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管多累,都不能把負能量傳給孩子,會讓他一生自卑

2021-01-14 瑞文網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

教育孩子,不僅僅在於把孩子健康平安地養大,更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

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千萬不要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01

負能量的家長

帶不出健康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為人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

想拼命工作賺錢,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

於是面對越來越多的經濟壓力和現實問題,父母都要承擔巨大的壓力。

在各種壓力下,許多父母選擇堅強的承擔起家庭責任,自己消化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但是,有些父母卻把家當做了負面能量的發洩場。

只要回到家裡,就會在家人面前釋放負能量。

如此一來,父母或多或少會減輕壓力。

但請不要忘了,家裡除了有生活經驗豐富的大人,還是天真可愛的孩子。

此時,孩子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形成的階段,長期的負能量薰陶,會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劍橋大學心理學家Terri Apter曾出版過一本書,叫《Difficult Mothers》。

她講述到自己的童年是在母親的指責和謾罵中度過的,她在書中這樣寫道:

「我從沒有機會來孝順媽媽,無論我怎麼討好她,她都是不樂意接受我。在這之後我變得特別自卑,並且對其他人的評論異常敏感。就算別人稱讚我長得可愛,我也是會懷疑他們有沒有別的企圖。「

「我甚至想過,是不是當初如果媽媽生了另一個孩子,她會不會對她比我好?」

後來,母親在她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癌症去世了,留給她的卻是無盡的恐懼和性格障礙。

為了克服心理障礙,她在大學時選擇了心理學課程,進行自我救贖。

孩子太容易從父母身上得到負能量。

當父母把自己的負能量傳遞給孩子,孩子不僅會喪失自信心,還會破罐破摔,做什麼都不積極。

家長們必須要意識到,負能量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更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性格。

所以,千萬別讓自己的負能量,毀了孩子的成長。

02

孩子的問題

是父母問題的折射

墨子曾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聯繫是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一份網絡調查中表明,在充滿負能量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有著這些表現:

◇骨子裡的自卑,表面的自大,心底的敏感。

◇什麼都不敢和父母說,即使遇到困難也只有自己默默承受著。

◇早熟,不喜歡撒嬌,不喜歡麻煩別人,生怕被別人覺得自己是個累贅。

◇社交障礙,再好的天賦再多的想法都不會表達,人情世故淡薄。

◇不喜歡家庭,每次回家後都在想我為什麼要回來。

充滿負能量的父母,他們時常把自己的壞情緒釋放出來,然後無限擴大,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他們只顧著釋放自己的情緒,然後延伸到孩子身上,卻忽視了孩子的承受力和對孩子造成的壞影響。

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一些行為也往往在孩子身上折射出來。

有些父母,總是喜歡在孩子身上找問題,總是向孩子抱怨,哭訴著自己多麼多麼不容易,使勁的向孩子傾倒著滿滿的負能量,吐槽人情冷暖,感慨世態炎涼。

將自己所有的委屈和辛苦都發洩到孩子身上,無形中給孩子的成長織下厚重的壓力之網,使得孩子過早地感受到生活的沉重。

和充滿負能量的父母在一起,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更加消極,從而也會變成一個充滿負能量的人。

要說起負能量的家長,吳綺莉絕對算得上一個。

因為未婚生女,生活艱難,她把對成龍的怨都撒在了小龍女身上。

時而打罵侮辱女兒,時而又和吳卓林上演甜蜜母女情。

她努力給女兒提供最好的物質,卻也給她最深的傷害。

俞敏洪在演講中說過這樣的話:

我發現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長說話一直都是負能量的,抱怨的口氣。

我們在孩子面前不自覺的評價社會不好的東西,習慣於把自己在社會中間的失落,所得到的不公平轉化成

怨氣再散發出來,負面態度一定會影響到孩子,孩子看世界也是負面的。

父母子女一場,本就是難得的緣分,既然孩子選擇了自己,就別讓孩子失望。

為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負能量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一生。

03

父母正能量

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有人說,父母有正能量的信念和言行,孩子就不會有心理問題。

父母充滿了正能量,孩子心中才會充滿美好的希望。

一直都很喜歡電影《幸福來敲門》中的黑人爸爸克裡斯,他始終帶給孩子的只有正能量。

即使在他事事不如意,生活潦倒,事業不順以及婚姻破裂的時候,仍然充滿了希望,從來都沒有向孩子抱怨過一句。

他總是教育兒子:「不要輕易放棄,不要灰心,要捍衛夢想。」

他從不因為社會的殘酷和生活的艱辛,向孩子傾瀉一句負能量的話語。

記得最深的一幕是,他沒有房子住的時候,帶著兒子在地鐵的公共廁所裡過夜。

他沒有告訴兒子沒有房子住的事實,而是說為了躲避恐龍進了山洞。

在別人敲門的時候,兒子把腳悄悄地抵住門,直到外面的人走開。

最後,在鋪著幾張紙的冰冷地板上,兒子在父親的懷裡沉沉睡去。

這一切,都要告訴我們父母,無論多麼糟糕的生活,都請別帶著無休止的抱怨。

要微笑樂觀,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真正聰明的父母,從不向孩子傳遞負能量,他們更在意孩子精神以及心理上的成長,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鼓勵,保證孩子內心的富足和安定。

