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若水
在最新一期的《新生日記》中,應採兒和兒子Jasper玩拼字遊戲,被頂上了熱搜。
玩了幾局,她發現Jasper竟然很多學過的漢字都不會認了。
為此,她既吃驚又生氣。
她試著指出一個很簡單的字「力」,Jasper則摳著鼻子,一臉心不在焉地說「壯」。
她再次透支自己的耐心,指著Jasper就讀過的學校名稱中的其中一個字「立」。
可Jasper話到嘴邊,還是無法正確說出來,直呼著:「等等」。
面對孩子的「糟糕表現」,她徹底怒了,站起身徑直往二樓走去。
看見媽媽一聲不吭就走了,Jasper心裡一下子慌了,眼淚瞬間湧進了眼眶。
過了一會兒,情緒穩定的應採兒下了樓,用平和的語氣對Jasper說:「你必須學中文,你會很需要的,學中文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但是很有必要,你必須知道。你必須學會中文,要麼你儘快學會,全神貫注地學習,要麼你每天痛苦重複,我們用心一點。」
之後,她又把Jasper抱在懷裡,輕輕給Jasper擦眼淚鼻涕,還鼓勵Jasper說:「你要多記得一些,你只要記得了,以後就不會忘記了。」
很多網友誇獎她,三觀好正,也有網友讚美她,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的確,對於孩子令人抓狂的表現,作為媽媽的應採兒不僅能快速識別自己的憤怒情緒,主動迴避孩子來調節情緒,還能在情緒穩定後及時引導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和鼓勵,這樣的做法真的很贊。
反觀我們,看到孩子的「不如人意」的行為,就焦慮、上火,把脾氣撒在孩子身上。
殊不知,我們的暴躁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不但讓孩子總是處於恐懼之中,甚至會使得孩子喪失安全感。
父母情緒暴躁,孩子難以遇事冷靜;父母拿孩子出氣,孩子難以樂觀、自信;父母出口傷人,孩子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
會教育的父母千篇一律,會管理情緒的父母萬裡挑一。
父母的情緒,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你是什麼情緒,孩子就什麼命。
父母情緒發洩時多痛快,孩子就有多痛苦
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時,或許那一刻是痛快的,但對孩子來說,不良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
外國電影《你是好孩子》中,女兒穿衣服時,找不到袖口。
僅是這麼微小的錯誤,媽媽就大聲吼叫她:「往哪穿呢!」,又順勢把手杵在了她的腦門上,使得她差點倒地。
之後,她用手竭力尋找袖口,媽媽又瞪眼罵道:「往這兒穿!」。
在媽媽連吼帶打的威脅下,她終於穿好了衣服。
面對暴脾氣的媽媽,弱小的她,難以反抗,有的只是默默承受。
她好心幫助鄰居大宮太太推嬰兒車,只因太太的大兒子來搗亂,險些弄翻了嬰兒車,媽媽便回家狠狠抽打她。
在大宮太太家做客,她不小心打翻了媽媽喝水的杯子。
媽媽起身就要打她,她也下意識就抱頭躲避打罵。
不難看出,媽媽的打罵已成為她的家常便飯。
心理學家說過:「經常被打的孩子,更容易變得自卑、暴力,不容易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也有生理和情緒上的反應,如胃痛、頭疼以及抑鬱症等。」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暴力情緒,對孩子身心都是巨大的打擊。
身體上的傷痛或許會很快恢復,但心靈上的創傷卻可能成為孩子長久的傷疤。
知乎上,看到有關父母情緒暴躁的帖子,網友的回答直戳人心。
「在外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反應都是不能告訴他們。」
「父母情緒反差太可怕了,前一分鐘還玩得好好的,下一分鐘就立刻翻臉,眼睛瞪得特別大地罵人打人。」
更有網友道出:「情緒化的父母只能教出唯唯諾諾,易怒的孩子。」
可見,情緒暴躁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噩夢。
他們明明很想親近父母,卻又害怕父母的靠近,明明視父母為親人,卻發現父母卻視他們為「仇人」。
作家樊登曾說:「每個孩子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感」。
父母穩定的情緒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而被迫為父母情緒買單的孩子,不僅早早失去了心靈深處的「安全感」,也失去了直面生活的底氣和自信。
優秀的孩子
優秀的孩子
背後都站著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
