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困難就想逃?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2021-01-09 踽踽懂家居

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

何為"畏難心理"?

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Dweck,在研究了成千上萬孩子的行為後,發現:

擁有固定性思維(Fixed Mindset)的人覺得:人的智力和天賦都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對於失敗的結果,他們趨向於逃避。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來看,畏難情緒是說孩子們在對已經接收到的某件事情信息分析,進行適當的權衡之後發現對這部分的內容不理解,或短時間內不好解決,或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時,不良的心理情感便會隨之產生。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畏難心理?"

01、家長"過於熱情",適當拔高幫忙"門檻"

很多時候,當孩子們提出他們遇到困難時,大多數的家長都會不假思索的立刻去幫忙,更有甚者直接出馬代替孩子完成難題

其實這種時候,家長或許可以考慮減少滿足的量,指引他們慢慢摸索答案,就像是我們日常吃飯一樣,如果一下子往肚子裡塞太多東西,容易導致消化不良。

02、家長打壓孩子,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小時候經常能聽見媽媽當著外人面數落孩子的種種缺點:"這孩子,膽子特別小,什麼都怕"、"動不動就哭,我都不知道有什麼好哭的"等等,這種話語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打擊很大,他們的經歷不多,抗壓能力很弱,長久性的這種打擊會讓他們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產生自卑感。

所以當遇到困難時,為了防止被大人們打擊,他們更願意去逃避。

03、孩子缺乏耐心,不願意直面困難

育兒專家福祿·培爾曾說過,孩子缺乏耐心,意味著他的專注性以及毅力都不達標,而這兩方面出現問題,他們將沒有未來!

面對困難,孩子們不願意動腦子思考,不願意動手查閱資料,總想著走捷徑。

孩子在家寫作業,家長陪伴左右,孩子遇到不會寫的字直接開口問爸爸媽媽,既省時又省力,即使手邊擺著一本專門為他買的字典。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它是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威克提出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所以對於學習和生活充滿了熱情和希望。

怎樣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克服畏難心理?

1. 引導孩子積極挑戰困難

引導孩子積極的迎接挑戰,不用怕,不必事事為孩子包辦,讓孩子自己去經歷。

2. 用恰當的方式表揚孩子

表揚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學會倒垃圾了,家長應該說",你學會倒垃圾了,很不錯",孩子才會知道家長表揚孩子什麼,下次孩子就會更加積極的完成各項任務。

3讓孩子正確看待失敗

有些孩子接受不了失敗,是因為孩子怕輸,怕家長失望,怕自己那個贏的形象在父母心中就沒了,家長要引導好孩子,輸贏不重要,參與學習才是重要。

4 通過細節來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很多細節都可以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告訴孩子一切皆有可能,讓孩子有信心去做各種事情,培養孩子好的心態。

