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1906.12.19-1982.12.10),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軍隊最高領導人。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於今烏克蘭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44年升為少將。1952年任蘇共中央書記。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改任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一書記,積極推行赫魯雪夫的墾荒政策。1956年再次當選為黨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1957年開除馬林科夫集團後,升任主席團正式委員。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任蘇共第一書記。在結束了赫魯雪夫的無序而帶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後,勃列日涅夫的政策總體趨向於保守和僵化,其領導期間腐化和裙帶風盛行。他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但是蘇聯國內的福利也有很大的發展。在他統治後期,由於超高的軍費開支和失敗的計劃經濟,蘇聯經濟已經停滯。(對於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是否已經停滯發展,我們需要客觀地綜合分析。這裡提供的僅僅是一種說法。)
對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權論」,聲稱當華沙條約成員國的社會主義政權受到威脅時,蘇聯可以進行武力幹涉,此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義。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為蘇聯元帥。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1979年,由於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親蘇聯的政策,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成為導致蘇聯衰落和最終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內蘇聯與中國關係長期沒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死前發表的1982年「塔什幹講話」,被認為是中蘇解凍的早期訊號。
1982年7月,其最後一次檢閱蘇聯軍隊。12月10日,在莫斯科去世,終年76歲。
因為平庸躲過無數政治鬥爭,因為無能成為最高領袖
在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壓根沒有人會把這位性格溫和、「身材魁梧的美男子」(史達林語)同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職位聯繫起來。出生於1906年的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時代並沒有顯示出什麼過人之處,但其升遷之路卻異常順利。1939年,年僅33歲的勃氏就擔任了州黨委書記,並在衛國戰爭中先後擔任了第18集團軍和烏克蘭第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被授予少將軍銜。然而在整個戰爭期間,勃列日涅夫並未真正上過前線。
戰爭結束後,勃氏連升三級,從1952年起擔任蘇共中央書記,並深得史達林賞識。在當時的蘇共中央委員會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認為能力較弱的人,對誰都構不成威脅。他本人也曾多次「謙虛」地表示過:自己沒有領袖的才能,更沒有那樣的野心。因此,在險象環生的權力場中,勃氏反倒躲過了無數災禍。
1964年10月,蘇共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和克格勃負責人謝列平密謀把赫魯雪夫趕下臺。當時,有人要勃氏給正在度假的赫魯雪夫打電話,他竟「害怕得差一點昏厥過去,後來被別人強拉硬扯到電話機前」。當聽說赫魯雪夫知道了政變的消息時,勃氏一下子撲到朋友的懷裡,驚恐不安地說:「全完了,赫魯雪夫會把我們統統槍斃的。」
赫魯雪夫下臺後,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為爭奪大位陷入僵持,為避免兩敗俱傷,只好推舉勃氏為蘇聯最高領導人。這不是因為勃氏有什麼特殊才能,而是因為他平庸、性格溫和、沒有野心……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當時,在許多人眼中,勃氏不過是個過渡性人物。每當政治局開會討論重大問題時,勃氏的許多提議經常被否決,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成員的批評。為了自己的「威信」,勃列日涅夫甚至不惜向同僚們乞求說:「領導人需要威信,你們幫幫忙吧!」他還曾要求同事:當自己在群眾大會上講話講到某一處時,請帶頭站起來鼓掌,以帶動群眾喝彩。然而就是這個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在幾年內不動聲色地剪除了謝列平等人的黨羽,牢牢坐穩了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大位。
一個好獵手、一個飛車族、一個電影迷
勃列日涅夫結束了赫魯雪夫時代各種莽撞、輕率的改革嘗試所帶來的混亂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時代是蘇聯充滿動蕩的歷史上一個少有的、非常「穩定」、祥和的時代,沒有發生過任何值得一提的社會動亂。然而,就是這個表面繁榮的時代,隱含了種種危機,積累了無數矛盾。
勃列日涅夫選拔官員的標準很簡單,只要是曾在他的母校讀過書,或來自他工作過的地方的人,都有可能獲得提拔。在給大量親信委以重任的同時,勃列日涅夫也在逐漸排擠他不信任的人。以至於蘇聯著名外交家葛羅米柯曾發過這樣的感慨:「我們的政治局就像百慕達三角一樣,有的人突然從這裡出現,有的人突然在這裡消失。」勃列日涅夫還有強烈的「舐犢之情」,對自己的子女異常「寬厚」,竟用公款為子女營造豪華別墅。他的女婿丘爾巴諾夫也青雲直上,在短短十年內,由一名低級軍官晉升為上將。
而勃氏本人的個人生活也頗受非議,據他的翻譯蘇霍德列夫回憶,勃氏有兩件事幹得極好:打獵和開車。他曾親眼看見勃氏在打獵時一槍命中野豬心臟。1973年,勃氏訪問美國時,尼克森送了一輛「林肯」牌轎車給他。勃列日涅夫馬上拉著尼克森坐到車上,在狹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嚇得尼克森和坐在後座上的翻譯出了一身冷汗。而在勃氏執政後期,他則總泡在家裡看電視、看電影,然後再招來他喜歡的演員,給他們頒發各種各樣的獎章和勳章。
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的蘇聯,國民經濟增長率長期保持兩位數,經濟規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費品卻長期短缺;蘇聯擁有當時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糧食卻連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筆外匯進口糧食;蘇聯的宇宙飛船可以到達月球和火星,汽車卻故障頻出且耗油驚人;許多蘇聯百姓家裡的家用電器陳舊不堪,電視機爆炸事件經常發生,很多人經常開玩笑說,蘇聯生產的電視機應當送給敵人。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卻開始深入蘇聯普通公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靈深處。迪斯科、爵士樂等西方文化成為年輕人的時尚,一度根絕的吸毒現象開始風靡一時,社會治安狀況大大惡化。據統計,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大約形成了2400個黑手黨組織,並且這些黑手黨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紀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紐約一樣,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