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大搞軍備競賽有哪些影響?蘇聯崩潰禍根正在於此!

2020-12-06 孫博士侃歷史

二戰後期,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冷戰格局便已經形成,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帷幕。但是冷戰真正的高潮卻是發生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美蘇雙方展開的軍備競賽令人咋舌。這場從地球爭到宇宙的大賽,對蘇聯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惡劣影響!

裡根星球大戰計劃

軍備競賽讓蘇聯經濟的發展與變革進入了一個死胡同。客觀而言,在冷戰格局下,蘇聯重視軍事工業的發展本無可厚非,但是蘇聯在軍事工業上的投入比例實在是太大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軍事工業上的投入佔整個工業生產的80%。民用工業和農業的生產水平則低到令人髮指。到80年代中期,蘇聯的民用工業技術和組織水平還停留在30年代,農業則是20年代水平,結果就造成了生產效率的低下。以農業生產為例,70年代初,美國單個農民的生產效率是蘇聯的10倍,70年代,美國農業從業人員佔2.5%—3%,而在蘇聯佔25%。很難想像,一個在上世紀中葉就宣稱自己實現工業化的國家,農業卻如此落後。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軍備競賽讓蘇聯把所有先進的研究成果都投入在軍事工業中,而軍工集團的權勢、影響不斷擴大,鞏固了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卻又使蘇聯經濟體制的改革處處受制。

勃列日涅夫

1981年,蘇共二十六大召開,會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國軍費一年達到1500億美元,並說這是龐大的天文數字。然而,從1973年起蘇聯的軍費就超過了美國。1971年,蘇聯軍費支出為740億美元,1973年增至860億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億美元。整個70年代,蘇聯平均每年將國民生產總值的12%—14%用於軍事。而美國在越戰後軍費比例逐年下降,到1977年,美國軍費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佔5.4%。即便在越戰期間,美國軍費開支也沒有超過10%。到了8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軍費開支都超過了2000億美元,但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於美國的50%~60%,而這種畸形的軍事投入在蘇聯卻是一種常態。

在這樣一種經濟制度下,蘇聯人民的生活狀態就可想而知了。1973年蘇聯的平均工資是168.14美元,法國是361.64美元,美國是606.51美元。赫魯雪夫時期住房建設的規模與史達林時期的幾個五年計劃相比增加了一倍。赫魯雪夫下臺後連續4個五年計劃,也就是20年中,住房建設還停留在赫魯雪夫時期的水平上。80年代中期,蘇聯飲食消費佔工資的40%,而美國只佔10%,日本佔15%。1990年的人均住房面積,美國為51平方米,西德為41.5平方米,俄羅斯為16.3平方米。

蘇聯人排隊購物

可笑的是,蘇聯傾家蕩產的搞軍備競賽卻令美國大為不安,這種敵對情緒在美蘇陣營間始終沒有緩和。不過,美國的軍備升級卻始終在一個經濟可以承受的範圍內進行,而勃列日涅夫的對外擴張政策卻讓蘇聯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在實力遠不如對手的情況下,蘇聯不過是打腫臉充胖子,這也為蘇聯的劇變埋下了禍根。