如果說情緒化的父母讓孩子迷失於漆黑的夜空,那麼溫和穩定的父母就是照亮孩子人生的一道光。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常常受到父母積極正面的情緒影響的孩子分為A組,將經常受到父母情緒暴力的孩子分為B組,接著,讓所有孩子看四張不同程度憤怒的臉。
結果發現,B組孩子剛看到第一二張時就感覺到人是生氣的,而A組孩子一般從第三張開始才覺察到人在生氣。
這表明:長期生活在父母情緒暴力中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消極負面的情緒;而在父母穩定溫暖的情緒呵護下的孩子,看待事物更容易積極正面。
父母的情緒裡,藏著孩子認識世界的態度。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李海潮是一個情緒穩定積極的父親。
妻子去世,他辛苦經營麵館來維持生活,再累也從不在女兒尖尖面前抱怨,對尖尖總是很溫和,從沒紅過臉。
受到父親的影響,尖尖也一直樂觀積極,遇事不急不躁,平靜地應對。
她學習成績不好,卻一點也不自卑,不僅主動發揮自己木雕的長處,還把木雕做成了自己的事業,作品甚至賣到國外。
遇到自己的作品被抄襲,還被抄襲者在報紙上公開污衊,她也不哭不鬧,正常進行工作室的雕刻工作,保持平和地心態尋找證明自己清白的證據。
與凌霄談戀愛,遭遇凌霄媽媽的否定與遷怒,她也能微笑著表示理解,還反過來安慰心疼她的凌霄。
她雖身處單親家庭,但父親給予他們輕鬆溫和的家庭氛圍,卻使得她一步步活成了自己和他人的小太陽。
心理學家約翰·高德曼曾說:「父母情緒積極正面,孩子更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耐挫折程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成績也會朝著正面的趨勢發展。」
對父母來說,最不能低估的是積極情緒給予孩子的力量,最不能高估的是,孩子對壞情緒的抵抗力。
孩子就像海綿,對我們的態度,總是全盤吸收。我們情緒越穩定,孩子就會越來越優秀。
我們多一點平和的語氣,孩子也許就能多一點安全感。我們的態度多一份積極樂觀,孩子就能多一份開朗豁達。
擁抱孩子的不完美
擁抱孩子的不完美
做情緒穩定的父母
作家黃杏貞認為: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的情緒智慧。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情緒失控,其實是因為我們難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如果我們學著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包容孩子犯錯,引導孩子成長,我們的情緒也會趨向平和。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五歲的男孩,從冰箱裡取牛奶瓶,因為手上沒拿穩,牛奶瓶掉到了「啪」一聲,砸到了地上,玻璃碎片滿天飛,牛奶也淌得滿地都是。
媽媽聽到聲響,趕緊跑過來。
男孩以為媽媽會揍他一頓,沒想到,媽媽卻微笑地對他說:「別愣著這兒,你不是疊了很多紙船嗎?快去把你的紙船拿來,咱倆一起劃紙船。」
等男孩找來紙船,媽媽也把玻璃碎片清掃乾淨了,留出了一片「牛奶海洋」。
接著,男孩和媽媽便開始了划船比賽。
比賽結束,媽媽又帶領男孩來到院子,找來和牛奶瓶一模一樣的瓶子,灌滿水說:「孩子,媽媽理解你,剛才把牛奶灑到地上,是沒拿穩牛奶瓶。」
說著,媽媽把瓶子遞給男孩,並鼓勵道:「你現在右手抓瓶頸,左手託瓶底,試一下。」
男孩按照媽媽的方法,拿著瓶子來來回回走了十多次,瓶子都沒有滑落下來。
見此,媽媽說:「去玩兒吧,你以後不會打破牛奶瓶了」。
這個男孩就是法國化學家史蒂芬·葛雷。
而這件事也影響了他一生。
很多年後,他分享自己的成功秘訣:一個人不必害怕失敗和犯錯誤,只要改了,下次做對了,就可以了。
看似簡單的道理,其實卻隱藏著巨大的育兒哲理:學會包容孩子犯錯,不讓錯誤成為我們情緒爆發的導火索。
美國作家珍妮·艾裡姆說:「孩子有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我們學會擁抱孩子的不完美,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流,營造輕鬆愉悅的親子氛圍,孩子才能擁有克服困難、積極成長的勇氣。
為人父母,允許和接納孩子的錯誤,是我們情緒穩定的解藥,更是孩子勇於挑戰、追求進步的強大動力。
沒有完美的父母,孩子需要的也並不是完美的父母。
我們少一點情緒化,多一點包容和接納,孩子才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奇蹟。
父母話裡有愛,孩子眼裡才有光。
願我們學會情緒管理,和孩子一同成長。
作者簡介:若水,90後教育工作者,願陪孩子一同成長。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