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看待失敗的態度都唯恐避之不及,敬而遠之,而有些人卻甘之如飴。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們能取得異於常人成就的原因。如果連失敗都不怕,那也沒有什麼好怕的了。比如:愛迪生,菲利普斯,紀伯倫等,他們看待失敗的態度是積極的,充滿力量的。
菲利普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愛迪生說:「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與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紀伯倫:「一個羞赧的失敗比一個驕傲的成功還要高貴。」
反觀歷史,那些對失敗敬而遠之的大都籍籍無名,甚至成了反面教材;而視失敗為高貴的很多人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強烈的反差呢?美國作家卡羅爾徳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給出了答案,並就其原因做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卡羅爾徳韋克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能力和天賦固然重要,但底層的思維模式才是最關鍵的。她在書中首次提出了兩種思維模式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單靠能力和天賦,可以獲得成功,但很難一直保持成功,最終決定結果的是面對失敗作出的反應,這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具備的獨特品質。本書在結尾處還提供了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旅程的實操方法。
《終身成長》一度坐鎮美國亞馬遜暢銷榜10年,累計印量達180萬冊,是卡羅爾徳韋克博士的代表作。比爾蓋茨曾評價此書:「不僅提供了理論,而且闡明了方法」。
卡羅爾徳韋克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傑出學者之一。在書中用很多常見案例描述了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的思考方式及行為模式,值得我們思考學習。
01失敗是一種行為,不是一種身份。
我確切地記得是小學四年級,有一次數學測驗我考砸了,前所未有的糟糕,才46分。家長的懷疑,老師的不理解,包括我自己都難以置信諸多情緒黑壓壓得地向我湧來。那時我不過10歲,從一個好學生到差生的轉變,一次測驗就夠。我給自己貼上了失敗的標籤,現在才知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會給自己貼標籤,認為:「我考砸了,我不聰明,我很笨,我是一個失敗者。」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完全不同,他們也會懊惱,但卻不會一直陷入失敗的情緒中。失敗是暫時的,一次的失敗根本就說明不了什麼。
面對失敗,2種思維模式的人處理方法存在本質的不同,這也是導致2種截然不同結果的原因。
人生之事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不如意。若是都把不如意當作失敗者,豈不是都沒有成功者了。
02失敗是一次機會,不是死刑。
籃球巨星麥可喬丹的成功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他的努力確實眾所周知的。
第一次失敗是高中的時候被校隊淘汰,小喬丹非常鬱悶。他的媽媽鼓勵他重回學校好好訓練,而喬丹確實做到了。如果這時候他選擇放棄,估計就沒有後來的籃球巨星了。
第二次失敗是重回公牛隊的那年,季後賽被淘汰。
正是這2次失敗,喬丹明白沒有人會一直幸運,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階梯。
即使後來功成名就成為籃球巨星,艱苦訓練也是出了名的。
把失敗看作機會,是基於未來的你比現在的你更優秀的認知之上。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不能改變的。人之所以失敗是能力不行的表現。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能力在後天可以通過培訓,努力來拓展。這也恰好說明了很多天賦不是很好的人最終能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例子。
03誠實的失敗和不誠實的成功,你喜歡哪個?
你知道CEO症候群嗎?CEO不是一類很厲害的人嗎?卡羅爾徳韋克把想要站在神壇之巔並讓自己看上去完美無缺的傾向稱作「CEO症候群」。小提琴家娜佳,不是CEO,卻有很強的CEO症候群,10歲的時候與知名樂團合作完成了處女作,之後就陷入了恐懼中。她害怕努力後依然會失敗,一直選擇逃避,不願意面對。後來她的老師迪蕾告訴她:喜歡就要付出努力,即使失敗,也可以從中學到東西。才重新找回自己。
娜佳的例子反映了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看待努力的態度,加倍努力是高風險的,努力之後的失敗證明自己的不聰明。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努力不夠才是高風險的。這兩種模式的根源在於對天賦的看法。前者認為天賦是不可變的,而後者則認為天賦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
04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
①接受。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固定型和成長型的混合,應該接受自身擁有的部分固定型思維模式。
②觀察。明確激發自己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事件和場景。
③命名。給激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事件或者場景取一個名字。
④教育。用成長型思維去教育固定型思維模式
成功不等於成長,關注取得成績,贏得比賽,重在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是固定型思維模式。
成功往往不是一時的,而成長才是一輩子的。一個天賦異稟的人可以達到成功的巔峰,但若要一直處於巔峰狀態,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助其達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