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卡尼亞、雅魯澤爾斯基與波蘭(2)

2020-12-05 神聖聯盟那些事

波蘭不是阿富汗!

當雅魯澤爾澤斯基和華勒沙達成「90天計劃」之時,雙方都明白,這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妥協而已。

對雅魯澤爾斯基來說,他需要用這個緩衝時間來折衷黨內的強硬派和溫和派之間的矛盾,並向莫斯科展現局勢仍然掌控在波蘭工人黨手上的能力。對華勒沙來說,儘管團結工會步步進逼,挑動波蘭各界尤其是學生的騷動,但他此時的行為仍然是有著邊界的——不能觸怒和挑戰克裡姆林宮的政治底線:使波蘭脫離蘇聯的控制。

對莫斯科來說,持續性的波蘭亂局是對蘇聯威權的挑釁,但是採用直接的武力幹涉,只是一種下策。它只會加劇波蘭人對蘇聯的仇視和西方世界施加於蘇聯的緊張壓力。畢竟,波蘭不是阿富汗!

於是,在即將進入1981年4月的時候,克裡姆林宮的策略就像一頭隨時準備發起攻擊的獅子一樣,通過強大的威壓來警告波蘭國內跳得歡快的政治反對派,並提醒波蘭工人黨中央要採取嚴厲措施。

1981年3月29日,塔斯社根據「團結」工會在《波羅的海日報》上發布有關預定三月三十一日舉行總罷工的「指示」得出結論——波蘭「團結」工會「正準備發動一場反對國家和共產黨當局的鬥爭」。塔斯社的電訊說,團結工會主席華勒沙現在不僅打算讓工會會員們佔領企業、趕走企業管理人員,而且還打算中斷通訊聯絡和截斷公路運輸線。在某些地區,團結工會正在彙編將予孤立的人的名字。例如,在萊格尼查地區,正在彙編警察局和治安機構的合作者的人名和地址。這則消息暗示,反對波蘭當局的起義已經開始。

塔斯社的訊息直指正在召開中央全會的波蘭工人黨。這一天,波蘭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召開。中央書記巴爾齊科夫斯基代表政治局在會上作報告,他在報告中對獨立團結工會進行了全面的攻擊,指責團結工會威脅下周要舉行總罷工懷有「不祥」的意圖。

巴爾齊科夫斯基說:「我們面臨著總罷工的威脅,如果發生總罷工,其後果……會是無法預料的。」由於罷工而在經濟上造成的災難將使國家體制以及民族的生存經受考驗。這是一種不祥之兆。「這再也不是什麼向當局施加壓力,而是公開反對我們黨,反對國家政權,反對社會主義。這已是在奪權了。」

巴爾齊科夫斯基指責工會裡有人鼓動工會採取政治行動,促使工會從反共立場同我們党進行鬥爭。「最近這些傾向大大加強了,表現為煽動宣傳和政治性罷工。我們提醒團結工會領導注意政治冒險將產生的後果。」巴爾齊科夫斯基提醒華勒沙和團結工會領導班子把「反共分子」從工會中清除出去,說這是團結工會領導人「對他們的組織,以至對全國」所負的責任。

儘管口氣很強硬,但是巴爾齊科夫斯基也列舉了一系列改革建議,準備在等待已久的黨的特別代表大會召開前討論,預料波蘭工人黨的特別代表大會將對去年夏天開始的勞工政治運動作出反應。

拯救波蘭的西方外援

作為副總理的雅魯澤爾斯基承受了來自黨內外的巨大壓力。他明白,解決波蘭亂局的關鍵就是經濟問題。孱弱不堪的經濟,實際上是孕育社會不滿的溫床。在中央全會召開之後,雅魯澤爾斯基立即尋找外援來緩解波蘭瀕臨崩潰的經濟局面。

3月30日,為了獲得新的經濟與財政援助,波蘭副總理雅蓋爾斯基抵達巴黎進行會談。這實際上等於宣布波蘭經濟接近破產,它必須得到西方國家提供的食品和財政援助。

債務問題被認為是很微妙的,因為一個國家自己宣布它沒有償還能力,這還是多年來的第一次。在冷戰時期,東方集團欠西方的債務總額為七百億美元,其中二百三十多億是波蘭欠下的。西方銀行——歐洲的和美國的銀行——對波蘭提供的貸款,佔波蘭得到的貸款總額一半以上;剩下的是由一些政府提供的,主要是以出口信貸的方式提供的。西德是波蘭最大的債權國。

