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烏克蘭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於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蘇聯政治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被授予元帥軍銜。
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蘇聯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繼任蘇共最高領導人。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使蘇聯歷史性地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強國。 對社會主義國家,他推行有限主權論,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義。執政後期,經濟改革趨於保守,大搞個人崇拜,蘇聯經濟陷於停滯。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臟病卒於莫斯科,終年76歲,安葬在列寧墓後。

1991年版金氏世界紀錄稱,勃列日涅夫是「世界獲獎章最多的人」,共獲得蘇聯勳章十五枚、獎章十八枚,外國勳章四十二枚、獎章二十九枚。其中,蘇聯最高軍功章「勝利勳章」和波蘭「勇士勳章」於戈巴契夫改革年代被剝奪。
全球出擊
戰後獨立的亞、非、拉等前殖民地國家也已經成長起來了,而這些已經成長起來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反對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這一時期,由於蘇聯打著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旗號,援助第三世界進行的反帝、反殖鬥爭,客觀上造成了有利於蘇聯的局面,使得蘇聯認為其在決定世界命運發展方面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軍事實力的膨脹以及國際形勢有利於蘇聯的發展,到70年代中期,蘇聯的國家戰略開始轉向進攻性戰略,其戰略類型包括:
第一,建立盟約關係網。1971年5月,與埃及籤訂《蘇埃友好合作條約》,向其提供50億美元的經濟、軍事援助,派遣軍事專家顧問達18000多人;同年8月,與印度締結《蘇印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不到兩個月,印度即入侵巴基斯坦,並佔領了東巴基斯坦,在這一過程中,蘇聯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1978年11月,與越南籤訂《蘇越友好合作條約》,締約後不到一個月,越南便入侵柬埔寨,而越南的10萬大軍的指揮者就是蘇聯的軍事顧問。在整個70年代,像這樣帶結盟性質的友好合作條約,共有10多個第三世界國家與蘇聯籤訂。
第二,利用代理人進行戰爭。1975年,蘇聯通過古巴軍隊對安哥拉內戰進行了大規模的武裝幹涉,把近2萬人的古巴軍隊和大批武器裝備運入安哥拉。蘇聯自己的軍事人員包括飛機和坦克駕駛員、軍事顧問等也直接參與了軍事行動。1977至1978年,蘇聯又利用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在歐加登地區的武裝衝突,在非洲之角實行大規模的軍事捲入,向衣索比亞運送了1.7萬多名古巴軍人和大批軍火,蘇聯軍官還指揮了古巴和衣索比亞軍隊的聯合軍事行動。與此同時,蘇聯還利用古巴軍隊插手薩伊和民主葉門的內政。
第三,加強經濟滲透。在7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普遍加強了對第三世界兄弟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尤其是軍事援助。1970至1974年蘇聯對第三世界的軍事援助為140億美元,1975至1979年猛增到300億美元。
國家與蘇聯在經濟及軍事方面都保持著較為緊密的關係,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無一不是親蘇派。在扶植起一批親蘇政權之餘,蘇聯還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紅海、南亞和東南亞等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獲得了一批機場和港口的使用權,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軍事基地。蘇聯進攻戰略的目標之一就是打擊、削弱、排擠併力圖壓倒它的主要對手美國,而它在70年代的海外擴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國在全球的勢力和影響,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中蘇關係
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也是中蘇關係起起落落的時期之一。1964年,剛剛通過推翻赫魯雪夫上臺的勃列日涅夫表示,在對華關係上他和赫魯雪夫態度完全一致,中蘇關係再次緊張並在赫魯雪夫時期的基礎上進一步惡化。
1969年3月,中、蘇兩國軍隊先後在珍寶島發生了三次武裝衝突。8月13日清晨,又爆發中蘇鐵列克提衝突,蘇聯入侵新疆。中蘇衝突爆發後,蘇聯領導層準備用中程飛彈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為取得美國人的支持,蘇聯將消息告知美國方面。然而尼克森政府認為:一個強大的中國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這使得勃列日涅夫不得不取消了這個計劃。整個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間,蘇聯攻擊中國並挑起兩國邊界事件1700餘起。
此後,蘇聯陳兵百萬於中蘇邊境,並在蒙古駐軍和設立飛彈基地。毛澤東逝世後,勃列日涅夫在執政晚期意識到了中蘇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性,在其生命的最後一年中接連發出積極的信號,為中蘇關係「結束過去、開闢未來」拉開了序幕。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蘇關係在勃列日涅夫手上達到了對立的頂峰,也開啟了正常化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