗略,都由他每個習慣所養成。
  • 「態度決定一切!」
    導語:「態度決定一切!」就像全世界人民都叫「 footbal」的足球,在美國並不叫「 footbal」而是叫「 soccer」一樣,全世界人民都叫「flm」的電影,在美國卻叫「 motionpicture」。
  • 心理學角度闡述行為與態度、定性與定量的關係
    一、總概不論是對用戶調研活動作體量上的規劃,還是在細節上作揣摩,要想作出對產品有用、正確的決定,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論證。這個論證既需要感性的思維作為支撐,更需要藉助理性的思考作為驗證,相信調研是個不錯的渠道。
  • 自然規律能否決定人類行為?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孰是孰非?
    由這樣的因果論自然會衍生出決定論,即認為在某時刻發生的事情,完全由在它之前的一系列事情所決定,並且我們可以找出它必定符合的某種規律,而一旦找出這種規律,恐怕就可以說這是自然界所普遍符合的。因此這樣看來自然界的事件似乎是符合因果條件並被自然規律所決定的。
  • 英國112歲長壽老人告訴你:對待憂慮的態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因此,態度決定人生高度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雞湯。它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來源於背後的邏輯。讓我們簡單剖析一下邏輯閉環和適用條件,幫助你更加深刻地理解它。 態度決定人生高度的邏輯原因是: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人的行為作用於物質世界,接受到反饋後產生態度,態度反過來影響行為,進而把影響傳遞給物質世界,周而復始。 無論把其中哪個因素作為起點,理論上都可以扭轉你的人生格局。
  • 什麼樣的態度,決定著人生什麼樣的過程,晚安
    父母待我們最好,但不能保護我們一生一世;兒女最親,但最終還是要離開我們,去完善自己的人生,去追求自己的前程。晚安!2、人沒有完美,幸福沒有一百分。人的品德看言行,人的思想看行為,再好的東西,你抓得太緊,終會累的。曾經的擁有,要記得感恩;錯過的美麗,要懂得放手;精神的高壓,要學會承受;直白的生活,要傾心去愛。晚安!
  • 是什麼在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看來還是要管住自己亂花錢這種消費行為。上月的薪水到帳共有3600元,我的車分期是每月還1200,這月要交強險1300元,上月分別貸了一個5000額度與3000元額度的小額貸,這月分別要還910元及500元。還有花唄要分期還300多元,最後還有兩張信用卡要另外想辦法。 在這每月到處都要還帳之時,我還睡得著懶覺,還是 管不住自己亂花錢的手,為什麼老範這樣的錯誤?
  • 心態決定過程,態度決定結果
    當你想通了,擺正自己的心態,那麼接下來就是你的態度了,你對自己做這份工作的態度,處理事情的態度,以及努力學習的態度!當你態度對了!方向對的,那麼不敢說結果有多輝煌,至少,你的結果不會是錯的!
  • 你工作的態度,決定了你的層次和品格,甚至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念
    你的工作狀態,決定了你的心態一個積極向上的工作狀態,每天都會過的很開心,因為工作是我們的必需品,你必須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有這樣你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每天有工作忙碌的生活才是充實的,既然工作能帶給我們這麼多,我們沒有理由不愛它。
  • 終身成長: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成長的高度
    大多數人看待失敗的態度都唯恐避之不及,敬而遠之,而有些人卻甘之如飴。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們能取得異於常人成就的原因。如果連失敗都不怕,那也沒有什麼好怕的了。比如:愛迪生,菲利普斯,紀伯倫等,他們看待失敗的態度是積極的,充滿力量的。菲利普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愛迪生說:「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與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
  • 江疏影談渣男是蒼蠅:對待渣男的態度,決定一個女人的人生高度
    最近江疏影在電視劇《三十而已》的發布會上,談到了自己對渣男的見解與態度。她說了一段話,大意是,出軌的男人就像蒼蠅,家裡有蒼蠅了難道我不應該告訴我的朋友們?她還談到了朋友,家裡有蒼蠅了,如果朋友袖手旁觀,朋友不支持自己,那這樣的朋友又算什麼朋友呢?
  • 「創作開運禮」選取決定命運,態度決定成敗
    選取決定命運,態度決定成敗。一個人適應能力越強,越會少走彎路。每個人的腳下路,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真正能保護自己的是人格選取和文化選取,當然,傷害自己的也一樣。選取決定命運,態度決定成敗。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那麼人們為什麼極力去迴避這個話題呢?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未知。
  • 《對馬島》新情報:行為決定盟友態度 戰鬥道具多樣
    例如Shimura對你的幽靈技法並不感冒;Makoto是一位出色的弓箭手,她和你一樣會使用劍刃,她可以和你成為最好的盟友,幫助你傳播「對馬島之魂」的傳說,但如果你做了她不認可的行為,很有可能最終會刀劍相向。 遊戲中存在時間相關的系統,比如時間會隨著玩家對島內的探索而流逝,遊戲也會記錄如今是自蒙古入侵後的多久。
  • 公關知識:危機公關處理態度決定公關危機成敗
    面對危機公關時,當事人態度取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又有哪些態度和注意事項呢?小編來分析一下1,反映快慢是一種態度,可翻譯為:對用戶利益在乎不在乎,公司行事作風是積極還是慵懶,散漫。2,利益出發點是一種態度,到底是本著去幫忙解決問題,還是只想著自己要息事寧人,甚至自己想藉機再獲取一點什麼。3,真實闡述事情原委是一種態度,網絡公關這背後是真誠與否的問題,比如滴滴打人事件中,滴滴公布了乘客司機雙方的溝通記錄,把評判權交給公眾,很多時候,歪曲假意,謠言止於事實。
  • 態度決定一切,有這五種生活態度的人,往往活得更加精彩
    以前我一直在想,怎麼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加精彩,是賺更多的錢,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愛,又或者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朝著自己的夢想不斷前進。或許這些都是,但仿佛又都不是,賺錢是賺多少錢算夠呢?什麼樣的愛情又是真愛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又是什麼呢?這些似乎答案都不太明確。
  • 智商決定不了成績,學習態度才是關鍵,好的學習態度該怎麼培養
    其實決定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就是學習態度。據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是否能得到一份工作,85%取決於他的態度,而只有15%取決於他的智力水平和業務知識。其實很多孩子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成績的差異反映在他們的學習態度上。有的孩子會在父母的催促或壓力下學習,但學習效率很低,因為他們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只能被動地應付差事,愚弄家長,與老師打交道,缺乏主觀能動性,被動應對,所以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會自然提高。
  • 學徒電工學習歷程之態度決定高度
    小甲一看到題目就愣住了,因為這個線路並不在他的練習中,一個小時過去了,小甲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鄭師傅呢,僅用了十幾分鐘就把線路按要求搞定。就這一場看似簡單的比試,卻讓小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自己找資料學習並勤加苦練,慢慢成為了電工好手。
  • 水的黏度由分子行為決定
    水的黏度由分子行為決定2017-12-26 09:30 來源: 科技日報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官網近日報導稱,該實驗室和田納西大學(UT)的科學家聯合開發出一種研究水黏度的新方法,能進一步揭示水分子的行為,也為實現基於液體的電子器件開闢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