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勃列日涅夫(1906.12.19-1982.12.10),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軍隊最高領導人。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於今烏克蘭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44年升為少將。1952年任蘇共中央書記。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改任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一書記,積極推行赫魯雪夫的墾荒政策。1956年再次當選為黨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1957年開除馬林科夫集團後,升任主席團正式委員。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任蘇共第一書記。在結束了赫魯雪夫的無序而帶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後,勃列日涅夫的政策總體趨向於保守和僵化,其領導期間腐化和裙帶風盛行。他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但是蘇聯國內的福利也有很大的發展。在他統治後期,由於超高的軍費開支和失敗的計劃經濟,蘇聯經濟已經停滯。(對於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是否已經停滯發展,我們需要客觀地綜合分析。這裡提供的僅僅是一種說法。)

對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權論」,聲稱當華沙條約成員國的社會主義政權受到威脅時,蘇聯可以進行武力幹涉,此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義。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為蘇聯元帥。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1979年,由於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親蘇聯的政策,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成為導致蘇聯衰落和最終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內蘇聯與中國關係長期沒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死前發表的1982年「塔什幹講話」,被認為是中蘇解凍的早期訊號。

1982年7月,其最後一次檢閱蘇聯軍隊。12月10日,在莫斯科去世,終年76歲。

因為平庸躲過無數政治鬥爭,因為無能成為最高領袖

在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壓根沒有人會把這位性格溫和、「身材魁梧的美男子」(史達林語)同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職位聯繫起來。出生於1906年的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時代並沒有顯示出什麼過人之處,但其升遷之路卻異常順利。1939年,年僅33歲的勃氏就擔任了州黨委書記,並在衛國戰爭中先後擔任了第18集團軍和烏克蘭第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被授予少將軍銜。然而在整個戰爭期間,勃列日涅夫並未真正上過前線。

戰爭結束後,勃氏連升三級,從1952年起擔任蘇共中央書記,並深得史達林賞識。在當時的蘇共中央委員會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認為能力較弱的人,對誰都構不成威脅。他本人也曾多次「謙虛」地表示過:自己沒有領袖的才能,更沒有那樣的野心。因此,在險象環生的權力場中,勃氏反倒躲過了無數災禍。

1964年10月,蘇共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和克格勃負責人謝列平密謀把赫魯雪夫趕下臺。當時,有人要勃氏給正在度假的赫魯雪夫打電話,他竟「害怕得差一點昏厥過去,後來被別人強拉硬扯到電話機前」。當聽說赫魯雪夫知道了政變的消息時,勃氏一下子撲到朋友的懷裡,驚恐不安地說:「全完了,赫魯雪夫會把我們統統槍斃的。」

赫魯雪夫下臺後,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為爭奪大位陷入僵持,為避免兩敗俱傷,只好推舉勃氏為蘇聯最高領導人。這不是因為勃氏有什麼特殊才能,而是因為他平庸、性格溫和、沒有野心……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當時,在許多人眼中,勃氏不過是個過渡性人物。每當政治局開會討論重大問題時,勃氏的許多提議經常被否決,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成員的批評。為了自己的「威信」,勃列日涅夫甚至不惜向同僚們乞求說:「領導人需要威信,你們幫幫忙吧!」他還曾要求同事:當自己在群眾大會上講話講到某一處時,請帶頭站起來鼓掌,以帶動群眾喝彩。然而就是這個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在幾年內不動聲色地剪除了謝列平等人的黨羽,牢牢坐穩了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大位。

一個好獵手、一個飛車族、一個電影迷

勃列日涅夫結束了赫魯雪夫時代各種莽撞、輕率的改革嘗試所帶來的混亂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時代是蘇聯充滿動蕩的歷史上一個少有的、非常「穩定」、祥和的時代,沒有發生過任何值得一提的社會動亂。然而,就是這個表面繁榮的時代,隱含了種種危機,積累了無數矛盾。

勃列日涅夫選拔官員的標準很簡單,只要是曾在他的母校讀過書,或來自他工作過的地方的人,都有可能獲得提拔。在給大量親信委以重任的同時,勃列日涅夫也在逐漸排擠他不信任的人。以至於蘇聯著名外交家葛羅米柯曾發過這樣的感慨:「我們的政治局就像百慕達三角一樣,有的人突然從這裡出現,有的人突然在這裡消失。」勃列日涅夫還有強烈的「舐犢之情」,對自己的子女異常「寬厚」,竟用公款為子女營造豪華別墅。他的女婿丘爾巴諾夫也青雲直上,在短短十年內,由一名低級軍官晉升為上將。

而勃氏本人的個人生活也頗受非議,據他的翻譯蘇霍德列夫回憶,勃氏有兩件事幹得極好:打獵和開車。他曾親眼看見勃氏在打獵時一槍命中野豬心臟。1973年,勃氏訪問美國時,尼克森送了一輛「林肯」牌轎車給他。勃列日涅夫馬上拉著尼克森坐到車上,在狹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嚇得尼克森和坐在後座上的翻譯出了一身冷汗。而在勃氏執政後期,他則總泡在家裡看電視、看電影,然後再招來他喜歡的演員,給他們頒發各種各樣的獎章和勳章。

