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欽敢大聲喝斥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卻沒人敢這樣?

2020-12-05 鮮花暢談歷史

這個問題帶出三個人物,即: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葉爾欽。同時也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時代。勃列日涅夫不是俄羅斯總統,是蘇聯時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勃列日涅夫代表著蘇聯最鼎盛時期;戈巴契夫代表著蘇聯解體時政治人物,也就是蘇聯最後掌門人;葉爾欽代表著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也是瓦解蘇聯的一號人物。

那麼,葉爾欽為何敢喝斥戈巴契夫。

一,戈巴契夫手裡沒有權力了。

戈巴契夫上臺之後,試圖通過改革將蘇聯這艘大船走出泥沼,他提出了「新浪潮」改革運動,所謂的「新浪潮」不過是把蘇聯的政治制度由社會主義改為資本主義。可是他的改革過於急速,思想不明確,徹底否定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造成蘇聯內部混亂,至此他的執政的地位和威望一落千丈。很多仇視蘇聯執政黨的思想活躍,他們把一切原因歸咎於執政黨的錯誤路線。在這種情況下,執政黨的元老為了挽救蘇聯及執政黨,發動政變。

1991年8月19日,當時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宣布總統宣布總統戈巴契夫因健康原因無法履行職權,總統職權由其代為行使。其後亞納耶夫會同當時的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及克格勃首腦等人宣布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聲稱戈巴契夫的改革已經失敗,下令武裝部隊接管國家政權,同時軟禁了在黑海度假的戈巴契夫。1991年8月19日之後,其實戈巴契夫就沒有權力。

二,葉爾欽成功打垮政變者。

葉爾欽於1991年6月12日當選為俄羅斯聯邦總統,代表著激進勢力獲得權力。7月20日以布非黨化命令,限期解散機關、軍隊、企業中執政黨組織。俄羅斯議會通過一些實行私有化的法律。1991年8月19日蘇聯高層發動的政變,給了俄羅斯聯邦總統葉爾欽一個巨大的機會。此時俄羅斯聯邦總統擁有相當多的支持者。葉爾欽很在俄羅斯議會大廈成立了抵抗指揮部。

葉爾欽在俄羅斯議會大廈舉行記者招待會,宣讀了《告俄羅斯公民書》,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是「非法的」,呼籲俄羅斯公民對叛亂分子給予應有的回擊。在葉爾欽和俄羅斯聯邦其他領導人的號召下,很快形成了反對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的浩大聲勢,奉命包圍俄羅斯總統辦公室所在地「白宮」的蘇聯坦克、裝甲師和空降部隊的官兵們都不知道該做什麼。

8月19日下午,部隊宣布向葉爾欽倒戈。隨後葉爾欽跳上一輛坦克並發表講話,並籤署了第59號總統令宣布所謂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頒布的一切決議和命令在俄羅斯境內無效。8月21日,事變第三天,隨著越來越多的加盟共和國以及部隊反對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葉爾欽在中午時分宣布他已經控制了俄羅斯的武裝力量。並給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出最後通牒,立即解散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釋放戈巴契夫。葉爾欽獲得了政治、軍事的權力。

葉爾欽派出俄羅斯聯邦副總統魯茨科伊和政府總理西拉耶夫去克裡米亞接正在軟禁中的戈巴契夫。

8月22日戈巴契夫回到莫斯科,政變僅僅三天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等於宣布政變失敗,許多政變人員被逮捕或者自殺。

回到莫斯科的戈巴契夫不知道,此時葉爾欽已經成為權力中心的主人,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

葉爾欽解救戈巴契夫並不是他回克裡姆林宮繼續執政,而是讓他宣讀一項決議,只有從戈巴契夫的嘴裡讀出來,才有合法性,因為些時戈巴契夫還是蘇聯的總統。

讓戈巴契夫做夢沒有想到的是1991年8月22日,葉爾欽已經成為俄羅斯最高領袖,掌握了幾乎所有權力。

三,葉爾欽大聲喝斥戈巴契夫。

此時的葉爾欽來說,他根本不會把權利交給戈巴契夫,他要利用戈巴契夫。8月23日上午,葉爾欽與戈巴契夫在克裡姆林宮見面。會面期間,葉爾欽開門見山告訴戈巴契夫,他已經沒有任何決策權,一切行動必須得到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許可,如果戈巴契夫不合作,就將他送進監獄。葉爾欽就坐在戈巴契夫的辦公室裡,新任命的內容都是葉爾欽的授意下產生的。8月23日上午,戈巴契夫在主席臺發表了講話,由於種種原因戈巴契夫的講話已經沒有往日的風採,他的講話時斷時續。在他講話期間,發生了葉爾欽大聲喝斥的事件。