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告訴孩子,你可以做到的,沒事,別怕。

一旦得到了積極的心理暗示,你的行為將改變,從而充滿了自信,並獲得了動力。

要想孩子成為成長型思維,家長就應該給孩子足夠成長的空間。

5.選擇一套有營養的書籍,助力「成長型思維」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9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本才10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相關焦點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顯然,父母的貼標籤的消極性評價,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降低,自信心越來越小,他們甚至會把一時遇到的困難,歸結於自己的能力有問題,最終遇到困難本能的就會想放棄。4、「焦點效應」引發孩子過於在乎外界評價,不敢大膽嘗試「焦點效應」是指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 面對挫折一蹶不振,孩子的心理彈性,能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培養
    比如畏難心理太強,遇到稍微難一些的問題就下意識退縮;經受不起挫折,一旦失敗就一蹶不振。前段時間發生的17歲少年跳橋案,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是什麼讓一個很快就成年的孩子,從車上快速走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結束生命呢?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c.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並嚴格執行。d.給孩子找一個替代品。e.給孩子換個新環境,換個心情。列寧曾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無聲的教育,是孩子行為規範的榜樣,對孩子有強大的感染力,父母在做好孩子榜樣的同時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他遇到的問題,不僅能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次數,也是交給他正面思考的思維方式。
  • 李玟瑾: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太重要!和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
    孩子強大的思維能力,往往意味著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思維能力強的人更好。所謂思維能力,是指我們對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的事情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後,形成的理性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區別在於,思維能力不僅僅停留在思考「為什麼」,更重要的是,它需要知道「怎麼做」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李玟瑾: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太重要!
  • 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獨立的孩子會依靠自己的思維和能力解決,即便是最後無法短時間內通過自己去處理,他們也不會依賴別人,孩子會堅持己見嘗試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樣的孩子可以從中鍛鍊思維的開發能力,孩子會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2、面對困難和挫折,孩子的承受能力較好缺乏獨立性的孩子面對困難比較憂心,他們不會處理也不會思考怎麼處理,下意識地就會求助父母或者身邊的朋友,慢慢地會造成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越來越差,他們無法接受生活給予自己的挑戰,怨天尤人地選擇去逃避
  • 鼓勵孩子克服困難,遇到挫折一起解決,而不是讓他們逃避
    實際上,這樣的心理很難使7號樂觀型孩子真正成熟起來,遇到困難就放棄也很難讓他們有所成就。宏宏是一個不喜歡學習、只喜歡玩遊戲的小男孩。由於父母工作較忙,他平時都住在爺爺奶奶家。爺爺和奶奶只有他這麼一個孫子,宏宏想要幹什麼,爺爺奶奶都不管他。因此,宏宏從小就沉迷於看電視和打遊戲,很少主動學習。
  • 空間思維:培養孩子的理性及數學感---從遊戲中幫助孩子學習成長之二
    空間思維:培養孩子的理性及數學感---從遊戲中幫助孩子學習成長之二 來源:www.18183.com作者:三隻魚時間:2018-11-05 分享到: 這是我準備推薦你們給孩子玩的第一款遊戲,不是《吃雞》不是《王者榮耀》(12
  • 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四種能力家長趁早培養,孩子更優秀
    而孩子的成長問題將遠高於一隻羊,家長如果錯過了孩子最佳的培養期,那麼將會對孩子造成一種長期的影響。其實說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是很難彌補的,如果能抓住這個重要階段,那麼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更有幫助。 那麼,在孩子小學六年的時間內,哪幾種能力是比較重要的,需要家長特別注意培養的呢?
  • 小狸AI課:為孩子播種思維種子,助力孩子全方位成長
    (原標題:小狸AI課:為孩子播種思維種子,助力孩子全方位成長) 常常有家長諮詢
  • 「力所能及」的任務是孩子獲得成長自信力量的源泉
    育鄰夢「力所能及」的任務是孩子獲得成長自信力量的源泉。成長目標太高,孩子達不到、完不成會產生消極自卑心理;學習成長目標太低,不具備挑戰性,孩子會感覺無趣。因此,教導孩子最好的學習成長方式就是他們需要「踮起腳尖」通過努力一點才能達成的目標。俗話說:「人活一輩子,凡事量力而行,別太逞強。」人們最喜歡摘什麼部位的果子?
  • 面對失敗、困苦、瓶頸,成長型思維可以救贖你