相關焦點

  • 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
    [摘要]蘇聯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滅亡的罪魁禍首。蘇聯崩潰已經二十年了。有關蘇聯崩潰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既有蘇聯人自己寫的,也有中國人和西方人寫的。蘇聯崩潰的深層次根源正在於經濟停滯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強國而不富民,最終國家是無法真正強大的。為強國而富民,如果人人貧窮,生活不易,這倒還不會引發太大的問題,但蘇聯的問題是大多數人民貧窮,而少數特權階層卻過著比西方資產階級還腐化的生活。這就不能不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勃列日涅夫正是這個特權階層的締造者和代表。
  •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1972年5月,尼克森、基辛格訪問莫斯科,那一期的《時代》周刊上的勃列日涅夫又英俊了起來。1974年7月,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悄然開始,在《時代》封面的漫畫中,勃列日涅夫藏在背後的手裡抓著一大把核彈頭,與尼克森對峙。而自從1976年病重之後,勃列日涅夫出現在《時代》上的形象就與之前的英俊、剛烈、與美國叫板不同,變成了一個垂垂老者。
  • 赫魯雪夫的黯然離職,難道僅僅是因為勃列日涅夫的「逼宮」
    就是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前蘇聯領袖,最終於1964年黯然辭職。對於赫魯雪夫黯然離職,很多人歸咎於勃列日涅夫的「逼宮」,但作者並不這麼認為,勃列日涅夫的「逼宮」只是直接原因;其實更多的還是赫魯雪夫自己。第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勃列日涅夫
    (對於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是否已經停滯發展,我們需要客觀地綜合分析。這裡提供的僅僅是一種說法。)對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權論」,聲稱當華沙條約成員國的社會主義政權受到威脅時,蘇聯可以進行武力幹涉,此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義。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為蘇聯元帥。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上)
    第一階段:調整與探索改革在第一階段,勃列日涅夫主要做了三件事:調整赫魯雪夫時期的政策;積極營造與鞏固權力;探索改革與全面推行新經濟體制。赫魯雪夫下臺時,蘇聯社會經濟已經處於混亂狀態。勃列日涅夫上臺後,首要實行的政策就是,在不使蘇聯社會發生大的波動、人心穩定的前提下,儘快地對赫魯雪夫時期的一些具體政策進行調整和糾偏。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下)
    此後,有關發達社會主義的論著連篇累牘地充斥著蘇聯的出版物,這些論著都在強調蘇聯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成熟性、社會的一致性和矛盾的統一性。鑑於此,蘇聯所需要的只是發達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在此背景下,勃列日涅夫不可能也不認為蘇聯需要進行大的改革,更不用說根本性的變革了。
  •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官僚非常團結
    蘇聯從誕生直到解體,一直都是一個謎。很多人其實根本不知道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蘇聯官員更是謎一樣的存在,而我們發現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官員卻無比團結,甚至集體做出了違反法律的事情。在赫魯雪夫執政時期,總是出臺一些剝奪蘇聯官員利益的政策。比如廢除幹部終身制,取締一些官員的養老機構等等。在赫魯雪夫執政後期,高級官員們終於忍不下去了,怎麼能夠容忍這樣一個小子剝奪自己辛苦打下來的福利呢?原本不團結的布爾什維克高層們,紛紛接頭,表達自己對赫魯雪夫政策的不滿情緒。
  • 勃列日涅夫、卡尼亞、雅魯澤爾斯基與波蘭(2)
    勃列日涅夫的布拉格之行面對波蘭的局面,勃列日涅夫終於從克裡姆林宮厚厚的宮牆後面走了出來。不過,勃列日涅夫選擇了一個謹慎行動。4月5日,勃列日涅夫離開莫斯科,率領蘇聯代表團出席定於六日開幕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
  • 跛腳巨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與逆轉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臺,蘇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勃列日涅夫一上臺就宣稱要繼續執行蘇共二十大,二十一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線,說這一路線是列寧主義的路線。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指名地批判赫魯雪夫搞個人崇拜和唯意志論,並逐步對赫魯雪夫時期導致混亂的一些政策進行調整。
  •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在黨內反而自己又走上了個人崇拜的老路,執政時間一長問題暴露的多了,搞得樹的敵人也多了,最後只有被迫乖乖退休了事。勃烈日涅夫是一個和赫魯雪夫截然不同的人,他能被各方接受推舉上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平庸之人,不會是一個強勢的獨裁者,在大家對活蹦亂跳的赫魯雪夫厭倦之後。勃烈日涅夫再合適不過了,本身是一個相對溫和的人,不象赫魯雪夫那樣鋒芒畢露,四處樹敵。
  • 蘇聯只是表面繁榮,實則危機重重?勃列日涅夫:體制僵化了
    論民生,蘇聯人民已經有了相對完備的養老金體系、補助金體系以及醫療保障制度。 論經濟,蘇聯當時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但一系列的數據表明,我們眼中所看到的這一切,都只是表面繁榮,冷戰期間的蘇聯,實則危機重重,並沒有一個超級大國該有的樣子。