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的蘇聯,國民經濟增長率長期保持兩位數,經濟規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費品卻長期短缺;蘇聯擁有當時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糧食卻連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筆外匯進口糧食;蘇聯的宇宙飛船可以到達月球和火星,汽車卻故障頻出且耗油驚人;許多蘇聯百姓家裡的家用電器陳舊不堪,電視機爆炸事件經常發生,很多人經常開玩笑說,蘇聯生產的電視機應當送給敵人。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卻開始深入蘇聯普通公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靈深處。迪斯科、爵士樂等西方文化成為年輕人的時尚,一度根絕的吸毒現象開始風靡一時,社會治安狀況大大惡化。據統計,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大約形成了2400個黑手黨組織,並且這些黑手黨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紀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紐約一樣,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蔡信

相關焦點

  •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1972年5月,尼克森、基辛格訪問莫斯科,那一期的《時代》周刊上的勃列日涅夫又英俊了起來。1974年7月,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悄然開始,在《時代》封面的漫畫中,勃列日涅夫藏在背後的手裡抓著一大把核彈頭,與尼克森對峙。而自從1976年病重之後,勃列日涅夫出現在《時代》上的形象就與之前的英俊、剛烈、與美國叫板不同,變成了一個垂垂老者。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下)
    陸南泉/文勃列日涅夫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停滯不前,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勃列日涅夫在1967年11月第一次宣布:蘇聯已經建成發達社會主義。(《勃列日涅夫言論》第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0頁)接著,他又把發達社會主義與逐漸發展為共產主義社會關係聯繫了起來。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上)
    考慮到赫魯雪夫執政後期,黨的集體領導原則遭到嚴重破壞,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也像赫魯雪夫上臺初期一樣,強調要恢復被史達林破壞了的集體領導原則。這也是史達林逝世後,蘇聯第二次認真地試圖實行集體領導。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比較謹慎。
  • 勃列日涅夫、卡尼亞、雅魯澤爾斯基與波蘭(2)
    勃列日涅夫的布拉格之行面對波蘭的局面,勃列日涅夫終於從克裡姆林宮厚厚的宮牆後面走了出來。不過,勃列日涅夫選擇了一個謹慎行動。4月5日,勃列日涅夫離開莫斯科,率領蘇聯代表團出席定於六日開幕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
  • 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
    最近讀了幾本勃列日涅夫的傳記,尤其是郭春生先生所著的《勃列日涅夫18年》,深覺為蘇聯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滅亡的罪魁禍首。他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取了赫魯雪夫的權力,但並沒有把改革推進到一個新時期,而是力圖再造史達林模式,重現史達林的個人集權。這就加劇了蘇聯社會固有的矛盾。當蘇聯人民無法忍受這種制度時,墓也就挖好了,何時下葬只是時間問題,誰來埋葬也不過是歷史的偶然。
  •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官僚非常團結
    蘇聯官員更是謎一樣的存在,而我們發現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官員卻無比團結,甚至集體做出了違反法律的事情。在赫魯雪夫執政時期,總是出臺一些剝奪蘇聯官員利益的政策。比如廢除幹部終身制,取締一些官員的養老機構等等。在赫魯雪夫執政後期,高級官員們終於忍不下去了,怎麼能夠容忍這樣一個小子剝奪自己辛苦打下來的福利呢?
  • 跛腳巨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與逆轉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臺,蘇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勃列日涅夫一上臺就宣稱要繼續執行蘇共二十大,二十一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線,說這一路線是列寧主義的路線。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指名地批判赫魯雪夫搞個人崇拜和唯意志論,並逐步對赫魯雪夫時期導致混亂的一些政策進行調整。
  • 執政長達十八年,為什麼說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的「停滯時代」?
    在蘇聯74年的歷史上,勃列日涅夫是除史達林之外,執行時間最長的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在長達18年的時期,勃列日涅夫既把蘇聯推上了國力強盛的巔峰,逼迫美國人承認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又滿足於維持現狀而無意於通過改革來革除國內的深層弊端
  • 赫魯雪夫的黯然離職,難道僅僅是因為勃列日涅夫的「逼宮」