葉爾欽首先試圖強迫戈巴契夫公開批准俄羅斯總統於8月19日至21日籤署的所有命令,俄羅斯總統在這些命令中已經行使了蘇聯總統的職權,而戈巴契夫當時還沒有來得及看到這些命令,他懇求說:「我們還都沒有商量好要馬上公開這些命令,這些都還是秘密。」

葉爾欽直接吼道:「這並不是什麼秘密,這件事是嚴肅的,這些命令是由整個集團專門起草的,我們稱之為在被圍困的蘇維埃大廈中通過的命令和決議。我們現在把它們交給您。

戈巴契夫在宣讀中,不知道什麼原因,改變了部分內容,葉爾欽再次吼叫,要求戈巴契夫按照文件原文宣讀。這就是葉爾欽喝斥戈巴契夫事件。

因為沒有權力的戈巴契夫,此時只能聽命於剛剛獲得權力的葉爾欽。葉爾欽敢喝斥戈巴契夫就因為手中的權力和背後的支持者。

而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的蘇聯也處於鼎盛時期。那麼蘇聯領導人就擁有絕對的權力。

1964年10月,赫魯雪夫暗淡下臺後,蘇聯領導人蘇斯洛夫和謝列平開始在內部爭奪權位,為了避免兩敗俱傷,於10月14日舉行的蘇共中央全會上推舉勃列日涅夫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從此勃列日涅夫開始的大權獨攬的執政歲月,到1976年6月,勃列日涅夫獨攬黨、政、軍三權於一身的局面,集體領導體制被放棄。

勃列日涅夫強調政治上穩定,廢除了蘇共中央委員會和黨委會每次需要更換1/3成員的做法,並保證要使幹部得到尊重,並且享受特權的幹部範圍有所擴大,特權的種類日益增多。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地方黨委書記只更換了9%,14個加盟共和國書記只更換了2個,從蘇共的23大到26大,委員實際連任90%,這種幹部隊伍的超常規的穩定,造成勃列日涅夫的權力控制之大與穩定,這樣局面下,誰敢反對他,誰也不願意反對他。