  • 執政長達十八年,為什麼說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的「停滯時代」?
    在蘇聯74年的歷史上,勃列日涅夫是除史達林之外,執行時間最長的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在長達18年的時期,勃列日涅夫既把蘇聯推上了國力強盛的巔峰,逼迫美國人承認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又滿足於維持現狀而無意於通過改革來革除國內的深層弊端
  • 解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原因是什麼?這些你知道嗎
    那麼是什麼阻礙了蘇聯的發展,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停滯又是如何形成的,在經過60年代到70中期的石油危機中,蘇聯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是依靠賣能源。而國家實際上沒有大的發展,國土面積世界第一,有歐洲糧倉之稱蘇聯居然連糧食都無法自給,不僅如此,蘇聯整個在70年代中後期。在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停滯現象。
  • 勳章之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
    很快就又有了蘇爾古特等大油氣田,1974年蘇聯的第二條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有3100公裡通車,油氣可以沿這條鐵路線西去俄羅斯歐洲部分、東歐國家和西歐,東去太平洋。自此,西西伯利亞的石油和天然氣成了在蘇聯創造奇蹟的神:大量的石油運到國際市場,贏得了滾滾的財源,可以進口大量的糧食、食品和日用工業品了。於是,勃列日涅夫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布降低物價,可以歡宴飲樂、歌舞昇平。
  • 俄羅斯的腐敗,起源於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葉爾欽和七大金融寡頭
    最近一段時間的腐敗淵源,就要從勃列日涅夫時期說起。勃列日涅夫是繼赫魯雪夫之後的蘇聯領袖,他在位前期還是有所作為。但到了執政後期,勃列日涅夫完全變成了腐敗、無能的代名詞。首先,作為國家領袖,勃列日涅夫自己竟然帶頭貪腐,上行下效,最終整個蘇聯全面陷入貪腐。
  • 史達林時期蘇聯軍事最強?其實不然,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曾超過美國
    、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戈巴契夫。赫魯雪夫在這種大背景下,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領導集團,通過不流血的政變方式逼迫赫魯雪夫下臺,勃列日涅夫也就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而勃列日涅夫一再強調,要重點發展戰略核武器和遠洋海軍,當然勃列日涅夫也正是這樣做的,由此導致了蘇聯軍費開支逐年增加,在勃列日涅夫剛執政時期,蘇聯的軍費開支是326億盧布,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死亡的前一年,軍費開支已經達到了1550億盧布。
  • 此人是蘇聯四朝元老,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卻對他做了這種事!
    在蘇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四朝元老。早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前,他就活躍在高加索地區,被稱為「高加索三劍客」之一。早在列寧時代,他就成為蘇共中央委員。此後,他又平安度過了恐怖的史達林時代、風雲變幻的赫魯雪夫時代,直到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他還以70歲的高齡在蘇聯政壇貢獻餘熱。
  • 葉爾欽敢斥責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沒人敢這樣?
    關於俄羅斯總統指著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罵一事確實是真實發生的,俄羅斯是蘇聯的加盟國之一,一個加盟國敢指責蘇聯的最高領導人肯定與環境有關。實際上當時的蘇聯面臨解體的危機,戈巴契夫雖然還在任職,但是已經沒有什麼實權了。
  • 葉爾欽敢大聲喝斥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卻沒人敢這樣?
    這個問題帶出三個人物,即: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葉爾欽。同時也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時代。勃列日涅夫不是俄羅斯總統,是蘇聯時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勃列日涅夫代表著蘇聯最鼎盛時期;戈巴契夫代表著蘇聯解體時政治人物,也就是蘇聯最後掌門人;葉爾欽代表著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也是瓦解蘇聯的一號人物。
  • 勃列日涅夫為何會死在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寶座上?上去了就下不來了
    ,而後經過史達林、赫魯雪夫時代的潛伏,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已經徹底成形,並逐步引導著蘇聯走向崩潰。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使蘇聯歷史性地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強國,這在當時人看來,蘇聯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老大哥」,並且憑藉著軍備力量,足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