當雅蓋爾斯基抵達巴黎之時,法國總理吉斯卡爾·德斯坦、美國總統裡根和西德總理施密特正在就上述問題進行緊張的聯繫。作為組織向波蘭提供財政援助的國家的領導者,吉斯卡爾·德斯坦總統明確說,法國向波蘭提供援助是為了幫助它在沒有外來幹涉或內部動亂的情況下解決其問題。「向波蘭提供這種援助是為了幫助它重建和改組(其經濟)——當然是在沒有外來幹涉以及沒有內部暴力行動的情況下重建和改組。」

3月31日,雅蓋爾斯基在愛麗舍宮與吉斯卡爾·德斯坦總統舉行了一小時的會談。雅蓋爾斯基說這次會談是「十分有益和富有成效的」。這次會談討論了「擴大我們兩國今後合作的一些重大經濟問題」,「這次會談再次證實法國依然是波蘭的忠實朋友」。德斯坦向雅蓋爾斯基表示,法國在一九八一年將給予波蘭四十億法郎的貸款,同一九八○年一樣。同時,除了對波蘭提供長期的經濟和財政援助以外,還要馬上提供食品援助,幫助華沙克服它的經濟危機。

就在政府積極尋求緩解局勢的辦法之時,團結工會內部的激進派卻指責華勒沙同意推遲罷工的決定是對民主自由的背叛,是對政府的妥協退讓。在這種情況下,雅魯澤爾斯基不得不宣布暫停同工會的進一步談判。

波蘭的局勢又開始惡化起來。

勃列日涅夫的布拉格之行

面對波蘭的局面,勃列日涅夫終於從克裡姆林宮厚厚的宮牆後面走了出來。不過,勃列日涅夫選擇了一個謹慎行動。

4月5日,勃列日涅夫離開莫斯科,率領蘇聯代表團出席定於六日開幕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定於六日開幕的捷克黨代表大會是在華約軍事演習繼續舉行的同時召開的。華約軍事演習已引起西方的不安。更令其擔心的是,華約集團的國家領導人極有可能在布拉格會議時討論波蘭局勢。

就在勃列日涅夫動身之際,《真理報》於同日發表國際述評,對波蘭局勢評論說:「對波蘭社會主義制度基礎的嚴重威脅並沒有過去。」文章作者奧夫欽尼科夫指出,「鑽入『團結』工會各級組織的反動分子已使國家處於總罷工的邊緣,而總罷工將會導致慘重的後果。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九中全會指出,這已經不是對政權施加壓力、而是直接反對現行國家制度,反對社會主義的鬥爭。全會說,只有制止把『團結』工會變成破壞性政治力量和同當局進行鬥爭的組織的這種危險傾向,才能使國家擺脫危機。」述評強調指出:「要注意帝國主義集團幹涉主權的社會主義國家事務的肆無忌憚的企圖。」

勃列日涅夫前往布拉格的行動,使上述的看法更有份量了。就像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評論說:勃列日涅夫好多年沒有出席(類似)的會議了。這一行動表明波蘭局勢的嚴重。在西方看來,勃列日涅夫親自參加捷克黨代會的意圖可能是作一個姿態,對捷克斯洛伐克表示支持。因為捷克斯洛伐克在東方集團新聞界中帶頭攻擊波蘭團結工會。而參加會議的波蘭代表團團長奧爾紹夫斯基則是受到莫斯科信任的一位強硬派人物。波蘭工人黨主席卡尼亞卻沒有被邀請參加捷共十六大。

4月6日,捷共十六大正式召開。參加這次代表大會的有一千四百二十五名代表和包括勃列日涅夫在內的三百名外賓。勃列日涅夫身穿一套藍色西服,胸前掛著勳章,當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向一千多名代表作報告時,他正莊嚴地坐在這位捷克斯洛伐克黨和政府首腦的後面。胡薩克在向代表大會作的報告中提出,「大家庭要共同保衛波蘭的利益」。這實際上是公開重申勃列日涅夫1968年鎮壓布拉格運動的理論。

胡薩克在報告中說:「所有試圖利用波蘭事件來煽起反社會主義運動的人都要清醒地記住:保衛社會主義制度是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都關心的事情,尤其是社會主義大家庭各國共同關心的事情。社會主義大家庭各國決心成功地保衛自己的利益及其人民所取得的社會主義成就。」

胡薩克宣稱,他所說的國際帝國主義已經幹涉了匈牙利、東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內政,現在,波蘭也在發生同樣的事情。胡薩克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同波蘭接壤的邊界線最長。「我們最關心的事情,是波蘭人民共和國應該發展成為一個穩固的、井然有序的社會主義國家。」

