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姓權」引發爭議,為何在古代要從夫居從父姓?

2020-11-22 澎湃新聞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近日,知名短視頻博主Papi醬被推上熱搜,讓她處於風口浪尖的起因,是她在分享育兒日常時,稱呼自己的孩子為「小小胡」,而她一直稱呼自己的丈夫為「老胡」,孩子隨父姓這一事實,使得許多女性表示不滿,認為與Papi醬的獨立自主的人設不符,甚至有人惡言相向,稱她向男權低頭淪為「婚驢」。

或許,退一萬步來說,誰也沒有以女權的名義去迫害女性的資格,無論是「男權」還是「女權」都有以理殺人的可能,Papi醬首先有著自由選擇的權力。父權文化作為長年累月、根深蒂固的存在,也不可能指望靠著個別精英女性就能破除。要麼是女權要麼是女奴的二元對立思維,是否也在不自覺之間內化了「勝者為王」、「各安其位」的男權邏輯?

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的思考和討論。而作為理解這個問題的大背景,蘇力教授在《大國憲制》中有過系統分析,為何在古代中國會形成「從夫居從父姓」這種制度,是什麼因素在起作用?只有充分了解了這些,對於這一問題的討論,才不至於淪為毫無意義的口水戰。

一、同姓不婚防範亂倫

在歷史中國,定居中原的農耕者很早就發現近親結婚不利於繁衍,會導致後代在智力和體能上的衰退。中國古人的長期實踐表明他們完全理解這一點,因此建立了一套制度,儘可能避免血緣關係太近的人結婚和生育。

首先是用來「別婚姻」的姓氏制度。其中也包括,為落實「同姓不婚」,展開的日常教育和嚴格規訓,因為中國古人清楚知道「非教不知生之族也」。姓氏制度以父係為中心,兒女隨父姓——藉此展示父系的血緣;除社會中鮮見的「入贅」外,後世全然無視母系的血緣。

若嚴格按照現代生物學邏輯,這種防止近親結婚的制度不盡合理。「同姓不婚」,一刀切,會禁止血緣關係極稀薄的同姓男女結婚,甚至會禁止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同姓男女結婚。更不合理的是,這種「同姓不婚」完全無視母系近親,如禁止姑表兄妹/姐弟結婚,卻允許姨表兄妹/姐弟結婚。

從生物學和社會學角度看不盡合理的這個一刀切,從社會實踐層面看,卻是更務實可行的制度。關鍵因素是搜尋費用。若在社會實踐層面全面追溯男女雙方父母的血緣譜系,一定會急劇減少潛在可婚配對象的總量。在交通不便的農耕區域內,這種實踐有時甚至會令婚配不可能。

二、為什麼是從夫居從父姓?

外婚制要求農耕村落所有成員都一律同他姓村落的成員成婚。除「合兩姓之好」外,這一規則可確保某些父系近親不結婚。但在農耕中國,與外婚制緊密聯繫的還有普遍的女性從夫居,即除非因沒有兄弟不得已招婿入贅外,女性婚後一律移居丈夫的村莊,僅攜帶作為嫁妝的個人動產同行。

農耕中國普遍採納從夫居的外婚制,不是偶然,更不可能僅僅因為男權。最簡單的理由在於,如果男性真的如同女權指控的那麼恣意、任性和霸道,那麼農耕社會中的婚姻格局反倒應當是既有從夫居也有從妻居。

始終如一的大範圍內的從夫居制,當然是沒考慮女性的居住意願。但光看這一點是偏頗的,因為從夫居不僅約束了女性,其實也令男性在居住上別無選擇。因此,更合理的解釋會是,一定有其他什麼重大約束條件或制度考量,迫使農耕社會在權衡了長期利弊後,最終選擇了從成本收益上看更為理性的從夫居制。

從夫居毫無疑問對女性有種種不利。她們得孤身一人進入陌生村莊,要適應陌生村莊的一切,她們一定為這一制度支付了更多代價。但就穩定農耕時代人們必需的村落社區制度而言,從夫居制確實比從妻居制,或比走婚制,從整體來看對所有人都有更大制度收益;這些收益也是,或會部分轉化為,從夫居女性的收益。

