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冷戰格局便已經形成,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帷幕。但是冷戰真正的高潮卻是發生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美蘇雙方展開的軍備競賽令人咋舌。這場從地球爭到宇宙的大賽,對蘇聯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惡劣影響!

軍備競賽讓蘇聯經濟的發展與變革進入了一個死胡同。客觀而言,在冷戰格局下,蘇聯重視軍事工業的發展本無可厚非,但是蘇聯在軍事工業上的投入比例實在是太大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軍事工業上的投入佔整個工業生產的80%。民用工業和農業的生產水平則低到令人髮指。到80年代中期,蘇聯的民用工業技術和組織水平還停留在30年代,農業則是20年代水平,結果就造成了生產效率的低下。以農業生產為例,70年代初,美國單個農民的生產效率是蘇聯的10倍,70年代,美國農業從業人員佔2.5%—3%,而在蘇聯佔25%。很難想像,一個在上世紀中葉就宣稱自己實現工業化的國家,農業卻如此落後。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軍備競賽讓蘇聯把所有先進的研究成果都投入在軍事工業中,而軍工集團的權勢、影響不斷擴大,鞏固了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卻又使蘇聯經濟體制的改革處處受制。

1981年,蘇共二十六大召開,會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國軍費一年達到1500億美元,並說這是龐大的天文數字。然而,從1973年起蘇聯的軍費就超過了美國。1971年,蘇聯軍費支出為740億美元,1973年增至860億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億美元。整個70年代,蘇聯平均每年將國民生產總值的12%—14%用於軍事。而美國在越戰後軍費比例逐年下降,到1977年,美國軍費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佔5.4%。即便在越戰期間,美國軍費開支也沒有超過10%。到了8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軍費開支都超過了2000億美元,但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於美國的50%~60%,而這種畸形的軍事投入在蘇聯卻是一種常態。
在這樣一種經濟制度下,蘇聯人民的生活狀態就可想而知了。1973年蘇聯的平均工資是168.14美元,法國是361.64美元,美國是606.51美元。赫魯雪夫時期住房建設的規模與史達林時期的幾個五年計劃相比增加了一倍。赫魯雪夫下臺後連續4個五年計劃,也就是20年中,住房建設還停留在赫魯雪夫時期的水平上。80年代中期,蘇聯飲食消費佔工資的40%,而美國只佔10%,日本佔15%。1990年的人均住房面積,美國為51平方米,西德為41.5平方米,俄羅斯為16.3平方米。

可笑的是,蘇聯傾家蕩產的搞軍備競賽卻令美國大為不安,這種敵對情緒在美蘇陣營間始終沒有緩和。不過,美國的軍備升級卻始終在一個經濟可以承受的範圍內進行,而勃列日涅夫的對外擴張政策卻讓蘇聯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在實力遠不如對手的情況下,蘇聯不過是打腫臉充胖子,這也為蘇聯的劇變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