對於孩子而言,正能量的父母,是他們最大的幸運。

家是幸福的港灣,也是揚帆起航的加油站。

孩子需要在這裡獲取能量,以抵禦外界的風風雨雨。

作為父母,要時時刻刻給孩子傳遞正能量。

給孩子無處不在的正能量,讓孩子朝著陽光快樂健康地生長。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小時候這3經歷多的人,骨子裡很自卑,很負能量
    如果你找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去療愈自己,他往往也會把你的這份自卑「掰開」給你看,即他會剖析這份自卑的來和去,他不會越過去,直接給你一些所謂的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看見自卑,承認和接受自卑,就是最重要的療愈。那沿著這個角度我們就看看,普通人的自卑是怎麼樣來的,它又會怎麼樣影響我們。
  • 孩子因為矮而自卑?懂「瓦拉赫效應」的父母能讓孩子「揚長避短」
    孩子心思單純,很容易因為外貌的特徵而陷入自卑。如果家長不能對孩子有一定的引導,那麼幼年時的自卑會一直跟著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是很不利的。在發現孩子自卑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有關"瓦拉赫效應"的知識。那麼,"瓦拉赫效應"究竟是什麼?
  • 哈佛心理學家提醒: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自卑的孩子
    研究表明,超過80%的犯罪都是因為在童年時期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早前有研究表明,希特勒後來對猶太人滅絕人性的屠殺,與他童年遭受的暴力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不能消除這種自卑感,那麼這種自卑感將會伴隨孩子一生,比如社交恐懼、焦慮等等。那麼有自卑感的孩子有什麼表現呢?
  • 太累了!」媽媽被孩子逼瘋,沒個三頭六臂都不敢當家長
    而反之,低層次的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工作上及人際交往上的負能量帶給孩子。他們批評孩子不是為了教育,而是純粹為了反抗。這樣就更能激起孩子們內心的叛逆情緒。父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孩子的很多行為舉止其實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射,所以父母時常憤怒、焦慮,這些感情都會無聲無息地傳給孩子。很多喜歡對父母生氣的孩子,大多都是經常受父母責打的孩子。
  •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一切的自卑和懦弱都是源於父母對你的影響
    兒童期人格奠定了孩子一生的發展基礎,因此,兒童的人格教育對每對父母、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意義重大。 正如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所說: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心理學專家:情商低的孩子,父母都有5種表現,要從自身找原因
    並且情商低的孩子,父母都有5種表現,家長要從自身找原因。有這5種表現的父母,孩子的情商很低:1、父母總是怨天尤人高情商的人才,熱愛自己的生活,成長軌跡是一個正向的循環,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人生很正向,所以才會更容易開展人際交往,獲得更多的助力。而父母總是怨天尤人的孩子,長時間生活在情緒低落的負能量環境中,自身也會生長的很陰暗。
  • 扭曲人格形成,禍害孩子一生,父母難辭其咎
    他自己爬到樓梯的頂端然後喊著讓媽媽過來接,其他人誰都不讓抱,然後他媽媽走到跟前抱的時候,他又會說,我沒讓你來呢,就這樣在樓梯上反覆上演著欲拒還迎的戲碼。帥帥已經四歲了,經常喜歡把自己作為中心讓周圍的人都要圍著他轉,如果稍有不如意他就會立馬發作。
  • 自卑的女孩,從小在什麼樣的家庭?自卑不是性格,而是思維方式
    沐陽老家是在某省的一個小村莊,家裡有三個女兒,父母也沒有生出來兒子,從小父親都把她當作一個男孩子看待。想讓她更加優秀,不能比男孩子差,可是女孩究竟只是女孩,不僅性格方面無法成為男孩,力氣方面也不能比男孩強。不知是不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太過於嚴重,沐陽不管做什麼事情,她的爸爸都會極力否定她。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太低,會對他的性格產生負面的影響,從而使他成為一個自卑消極的人,對於孩子來說,長時間下來他會越來越沒有自信,成為一個唯唯諾諾沉默寡言的人。2.帶來價值感兒童心理學家表示,自我認同感高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會帶來一定的價值,會有一定的意義,當他們每做完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成就感。
  • 生活不易,但別讓孩子生活在負能量滿滿的家庭裡,這才是真的絕望
    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孩子的一生 理想中的家庭氛圍,應該是媽媽做好了飯,吆喝一句:別玩了,該吃飯了!爸爸趕緊放下手機,說「快看看今天又做什麼好吃的了!」孩子也趕緊過去湊熱鬧。 但現實的場景是,媽媽做好飯,直接把飯放在桌子上,情緒消極地說:吃飯了。
  • 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不止會傷害感情,也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
