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2021-01-09 思呈說教育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由於對孩子的高度期望,很多強勢的父母對孩子都有過度的保護和幹涉行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害怕孩子會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其活動範圍進行了過多的限制,甚至在擇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規定。

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發展,為了讓孩子免受挫折,他們事事包辦,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全,每一步都考慮得很完善,把自己的意願和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這樣做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探索周圍事物的能力,會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面對問題或困難時感到退怯、無助、沒有主見,容易本能地採取逃避的辦法。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缺少應有的擔當或責任感。也有可能會使孩子形成不好的情緒,壓抑孩子的心理,導致孩子抑鬱、焦慮並且非常叛逆。

問題孩子,大多都處在問題家庭,很多家長不願意承擔孩子出現的問題,總願意把孩子出現問題,歸因於外在學業的沉重或者老師的批評,當然也是有關係的,可是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的問題。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產物,於是毫無節制地保護孩子,幹涉和侵犯孩子的隱私,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侵擾症」。這種心理疾病常常出現在最親密的關係中,例如妻子關係,夫妻關係等, 有「侵擾症」的家長,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這3個方面,父母要重視:

一、給孩子和睦的家庭。

1、家庭氛圍對孩子成長很重要。

很多育兒的專家都強調過家庭氛圍的重要性,的確是這樣的,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大多都有個不和諧的家庭。好的家庭教育跟夫妻關係是分不開的,好父母的前提是好夫妻,婚姻不幸福,夫妻就都會心情不好,相互嫌棄。

2、不和諧的家庭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傷害。

家庭不和諧,長期吵架甚至動手的夫妻,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是非常大的,每個人都有委屈,每個人心裡都有怨恨,很多家長心裡都不健康,那麼孩子就會變成家庭中的替罪羊,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也不是偶然的。

3、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才的基礎。

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的核心,經營好婚姻,家庭才會有溫暖,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因此,家庭教育和夫妻關係是分不開的,培養優秀孩子的前提是,經營好夫妻關係,給孩子和睦溫馨的家庭氛圍。

二、放縱孩子不行,過度保護更不對。

1、想當個完美父母的情結要不得。

很多夫妻關係良好,家庭氛圍和諧,父母用心照顧和陪伴的孩子,但是在青春期卻變得極度叛逆,主要是因為父母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造成的,父母每天圍著孩子轉,事無巨細的照顧,生怕孩子受一點委屈,這樣就難免變成過度控制,不顧孩子的意願,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人際交往,都必須按照父母的預定來。

2、過度控制會扼殺孩子的獨立性。

很多父母會說,我都是為了孩子好,的確,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也是出於負責的態度,可是做父母首先要明白的一件事,那就是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成長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孩子需要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成長,時代在變化,不同的年齡段,父母應該學會去改變角色,適應孩子的成長,過度的保護和幹涉,只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獨立性。

三、有侵擾症的家長,孩子形成不了獨立人格。

1、幹涉孩子隱私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每個人都有隱私,每個人的隱私權都應該得到尊重,但是當父母有侵擾症的時候,就很難不幹涉孩子的隱私,他認為你是我的孩子,你的一切我必須知道才是對孩子負責,這樣我才安心,偷看孩子手機聊天記錄,翻看孩子的日記等,這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極大不尊重。

2、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很難健康成長。

父母的這種缺乏界限,不斷侵犯孩子隱私的行為,這會讓孩子失去界限感,就像自己被扒光了在眾目睽睽之下一樣,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當他們有能力獨立,不再需要依賴父母的時候,就會看清真相,之後就開始懷疑,反抗,甚至叛逆,所有孩子的青春期問題,大都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埋下的一個個地雷,被擊中引爆了而已。

孩子成長的過程一直在變,如果父母的管教方法一成不變,還是把他當成孩子,一直不放手,才會讓孩子崩潰,把孩子推向叛逆的邊緣,所以父母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養水平,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以不同的身份角色介入,給孩子恰當的引導,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

