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敗、困苦、瓶頸,成長型思維可以救贖你

2020-12-05 恩師學堂

剛工作的時候,我的能力、學歷都得不到老闆的認可,每一件事都做不到讓人滿意。

老闆說的話總是毫不留情:「你看看你會什麼,能做好什麼」。

我知道自己真的不行,但不否定自己,就沒有人能否定我。

我只在心裡告訴我自己,「能力可以提高,不會的東西可以自學,只要給我時間一定能做好」。

正是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堅持了下來,並最終得到別人的肯定,「是的,我確實行」。

那時我不知道這屬於什麼思維,又是從哪裡獲得這樣的思維。直到我閱讀《終身成長》這本書,我才了解到〖成長型思維〗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念。

全球獎金最高的教育獎項「一丹獎」獲得者——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把人的思維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天賦和才能從出生那天起就被決定了,是不能改變的。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培養得到提高的。固定型思維的人通常不喜歡接受挑戰,常常向困難妥協投降成長型思維的人通常將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固定型思維的人常常固步自封,不接受變化成長型思維的人擁抱變化,從變化中尋找機會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常常會面對失敗、困苦、瓶頸,了解成長型思維對我們來說很有幫助。

不會的知識積極主動學習,會成為不可貌相之人

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這種思維會讓你終身受益。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今天你學過的知識可能解決不了明天出現的問題。

這個時候積極主動學習的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

曾經有記者採訪李嘉誠,」如果您想要去開展一項新的業務,您會怎麼做。」

我會從相關書籍中學習。

我們對於李嘉誠先生終生學習的習慣都有所耳聞,他幾乎每天都會看報紙、讀書,他一直保持著學習的興趣和激情。

今天,我們處在網際網路的世界,學習的成本大大降低,學習的效率大大的提高。唾手可得的書籍、海量的網絡資源可以供給我們學習。

如果我們還說我們沒有東西可以學,沒有機會學習,那麼只能證明我們在為我們的懶惰尋找藉口。我相信,一個終生學習的人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淘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一次失敗,你應該看到的是下一次的成功,而不是這一次的得失

一次失敗,有的人會想到失去掌聲和鮮花的痛苦;有的人會積攢失敗的經驗和心得,為下一次成功鋪平道路。

思維的不同決定著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

就像我一樣,當我面對老闆無比刺耳的批評時,可以說我是一個失敗的人。我不能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每一件事做的都不是盡善盡美。

這時候我也可以甩手不做,離開這個老闆,到一個充滿讚美聲、欣賞自己的老闆身邊。這種想法或許沒有錯,但對於自己的成長來說沒有好處。

高能力、豐富的知識這是得到讚揚和成功的保證,沒有這一點作為保證,讚美和欣賞只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能力不足會暴露,知識的匱乏會顯現,失敗會捲土重來。

從失敗的第一次開始,就反思自己的錯誤,從失敗中積累經驗,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

「牛仔大王」李維斯的西部發跡史中曾有這樣一段傳奇:當年他像許多年輕人一樣,帶著夢想前往西部追趕淘金熱潮。

一日,突然間他發現有一條大河擋住了他前往西去的路。苦等數日,被阻隔的行人越來越多,但都無法過河。於是陸續有人向上遊、下遊繞道而行,也有人打道回府,更多的則是怨聲一片。

而心情慢慢平靜下來的李維斯想起了曾有人傳授給他的一個「思考致勝"的法寶,是一段話:「太棒了,這樣的事情竟然發生在我的身上,又給了我一個成長的機會。凡事的發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於我。」

再次回到大河邊,一個點子突然湧現。他想:"如果自己製造一條小船,幫其他的人擺渡過河,會不會很成功「。

靠著擺渡他賺的了第一桶金,從失敗中尋找經驗,人生的第一筆財富就這樣獲得了。

如何獲得成長型思維

如何獲得成長型思維,曾經的我沒有接受過什麼系統性的教育。只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母親時常告訴我,人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任何事你都可以嘗試。只要能肯努力,你可以成為任何人。」

或許正是努力、奮鬥價值觀的薰陶讓我獲得了成長型思維。

如今投入教育事業的我,對於讓孩子獲得成長性思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最好停止喋喋不休的評價孩子或學生的智力和天賦,這樣會讓孩子更執著於展現自己的智力和天賦,損害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表現。

成年人經常喜歡說某一個孩子聰明有天賦,為了維護聰明和天賦的標籤,很多孩子會懼怕挑戰。

因為學生做對一道題,老師就誇她聰明;為了維護自己聰明的標籤,當遇到他自己不會做的題目時,就會急於隱藏。害怕被人得出自己不聰明的結論。回憶自己上學那時,事實的確如此。

作為成年人,首先要有信心,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無限的潛力,他們一定會成長。我們不能幫助他們努力,但是我們可以挖掘他們努力的潛能。表揚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怎樣的表揚才能讓孩子獲得成長型思維?