實際上,胡薩克的言論不過是勃列日涅夫的敲山震虎之計。就在西方憂心仲仲之際,勃列日涅夫「通過外交渠道」向波恩表示,他現在樂意接受西德總理施密特去年七月提出的請他訪問波恩的邀請。

4月7日,勃列日涅夫在代表大會上發表了簡短的講話。在講話中,勃列日涅夫把波蘭局勢同導致華沙條約組織入侵的一九六八年捷克斯洛伐克局勢相提並論,發出了幾乎不加掩飾的警告:波蘭應該好好地把內部整頓整頓。但是勃列日涅夫並沒有發出要對波蘭進行類似幹涉的直接威脅,他只是在譴責西方企圖對裁軍會談施加先決條件時才提到了蘇聯對波蘭提供「援助」的可能性。

儘管勃列日涅夫的講話警告意味濃厚,但是仍然把處理波蘭局勢的權力交給波蘭政府。這讓波蘭工人黨、波蘭政府和團結工會農會鬆了一口氣。

波蘭工人黨機關報《人民論壇報》寫道,「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勃列日涅夫講話中有關波蘭問題的那一部分。」「他給予了波蘭共產黨人和波蘭所有愛國者以道義和政治的支持,他們正在為克服我國目前的困難而奮鬥。」報紙稱讚勃列日涅夫「目光遠大」,稱他為「一貫支持和平的人」。

聲言希望引退的團結工會領導人華勒沙昨天就號召暫停對抗,「少搞政治活動,少談論問題,把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到人民感興趣的問題上去」。天主教所屬的報紙《普世言論報》登載了團結農會的一項聲明,聲明說:「我們不抱任何政治野心,我們承認黨是波蘭的政治領導力量。」

與此同時,蘇聯宣布華約武裝部隊結束演習。轉瞬間, 勃列日涅夫的4月7日布拉格講話,似乎給了波蘭共產黨領導又一次機會來控制早已從共產黨手中奪去許多權力的難駕馭的工會運動。

波蘭工人黨政治局立即舉行會議,重申它相信通過政治手段可以解決波蘭問題。會議確定十中全會在四月下旬召開,並開始籌備黨的第九次特別代表大會。政治局還討論了與「五一」節相關的問題。政治局「呼籲全體人民、工會、所有社會力量參加『五一』節的慶祝活動,在這一天保持一致性」。

波蘭工人黨總書記卡尼亞公開宣稱,波蘭共產黨的力量日益壯大,可以發揮它的領導作用來解決波蘭危機和「孤立社會主義的敵人」。

4月10日,波蘭總理雅魯澤爾斯基提出反罷工倡議,要求議會通過法令禁止兩個月內舉行罷工,否則他就辭職。雅魯澤爾斯基說質問團結工會:波蘭到底還能再走向邊緣多少次而不致於掉進深淵中去。 「必須找到一項取得真誠諒解的綱領。在今天,如果發生尖銳衝突,就意味著滅亡。不管是誰,不肯理解這一點,就會使自己置身於社會之外。」

雅魯澤爾斯基警告說:「不能把波蘭當局逼得無路可走。」

波蘭的局勢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團結工會的華勒沙和波蘭黨領袖卡尼亞何去何從?