    很多父母自認為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正確的,沒有用任何暴力的方式去對待孩子。但語言暴力往往被家長忽視了:你幾句一時過激的批評與辱罵,可能孩子一生的陰影都揮之不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可以理解,但無論如何,請你記得像語言暴力這種打壓式的教育是不可取的。
  • 懲罰孩子不能只靠責罵,這3種責罵孩子的方式,最易摧毀孩子自信
    只是在孩子的管教過程中,有幾種罵孩子的方式應該儘量避免,我們管教孩子一定要在尊重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基礎上,千萬不能因為一次的罵變成孩子一生的痛。別以為孩子小就對這樣的責罵沒有認知和記憶,聽到家長詆毀式的罵他們,他們內心小小的自尊心就會被打壓,像是父母經常氣極了口不擇言說出「你笨死了,怎麼跟豬一樣」,這樣傷自尊的話,會像一根根刺一樣扎進他們心裡,因為父母一時的一句話,孩子會質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是不是真的沒有什麼價值,他們的自卑從這時就深深印下了烙印。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但結果往往和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被父母否定,孩子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和動力,因為不管他們做得多好,都不能讓父母滿意。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學習的天性,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的情緒。 很多自信的孩子,基本從小就得到來自父母的鼓勵和讚揚,讓他們形成了較強的自信心。 而反過來,從小就生活在父母打壓和貶低陰影下的孩子,容易變得自卑敏感。也許孩子一開始是有自信心的,他們做成一件事情,為自己感到驕傲,然後和父母分享。但父母卻潑冷水,打擊貶低他們。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就慢慢被消磨掉了。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這個男子小時候本來也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願意幫父母分擔家務,但是其父母怕累著他,就什麼都不讓他做。8歲的時候怕孩子走路會累著,就把他挑著走,以至於18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病重,他依然沒有學會獨立,甚至還要生病的母親為他操勞。後來母親也去世了,他更是懶得以乞討為生,就算是乞討也不願伸手拿一下近在眼前的食物,終於在23歲的那一年就餓死家中。
  • 這五種家庭走出來的孩子,要麼自卑到骨子裡,要麼性格變扭曲!
    也就是說,很多心理疾病或者是犯罪行為,都源於自卑,自卑的力量很強大,我們不要忽視這一點。那些寒門大學生,因為自卑殺死室友的新聞;那些因為自卑,而在中高考失利後跳樓自殺的孩子;那些寧願違法犯罪,也要過得光想亮麗的人,都是因為自卑!
  • 你若想強大,風霜也能錦上添花|接納負能量,才是最好的正能量
    我們只有學會真正與自己的負能量和解,正能量才會來。01.「負能量」該怎麼定義呢?通常不那麼好的感受都被扔到「負能量」這個筐裡,比如抑鬱、悲傷、焦慮、煩躁、憤怒、嫉妒、懷疑、擔憂、恐懼、自卑、傲慢、悔恨……這樣一一歷數,負能量的種類似乎比正能量要多。
  • 【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父母親對孩子而言,就像是一個可以永遠依靠的堡壘, 「當父母親陪著小孩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有爸媽的存在而變得有信心,他會繼續往前探索,當他感到不安時,他會回頭看看,看到父母還在,他會有信心繼續往前,即使跌倒受傷了,他知道有人會關心他,會看看他受傷的重不重,」 精神科醫生王浩威說
  • 家長別再吼罵了,這個意念真的會讓孩子大腦受傷
    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常被父母吼、被父母罵的孩子的腦子會長得和一般孩子不一樣,而且他們的語言能力和記憶會受到影響,你還會吼罵孩子嗎?再者,你以為吼完罵完孩子,再給他們買點東西,多說幾句好話,傷害就消失了嗎?不要太天真了。
  • 應採兒「嚇哭」兒子,網友們炸了:父母的脾氣裡,藏著孩子的人生
    身體上的傷痛或許會很快恢復,但心靈上的創傷卻可能成為孩子長久的傷疤。知乎上,看到有關父母情緒暴躁的帖子,網友的回答直戳人心。「在外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反應都是不能告訴他們。」他們明明很想親近父母,卻又害怕父母的靠近,明明視父母為親人,卻發現父母卻視他們為「仇人」。作家樊登曾說:「每個孩子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感」。父母穩定的情緒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 孩子調皮搗蛋行為背後,常藏著不被理解的心理秘密,父母一定要懂
    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大多會及時指出來,要求孩子改正,但是你會發現孩子有的行為總是屢教不改,不管你說多少遍,磨破了嘴皮子,甚至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孩子還是老樣子,我行我素,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