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俄羅斯總統指著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罵一事確實是真實發生的,俄羅斯是蘇聯的加盟國之一,一個加盟國敢指責蘇聯的最高領導人肯定與環境有關。
實際上當時的蘇聯面臨解體的危機,戈巴契夫雖然還在任職,但是已經沒有什麼實權了。
而俄羅斯是蘇聯加盟國裡最強的,掌握的實權也最多,往往在話語權方面,掌握的實權越多,話語權就越大,所以對一個沒有實權的空殼兒他並不需要在意上下級的關係。
戈巴契夫在上任之後,蘇聯的發展並不可觀,所以戈巴契夫對蘇聯也不抱什麼希望,當時他對蘇聯進行改革,宣布開始實施多黨執權,把本來微弱的實權進一步稀釋。
同時還有本就對蘇共不滿的民眾使蘇共的地位急速下降,最後葉爾欽直接選擇退出蘇共,當選為俄羅斯的總統,將自己的實權進一步擴大。
從歷史看來,葉爾欽呵斥戈巴契夫有那個底氣和打算,無需擔心權利的影響。
但是對比勃列日涅夫時期就大不相同了,在一九九一年,勃列日涅夫上臺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和實力,而是因為他的性格,為了減少和其他成員的糾紛問題並鞏固自己的勢力,才推選了他成為領導人。
同時,當時正值蘇聯的鼎盛時期,而且勃列涅夫是一個特別喜歡炫耀的人,掌握一定的實權。
他每年都會進行至少兩次的閱兵,以展示自己國家的軍事實力,向世界展示蘇聯的強大。
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獎勵優秀的士兵頒發獎章,據歷史記錄,蘇聯的勃列日涅夫時期頒發的獎項最多,他本人也喜歡掛戴獎章。
從上面的實例看來,勃列日涅夫雖然沒有什麼過人的領導能力,但是他掌握了實權,最重要的是他處在一個蘇聯政治環境平和的時代,他的任職是最眾多聯合國的領導人協商和推選的,所以俄羅斯的領導人就算有什麼意見也不會當眾指責自己選擇的領導人,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嘛?
當然,也正是勃列日涅夫讓蘇聯國家領導人意識到了這種模式的弊病,像勃列涅夫的年齡過大且沒有領導力的領導人雖然會帶來國家的安寧,但是並不會讓國家進步。
所以在後來的選舉中都會選擇比較年輕的且具有先進思想的領導人,戈巴契夫就是這個令大家滿懷期待的人。
但是經過他的領導,並沒有如大家所願,讓蘇聯走向強盛,反而導致蘇聯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