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努力本身、採取的策略、集中精力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這種表揚會讓孩子們明白他們努力的過程可以帶給他們成長和知識,而並不是憑藉他們天生的能力獲得的。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告訴我們,其實每一個人同時具備成長型思維和固定性思維,是特定的事件和情景觸發了其中一種思維方式。我們不能完全消滅固定型思維,但是我們可以培養自己擁有更多的成長型思維,用成長型思維去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相關焦點

  • 終身成長: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成長的高度
    她在書中首次提出了兩種思維模式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單靠能力和天賦,可以獲得成功,但很難一直保持成功,最終決定結果的是面對失敗作出的反應,這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具備的獨特品質。本書在結尾處還提供了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旅程的實操方法。《終身成長》一度坐鎮美國亞馬遜暢銷榜10年,累計印量達180萬冊,是卡羅爾徳韋克博士的代表作。比爾蓋茨曾評價此書:「不僅提供了理論,而且闡明了方法」。
  • 成功的終極奧義: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讓你的人生積極向上
    1、成長型思維的核心即使我們從「成長型思維」幾個字中也不難看出,成長型思維的核心可用一個詞概括——「成長」。當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並不是告訴我們個體生理髮育過程中的成長,而是具有相信自身能力及未來「可持續成長」的思維模式。《終身成長》中對成長型思維這樣描述: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即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
  • 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面對困難,孩子們不願意動腦子思考,不願意動手查閱資料,總想著走捷徑。孩子在家寫作業,家長陪伴左右,孩子遇到不會寫的字直接開口問爸爸媽媽,既省時又省力,即使手邊擺著一本專門為他買的字典。什麼是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它是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威克提出的。
  • 當一個人擁有了成長型思維,苦難對他來說只是人生的一個片段而已
    而且,我們每個人在面對苦難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態度直接決定我們是否可以打敗苦難,走向成功。《肖生克的救贖》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被人陷害進入監獄,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淪落為真正的囚犯。在監獄裡,他展開了一段漫長的自我救贖之路。他和監獄中的「權威人物」瑞德刻意拉近關係,讓瑞德幫他弄到了一把小的鶴嘴鋤。
  • 《終身成長》,我願意做那隻成長型思維的小龜
    《終身成長》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最重要觀點就是:這世界根本沒有兔子和烏龜,只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區別。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自己的才能一成不變」,兔子認為自己是兔子、烏龜認為自己是烏龜,這都是固定型思維。
  • 思維差異決定人生深度?具備這種思維,你的人生才能一路開掛
    因為思維模式的差異。一、人的兩種思維模式 大部分人身上具有兩種思維模式,即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因此這類人總想證明自己的智力、能力和個性,他們對自己評價的準確率不高,同時希望確保自己一直是成功的。當出現問題的時候,這類人往往會認為是別人的過錯,且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人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對自己現有的水平,能以更開放的心態對待。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面臨困難時,人會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自己的能力一成不變,遇事便氣餒;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會把所遇困難視作成長過程中的有趣挑戰,永不抱怨、永遠聚焦問題、解決問題,百折不撓。 成長型思維給我們以信心,不懼失敗。
  • 你敢面對失敗嗎?痛苦還是逃避
    你敢面對失敗嗎?痛苦還是逃避有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貧窮是父母造成的,小時候父母沒有教會我們怎麼賺錢,因為他們也不會賺錢。面對種種的失敗,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是痛苦的煎熬還是選擇逃避呢?我問他敢面對嗎?他說連死都不怕還怕面對!真心不想做老賴。既然他有想改變的心態,我就幫他分析,先跟所有的債主溝通,分期還款。接著重整銷售思路,把不賺錢的店鋪關掉,把員工變成合伙人,集中一個賺錢的產品,找到突破口,努力幹下去,會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面對,從而讓失敗變成恐懼。
  • 管理學:別讓你的思維空間限制了你的高度,取代過去的定式思維
