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帶出三個人物,即: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葉爾欽。同時也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時代。勃列日涅夫不是俄羅斯總統,是蘇聯時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勃列日涅夫代表著蘇聯最鼎盛時期;戈巴契夫代表著蘇聯解體時政治人物,也就是蘇聯最後掌門人;葉爾欽代表著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也是瓦解蘇聯的一號人物。
那麼,葉爾欽為何敢喝斥戈巴契夫。
一,戈巴契夫手裡沒有權力了。
戈巴契夫上臺之後,試圖通過改革將蘇聯這艘大船走出泥沼,他提出了「新浪潮」改革運動,所謂的「新浪潮」不過是把蘇聯的政治制度由社會主義改為資本主義。可是他的改革過於急速,思想不明確,徹底否定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造成蘇聯內部混亂,至此他的執政的地位和威望一落千丈。很多仇視蘇聯執政黨的思想活躍,他們把一切原因歸咎於執政黨的錯誤路線。在這種情況下,執政黨的元老為了挽救蘇聯及執政黨,發動政變。
1991年8月19日,當時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宣布總統宣布總統戈巴契夫因健康原因無法履行職權,總統職權由其代為行使。其後亞納耶夫會同當時的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及克格勃首腦等人宣布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聲稱戈巴契夫的改革已經失敗,下令武裝部隊接管國家政權,同時軟禁了在黑海度假的戈巴契夫。1991年8月19日之後,其實戈巴契夫就沒有權力。
二,葉爾欽成功打垮政變者。
葉爾欽於1991年6月12日當選為俄羅斯聯邦總統,代表著激進勢力獲得權力。7月20日以布非黨化命令,限期解散機關、軍隊、企業中執政黨組織。俄羅斯議會通過一些實行私有化的法律。1991年8月19日蘇聯高層發動的政變,給了俄羅斯聯邦總統葉爾欽一個巨大的機會。此時俄羅斯聯邦總統擁有相當多的支持者。葉爾欽很在俄羅斯議會大廈成立了抵抗指揮部。
葉爾欽在俄羅斯議會大廈舉行記者招待會,宣讀了《告俄羅斯公民書》,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是「非法的」,呼籲俄羅斯公民對叛亂分子給予應有的回擊。在葉爾欽和俄羅斯聯邦其他領導人的號召下,很快形成了反對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的浩大聲勢,奉命包圍俄羅斯總統辦公室所在地「白宮」的蘇聯坦克、裝甲師和空降部隊的官兵們都不知道該做什麼。
8月19日下午,部隊宣布向葉爾欽倒戈。隨後葉爾欽跳上一輛坦克並發表講話,並籤署了第59號總統令宣布所謂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頒布的一切決議和命令在俄羅斯境內無效。8月21日,事變第三天,隨著越來越多的加盟共和國以及部隊反對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葉爾欽在中午時分宣布他已經控制了俄羅斯的武裝力量。並給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出最後通牒,立即解散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釋放戈巴契夫。葉爾欽獲得了政治、軍事的權力。
葉爾欽派出俄羅斯聯邦副總統魯茨科伊和政府總理西拉耶夫去克裡米亞接正在軟禁中的戈巴契夫。
8月22日戈巴契夫回到莫斯科,政變僅僅三天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等於宣布政變失敗,許多政變人員被逮捕或者自殺。
回到莫斯科的戈巴契夫不知道,此時葉爾欽已經成為權力中心的主人,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
葉爾欽解救戈巴契夫並不是他回克裡姆林宮繼續執政,而是讓他宣讀一項決議,只有從戈巴契夫的嘴裡讀出來,才有合法性,因為些時戈巴契夫還是蘇聯的總統。
讓戈巴契夫做夢沒有想到的是1991年8月22日,葉爾欽已經成為俄羅斯最高領袖,掌握了幾乎所有權力。
三,葉爾欽大聲喝斥戈巴契夫。
此時的葉爾欽來說,他根本不會把權利交給戈巴契夫,他要利用戈巴契夫。8月23日上午,葉爾欽與戈巴契夫在克裡姆林宮見面。會面期間,葉爾欽開門見山告訴戈巴契夫,他已經沒有任何決策權,一切行動必須得到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許可,如果戈巴契夫不合作,就將他送進監獄。葉爾欽就坐在戈巴契夫的辦公室裡,新任命的內容都是葉爾欽的授意下產生的。8月23日上午,戈巴契夫在主席臺發表了講話,由於種種原因戈巴契夫的講話已經沒有往日的風採,他的講話時斷時續。在他講話期間,發生了葉爾欽大聲喝斥的事件。
葉爾欽首先試圖強迫戈巴契夫公開批准俄羅斯總統於8月19日至21日籤署的所有命令,俄羅斯總統在這些命令中已經行使了蘇聯總統的職權,而戈巴契夫當時還沒有來得及看到這些命令,他懇求說:「我們還都沒有商量好要馬上公開這些命令,這些都還是秘密。」
葉爾欽直接吼道:「這並不是什麼秘密,這件事是嚴肅的,這些命令是由整個集團專門起草的,我們稱之為在被圍困的蘇維埃大廈中通過的命令和決議。我們現在把它們交給您。」
戈巴契夫在宣讀中,不知道什麼原因,改變了部分內容,葉爾欽再次吼叫,要求戈巴契夫按照文件原文宣讀。這就是葉爾欽喝斥戈巴契夫事件。
因為沒有權力的戈巴契夫,此時只能聽命於剛剛獲得權力的葉爾欽。葉爾欽敢喝斥戈巴契夫就因為手中的權力和背後的支持者。
而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的蘇聯也處於鼎盛時期。那麼蘇聯領導人就擁有絕對的權力。
1964年10月,赫魯雪夫暗淡下臺後,蘇聯領導人蘇斯洛夫和謝列平開始在內部爭奪權位,為了避免兩敗俱傷,於10月14日舉行的蘇共中央全會上推舉勃列日涅夫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從此勃列日涅夫開始的大權獨攬的執政歲月,到1976年6月,勃列日涅夫獨攬黨、政、軍三權於一身的局面,集體領導體制被放棄。
勃列日涅夫強調政治上穩定,廢除了蘇共中央委員會和黨委會每次需要更換1/3成員的做法,並保證要使幹部得到尊重,並且享受特權的幹部範圍有所擴大,特權的種類日益增多。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地方黨委書記只更換了9%,14個加盟共和國書記只更換了2個,從蘇共的23大到26大,委員實際連任90%,這種幹部隊伍的超常規的穩定,造成勃列日涅夫的權力控制之大與穩定,這樣局面下,誰敢反對他,誰也不願意反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