理由是,在歷史上各種生產/再生產關係下,年輕女性的一些特點(即所謂的社會性別,gender)令她們通常比年輕男性更能適應陌生社會環境。陌生社會或社區通常也更願意接納女性,而不是男性。最簡單直接但很野蠻的證據是,在野蠻殘酷的村落、部落或文明衝突中,勝利者會屠殺失敗方的所有成年男性,通常卻會接納失敗方的全部年輕女性。

從夫居制度的優勢更可能在於,至少從理論分析上看,從夫居的村落會比從妻居的村落更少可能因外人進入,衝擊、改變甚至顛覆本社區原有組織結構。如採取從妻居制,村落就只能按母女姊妹這兩個維度組織並治理。

由於因從妻居加入該村落的男子相互間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他們之間競爭一定會比從夫居村落中的妯娌間競爭更激烈。他們相互間不僅很難建立領導和服從關係,而且也不大可能以「妻為夫綱」原則按妻子在村落中的血緣關係位置來界定其丈夫在該村落中的坐標位置。

尤其得考慮到,在兩性關係上,男子天性比女性「花心」,即有追逐更多女性繁衍更多後代的自然傾向和生物能力,更主動,更進取,也更多性衝動。這意味著這些男性更少可能接受「妻為夫綱」的制度約束和規訓,更少可能恪守或能守住制度為他們規定的「本分」。

換言之,在從妻居制度下,男性更可能趨向廣義的即社會文化層面的亂倫,他們不但可能追求妻子的同輩姊妹,也完全可能追求妻子的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長輩或晚輩。這都趨於激發男性間更亢奮激烈的衝突。

從邏輯上看,結果會摧毀一夫一妻制,導致部分強壯男性的一夫多妻制。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激烈競爭下,農耕村落就無以構成,集體行動的成本會急劇增加乃至不可能有集體行動。從繁衍後代角度來看,這也趨於減少人類繁衍上的基因多樣性。

相比之下,鑑於女性生理特點以及相應的社會行為格局,從夫居制會全面且大大弱化從妻居制的上述風險,即便不可能消除妯娌間的衝突。這就可以解說為什麼世界各地,在傳統農耕村落,普遍採納的是從夫居制。

有從妻居的現象(典型是「入贅」),卻不構成普遍制度。也有摩梭人的走婚制:即讓外來男性參加農耕村落的家庭關係再生產過程,卻不讓他們加入村落現有的政治、社會和家庭組織。走婚令男子一直游離於母系農村的組織構成之外;結果是研究者概括的「有父的生育」和「無父的家庭」。

統一的從夫居制度還有其他重要功能。一是可以減少甚至避免某些家庭內財產分配和繼承的紛爭。絕大多數家庭的土地資源通常不可能在短期內急劇快速增加。在這一約束條件下,若女性婚後繼續生活在其出生的村落,她本人或是她的小家庭就必須擁有土地、房屋,她勢必要求參與家庭財產(特別是不動產,土地和房屋)的分配和繼承;這客觀上會大大減少其兄弟可繼承的土地等財產,很容易引發她家庭內的利益紛爭。從夫居制則大大減少、全面弱化了這類紛爭。

二是會減少傳統農耕社會不同村莊之間的矛盾。如果女性因本村富裕不願從夫居,又允許她招婿入贅,另一直接後果會是她出生村莊的人口會快速增長,窮村的人口則會淨流失。這種現象最後會拉平富村窮村的人均富裕程度,但各村人口數量的相對增減會改變各村在當地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人口減少力量弱化的村落會強烈不信任,甚至敵視,那些人口淨增的村落。為保證力量的自然平衡,各村都趨于堅持外村女性同本村男性婚後一定要定居本村這一統一的原則。從長時段和更大的地域空間上看,這也有利於農耕文明的擴散,會激勵村民向周邊擴展,開拓適合農耕殖民的新區域。

三是從同姓村落的構成和秩序層面來看,從夫居制加隨父姓可以有效保持和延續單姓村落。若不要求本村女兒外嫁並從夫居,只要隨父姓,任何單姓村落都會很快變成多姓村落。這就沒法用血緣家庭的模板和規範來組織和治理該村落了,村落的組織協調集體行動的成本會迅速增加。多姓村落會出現其他類型的男女關係風險需要甄別和防範。如,在單姓村落中,任何人都可以禁止任何少男少女的交往,就因「同姓不婚」的規則,相關信息費用幾乎為零。在多姓村落中,若要堅持「同姓不婚」原則,信息和監督費用會激增,幹預者首先必須甄別,交往的少男少女是同姓還是異姓。

