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行為是由什麼決定的?是由我們的個人信念和感受決定的。那麼,如果我們要改變我們的行為,首先要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
但是,改變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是一個慢功夫,長期工程。很多時候,我們要對日常生活發生的各種事件做出第一反應、迅速回應,這通常會回歸到我們原始的情感-認知模式中,並表現為慣性的行為傾向。當然,當我們回過頭來反思時,如果不被環境和他人所接受,則產生不愉悅感和懊悔感。
那麼,如何讓自己慢下來,從容而理性地面對外部社會的迅速變化呢?態度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一個人的態度可以界定為個體對人或事物的積極或消極的評價性反應,它通常根植於個體的信念,表現於個體的感受或者行為傾向中。態度貫穿了人的情感、行為傾向和認知模式。
研究表明,人們對於影響行為的因素的討論,強調了外部社會因素的作用,例如他人的行為和期望,卻忽視了內部因素的作用,例如態度和人格。
態度和行為的關係非常緊密,態度影響行為,也能預測行為、控制行為。反過來,行為又進一步強化態度和我們的信仰、道德。
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者提出了三個理論。
(1)自我表露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們會適當調整自己的態度,使其看起來與行為一致,尤其是那些為了給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為的人。我們可以找到證據證實,人們確實會因他人的想法而調整自己的態度,但與此同時也發現,有時真的會引發真實態度的改變,另外兩種理論認為我們的行為會促使真實態度作出改變。
(2)認知失調理論:這一理論表明,當我們的行為與態度相反或者很難做決定時,我們會感到緊張,為了降低這種情緒的激活,我們會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失調理論進一步認為,我們不當行為的外在理由越少,我們越覺得自己對其負有責任,從而會產生越多的失調,態度也改變得越多。
(3)自我知覺理論:這一理論指出,當我們的態度不很堅定時,我們就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及其環境來推斷我們的態度。
以上理論對我們的啟示在於:
(1)要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去付諸行動。不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避而遠之。要想改變一個壞習慣,那就做點兒別的事兒取代他。
(2)如果我們想在某個重要的方面改變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頓悟或靈感。有時真的需要我們做出行動——開始去寫那篇論文,去打那個電話,去見那個人——儘管我們非常不情願那麼做。行為具有巨大的力量,那些具有一定雄心壯志的作家,即使冥思苦想令自己無法理清頭緒,那也還是要拿起筆來進行寫作。
(3)這種「態度」依從「行為」的現象,既不是不合理的,也不是什麼魔法,它會促使我們去行動,可能也同時促使我們去思考。寫一篇評論,或說出一種相反的觀點,會迫使我們去思考可能被自己忽視的觀點。而且,當我們主動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某些事時,我們會記得最牢。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就是去實踐、去行動,思考是思考、構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理性思想,但也不能一味空想,更多時候我們要去行動,行動的方面是好的習慣和活動,在行動中強化自己的信念、激發自己的熱情,這就是我們生活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