    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培養得到提高的。固定型思維的人通常不喜歡接受挑戰,常常向困難妥協投降成長型思維的人通常將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固定型思維的人常常固步自封,不接受變化
  • 斯坦福博士揭露:什麼樣的孩子更有潛力?
    我看完深受觸動,真是小小的身體,有大大的能量,孩子的潛能,是在不斷嘗試中激發的,只要勇於嘗試,他們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想讓孩子堅持不懈,不懼困難,就要幫他從原來的思維裡跳出來。這還得先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說起。
  • 孩子遇到困難只想逃避?面對典型的鴕鳥心態,3大方法或能改善
    鴕鳥的這種行為就是妥妥的掩耳盜鈴行為,在真正遇到危險時並沒有什麼用處,只是給自己一絲心靈的慰藉而已。人這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孩子們,由於年紀小,精力閱歷都還比較缺乏,在家長的羽翼之下成長習慣之後在遇到苦難或者挫折時,就會像鴕鳥一樣去逃避問題,躲在家長的身後,這就是所謂的鴕鳥心態。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警惕「焦點效應」,家長應該這樣做
    面對困難,有些人選擇迎難而上最終克服困難獲得成功。而有些人則選擇畏縮不前,從此一蹶不振。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家長們也總是擔心孩子在面對失敗後,不能擁有好的心態去面對他。一旦孩子在進行某一件事遇到阻力時,孩子們往往就會覺得這個事件的成功率就下降了,害怕面對失敗之後他人的目光和嘲笑。所以有時往往遇到了一點小小的困難,就會選擇退縮和放棄,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繼而產生自卑的心理。2.抗壓能力差,沒有自信。在焦點效應的作用下,孩子們往往會過於在乎他人的看法。
  • 計算思維≠編程,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計算思維?
    原創 芳芳 STEAM在線 收錄於話題#教育觀念9個 看點 在STEAM教育中,很多家長聽說最多的可能是編程課程,而且很多編程機構也經常宣傳課程會著重培養孩子的計算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那麼計算思維究竟是什麼?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幫助?
  • 想讓孩子將來很好立足社會,三種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父母不容忽視
    可見,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質。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是要成大事的人必備的條件。而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就要鼓勵孩子大膽聯想,提出的設想越多越好。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遇見各種困難和挫折,一個消極、悲觀的孩子,面對挫折時,首先自己就被這些挫折、困難打敗了,怎麼還可能立足於社會?而讓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能力,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和自信心,會讓孩子順利度過難關,最終走向成熟,從而讓自己更好地立足於社會。
  • 這樣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孩子的記憶力、思維能力也會遠超同齡人
    由於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一般來說,6歲前的孩子還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表現出來就是注意力很難集中。這也是為什麼6歲以後才會讓孩子接受課堂學校教育,這跟孩子大腦發育的規律有關。事實上前額葉區發育比較遲緩,通常人到20歲之後才完全發育成熟。
  • 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差,如何培養「樂觀寶寶」?要善用ABC法則
    在這樣悲觀的心理氛圍下,孩子會索性放棄努力和希望,"自然而然"地接受這種痛苦和壓抑,久而久之,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摧殘,甚至會讓孩子出現抑鬱或者焦慮等疾病的初期症狀。對此,有位育兒心理專家也表示,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差,培養孩子的樂觀性格,有助於他們的心理調劑,讓樂觀驅走"抑鬱"和"悲觀"的情緒。那麼如何培養"樂觀寶寶"?家長要善用ABC法則。
  • 一點壓力就「崩潰」,這樣鍛鍊「心理彈性」,培養十級抗壓孩子
    聽到瑤瑤這句話我咯噔了一下,瑤瑤估計是以為我因為她沒有做好剪紙才生氣,可是我確是因為擔心她會養成遇到一點壓力挫折就放棄的心理才生氣。事後自己仔細思考了一下,長輩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這直接影響到了她以後遇事處理事情的態度方法以及抗壓能力。
  • 成功的終極奧義: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讓你的人生積極向上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品一下《終身成長》中的成長型思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辨別思維模式,初識「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重視成長型思維;踐行終身成長,培養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對自己持開放的態度,評估時便會面對真實的自我;為了之後更好的成長,也會對自己有個更精準的定位。固定型思維自我設限,往往掩飾真我,評估自己時「非好即壞」,對自己的定位模糊,不知道未來方向。比如那些「妄自菲薄」的人,他們無法正視自己,遇到困難最容易說:「我還是放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