相關焦點

  • 雅魯澤爾斯基的緊急計劃,能應對波蘭危機嗎?
    11981年2月10日,波蘭政府正式宣布,57歲的國防部長沃·雅魯澤爾斯基將軍已被任命為波蘭政府新總理。雅魯澤爾斯基大將於一九二三年生于波蘭盧布林省普瓦維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一九三九年九月戰爭爆發後他隨家庭遷至蘇聯。一九四三年在蘇聯當工人,一九四三年七月參加了在蘇聯建立的波蘭軍隊,一九四三年十二月畢業於蘇聯梁贊步兵學校。
  • 雅魯澤爾斯基:我不想去莫斯科
    畢竟,雅魯澤爾斯基的豐富閱歷及其很高的軍銜,使他具有對波蘭軍隊在危機出現時應當如何行事的「敏銳感」。事實上,雅魯澤爾斯基於1980年9月在一次中央委員會會議上就說,不能依靠軍隊來把工人從他們佔領的工廠趕走。而據蘭德公司的分析報告,在一九七六年波蘭工人發生騷亂時,擔任國防部長的雅魯澤爾斯基抵制了用軍隊對付騷亂者的命令。到處都流傳著雅魯澤爾斯基對波蘭政治局說的一句話:「波蘭士兵決不向波蘭工人開槍。」
  •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1972年5月,尼克森、基辛格訪問莫斯科,那一期的《時代》周刊上的勃列日涅夫又英俊了起來。1974年7月,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悄然開始,在《時代》封面的漫畫中,勃列日涅夫藏在背後的手裡抓著一大把核彈頭,與尼克森對峙。而自從1976年病重之後,勃列日涅夫出現在《時代》上的形象就與之前的英俊、剛烈、與美國叫板不同,變成了一個垂垂老者。
  • 勃列日涅夫
    在結束了赫魯雪夫的無序而帶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後,勃列日涅夫的政策總體趨向於保守和僵化,其領導期間腐化和裙帶風盛行。他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但是蘇聯國內的福利也有很大的發展。在他統治後期,由於超高的軍費開支和失敗的計劃經濟,蘇聯經濟已經停滯。(對於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是否已經停滯發展,我們需要客觀地綜合分析。這裡提供的僅僅是一種說法。)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下)
    陸南泉/文勃列日涅夫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停滯不前,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勃列日涅夫在1967年11月第一次宣布:蘇聯已經建成發達社會主義。(《勃列日涅夫言論》第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0頁)接著,他又把發達社會主義與逐漸發展為共產主義社會關係聯繫了起來。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上)
    考慮到赫魯雪夫執政後期,黨的集體領導原則遭到嚴重破壞,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也像赫魯雪夫上臺初期一樣,強調要恢復被史達林破壞了的集體領導原則。這也是史達林逝世後,蘇聯第二次認真地試圖實行集體領導。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比較謹慎。
  • 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
    最近讀了幾本勃列日涅夫的傳記,尤其是郭春生先生所著的《勃列日涅夫18年》,深覺為蘇聯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滅亡的罪魁禍首。他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取了赫魯雪夫的權力,但並沒有把改革推進到一個新時期,而是力圖再造史達林模式,重現史達林的個人集權。這就加劇了蘇聯社會固有的矛盾。當蘇聯人民無法忍受這種制度時,墓也就挖好了,何時下葬只是時間問題,誰來埋葬也不過是歷史的偶然。
  • 跛腳巨人: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與逆轉
    第2天,赫魯雪夫退休,領取特種養老金。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臺,蘇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勃列日涅夫一上臺就宣稱要繼續執行蘇共二十大,二十一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線,說這一路線是列寧主義的路線。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指名地批判赫魯雪夫搞個人崇拜和唯意志論,並逐步對赫魯雪夫時期導致混亂的一些政策進行調整。
  •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官僚非常團結
    蘇聯官員更是謎一樣的存在,而我們發現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官員卻無比團結,甚至集體做出了違反法律的事情。在赫魯雪夫執政時期,總是出臺一些剝奪蘇聯官員利益的政策。比如廢除幹部終身制,取締一些官員的養老機構等等。在赫魯雪夫執政後期,高級官員們終於忍不下去了,怎麼能夠容忍這樣一個小子剝奪自己辛苦打下來的福利呢?
  • 執政長達十八年,為什麼說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的「停滯時代」?
    在蘇聯74年的歷史上,勃列日涅夫是除史達林之外,執行時間最長的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在長達18年的時期,勃列日涅夫既把蘇聯推上了國力強盛的巔峰,逼迫美國人承認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又滿足於維持現狀而無意於通過改革來革除國內的深層弊端
  • 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他去世後,中國派誰參加他的葬禮?