相關焦點

  • 【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時,腦海中會浮現的畫面。 從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包括︰ 1 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來聞到媽媽的味道、聽到媽媽的聲音、心跳,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延續到他長大,安全感可以說是生命的主旋律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所帶來的正面積極的效果,經常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很強,外在的表現就會很自信勇敢,相反,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和打擊的孩子,自我認同感就比較弱,現在表現出來就會顯得自卑、敏感、多疑。自我認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礎,自我認同程度的高低,影響著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
  • 心理健康納入體檢,確診抑鬱症、雙相障礙的孩子很可能會激增!
    部分青少年、兒童在這類家長的影響下,也會形成錯誤認知,對身邊的抑鬱症同齡人患者指指點點,甚至嘲笑、捉弄。另一方面,絕大部分抑鬱症、雙相障礙患者非常敏感,他們會敏銳地感覺到外界的異樣目光。甚至有可能別人只是表達關心,不敢刺激他們,他們也會將此理解為蔑視和揶揄。總之,這些都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容易形成二次傷害。
  • 孩子會丟失3歲之前的記憶?飢餓感、恐懼感為什麼會形成永久記憶
    所以有很多大人,長大後會想當然地認為,三歲之前的孩子不會有任何記憶。他們沒有想到那些忽視和小小的不重視,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給孩子帶來最大影響的就是恐懼感犯罪心理學的專家常說,那些罪犯者最深的心理陰影,全部來自於幼年時期受到的傷害。
  • 打「屁股」或影響孩子智商
    「有些父母動不動就用『打屁股』來教育孩子,這對孩子身心健康極為不利。」『打屁股』會造成孩子臀部周圍血腫、血液循環不暢,甚至發生壞死性炎症。「另外,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毛細血管比較豐富,身體各個器官也比較嬌嫩,一旦受到外力撞擊,很容易出現出血和心腦肝腎等器官的損傷。」
  • 父母不管多累,都不能把負能量傳給孩子,會讓他一生自卑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教育孩子,不僅僅在於把孩子健康平安地養大,更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千萬不要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 孩子的早期撫育若是缺乏共情,易導致自體感弱、心理發展不成熟
    他還在6歲的時候有過想死的念頭,直到成年之後他也因為心理問題而看心理醫生。 從小缺乏共情,長大之後將會面對更多痛苦。其實父母們比自己想像中更重要,大家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簡單的一句話、小小的一個舉動都像是蝴蝶效應一般在將來發揮很大的作用。那麼在早期撫養階段缺乏共情的孩子們,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孩子總是被大人引導,是他們將自己最直接的情感與不愉快的事情相聯繫。無數的研究和實例告訴我們,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氛圍良好、父母關係和睦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通常都很健康,情緒平和穩定;而父母整天爭吵的家庭中,孩子整日接收到負面的信息和情緒,心中也會被影響,缺乏情緒相關的能力。
  • 女兒睡懶覺,爸爸直接掀被子: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有多可悲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發生,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父母過度地幹涉孩子生活,導致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如果在家庭相處中,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稍微有點界限,給孩子留些自己的空間,將會少很多矛盾。一、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界限感是什麼?父母之間的界限感首先體現在私人空間的預留。
  • 扭曲人格形成,禍害孩子一生,父母難辭其咎
    可是灰暗的童年,總會很容易讓孩子心理不健康,從而產生扭曲人格。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曾經說過,在童年階段,不同類型的撫養方式,會讓孩子最終成長為不同的人。良好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根植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鄰居家的孩子帥帥,總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可怕的恐怖片
    父母吵架,是孩子在世界上看到的最恐怖的電影。蒙臺梭利說過,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父母吵架,受傷最大的卻是孩子,爸爸媽媽的猙獰的面目在孩子的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這種恐懼會深深刻在孩子的心裡,成為無法癒合的裂痕。
  • 別讓多動ADHD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長把正常孩子的好動誤認為是多動症。把孩子好動視為不老實、調皮、不遵守紀律,對好動的孩子加以種種限制。這種做法是違背兒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動,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現。只有患有營養不良、重症貧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動。
  • 「新型鴉片」正慢慢侵蝕孩子健康,家長再不幹預,孩子一生就毀了
    在新聞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很多孩子,因為父母搶下來手機而做出很多極端的事情,比如離家出走,自殘、自殺等等案例,這些也讓很多父母感到很恐慌,生怕自己管深了孩子接受不了,又擔心不管影響了孩子的將來,現在手機也變成了很多人手裡的「精神鴉片」,正在一步步侵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家長再視而不見,恐怕孩子就要被毀掉了。
  • 會玩的父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看了視頻,網友們笑得東倒西歪,紛紛表示這是我見過的最有趣的父母了,也有網友表示,也要試試這種方法。王小波說過,趣味是感覺這個世界美好的前提。對父母而言,會玩是對抗教育焦慮的最好武器,而對孩子而言,會玩的父母則更是自己一生的禮物。
  •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都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再輕視了
    孩子的教育是家長最關心的主題,所有父母都盼望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但是現在社會因為各種原因,越來越多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出現。很多父母過於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身為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孩子出現了這3個表現,說明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早發現早引導。
  • 第一個孩子會遺傳父母誰的智商?
    同一對父母生的孩子不應該區分出生順序的先後,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遺傳父母的智商概率都是一樣的,跟先後順序沒有關係。如果要討論孩子會遺傳父母誰的智商,只可能跟性染色體相關,也就是與性別有一定關係。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能生出高智商的孩子,在選擇生育後代之前,一定會做很多提前準備,比如調整作息、攝入豐富的營養、補充葉酸等等。可是影響智商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 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文丨飯飯媽相信在大部分父母的想法中,是有很多的教育方式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免不了會使用「棍棒教育」。畢竟它的及時性,既可以解決父母內心的怒火,又可以讓孩子瞬間變得乖巧起來,可是長時間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心理創傷嚴重,甚至影響到孩子一輩子的發展。
  • 性格決定命運,而影響孩子「性格秘密」的卻是父母,別不以為然!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決定在自己的手上,而命運更大多數是取決於性格,性格的好壞可以進行性的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有好的性格可以讓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會變得非常的有優勢,而一個不好的性格,可能會讓你的人生步步坎坷,那麼既然性格決定命運,但是誰又會知道影響孩子性格最大的竟然是父母。
  • 孩子一到考試就緊張,可能是「詹森效應」,父母巧用3招輕鬆解決
    適當的緊張感可以幫助人的進步,但因為緊張而導致的害怕、恐懼甚至是牴觸心理,就可能阻礙人的成長。當對一件事產生緊張感時,很有可能是因為準備得不夠充分,或者是他人對自己抱有強烈的期待,在這種情況下,都有可能導致出現緊張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