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筱恬
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因為不給孩子玩手機,他罵過我,甚至還打過。」
很難想像,這是一位媽媽親口說出的話。
不久前,我看了一檔求助訪談類節目。求助者是一位四川的媽媽,因為自己15歲的兒子沉迷手機,屢次勸阻無效之下,她不得已上了電視。
據這位媽媽透露,她兒子為了玩手機,不惜對著自己又打又罵。粗粗的木棍打在她手上,斷了。於是這個孩子又抄起第二根繼續打。
這個細節,讓人聽得不寒而慄。無法想像,這個孩子是何等冷酷無情,居然對自己的親生母親下得了手!
無獨有偶,在此之前也有類似的新聞爆出。廣州曾有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情緒激動地向著媽媽連踹五腳,原因僅僅是媽媽想阻止他玩手機。
不禁感慨,這些孩子究竟是怎麼了?在他們身上,看不到少年應有的朝氣與陽光,相反卻充滿了戾氣、暴力與兇殘。
可以說,這些孩子在性格上已經出現了偏差。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性格決定命運。」
倘若這些孩子在性格缺陷的歧途上越走越遠,他們的前途終將被毀掉。
基因,是孩子性格的起點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儘管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性格,但很多時候,現實卻總是事與願違:
明明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開朗,可他從小就膽小拘謹;
父母都是慢性子的人,卻偏偏生了一個急躁的娃;
還有的孩子,從出生起就是個倔脾氣,認定的事情九頭牛都拉不回……
性格氣質天生自帶,似乎真的是事實。
那麼,真相又是怎樣的呢?
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英國心理學家Emily Johnes曾做過這樣一組測試。
她依次在五個只有半歲的寶寶面前展示以下物體:藏有彈簧玩偶的玩具盒、會彈跳的小狗、小丑面具。
通過這些,將分別檢驗嬰兒對於普通事物、不確定性以及陌生事物的反應。
對此,不同的寶寶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
有的活躍興奮,對著玩具手舞足蹈,顯得非常開心;
有的非常平靜,一臉淡定地看著眼前這一切,幾乎毫無反應;
還有的膽怯害怕,把頭扭到一邊不敢看,甚至嚇得哭了起來。
Emily Johnes的研究表明,寶寶們的這些性格特質,跟成年人身上發現的三種基本氣質是一樣的,即激動型、平靜型和謹慎型。
這也證明了從嬰兒時期開始,人的性格特徵就已經顯露出來。
演員胡可曾在某次採訪中提到,她的兩個孩子性格完全不同。老大安吉隱忍而體貼,是個十足的小暖男;而老二小魚兒則霸氣而略帶迷糊,妥妥「直男」屬性。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情況。孩子的氣質類型的確和遺傳因素有關,而這也是一個人個性的起點所在。每個孩子出生時,並非白紙一張,基因的魔力早就讓他們帶上了自己獨有的特質。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性格是天生的」,這句話不無道理。
後天環境,是決定性格的王牌
既然性格與基因密不可分,那麼一個人是不是註定「本性難移」呢?
為了找尋答案,美國精神病學家Peter Neubauer等人在上世紀80年代展開過一項秘密研究。
他們將領養機構中出生不久的雙胞胎或三胞胎拆分到不同階層與背景的家庭,並定期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情況。
其中,就有這樣一組三胞胎兄弟,他們在6個月時,分別被一個藍領家庭、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和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領養。
大衛的家庭受教育程度最低,養父母是移民,靠一個小賣部謀生,屬於社會的中下層。
艾迪的養父是一名教師,接受過大學教育,一家人生活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
羅伯特的養父母,一個是著名醫生,一個是律師,兩人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生活在上流社會。
階層不一樣,三胞胎家庭的教養方式也大相逕庭。
來自窮人家庭的大衛,養父和善有愛,是非常慷慨溫暖的人。他總是全力支持兒子的任何決定,並為此感到驕傲。
中產家庭長大的艾迪一直接受軍事化的家庭教育,家教嚴苛而殘酷。父母從小與他疏於溝通,彼此隔閡很深。
而羅伯特的養父母儘管工作繁忙,但會儘量抽出時間來陪伴他,並且很重視教育,總是用積極向上的方式引導兒子成長。
最終,幾十年過去了。攜帶著相同基因的這三個男孩,長大後卻擁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
出身最差的大衛雖然沒有突出的成就,但他性格樂觀開朗,對一切都充滿熱情。
起點很高的羅伯特,成為了個性成熟、果敢有主見的人,生活得很不錯。
