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2020-12-06 育兒一節課

家長總喜歡對孩子進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教育,無論大事小事都讓孩子嘗試自己處理,家長從來不會插手,也不會幫孩子的忙。或者這樣的方式會漸漸地培養出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

同時還會造成孩子對家長持有一種冷漠的態度,因為在獨立的過程中家長並沒有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孩子與家長之間會欠缺一份親子交流的情感。

我有一個閨蜜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是讓我們都很認同,她從來不會為孩子做什麼事情,當然只是小事,大事還是除外的。平時孩子的起居飲食都是自己來,閨蜜是從來不會幫忙的,這樣也形成了孩子獨立的性格,反正一個人出門在外絕對沒有問題,自己照顧自己完全可以。

獨立性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俗話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確實如此。

很多家長都注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其實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1孩子思想和行為獨立,從來不會依賴別人

當孩子遇到問題,不同的孩子處理心態和方式不同。獨立的孩子會依靠自己的思維和能力解決,即便是最後無法短時間內通過自己去處理,他們也不會依賴別人,孩子會堅持己見嘗試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樣的孩子可以從中鍛鍊思維的開發能力,孩子會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2面對困難和挫折,孩子的承受能力較好

缺乏獨立性的孩子面對困難比較憂心,他們不會處理也不會思考怎麼處理,下意識地就會求助父母或者身邊的朋友,慢慢地會造成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越來越差,他們無法接受生活給予自己的挑戰,怨天尤人地選擇去逃避。

父母有什麼秘訣讓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減少對父母的依靠和別人的依賴

1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適當提供一份幫助

當孩子處於求助狀態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只是在對自己開戰,並非孩子不會處理,只是想用手段讓家長折服然後幫忙,這時家長會表現出一種愛理不理的態度,其實這樣會讓孩子內心感到絕望,孩子會認為在父母心中是沒有存在感的。

其實,家長不應該直接對孩子灌輸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思想,孩子尚小能力還在不斷地提高,很多生活難題孩子還在欠缺處理能力的階段,家長應該多教育孩子處理問題的各種辦法,讓孩子在處理問題的同時,慢慢鍛鍊思維和動手能力,再放手讓孩子獨立嘗試自己去處理。

2用鼓勵的方式影響孩子靠自己解決困難

在孩子遇到無論怎麼嘗試也解決不了的難題時,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積極向上的力量,跟孩子說「你可以的,爸爸媽媽會永遠支持你」,這其實也會給孩子帶來對自己能力的認可和信任。有時孩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他們一直在鑽研解決的方法,可能會出現處事心理疲勞,大腦也會因此運行得較慢,家長不妨幫助孩子勞逸結合,讓孩子在放鬆的狀態中再進行思考。

孩子獨立能力當然是父母最緊張的,帶著孩子看一些成長型的繪本故事,或者會讓家長從中找對方法,對孩子來說也是不錯的選擇,這套幼兒情商與性格培養,在繪本裡面有一些成長故事,帶著孩子去更好地成長,而且,在看繪本的同時,還會引起孩子的一些思考,面對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獨立處理的方式又該怎麼選擇。

這套可以帶出疑問的繪本,你還不趕緊入手嗎,五分推薦呢!

3、家長千萬不要大事包辦孩子的事情

有些家長就是太疼愛孩子了,根本不讓孩子去接受這個社會的規律,對於孩子的事情完全都不讓孩子去碰,家長總是會包辦孩子的生活,孩子想要獨立可能一直都無法實現。

其實,孩子的潛能家長切勿忽視,孩子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脆弱,應該放手讓孩子嘗試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依賴父母的情感自然就會減少,以後的獨立性也會更加強。我們做父母肯定希望孩子不要依賴,依靠著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上可以生存,對自己的生活可以處理得很好才行,畢竟父母也不會一輩子陪著自己,最終孩子是要自己去努力生活的。

總結:

獨立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得尤為重要,有些家長會急於求成,希望孩子可以短時間內就成為一個無須依靠父母的人。其實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上,家長不能表現得急躁,要懂得找到最合適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相關焦點

