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一教授倡議"子隨父姓,女隨母姓"引爭議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有寶寶隨母姓嗎?」「想讓寶寶隨我姓,公公婆婆會怎麼看?」近幾年來,網絡上頻頻發起關於孩子姓氏的討論。據了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高峰期,雙方都是獨苗苗,下一代到底跟誰姓引發了爭論。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日前著名遺傳學家、復旦大學教授盧大儒從遺傳學的角度,提出一種兼顧男女雙方姓氏傳遞的建議。他認為,姓氏傳遞如同生男生女隨機化,既有科學性又體現公平,有利於消除「生女不生男是斷後」的觀念。

  「改良規則有助追尋雙重祖先」

  盧大儒教授說,遺傳學告訴我們,子女基本上是均勻獲取父母各一半的遺傳基因,是父母基因共同的傳承,從這個角度來看,子女跟誰姓均可以,沒有原則問題,但是從姓氏的長遠傳遞來看,這樣的方式不夠穩定。

  科學研究表明,人體每個細胞內有23對染色體,包括22對常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女性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X,男性是XY。下一代男孩總是從上一代父親那裡繼承Y染色體,這是祖先唯一不變的傳承。

  盧大儒向記者介紹說,從遺傳學和表遺傳學的角度,母系遺傳傳遞的貢獻要大於父系遺傳,母親傳遞給子女的基因要略多於父親,主要是性別相關的X染色體的基因要遠多於Y染色體,此外,母親還能夠將細胞質,包括含有遺傳物質的線粒體傳遞給兒子和女兒。

  盧大儒說,我們身上有母親傳遞的線粒體遺傳基因,這種傳遞能夠通過母女的垂直傳播,一直傳遞下去,如外婆傳給母親,傳給女兒,再到外孫女等,這些傳承者和母系祖先擁有共同的線粒體DNA。女兒跟隨父親姓,只能傳遞一代,有些「浪費」。相反,如果女兒跟隨母親姓,就可以長遠地將母姓傳遞。

  盧大儒認為,他提出的這種姓氏傳遞的改良規則,強調了隨機性和科學性,可以幫助我們從父系、母系的角度追尋自己的雙重祖先。

  「補進母姓可淡化重男輕女」

  盧大儒說,他所提出的新「遊戲規則」淡化了性別差異,有利於消除「生女不生男是斷後」的觀念,這也是這一倡議更重要的價值所在。

  盧教授引用了這樣一個數據:目前男女性別之比竟然達到117:100。中國內地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突出社會問題。究竟是哪些封建的傳統觀念在驅使一些人重男輕女呢?盧大儒說,答案基本上是這樣四個字——「傳宗接代」。「似乎只有生男孩才能傳宗接代,只生女兒則會絕後了。這裡的傳宗接代實際上就是姓氏的傳遞。」盧大儒認為,傳宗接代觀念是「子隨父姓」這一民俗得以長期延續的根本原因之一。

  盧大儒表示,他基於遺傳學提出在傳統「潛規則」裡補充進母系姓氏,讓姓氏傳遞如同生男生女一樣隨機化,讓人們開始接受女兒也可以「傳宗接代」的理念,從而推動「重男輕女」這種觀念的逐漸淡化。

  【專家熱議】

  ●胡申生(上海大學婚姻家庭研究專家)

  跟誰姓無關傳宗接代

  胡申生說,從理論與歷史的角度來考察,子隨父姓是伴隨私有制產生而產生的,它是母系社會走向父系社會的必然結果。通過幾千年以來的繁衍生息,這一傳統觀念逐步在人們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形成了帶有普遍性的民間習慣,已構成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即使是「倒插門」隨母姓這類所謂的補充方式,其目的大多也是為了繼承女方的父系姓氏,本質還是隨父姓。

  到現在,尤其是在城市裡,「傳宗接代」的觀念實際上已經是越來越淡薄了。誠然實際操作上,絕大部分人還是讓孩子跟著父親姓,但這並不代表父母們有「重男輕女」的想法。很多時候,因為這是傳統,是習慣,是約定俗成。

  胡申生認為,孩子隨父姓並沒有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或是激烈的特殊矛盾。即使有夫妻因為孩子跟誰姓而鬧上法庭甚至離婚,也是極為個別的現象。「孩子到底應該跟誰姓?社會並沒有把這個問題看得很重。」他認為,這已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沒有必要誇張和凸顯出來。

  「要是我,兒子跟母親姓,我無所謂;女兒跟著母親姓,我倒是會不答應。事實上,我女兒無論從長相還是性格、脾氣都更像我,她優點遺傳於我,她的缺點和我一樣。」胡教授並不避諱地從他個人感情角度對盧大儒的建議亮出「紅叉」。