即便多姓村落也趨於採取徹底的從夫居外婚制,即無論有無親緣關係,是否同宗同族,一律禁止本村少男少女的交往和婚姻。這一規則從生物學上看沒道理,有點暴虐,但從社會學角度看仍有不少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或許是,同村異姓男女婚後,夫妻之間難免有衝突,也難免將糾葛訴諸甚至僅僅是告訴自家親人,但這就會把兩家人卷進來。

另一方面,兩家在同一村,兩家其他成員之間也難免有是非衝突,這也很容易影響小夫妻的關係。因此,農耕村落至今普遍流行「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的說法,深層次的道理之一就在此。雖然算不上一則社會規範,卻儼然是;至少也是一條告誡。這是有社會學道理的,並不是,至少不只因為父母偏心和歧視女孩。

上面的分析都表明從夫居制、外婚制甚或同姓村落本身其實都是制度,都承載了有效和便利構成、組織和維繫農耕村落社區的功能。即便在有些村落,這些制度當初發生是無意的,但在社會和歷史語境中,就因其實際功用,這些制度才被篩選並堅持下來了,有些則顯然是有意創建的。

三、入贅及其背後的社會意義

當家庭沒有兒子時,讓女兒招女婿上門,即「入贅」就體現了這類追求和努力。入贅與農耕社會的婚姻常態有兩點顯著區別。第一從妻居;但重要且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第二點,生育的後代會隨母親姓,不隨父姓。

入贅從妻居自然便於贍養無子的老人,對於傳統農耕社會的養老很是重要;這容易理解。但入贅者的後代一定要改隨母姓,這又為什麼?民間的說法是,為了繼續這一家庭的「香火」,即這一家將來能有個後人來祭祀或掃墓。這個道理似是而非,缺乏說服力。祭祀或掃墓與姓什麼無關。「不改姓就不能進祠堂,只有本族的人才能參加祭祖。」但這只是個證成(justification),不是解釋。相反,應當看到,祭祖之所以有如此規定,就為了逼迫入贅者後裔改隨母姓。

這就要求我們細細琢磨這一規定的意義或功能,而不是簡單接受民間的說法。畢竟,在普遍隨父姓的社會中,改隨母姓,對這個家族來說,改姓的人也是個「贗品」,特別是考慮到在農耕中國,姓的核心社會功能是「別婚姻」。「香火說」,因此,也就是一說。

迫使入贅者的後裔改隨母姓的重大功能,在我看來,最可能是要努力保持單姓村落。這樣一來,入贅者的後裔就可以,也必須,繼續按同姓不婚的老規矩或娶妻或外嫁,這就無需為「入贅」這一次例外而對村落原有基本制度作較大調整,也不會影響農耕村落的既有組織架構和秩序。事實上,如果只關心入贅者後裔作為生物個體的基因組合,入贅者的後裔與該村其他同輩家庭的孩子也沒啥差別,都只有50%源自該村這一輩的某人。

農耕村落對姓的這種「將就」表明,這個共同體關心的並非某人的姓是真是假,是來自父系還是母系,它真正關心的,一是該村落共同體成員的實在福利,即無子成員家庭中有無男性勞動力來確保給老人養老和送終,還不增加家族中其他人的負擔;二是要確保現有制度的長期穩定和有效,寧可接受以假亂真,由此來務實應對一個偶發的例外。

四、今天如何看待這一歷史制度?

男女關係威脅農耕村落的方方面面,同姓不婚、外婚、從夫居、早婚等制度解決了農耕村落中男女關係的一些麻煩。

對於歷史中國,蘇力教授致力於用一種有關制度的理論話語來解說,為什麼中國是這樣的?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努力,因哪些重要和基本的制度構成了這個中國?

那麼今天,隨著歷史條件的變遷,城市生活大不同以往,如何看待從夫居從夫姓這一歷史制度?如何看待Papi醬因孩子從父姓遭非議?