    對於赫魯雪夫黯然離職,很多人歸咎於勃列日涅夫的「逼宮」,但作者並不這麼認為,勃列日涅夫的「逼宮」只是直接原因;其實更多的還是赫魯雪夫自己。第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時的赫魯雪夫正處於度假,自然毫無防備,而勃列日涅夫、謝列平,蘇斯洛夫,謝米恰斯內最高主席團已經控制局勢,可以講此時赫魯雪夫已經大勢所趨。最終黯然下臺。縱然勃列日涅夫政變成功,但是他依舊沒有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反而他的改革把蘇聯給改亂了,為蘇聯的解體也埋下伏筆。
  • 解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原因是什麼?這些你知道嗎
    只不過是被表面的繁華所掩飾罷了,而勃列日涅夫也一項願意粉飾太平。勃列日涅夫本人能力低下,性格保守,天性膽小怕事。喜歡因循守舊,沒有積極進取精神和革新的意識,更願意安定地生活和工作,拒絕創新和害怕革新,而勃列日涅夫的晚年的老人政治也是政治上停滯的標識,蘇聯社會矛盾和經濟疲軟已經是日益加深。
  • 葉爾欽敢斥責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沒人敢這樣?
    但是對比勃列日涅夫時期就大不相同了,在一九九一年,勃列日涅夫上臺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和實力,而是因為他的性格,為了減少和其他成員的糾紛問題並鞏固自己的勢力,才推選了他成為領導人。同時,當時正值蘇聯的鼎盛時期,而且勃列涅夫是一個特別喜歡炫耀的人,掌握一定的實權。
  • 葉爾欽敢大聲喝斥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卻沒人敢這樣?
    這個問題帶出三個人物,即: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葉爾欽。同時也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時代。勃列日涅夫不是俄羅斯總統,是蘇聯時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勃列日涅夫代表著蘇聯最鼎盛時期;戈巴契夫代表著蘇聯解體時政治人物,也就是蘇聯最後掌門人;葉爾欽代表著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也是瓦解蘇聯的一號人物。
  • 此人是蘇聯四朝元老,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卻對他做了這種事!
    此後,他又平安度過了恐怖的史達林時代、風雲變幻的赫魯雪夫時代,直到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他還以70歲的高齡在蘇聯政壇貢獻餘熱。此人就是阿納斯塔斯·伊凡諾維奇·米高揚。在史達林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的鬥爭中,米高揚與史達林結成了同盟,他也因此得到了史達林的獎賞,接替加米涅夫成為了國內和對外貿易人民委員。米高揚也因此成為蘇聯歷史上最年輕的人民委員。此後,史達林又對布哈林和李可夫展開了清算,這一次,米高揚又成為了史達林團結的對象。
  • 俄羅斯的腐敗,起源於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葉爾欽和七大金融寡頭
    最近一段時間的腐敗淵源,就要從勃列日涅夫時期說起。勃列日涅夫是繼赫魯雪夫之後的蘇聯領袖,他在位前期還是有所作為。但到了執政後期,勃列日涅夫完全變成了腐敗、無能的代名詞。首先,作為國家領袖,勃列日涅夫自己竟然帶頭貪腐,上行下效,最終整個蘇聯全面陷入貪腐。
  • 勳章之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
    有人說,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繁榮是勃列日涅夫創造的,我認為這是不確切的。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繁榮首先是繼承的繁榮,若沒有赫魯雪夫風風雨雨的改革,勃列日涅夫不會享有一個足以發展生產力的歲月。赫魯雪夫的不幸就在於沒有等到他的改革出成果的日子,勃列日涅夫的幸運就在於他提前「接班」了。
  •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勃烈日涅夫再合適不過了,本身是一個相對溫和的人,不象赫魯雪夫那樣鋒芒畢露,四處樹敵。但看上去平庸的勃烈日涅夫上臺之後逐步改變了赫魯雪夫激進的經濟、國際政策,使蘇聯走上相對平穩的發展道路,經濟實力發展大為增長,軍事實力直逼美國,在國際競爭當中採取進攻態勢,逼迫美國及其西方國家採取守勢。
  • 勃列日涅夫大搞軍備競賽有哪些影響?蘇聯崩潰禍根正在於此!
    但是冷戰真正的高潮卻是發生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美蘇雙方展開的軍備競賽令人咋舌。這場從地球爭到宇宙的大賽,對蘇聯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惡劣影響!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軍事工業上的投入佔整個工業生產的80%。民用工業和農業的生產水平則低到令人髮指。到80年代中期,蘇聯的民用工業技術和組織水平還停留在30年代,農業則是20年代水平,結果就造成了生產效率的低下。以農業生產為例,70年代初,美國單個農民的生產效率是蘇聯的10倍,70年代,美國農業從業人員佔2.5%—3%,而在蘇聯佔25%。
  • 普京的治國方略,勃列日涅夫內政,捆綁歐洲安德羅波夫路線
    在內政方面,普京建立起了自己的權威制度,具體表現在兩個方向:制服寡頭、安德羅波夫國家權威路線,勃列日涅夫內部協調機制。別列佐夫斯基的事件,已經表明普京在寡頭政治上的規則:所有寡頭遵循我的規則,就會獲得許多好處,否則只能完蛋——要麼「偶然地「死亡,要麼就像別列佐夫斯基那樣、永遠滾出俄羅斯,最後」悄然死去「。
  • 勃列日涅夫:體制僵化了
    咱們就從危機表現較為明顯的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開始說。 可這個成績,也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最高點。 可是勃列日涅夫「忽略」了一點。這裡「忽略」要標重點,後面我們再說。 冷戰時期的蘇聯跟史達林執政時期的蘇聯已經完全不同。
  • 多數俄國人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比普京治下的俄羅斯要好
    上世紀70年代末的蘇聯,正處於勃列日涅夫統治末期。儘管那時蘇聯的經濟增長放緩,政治體制僵化,但當代俄國人仍認為,當時的蘇聯政府,比現在的俄羅斯政府具備更多的正面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