  ●文軍(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倡議在目前作用很有限

  文軍教授說,從社會文化角度來說,盧大儒的這個倡議完全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首先,這一倡議有法理上的支持。根據我國法律,每個人有選擇自己姓氏的權利,既可以跟隨父親,也可以跟隨母親,甚至可以自己另行選擇。事實上,我國目前已有一些人是隨母親姓的。

  然而,孩子隨父親姓的這一規則,已經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婦女能頂半邊天」、「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等豪言壯語令人激動,但不能否認的是,目前我國社會還是「男性話語權佔主導地位」。誠然,盧教授的倡議是無可厚非的,如果做個調查,舉手贊成的人不在少數,但是,在觀念上「接受」在行動上「不選擇」,恐怕將是更普遍的現象。很多問題一碰到「民俗」,就會一邊倒,這是一種「不合理的合理性」。

  文教授說,自然科學界的新發現,要被社會文化所「內化」,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他認為,「子隨父姓,女隨母姓」這個倡議的提出,對於男女平等這一目標不斷完善,無疑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作用很有限」。

  【網友評論】

  ●生了個女兒還是外姓,這樣只會造成男方家裡愈加盼望生男孩,媳婦日子更難過了。唉,中國那些真正傳統的一面難道真的考慮了嗎?

  ——「不可行」

  ●性別失衡是由男女不同的社會地位造成的,也是受傳宗接代思想的影響。雖然女孩隨母姓是有遺傳學依據的,但女性卻並不見得有多大想傳宗接代的欲望。傳宗接代是個擔子,我覺得不會有很多女性願意去挑。我認為這個提議不會對性別失衡有多大幫助。

  ——匿名網友

  ●想起小時翻看家族裡的族譜,家族裡女子是不上族譜的,如果外姓人嫁在族裡,都是簡單地記載著:XX妻——X氏!連名都無。

  ——「夜極藍」

  【記者手記】

  遺傳學只是視角之一

  盧大儒教授希望通過本報,和廣大讀者分享這樣一種認識:姓氏傳遞的影響因素較多,遺傳學只是一個視角,通過這個視角,我們可以更加客觀和胸懷開闊地看待這個問題。遺傳學已經不是單純揭示生物遺傳規律的科學,它已滲透到社會科學的很多方面,在人類起源與遷徙、民族血緣關係、語言演化、歷史考古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所接受和贊成,希望運用遺傳學知識對姓氏傳遞「潛規則」的補充也能夠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盧大儒教授不是在通過挑戰傳統來提高自己的名聲,因為十年前他就已經成名。他更不同意說他「不務正業」的評論。