-End-

編寫: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大國憲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孩子冠姓權而離婚」引發罵戰,人們究竟在吵什麼?-虎嗅網
    但正因為它踩中了當下網際網路兩性話題中的全部情緒點,也引發了網友們有關「冠姓權」乃至婚姻本身的一場大罵戰。「因為冠姓權離婚,值不值得?」這次事件引起網友注意的一大原因在於,事件中的前夫非常符合常規印象中的「好丈夫」形象。
  • 為什麼我支持女性爭取子女冠姓權
    最近,在網上經常能看到關於「子女冠姓權」的討論。這些討論也引發了我的思考,於是決定寫篇文章,梳理一下對冠姓權的想法。,不問「為什么爸爸要讓孩子跟自己姓」,那恰恰說明了,女性有必要爭取子女冠姓權。「冠姓權是個小權利,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女性受教育權、繼承權等更根本的權利。」我承認子女冠姓權和女性受教育權、繼承權、平等就業權相比,後者對女性福利更重要,是更大更根本的權利。大權利需要爭取,但這不代表子女冠姓權這樣的小權利,就沒必要爭取。
  • 在極端重視女性貞節的古代,為何有許多「二婚」皇后
    我國古代的社會道德觀念對女性的貞節要求達到了極端甚至變態的程度,「好女不嫁二夫」、「男女授受不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被奉為金科玉律,故而女子改嫁被視為非常嚴重的失節行為,會遭到全社會的嚴加指責和處罰。不過,十分奇怪的是,在視女性貞節為生命的中國古代,身為全天下女性首領和表率的皇后,居然有許多改嫁而來的,即所謂的「二婚皇后」。
  • 谷歌地球圖像揭露「南極洲的秘密」,引發爭議
    一些人認為冰下隱藏著古代文明的遺蹟,而另一些人則對在那裡建立外星基地的說法著迷。為了證明他們奇怪的說法,地圖軟體谷歌地球已經多次被用來指出奇怪的景象,這個冰冷大陸上的一切都不像看起來的那樣平淡。2019年8月,一名谷歌地球用戶發現了一座與南極洲表面有相似之處的山,從而引爆了隱藏在南極洲地下古文明的猜測。這個「結構」最初是由谷歌地球發現的,它似乎有嘴、鼻子和至少一隻眼睛。
  • 我是圓明園研究學者劉陽,為何圓明園重建引爭議,問我吧!
    我是圓明園研究學者劉陽,為何圓明園重建引爭議
  • 古代大俠和名醫數不勝數,為何功夫秘籍到處都是,醫術卻無人傳承
    而且古代的名醫也不在少數,譬如華佗、扁鵲、李時珍、孫思邈等數不勝數,那為何我們如今卻很少聽到什麼傳世的古代醫術呢? 究其原因,在於古代對醫生的不重視。眾所周知,古代職業分為三六九等,其中最前面的自然是「士農工商」這四大塊。醫者並不屬於這4類,而是屬於三教九流之一,其位列「中九流」,僅比「下九流」高了一個檔次。
  • 草娥退出AOA竟為這 引發巨大爭議
    草娥退出AOA竟為這 引發巨大爭議時間:2017-07-01 22:16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草娥退出AOA竟為這 引發巨大爭議 今日(30日),有韓國媒體報導稱,草娥在與所屬經紀公司商議之後,最終決定退出AOA,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 陳平:經濟學測量引發的爭議
    當時我給出兩個數據,沒想到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我說在中國每個月2000元人民幣的收入,雖然換算成美元不到1000美元,但是卻遠比生活在美國,比如說在洛杉磯每月收入3000美元,生活要幸福得多,或者說更有穩定性。 一 在詳細解釋這段話前,我先為大家介紹一點背景資料。 世界銀行曾經出過一份報告,叫《2030年的中國》。
  • 「不是瀕危物種,沒必要延續自己」,李健回應丁克傳言,引發爭議
    一、為何越來越多人追求丁克?丁克真有那麼好?1.經濟壓力更小養一個孩子至少要上百萬,這一筆支出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受的。中產以上的家庭熬熬日子很快可以熬到孩子成年、經濟變寬裕的一天,可是一對收入不高的普通夫妻要為一個孩子焦頭爛額。
  • 在金屬稀缺的古代,為何「黃金」的地位要遠高於銅鐵銀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為何如此崇拜黃金呢?在金屬稀缺的古代,為何「黃金」的地位要遠高於其它的金屬元素呢? 黃金崇拜的主體是純金,它的金色光芒,讓人將其與太陽相聯繫,而且還能給人帶來幸福感,在古代的「五行學」中,金位列榜首。反觀拜金主義,它以金錢價值作為最高標準,將一切價值從屬於金錢的思想和行為。兩者雖有交集,但它們的內核和外延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 古代為何稱女婿為乘龍佳婿