    蘇聯歷史上,除了史達林任職時間最長外,僅次於史達林的就是勃列日涅夫。對於勃列日涅夫這個,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評價不一,但作為一個長時間執政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能力極差,他在任期間,蘇聯的發展是前期發展基礎上的飛躍。也正是勃列日涅夫沒能力,耽誤了蘇聯進一步發展,蘇聯出現由盛到衰的倒退,對蘇聯影響很大,也間接影響了俄羅斯。
  • 赫魯雪夫的黯然離職,難道僅僅是因為勃列日涅夫的「逼宮」
    對於赫魯雪夫黯然離職,很多人歸咎於勃列日涅夫的「逼宮」,但作者並不這麼認為,勃列日涅夫的「逼宮」只是直接原因;其實更多的還是赫魯雪夫自己。第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時的赫魯雪夫正處於度假,自然毫無防備,而勃列日涅夫、謝列平,蘇斯洛夫,謝米恰斯內最高主席團已經控制局勢,可以講此時赫魯雪夫已經大勢所趨。最終黯然下臺。縱然勃列日涅夫政變成功,但是他依舊沒有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反而他的改革把蘇聯給改亂了,為蘇聯的解體也埋下伏筆。
  • 解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原因是什麼?這些你知道嗎
    只不過是被表面的繁華所掩飾罷了,而勃列日涅夫也一項願意粉飾太平。勃列日涅夫本人能力低下,性格保守,天性膽小怕事。喜歡因循守舊,沒有積極進取精神和革新的意識,更願意安定地生活和工作,拒絕創新和害怕革新,而勃列日涅夫的晚年的老人政治也是政治上停滯的標識,蘇聯社會矛盾和經濟疲軟已經是日益加深。
  • 葉爾欽敢斥責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沒人敢這樣?
    但是對比勃列日涅夫時期就大不相同了,在一九九一年,勃列日涅夫上臺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和實力,而是因為他的性格,為了減少和其他成員的糾紛問題並鞏固自己的勢力,才推選了他成為領導人。同時,當時正值蘇聯的鼎盛時期,而且勃列涅夫是一個特別喜歡炫耀的人,掌握一定的實權。
  • 葉爾欽敢大聲喝斥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卻沒人敢這樣?
    這個問題帶出三個人物,即: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葉爾欽。同時也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時代。勃列日涅夫不是俄羅斯總統,是蘇聯時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勃列日涅夫代表著蘇聯最鼎盛時期;戈巴契夫代表著蘇聯解體時政治人物,也就是蘇聯最後掌門人;葉爾欽代表著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也是瓦解蘇聯的一號人物。
  • 此人是蘇聯四朝元老,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卻對他做了這種事!
    此後,他又平安度過了恐怖的史達林時代、風雲變幻的赫魯雪夫時代,直到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他還以70歲的高齡在蘇聯政壇貢獻餘熱。此人就是阿納斯塔斯·伊凡諾維奇·米高揚。在史達林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的鬥爭中,米高揚與史達林結成了同盟,他也因此得到了史達林的獎賞,接替加米涅夫成為了國內和對外貿易人民委員。米高揚也因此成為蘇聯歷史上最年輕的人民委員。此後,史達林又對布哈林和李可夫展開了清算,這一次,米高揚又成為了史達林團結的對象。
  • 俄羅斯的腐敗,起源於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葉爾欽和七大金融寡頭
    最近一段時間的腐敗淵源,就要從勃列日涅夫時期說起。勃列日涅夫是繼赫魯雪夫之後的蘇聯領袖,他在位前期還是有所作為。但到了執政後期,勃列日涅夫完全變成了腐敗、無能的代名詞。首先,作為國家領袖,勃列日涅夫自己竟然帶頭貪腐,上行下效,最終整個蘇聯全面陷入貪腐。
  • 勳章之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
    有人說,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繁榮是勃列日涅夫創造的,我認為這是不確切的。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繁榮首先是繼承的繁榮,若沒有赫魯雪夫風風雨雨的改革,勃列日涅夫不會享有一個足以發展生產力的歲月。赫魯雪夫的不幸就在於沒有等到他的改革出成果的日子,勃列日涅夫的幸運就在於他提前「接班」了。
  •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勃烈日涅夫再合適不過了,本身是一個相對溫和的人,不象赫魯雪夫那樣鋒芒畢露,四處樹敵。但看上去平庸的勃烈日涅夫上臺之後逐步改變了赫魯雪夫激進的經濟、國際政策,使蘇聯走上相對平穩的發展道路,經濟實力發展大為增長,軍事實力直逼美國,在國際競爭當中採取進攻態勢,逼迫美國及其西方國家採取守勢。
  • 勃列日涅夫大搞軍備競賽有哪些影響?蘇聯崩潰禍根正在於此!
    但是冷戰真正的高潮卻是發生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美蘇雙方展開的軍備競賽令人咋舌。這場從地球爭到宇宙的大賽,對蘇聯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惡劣影響!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軍事工業上的投入佔整個工業生產的80%。民用工業和農業的生產水平則低到令人髮指。到80年代中期,蘇聯的民用工業技術和組織水平還停留在30年代,農業則是20年代水平,結果就造成了生產效率的低下。以農業生產為例,70年代初,美國單個農民的生產效率是蘇聯的10倍,70年代,美國農業從業人員佔2.5%—3%,而在蘇聯佔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