    這需要我們付出清醒的努力,面對問題苦思不得其解時,可回頭審視一下:頭腦中是否有定式思維在作祟?我是不是該換個角度去看問題?思維空間決定你的成長高度警惕「定式效應」 條道走到黑而渾然不覺一位公安局長正與人談話,跑來一個小孩,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正在吵架呢!」談話的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是我兒子。」請問: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
  • 成長思維:鴕鳥心態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而言,總會有少部分孩子因於思想積澱、追求目標、以及自制力、自控力的局限,他們不只是面對危險是會偶現「鴕鳥心態」,面對學業上的挫折或者失敗,個別學子也會頻現鴕鳥綜合症的對於父母有益於自己成長的話聽而不聞,對於一些榜樣的人與事情視而不見,明明吃點苦或付出一些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能躲掉就躲掉,能迴避就迴避,實在逃不了就跟父母討價還價,自以為聰明地跟父母「鬥智鬥勇」並以此自鳴得意,找理由永遠比做實事來得容易,吃喝玩樂的享受來者不拒,吃苦耐勞的事情恕不奉陪......
  • 成長是「二分心智」的崩潰與內在敘事的覺醒
    多數人可能會有這樣的體現,就是你想做一件困難事情時,腦海中一個聲音會告訴你,先不著急,可以先看看視頻,或者玩玩手機。古人想不明白,大腦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於是很長時間它被稱為神的聲音。當人類社會日趨複雜,人們直接或間接獲取的活動經驗值越來越多,大腦中那個被稱為神的聲音無法處理日益累積的信息時,它就徹底崩潰了,人類的自主意識開始覺醒。
  • 思維的重要性:思維決定你的人生價值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將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固定型和成長型兩種,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很很害怕變故,他們認為聰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天賦只是起點,人的才智可以通過鍛鍊提高,只要努力,再加上一定的模式就可以做得更好。
  • 為什麼天才小孩大多都有這兩種思維?
    可以套用Who、What、Where、When、Why、How來提問,用這套思維模式去訓練孩子· 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是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來的,一種風靡美國和世界的教育理念。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喜歡挑戰、擁抱變化、尋找機會,凡事皆有可能,失敗是成長的過程,珍視反饋、主動學習,喜歡探索新事物,每次失敗都是堂課,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 面對失敗你該怎麼翻身?
    面對失敗你該怎麼翻身呢?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用心看,最好轉發給你的親朋好友,關鍵時刻太管用了。首先送你一句話失敗不等於失敗者,失敗和成功就是手心和手背的關係,你跟那些厲害的人相比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比你犯的錯多了幾次,他們比你多失敗的一次。
  • 面對失敗
    各項任務必須要做到精益求精,所以經常會遇到各種失敗。」接著,童院士分享了自己遇到的最大一次失敗。那次,他負責一個航天項目。結果他用了8個月的時間,來處理這個工程的故障。8個月裡,他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無數的挫折,當時感覺真的走投無路了。但是,他仍然堅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峰迴路轉,實現了設備的零故障。童院士說:「中國有句古話,車到山前必有路,只要你堅持,付出努力之後,事情總會有解決方案。
  • 信條的時間鉗形戰術,如何幫你突破個人成長瓶頸,職場創業困境?借假...
    四、時間鉗形戰術模型,對你個人成長,職場商戰有啥神妙的用處? 【鉗【鉗【鉗形1】形2】形3】 為什麼說要把時間線性思維放棄掉?或者說要把線性思維放棄掉? 因為你要理解至少有兩個你同時存在,一個現在的你(正),一個逆時間的你(逆)。 大哥,你至少可以想像你有一個分身了。這個分身可以在你的人生所有時間線上來回折騰移動。
  • 《追風箏的人》,少年成長必讀的一本書,告訴你什麼是苦難和救贖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去追風箏前對阿米爾說的話,也是他最後一次露出自信的微笑。不幸的是,回來的路上,哈桑遇到了普什圖族暴徒阿塞夫一夥的襲擊。阿米爾眼睜睜地看著哈桑被殘忍地強姦,卻始終沒有勇氣走上去救他。回家後,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卑慚愧,每天面對哈桑讓他內心備受煎熬,為了自己眼不見為淨,他誣陷哈桑偷了他的手錶,讓父親趕走哈桑父子。明明是莫須有,哈桑仍然一口承認自己偷表。
  • 專注一個職業遇到瓶頸?第二職業曲線助你獲得可持續性的平衡發展
    ② 盲目的發展副業只能以失敗告終,科學的規劃才能在在當今時代如魚得水第二曲線代表著個人未來的發展狀態,是一個個體面對未來的新技術、新的服務對象、新的市場所進行的一場徹底的、不可逆轉的變革由此而展開的一次全新的新職業生命周期。根據這個理論,要獲得專業生命不斷發展,就不能只有一次生命輝煌的曲線。
  •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數型成長」
    線性思維,本質上是一種從自我認知而出發的思維模式,比如在生活、工作中,倘若你想要做大10%,完全可以通過努力換得。 反之,如果你想要做大10倍、甚至100倍,那你就不得不擺脫這種線性成長,讓自己重新思考,跳入一種叫做「指數型」的成長模式。
  • 擺脫「定向思維」,遠離線性成長路徑的依賴
    本文共計7571字,定向思維。這是智遠的第0110篇成長筆記的分享。「定向思維可以讓你圍繞確定的目標快速達到想要的結果」。這種就像是本能的表現,但卻給自身解決的不少「時間成本」,讓你快速的找到可以依據的「路徑」。這種本能的行為表現,對解決遇到的問題也有幫助:比如你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要處理,定向思維的好處就是可以讓自己快速聯想到曾經有無解決過這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