相比之下,本身家庭條件還可以的艾迪卻最不幸。他養成了情緒化而低自尊的性格,最終患上躁狂抑鬱症,自殺身亡。
紀錄片《性格的真相》中提到:
「基因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我們的一生中,基因是在不斷變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基因被激活,一些基因被關閉,我們認為這跟環境和生活方式有關,基因就好比我們生命線上的標記,這是現代醫學最振奮人心的消息:生活經歷會改變我們的基因。」
拿到一個人的性格方面來說,性格差異的40%到50%取決於遺傳因素,而其餘部分則取決於環境因素。
換句話講,孩子的性格如何,基因的作用是基礎,但並非不可逆。
哪怕孩子先天的性格已是一手爛牌,卻依舊能夠打出扭轉乾坤的王炸。
而那張王牌,正是後天的培養與引導,
性格決定命運,父母決定性格
育兒專家李玫瑾指出:「智力是天生的,而性格是後天可為的。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她還強調:「教育孩子,要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其實,想讓孩子擁有好性格,這句話同樣適用。
1. 三歲之前,給予足夠的愛與陪伴
美國著名神經生物學家Fred Gage曾在世界頂級科研雜誌Science上發表過一項科研成果。
這項研究發現,母鼠在照顧新生小鼠時,那些被鼠媽媽忽視的小鼠,腦部海馬神經元會產生更多的突變。這些基因的改變,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疾病的發展有關。
這說明,父母照料的缺失,容易導致孩子大腦基因突變,進而影響他們的性格與心理健康。
由此可見,在童年早期,父母陪伴的力量不可磨滅。
我們付出的那些時間與精力,對孩子而言是對關愛的體驗、是滿滿安全感的獲得,也是形成健全性格的前提與保證。
愛和依戀,決定了一個人生命的底色。
而一個被愛充分滋養的孩子,才會用健康而積極的愛去反饋這個世界。
2. 六歲之前,在規則中自由成長
不久前,包貝爾五歲的女兒餃子出現在綜藝《做家務的男人2》中,憑藉著乖巧可愛的表現收穫了大家一致的好評。
而在幾年以前,她可是在綜藝節目中把親媽包文婧惹到崩潰大哭的「小魔怪」。
那時的她,脾氣大、愛打人、任性不聽話,被包文婧吐槽「就不是正常的孩子」,還一度成為了「娃難帶」的反面典型。
餃子從曾經「任性小孩」的代表,蛻變成「別人家的孩子」,離不開父母不遺餘力的用心培養。
爸爸包貝爾曾透露,餃子小時候總喜歡打人。為了徹底在根子上治好這個壞習慣,他不惜採取了很嚴厲的措施,最終讓女兒改掉了跋扈的性格。
而媽媽包文婧同樣在育兒方面有自己的原則。儘管一開始不擅長帶娃,但她進步的速度非常快。
她教會了女兒豁達謙讓,讓餃子在面對小朋友的衝突時,能夠淡然面對、微笑著說:「沒關係。」
她教會了女兒責任感,讓餃子在節目中很出色地完成了照顧小弟弟的任務。
而她也始終尊重女兒。每一次,她都會在教育餃子時耐心地蹲下來解釋,還會帶著餃子參加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
她的微博裡,時不時就會有母女倆一塊兒出遊、運動、做遊戲的照片。
事實上,3-6歲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需要家長好好把握。
而好性格的擁有,既需要愛和自由,更離不開規則與底線。
前者賜予孩子勇敢探索世界的力量,後者則讓他們心懷敬畏,始終在正途上奔跑。
只有將孩子優秀品性的底子打牢,他們今後的路才能走得又穩又好。
3. 十二歲之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河北女孩王心儀出身貧寒。兩年前,憑藉著刻苦努力,她以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學。當時,她所寫的《感謝貧窮》一文轟動全網,無數人被她的樂觀所打動。
最近,她再一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原來,她成功報名應徵,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大學生士兵。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在這個女孩身上,絲毫沒有命運不公留下的陰影。相反地,受母親影響,她的性格陽光而自信,總是帶著滿滿正能量。
如果可以,一定要趁早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懂得——順境時不張揚,受挫時不放棄;以堅毅、正直、樂觀和熱情作為護身符,來從容面對人生的一切酸甜苦辣。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成為性格健全、內心強大的人。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
「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這些將影響其一生。」
性格決定命運,而決定孩子性格的秘密,正蘊藏在父母的點滴作為之中。
我們的每一份努力,都能讓孩子的人生賦予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