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歷史上,除了史達林任職時間最長外,僅次於史達林的就是勃列日涅夫。對於勃列日涅夫這個,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評價不一,但作為一個長時間執政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能力極差,他在任期間,蘇聯的發展是前期發展基礎上的飛躍。也正是勃列日涅夫沒能力,耽誤了蘇聯進一步發展,蘇聯出現由盛到衰的倒退,對蘇聯影響很大,也間接影響了俄羅斯。
有學者認為,勃列日涅夫在1976年以後,實際上就是一個大腦不轉的人,什麼決策部署都按原來走,讓蘇聯發展停滯。關於勃列日涅夫這個人,以後咱們專門進行評價。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去世,享年76歲。隨後蘇聯成立致葬委員會,經過5天哀悼日後,11月15日,蘇聯為勃列日涅夫舉行了葬禮。勃列日涅夫葬禮上,外國政要來的很多,我國派外長黃華參加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禮。對於這位蘇聯最高元首,當時蘇聯如何為其舉行的葬禮,為何中國要派外長參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禮呢?
葬禮隆重
據資料記載,勃列日涅會的葬禮很隆重,有32位國家元首、15位政府首腦及14位外國使節、4位王子參加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禮。
我們通過資料來看看,當時阿富汗總統卡爾邁勒、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也就是巴沙爾他爹。當時阿薩德對勃列日涅夫葬禮重視,並在敘利亞哀悼7天。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卡斯楚也參加葬禮。此外波蘭總理雅魯澤爾斯基、法國總統莫魯瓦、印度總理英吉拉甘地、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
在勃列日涅夫的葬禮上,還有一個插曲挺有意思。據當時資料顯示,美國的國務卿舒爾茨、中情局長凱西及國家安全顧問克拉克,他們都勸裡根總統參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禮,但沒想到裡根拒絕參加,而是派副總統老布希參加葬禮。裡根還對外稱,他不會因為勃列日涅夫死亡而改變對蘇聯政策。其實裡根已經部署瓦解蘇聯的戰略,只是蘇聯還不清楚這個秘密戰略而已。
勃列日涅夫的葬禮是繼史達林葬禮後最隆重的一次葬禮。對於全球超級大國元首去世,世界當然很重視,因為元首去世,元首換人,就意味著這個國家要發生變化。而且最讓西方國家害怕的是,蘇聯當時核彈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其他軍事方面也都優於美國,已經成為軍事強國。那些與蘇聯交好的國家必然要派政要來,而其他既恨又怕蘇聯的國家,也象徵性派政客或者使節來,主要還是探聽蘇聯下步走向,這被後來稱為「葬禮外交」。
還未緩和
對於我國當時派外交部長黃華參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禮,在當時來說也是打破規格了。因為勃列日涅夫去世時,中蘇關係還未緩和。只是勃列日涅夫生前曾表現出要緩和的跡象。
赫魯雪夫執政時,中蘇關係破裂。後來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並沒有做出緩和中蘇關係的做法,繼續與中國交惡。勃列日涅夫執政大部分時間裡,中蘇關係不僅沒有突破,還發生珍寶島反擊戰,直到勃列日涅夫臨死前才表現出要緩和的姿態。
對於這種還未公開的緩和跡象,中國派出外長也屬於正常。如果級別過高,西方國家就會有猜測。不過我國全國人大也向蘇聯發出唁電,而且當時副委員長烏蘭夫還去蘇聯駐中國大使館弔唁。
據資料顯示,黃部長到蘇聯後,蘇聯給予了超規格接待。而且黃部長還與繼任的安德羅波夫有過短暫交流。
參加完勃列日涅夫的葬禮後,1982年11月16日,中蘇兩國外長進行正式會談,這是中蘇關係有矛盾後第一次外長會面。
埋下伏筆
雖然勃列日涅夫葬禮時,我國派出外長參加,但卻是中蘇關係緩和的開始。此後蘇聯領導人接二連三的去世。安德羅波夫執政一年多,於1984年2月9日病逝,安德羅波夫葬禮,中國派萬裡參加。
契爾年科繼任後一年多,於1985年3月10日去世,中國派李鵬參加他的葬禮。可以說蘇聯接二連三舉辦領導人葬禮,中國派去的領導人規格也不斷提高。因此,黃華部長參加勃列日涅夫葬禮後,也為後來中蘇關係進一步緩和埋下伏筆,直到戈巴契夫成為領導人後訪問北京,中蘇關係正常化,但可惜這時的蘇聯離解體不遠了。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