    古代稱才貌雙全的女婿為乘龍佳婿,郎才女貌婚配為龍鳳呈祥。為何會這樣稱呼呢《東周列國志》記載:秦穆公有個女兒待她即將出生時,正好有人獻給穆公一塊玉石,之後穆公命人將玉石進行雕琢後成了一塊碧色美玉。等女孩長到一周歲時,穆公在宮中陳上放了珍寶等的盤子,讓其抓取,看其取什麼,以示其愛好。
  • 古人為何說「寧窮死,別娶生妻」?「生妻」是什麼意思?
    「寧窮死,別娶生妻」,這古人說的話,最難理解的是「生妻」一詞,也是爭議比較多的一條古漢語名名稱。現在人們對「生妻」理解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是古代被丈夫休掉回到娘家的女人。第二種是丈夫長期在外,夫妻分離的女人。第三種是舊時民間的陋俗「典妻婚」。
  • 古代夫妻客氣至此,他們咋樣生孩子
    尤其是國人的禮儀,我們自古以來都自詡禮儀之邦,古代的三省六部中,還有專門研究禮儀的「禮部」。在國人的禮儀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要求,不僅僅是古代,一直到現在,這句話已經不再是記載在四書五經裡的內容了,而是成為了我們的俗語,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烙印!男女授受不親《孟子》中說道「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谷歌地球通過「雕像、船隻和圓盤」揭露南極秘密,引發爭議
    一些人認為冰下隱藏著古代文明的遺蹟,而另一些人則對在那裡建立外星基地的說法著迷。為了證明他們的奇怪的說法,地圖軟體谷歌地球已經多次被用來指出奇怪的景象,這個冰冷的大陸上一切都不像看起來的那樣平淡。
  • 中國古代數學為何如此的落後?
    陳景潤可為何中國的古代數學一直那麼落後,而沒有得到發展呢?幾何原本3.最重要的事中國古代沒有圓錐曲線知識,不知道橢圓,拋物線,雙曲線,阿基米德螺旋線等為何物,這是致命傷,要知道圓錐曲線是大自然物體運動的普遍形式。
  • 他是麥金泰爾上位最大的犧牲品,2018會不會是道夫最後的輝煌?
    本周RAW中最亮眼的超級巨星莫過於德魯·麥金泰爾——使用腳踝鎖無爭議鎖拍科特·安格,而且正式成為《強者生存》RAW小隊中的一員!在與德魯成為搭檔之前,道夫的職業生涯進入了低谷期——長時間沒有劇情,無法出席直播節目,實力也遊走在二三線之間。雖然WWE給道夫開出的薪水不低,但道夫的才華遭到了埋沒。摔迷紛紛表示希望道夫前往獨立屆!
  • 51歲劉葉琳比基尼冬泳貝加爾湖:「為國省塊布」的美為何惹爭議?
    《51歲劉葉琳比基尼冬泳貝加爾湖:「為國省塊布」的美為何惹爭議在上個月,一位來自河南信陽的51歲「凍齡女神」——劉葉琳,她在俄羅斯貝加爾湖,穿著比基尼冬泳的圖片,引發了國內外媒體的大量報導,一時成為新聞和網絡搜索的熱點,而關於她為何喜歡穿著比基尼,滿世界大秀完美身材的那句戲言——「我為祖國省塊布」,也引發了不少熱議。
  • 吳彥祖發醜豬照拜年引發爭議,網友:長得帥就可以「為所欲為」?
    過新年,不少明星藝人都紛紛在社交平臺上給大家拜年,近日男神吳彥祖也在個人的社交帳號上給大家送祝福來了,只見他上傳了一張醜豬照並附文祝福大家豬年快樂,就此引發不少網友爭議,甚至質疑他並不是真心想祝福大家,也有不少網友調侃說「長得帥就可以為所欲為」?
  • 葉爾欽敢大聲喝斥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卻沒人敢這樣?
    這個問題帶出三個人物,即: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葉爾欽。同時也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時代。勃列日涅夫不是俄羅斯總統,是蘇聯時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勃列日涅夫代表著蘇聯最鼎盛時期;戈巴契夫代表著蘇聯解體時政治人物,也就是蘇聯最後掌門人;葉爾欽代表著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也是瓦解蘇聯的一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