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
何為"畏難心理"?
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Dweck,在研究了成千上萬孩子的行為後,發現:
擁有固定性思維(Fixed Mindset)的人覺得:人的智力和天賦都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對於失敗的結果,他們趨向於逃避。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來看,畏難情緒是說孩子們在對已經接收到的某件事情信息分析,進行適當的權衡之後發現對這部分的內容不理解,或短時間內不好解決,或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時,不良的心理情感便會隨之產生。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畏難心理?"
01、家長"過於熱情",適當拔高幫忙"門檻"
很多時候,當孩子們提出他們遇到困難時,大多數的家長都會不假思索的立刻去幫忙,更有甚者直接出馬代替孩子完成難題
其實這種時候,家長或許可以考慮減少滿足的量,指引他們慢慢摸索答案,就像是我們日常吃飯一樣,如果一下子往肚子裡塞太多東西,容易導致消化不良。
02、家長打壓孩子,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小時候經常能聽見媽媽當著外人面數落孩子的種種缺點:"這孩子,膽子特別小,什麼都怕"、"動不動就哭,我都不知道有什麼好哭的"等等,這種話語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打擊很大,他們的經歷不多,抗壓能力很弱,長久性的這種打擊會讓他們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產生自卑感。
所以當遇到困難時,為了防止被大人們打擊,他們更願意去逃避。
03、孩子缺乏耐心,不願意直面困難
育兒專家福祿·培爾曾說過,孩子缺乏耐心,意味著他的專注性以及毅力都不達標,而這兩方面出現問題,他們將沒有未來!
面對困難,孩子們不願意動腦子思考,不願意動手查閱資料,總想著走捷徑。
孩子在家寫作業,家長陪伴左右,孩子遇到不會寫的字直接開口問爸爸媽媽,既省時又省力,即使手邊擺著一本專門為他買的字典。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它是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威克提出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所以對於學習和生活充滿了熱情和希望。
怎樣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克服畏難心理?
1. 引導孩子積極挑戰困難
引導孩子積極的迎接挑戰,不用怕,不必事事為孩子包辦,讓孩子自己去經歷。
2. 用恰當的方式表揚孩子
表揚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學會倒垃圾了,家長應該說",你學會倒垃圾了,很不錯",孩子才會知道家長表揚孩子什麼,下次孩子就會更加積極的完成各項任務。
3讓孩子正確看待失敗
有些孩子接受不了失敗,是因為孩子怕輸,怕家長失望,怕自己那個贏的形象在父母心中就沒了,家長要引導好孩子,輸贏不重要,參與學習才是重要。
4 通過細節來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很多細節都可以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告訴孩子一切皆有可能,讓孩子有信心去做各種事情,培養孩子好的心態。
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告訴孩子,你可以做到的,沒事,別怕。
一旦得到了積極的心理暗示,你的行為將改變,從而充滿了自信,並獲得了動力。
要想孩子成為成長型思維,家長就應該給孩子足夠成長的空間。
5.選擇一套有營養的書籍,助力「成長型思維」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99.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本才10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