相關焦點

  • 葉爾欽敢斥責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沒人敢這樣?
    關於俄羅斯總統指著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罵一事確實是真實發生的,俄羅斯是蘇聯的加盟國之一,一個加盟國敢指責蘇聯的最高領導人肯定與環境有關。實際上當時的蘇聯面臨解體的危機,戈巴契夫雖然還在任職,但是已經沒有什麼實權了。
  • 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
    現在,人們更多把蘇聯的崩潰歸罪於戈巴契夫和葉爾欽。許多人至今對戈巴契夫依然心懷恨意,認為他的「公開化」披露了蘇共在歷史上的許多罪過,如卡廷森林事件等,敗壞了蘇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為蘇共和蘇聯的崩潰埋下了禍根。我以為,戈巴契夫不過是那個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皇帝的確沒穿衣服,天真無邪的孩子說的無非是人所不敢言的事實,他有什麼錯呢?孩子的真誠應該得到肯定,戈巴契夫也是如此。
  • 俄羅斯的腐敗,起源於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葉爾欽和七大金融寡頭
    最近一段時間的腐敗淵源,就要從勃列日涅夫時期說起。勃列日涅夫是繼赫魯雪夫之後的蘇聯領袖,他在位前期還是有所作為。但到了執政後期,勃列日涅夫完全變成了腐敗、無能的代名詞。首先,作為國家領袖,勃列日涅夫自己竟然帶頭貪腐,上行下效,最終整個蘇聯全面陷入貪腐。
  •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不止是個菸鬼,還是個戀物癖,具體地說,他對於勳章有著一種近乎於痴迷的愛好。  蘇聯曾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什麼,勃列日涅夫又進手術室了?又是心臟手術麼?當然不是,是擴胸手術,為了能在胸前再多掛一枚勳章。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上)
    陸南泉在1964年10月14日的蘇共中央全會上,赫魯雪夫因「年邁和健康狀況惡化」而被解除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職務,同時,勃列日涅夫被選舉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就這樣,通過一場「宮廷政變」,赫魯雪夫的時代結束了。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時間之長僅次於執政30年之久的史達林。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下)
    (《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經濟問題決議彙編》第五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684頁)1977年蘇共中央五月全會上勃列日涅夫還強調:「經濟管理上的集中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勃列日涅夫言論》第十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頁)改革引起的權力之爭使不少改革措施難以落實。經濟改革首先關係到實行改革的人,因此勢必會涉及各種系統各級領導之間的權力再分配。
  • 解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原因是什麼?這些你知道嗎
    實事求是地說,勃列日涅夫的時代的停滯時期是在70年代以後,而在勃氏剛剛上臺的時候,蘇聯的國力還是蒸蒸日上的。而自七十年代中期以後,蘇聯的國力開始停滯和衰退,而勃氏對此卻不聞不問。更沒有加以變革。那麼是什麼阻礙了蘇聯的發展,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停滯又是如何形成的,在經過60年代到70中期的石油危機中,蘇聯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是依靠賣能源。而國家實際上沒有大的發展,國土面積世界第一,有歐洲糧倉之稱蘇聯居然連糧食都無法自給,不僅如此,蘇聯整個在70年代中後期。在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停滯現象。
  •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官僚非常團結
    很多人其實根本不知道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蘇聯官員更是謎一樣的存在,而我們發現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官員卻無比團結,甚至集體做出了違反法律的事情。在赫魯雪夫執政時期,總是出臺一些剝奪蘇聯官員利益的政策。比如廢除幹部終身制,取締一些官員的養老機構等等。
  • 勃列日涅夫
    因為平庸躲過無數政治鬥爭,因為無能成為最高領袖在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壓根沒有人會把這位性格溫和、「身材魁梧的美男子」(史達林語)同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職位聯繫起來。當時,在許多人眼中,勃氏不過是個過渡性人物。每當政治局開會討論重大問題時,勃氏的許多提議經常被否決,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成員的批評。為了自己的「威信」,勃列日涅夫甚至不惜向同僚們乞求說:「領導人需要威信,你們幫幫忙吧!」他還曾要求同事:當自己在群眾大會上講話講到某一處時,請帶頭站起來鼓掌,以帶動群眾喝彩。
  • 普京的治國方略,勃列日涅夫內政,捆綁歐洲安德羅波夫路線
    在內政方面,普京建立起了自己的權威制度,具體表現在兩個方向:制服寡頭、安德羅波夫國家權威路線,勃列日涅夫內部協調機制。別列佐夫斯基的事件,已經表明普京在寡頭政治上的規則:所有寡頭遵循我的規則,就會獲得許多好處,否則只能完蛋——要麼「偶然地「死亡,要麼就像別列佐夫斯基那樣、永遠滾出俄羅斯,最後」悄然死去「。