  在學生當中,盧大儒教授還享有這樣一個稱號「神奇的米盧」。「腦子是用來思考的,嘴巴是用來說話的」,記者認為大學裡正需要更多這樣的學者,不斷地用思考、用想像來點燃自己和學生們的創造能力。(來源:新聞午報 作者:俞海燕)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教授倡議"子隨父姓,女隨母姓"
    東方網10月22日消息:「有寶寶隨母姓嗎?」「想讓寶寶隨我姓,公公婆婆會怎麼看?」近幾年來,網絡上頻頻發起關於孩子姓氏的討論。據了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高峰期,雙方都是獨苗苗,下一代到底跟誰姓引發了爭論。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
  • 一家三口共用一個名字,不用糾結隨父姓還是母姓,一舉兩得
    文:育兒十月說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自古以來,我國孩子的名字幾乎都是隨的父姓。這與我國的社會思想有著很大的關係,而且孩子隨父姓已經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這樣一來一家三口共用一個名字,就不用糾結隨父姓還是母性了,真的是一舉兩得。當眾多網友們得知了這位網友和妻子的事情之後,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羨慕之情,表示「我酸了」。
  • 夫妻都是獨生子,雙胞胎兒子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婆家爽快答應
    我們都知道孩子生出來應該是跟父親的姓的,子隨父姓,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自古以來大家都是這麼辦的,然而就是有這麼一家,違背老祖宗的規矩,但他們的做法卻得到了廣大網友的點讚和支持。故事發生在鹹陽一家醫院的婦產科,因為丈夫小王和妻子小李都是獨生子女,現如今小李檢查出懷的是雙胞胎,娘家人就想著能不讓一個孩子跟著他們家姓,沒想到婆家很爽快地答應了。結果小李生了兩個兒子,真的就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了。孩子姓什麼真的有那麼重要?是的!
  • 安徽某縣隨母姓獎勵1千元 你家孩子隨誰姓?
    不過,如果僅僅想靠「隨母姓」來提升女性地位,不見得會取得明顯效果。「家裡生了孩子想跟誰姓就跟誰姓」。只有母親的線粒體基因才能傳給子代舒靜介紹,隨著遺傳學飛速進展,人們對基因的遺傳方式已非常清楚。23對染色體在生殖細胞分裂時,每對染色體對中的兩條染色體分離,隨機分配到生殖子細胞中,因此基因也隨染色體的分離隨機分配到生殖子細胞中。與另一個生殖子細胞結合後,來自兩個家族的染色體重新組合,基因也就兩兩配對了。
  • 無論跟誰姓,最後都是男權的姓
    包括有一些男性知識分子,一談起男女關係來立刻讓我幻滅。就連拿過諾貝爾獎的大江健三郎,作品裡常有對女性充滿戒備的奚落。 我們似乎越來越接近平等了。現在雙胞胎的孩子,也有好些一個隨父、另一個隨母姓的例子,現代都市逐漸習慣這種潮流。可主流社會從來沒把隨母姓作為主流選項。隨母姓的孩子必然遭遇猜測,是不是離異了,是不是家中有什麼變故?老爸是不是不行?
  • 化解「孩子跟誰姓」糾紛,需要來一場觀念更新運動
    據媒體報導,因為在孩子跟誰姓的問題上達不成共識,浙江三門縣一對結婚3個月、孩子尚未滿月的年輕夫婦訴至法院後協議離婚,孩子由父親撫養,但其姓氏問題仍未解決。婚後喜得貴子,本是大喜之事,然而,對於年輕夫妻、特別是當下很多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妻來說,孩子跟誰姓,常常造成困擾,有的為此爭吵不休,有的甚至因此夫妻反目,比如浙江三門這對夫妻最終就以離婚收場。應該說,夫妻爭著孩子跟自己姓,大部分是為了滿足上一代的意願,向父母盡孝。但為了盡孝,讓感情出現裂痕,讓婚姻出現危機,既違背了孝道的本意,也是雙方父母不想看到的結果。
  • 假如兒子隨母姓,那族譜怎麼記錄,有什麼講究?
    在現代以後,族譜已經沒有原來受重視,甚至很多人已經不知道族譜,也就不知道本姓來歷,更何況族譜怎麼記載。歪史所知道的傳統家族族譜一般記載本堂男性人員,對於女性則一般不會有記載。而現在也有一部分的族譜會把女兒記載進去,但是隨著女兒出嫁沒有辦法維護,他們後裔也不能記載進去,嚴格的說,這一些後裔不是本堂的人,屬於外姓之人。
  • 原來上古時期要隨母姓,說好的父權社會呢?
    原來上古時期要隨母姓,說好的父權社會呢?堯舜二帝合稱上古二帝,都是古代皇帝中聖賢,中國人是炎黃子孫,堯舜二人就是黃帝王朝首領。由於時間過於悠久,那時候是公元前23世紀左右,而現在我們已經到了21世紀,跨越五千多年,使得今人只知道堯舜封號,而不知道他們真實姓名。
  • 雙語經濟學人:「孩隨母姓」越來越普遍,是什麼原因?
    她表示,由於她丈夫不同意將孩子的姓改成她的姓,所以她正跟丈夫辦理離婚手續。雖然有關此事的細節並不多,但無礙於其在網絡上引起轟動,人們紛紛在想,中國女性的思想究竟已經進步了多少。根據《鳳凰周刊》一份約4.7萬人參與的網絡民調,約有3分之2的受訪者表示孩子的姓隨父母雙方均可以接受。
  • 「苟」姓父親給女兒改姓「敬」遇難 令人尷尬的姓氏不少
    今年年初,張女士懷孕;孕期,夫妻倆曾就孩子姓氏有過討論:丈夫是北方人,又是獨子,孩子隨她姓的可能性不大;但隨父姓又擔心孩子上學被人取綽號、工作後難免尷尬。「雖然苟姓在丈夫老家很普通,但在溫州卻少見。如是男孩反倒好些,但女孩總有些擔心。」張女士說,因姓氏關係,直到10月16日女兒出生,家人還沒給孩子取出適合的名字。
  • 「冠姓權」引發爭議,為何在古代要從夫居從父姓?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近日,知名短視頻博主Papi醬被推上熱搜,讓她處於風口浪尖的起因,是她在分享育兒日常時,稱呼自己的孩子為「小小胡」,而她一直稱呼自己的丈夫為「老胡」,孩子隨父姓這一事實,使得許多女性表示不滿,認為與Papi醬的獨立自主的人設不符,甚至有人惡言相向,稱她向男權低頭淪為
  • 每日一「典」丨姓名權、名稱權的擴張保護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一千零一十五條。除了隨父姓或母姓,孩子姓氏選取還有哪些規則?請看民法典相關法條:第一千零一十五條  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三)有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 "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再升級 二胎得子隨媽媽姓
    "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再升級 二胎得子隨媽媽姓 時間:2018.03.1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魚肉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二胎「隨母姓」,這四點原因,一看就明白
    想必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後,都是隨爸爸姓的,這是傳統,也是一個家族的傳承,也是一個像香火的延續,但是到了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生二胎後,都是隨媽媽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