  • 不要過分地依賴別人,而要擺脫依賴心理,就必須培養性格的獨立性
    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他過分地依賴別人,而要擺脫依賴心理,就必須培養性格的獨立性。性格的獨立性,是對人們在智力活動和實際活動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而言的。具有獨立性格的人,遇事總喜歡自己動手,自己思考,能夠標新立異,自圓其說,對傳統的習慣、陳腐的觀念採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而具有依賴性的人,則總是循規蹈矩,人云亦云,缺乏主見。
  • 孩子亂扔玩具,提醒也沒用?4個妙招培養整理習慣,父母告別催促
    收拾整理的行為反映了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利於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預防拖拉、丟三落四的壞習慣。1、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會,於是很多事情都幫孩子做了,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 孩子喜歡亂塗亂畫怎麼辦?父母別阻止,這是在培養想像力
    看待孩子的思維太過尋常孩子的想法會有些天馬行空,因此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大人們都看不懂得畫畫,但其實就是孩子的心情寫照。但父母卻不這麼認為,他們看不懂孩子的繪畫就會自然地把孩子的畫畫認為是胡編亂造。甚至有些父母就會開始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在不務正業,開始勸誡自己的孩子放棄畫畫。
  • 孩子的這4種表現,可能是右腦發達的特徵,父母別忽視要好好培養
    文/甜心奶爸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難發現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完成的夢想和心願,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幫自己實現,比如說從小就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各種東西,凡事大人認為有用的,能讓孩子更出息的基本都不放過,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學霸,孩子優秀自己也很有面子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此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感受,讓他明白其實自己在經歷什麼情緒。一旦孩子能夠清楚他們真正的情緒到底是什麼,他們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需要父母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擁有人際交往的能力一生才會心情愉悅,心想事成。那些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自己也感到很快樂。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孩子總粘著父母?不想孩子患「彼得潘症候群」,得給孩子「設限」
    孩子總是粘著父母,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父母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比如學習的時候,孩子希望父母能夠陪著自己寫作業。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和父母一起吃,出去玩的時候,也不喜歡獨自一個人行動。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這些表現還算是正常的。有時候,孩子也會表現得比較懶惰和沒有自己的想法。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們缺乏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什麼事情都指望著父母來幫忙。林林每天晚上回到家後,他都要父母陪在身邊教他做作業。如果哪天父母不在身邊了,他就會特別的不自信,可能作業遲遲沒有辦法做完,林林覺得作業都太難了,如果沒有父母幫忙的話嗎,他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完成的。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孩子才日常生活當中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總想著好好教育一下孩子,可是有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會出乎我們所料,因為他們似乎並不喜歡被我們教育。孫先生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一些,他最討厭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打架,而且關於這件問題孫先生已經反覆強調了很多次。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發展,為了讓孩子免受挫折,他們事事包辦,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全,每一步都考慮得很完善,把自己的意願和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這樣做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探索周圍事物的能力,會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面對問題或困難時感到退怯、無助、沒有主見,容易本能地採取逃避的辦法。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缺少應有的擔當或責任感。
  • 有三種能力,孩子越小培養越好,家長需重視
    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實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在他們接觸這些事情的過程當中會引發他們的思考,思考這件事情去如何完成,他們會有不一樣的辦法去完成這件事情,當他們的動手能力加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孩子的大腦也在發育,而且孩子的動手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強,這樣的孩子長到大的時候,他會比別人更加優秀,因為他會主動的去做一些事情,並分析這件事情的做法,他的思維邏輯和動手能力是別人不能比擬的
  • 哈佛大學:孩子會做家務長大後更優秀,父母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
    一些父母出於疼愛孩子,捨不得讓孩子幹一點家務,還認為幹家務是大人做的事情, 不應該讓孩子插手,孩子只要負責好好學習就可以了。 誰知道,到最後竟然將孩子養成了一個好吃懶做的「白眼狼」,甚至還責備孩子,自己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對孩子那麼好,把最好的都給了他,孩子卻還是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 其實問題的根源跟父母的教育也有關係,因為從小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多數也是不能吃苦的,可能面對困難就會退縮,今後在社會上成就也只能平平沒有出眾的地方。
  • 李玟瑾: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太重要!和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
    孩子強大的思維能力,往往意味著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思維能力強的人更好。所謂思維能力,是指我們對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的事情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後,形成的理性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區別在於,思維能力不僅僅停留在思考「為什麼」,更重要的是,它需要知道「怎麼做」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李玟瑾: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太重要!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不自信,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和挑戰。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
  • 社交能力的培養,是孩子的必修課,父母告訴孩子,三種益友要深交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取得好成績的同時,還能擁有快樂生活的正能量心境,而積極樂觀的朋友,往往能教會孩子,如何笑對壓力和困難,讓孩子更好地生活和學習。所以,交朋友,一定要選擇樂觀性格的人。二、和上進的人交朋友。
  • 「救不了自己孩子,就救別人孩子」 沭陽六歲男童患病去世,父母含淚...
    /a/20200108/06d40c27219a465ca15e16d2560d8c14.shtml   1月7日,在宿遷沭陽縣人民醫院發生一件事情
  • 了解「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優秀孩子嗎?
    因此,父母覺得這種教育方式是非常正確的,於是便兩個人輪流對孩子進行"監督"。這種教育方式是一種很好的行為,但也不是適用於任何孩子的。一些孩子在學習時,非常不希望父母在自己的身邊。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一直在自己的身邊,內心就會感到非常的壓抑,沒辦法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反而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有的孩子就是太過於在意外部評價,進而決定了其自我評價,才使得性格裡負面的成分佔據領導地位,影響孩子人格成長。認同感的這些意義,家長看到了嗎?1、自信心就像舉世無雙的陳楚楚一樣,身邊的人都把她看作是最為有能力的人,大家閨秀,名門之後,她依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這源於她對自身的不認同,才讓自信心流失,沒有對自我的認可可言。
  •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聰明父母都會這樣做
    笑笑很震驚,她沒有想到自己每天檢查孩子作業,竟然會讓孩子產生碰見難題就直接放棄的想法。其實很多家庭都會有類似的情況,家長監督孩子寫作業、家長檢查孩子作業、家長制訂學習計劃......但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家長太主動了,孩子容易變得被動。
  • 孩子被別人當面批評,家長該怎麼辦?高智商的父母會這樣做
    在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育兒方式都是錯誤的,只是每一對父母都沒有經驗可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對於錯誤根本都不自知。在遇到外人批評自己孩子時,父母都感覺到面子上無光,為了讓別人感覺到自己不會縱容孩子犯錯,所以無論事情的起因如何,無論是誰對誰錯,在這時都會站在外人的立場上來針對自己的孩子去批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