  • 跛腳巨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與逆轉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臺,蘇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勃列日涅夫一上臺就宣稱要繼續執行蘇共二十大,二十一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線,說這一路線是列寧主義的路線。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指名地批判赫魯雪夫搞個人崇拜和唯意志論,並逐步對赫魯雪夫時期導致混亂的一些政策進行調整。
  • 勃列日涅夫為何會死在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寶座上?上去了就下不來了
    文|飛魚說史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勃列日涅夫身居極為重要的政治職位,但是,作為一個人物,他是那麼平庸;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是那麼缺乏才氣,他是個幾乎在各個方面都很弱的人,這正是他與所有前任的不同之處。所以可以說,勃列日涅夫用18年一手毀了蘇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權貴奢靡成風,政治極度腐敗,大廈已成崩塌之勢,到了其後的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戈巴契夫,均無法挽救蘇聯根源亦在於此。
  • 前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曾準備提出接班人
    俄羅斯《總結》周刊採訪了弗拉基米爾·穆薩埃良,讓我們看看這位攝影師眼裡的勃列日涅夫是怎樣的人——    1.勃列日涅夫曾準備提出接班人    《總結》周刊記者:有不少人說,戈巴契夫的改革是在勃列日涅夫停滯不前的時期誕生的。據您所知,勃列日涅夫當時考慮過改革嗎?
  • 戈巴契夫:世界的英雄,俄羅斯的棄兒,時間好像不多了
    史達林、勃列日涅夫、葉爾欽那種能活到70多歲,都算比較長壽了。戈巴契夫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只要能堅持到明年3月份,就能達到90歲高壽,每一天都在創造歷史。 帝國思維中的歷史人物,通常講蓋棺定論。
  • 勃列日涅夫、卡尼亞、雅魯澤爾斯基與波蘭(2)
    勃列日涅夫前往布拉格的行動,使上述的看法更有份量了。就像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評論說:勃列日涅夫好多年沒有出席(類似)的會議了。這一行動表明波蘭局勢的嚴重。在西方看來,勃列日涅夫親自參加捷克黨代會的意圖可能是作一個姿態,對捷克斯洛伐克表示支持。因為捷克斯洛伐克在東方集團新聞界中帶頭攻擊波蘭團結工會。
  • 此人是蘇聯四朝元老,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卻對他做了這種事!
    此後,他又平安度過了恐怖的史達林時代、風雲變幻的赫魯雪夫時代,直到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他還以70歲的高齡在蘇聯政壇貢獻餘熱。此人就是阿納斯塔斯·伊凡諾維奇·米高揚。這樣的一個人,在很多統治者的眼中算是無害的,因此也很容易成為統治者想要團結的對象。比如在史達林時期,米高揚就始終成為了史達林的政治盟友。在史達林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的鬥爭中,米高揚與史達林結成了同盟,他也因此得到了史達林的獎賞,接替加米涅夫成為了國內和對外貿易人民委員。米高揚也因此成為蘇聯歷史上最年輕的人民委員。此後,史達林又對布哈林和李可夫展開了清算,這一次,米高揚又成為了史達林團結的對象。
  • 探析:安德羅波夫執政只有15個月,為何俄羅斯人對他評價很高?
    蘇聯歷屆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執政15個月,為何後來有很高評價?蘇聯歷史上領導人很多,但目前在俄羅斯人眼中,除了早期領導人對其有印象以外,還有一個蘇聯解體前9年有一個元首,俄羅斯人對其評價很好,此人就是被稱為蘇聯「中興之主」的安德羅波夫。
  • 執政長達十八年,為什麼說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的「停滯時代」?
    在蘇聯74年的歷史上,勃列日涅夫是除史達林之外,執行時間最長的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在長達18年的時期,勃列日涅夫既把蘇聯推上了國力強盛的巔峰,逼迫美國人承認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又滿足於維持現狀而無意於通過改革來革除國內的深層弊端
  • 勳章之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
    然而,我在一次次重返莫斯科的時候,卻發現俄羅斯的舞臺上,在說唱藝人的口中經常掛著兩個蘇聯領導人的名字,一個是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總統戈巴契夫,另一個就是勃列日涅夫。只要勃列日涅夫在電視上露面,那就準和什麼節日或喜慶的日子有關,那就準有什麼人會得到某種獎章或勳章了。所以,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時候,老百姓就在諷刺這種短暫繁榮的經濟所造成的假象。於是,笑話百出,勃列日涅夫時期是蘇聯歷史上政治笑話迅速產生和廣為流傳的時期。笑話雖是笑話,事情並沒有真真假假,苦澀的笑裡總是現狀和實情。
  • 戈巴契夫辭職第二天蘇聯就解體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真相不...
    之所以要和大家講這個人是因為蘇聯真正意義上的解體與這個人做的事有這一點點的關係。 在史達林去世之後,赫魯雪夫清除了貝利亞集團,做了最高領導人。只不過他執政時期實行「去史達林化」雖然這件事引起了一些反對,可是並沒有阻止到赫魯雪夫,有記載稱赫魯雪夫之所以對史達林起到厭惡有一定的原因是他的兒子曾經死在史達林手裡,剛剛有講過史達林他是一個注重軍事的人,赫魯雪夫的兒子就是死在他手中的暴力鎮壓下,同時有一部分人沒有反對應該也是有著相似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