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如何帶領蘇聯全球出擊?中蘇關係如何發展

2020-12-06 帶你觀遍世界

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烏克蘭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於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蘇聯政治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被授予元帥軍銜。

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蘇聯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繼任蘇共最高領導人。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使蘇聯歷史性地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強國。 對社會主義國家,他推行有限主權論,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義。執政後期,經濟改革趨於保守,大搞個人崇拜,蘇聯經濟陷於停滯。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臟病卒於莫斯科,終年76歲,安葬在列寧墓後。

勃列日涅夫

1991年版金氏世界紀錄稱,勃列日涅夫是「世界獲獎章最多的人」,共獲得蘇聯勳章十五枚、獎章十八枚,外國勳章四十二枚、獎章二十九枚。其中,蘇聯最高軍功章「勝利勳章」和波蘭「勇士勳章」於戈巴契夫改革年代被剝奪。

全球出擊

戰後獨立的亞、非、拉等前殖民地國家也已經成長起來了,而這些已經成長起來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反對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這一時期,由於蘇聯打著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旗號,援助第三世界進行的反帝、反殖鬥爭,客觀上造成了有利於蘇聯的局面,使得蘇聯認為其在決定世界命運發展方面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軍事實力的膨脹以及國際形勢有利於蘇聯的發展,到70年代中期,蘇聯的國家戰略開始轉向進攻性戰略,其戰略類型包括:

第一,建立盟約關係網。1971年5月,與埃及籤訂《蘇埃友好合作條約》,向其提供50億美元的經濟、軍事援助,派遣軍事專家顧問達18000多人;同年8月,與印度締結《蘇印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不到兩個月,印度即入侵巴基斯坦,並佔領了東巴基斯坦,在這一過程中,蘇聯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1978年11月,與越南籤訂《蘇越友好合作條約》,締約後不到一個月,越南便入侵柬埔寨,而越南的10萬大軍的指揮者就是蘇聯的軍事顧問。在整個70年代,像這樣帶結盟性質的友好合作條約,共有10多個第三世界國家與蘇聯籤訂。

第二,利用代理人進行戰爭。1975年,蘇聯通過古巴軍隊對安哥拉內戰進行了大規模的武裝幹涉,把近2萬人的古巴軍隊和大批武器裝備運入安哥拉。蘇聯自己的軍事人員包括飛機和坦克駕駛員、軍事顧問等也直接參與了軍事行動。1977至1978年,蘇聯又利用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在歐加登地區的武裝衝突,在非洲之角實行大規模的軍事捲入,向衣索比亞運送了1.7萬多名古巴軍人和大批軍火,蘇聯軍官還指揮了古巴和衣索比亞軍隊的聯合軍事行動。與此同時,蘇聯還利用古巴軍隊插手薩伊和民主葉門的內政。

第三,加強經濟滲透。在7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普遍加強了對第三世界兄弟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尤其是軍事援助。1970至1974年蘇聯對第三世界的軍事援助為140億美元,1975至1979年猛增到300億美元。

國家與蘇聯在經濟及軍事方面都保持著較為緊密的關係,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無一不是親蘇派。在扶植起一批親蘇政權之餘,蘇聯還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紅海、南亞和東南亞等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獲得了一批機場和港口的使用權,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軍事基地。蘇聯進攻戰略的目標之一就是打擊、削弱、排擠併力圖壓倒它的主要對手美國,而它在70年代的海外擴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國在全球的勢力和影響,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中蘇關係

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也是中蘇關係起起落落的時期之一。1964年,剛剛通過推翻赫魯雪夫上臺的勃列日涅夫表示,在對華關係上他和赫魯雪夫態度完全一致,中蘇關係再次緊張並在赫魯雪夫時期的基礎上進一步惡化。

1969年3月,中、蘇兩國軍隊先後在珍寶島發生了三次武裝衝突。8月13日清晨,又爆發中蘇鐵列克提衝突,蘇聯入侵新疆。中蘇衝突爆發後,蘇聯領導層準備用中程飛彈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為取得美國人的支持,蘇聯將消息告知美國方面。然而尼克森政府認為:一個強大的中國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這使得勃列日涅夫不得不取消了這個計劃。整個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間,蘇聯攻擊中國並挑起兩國邊界事件1700餘起。

此後,蘇聯陳兵百萬於中蘇邊境,並在蒙古駐軍和設立飛彈基地。毛澤東逝世後,勃列日涅夫在執政晚期意識到了中蘇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性,在其生命的最後一年中接連發出積極的信號,為中蘇關係「結束過去、開闢未來」拉開了序幕。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蘇關係在勃列日涅夫手上達到了對立的頂峰,也開啟了正常化的大門。

相關焦點

  • 勃列日涅夫為何會死在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寶座上?上去了就下不來了
    俄國歷史學家梅德韋傑夫曾評價勃列日涅夫,說其缺乏才氣,各方面都很弱,但就因為勃列日涅夫這樣的「弱」反而成為了他的優點,這樣的評價其實是中肯的,也是準確的。當赫魯雪夫被逼下臺之後,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為爭奪蘇聯的最高領導人一度使得蘇聯的政治陷入僵局,蘇聯的國家領導層為避免這兩方的兩敗俱傷,就推選為勃列日涅夫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 史達林時期蘇聯軍事最強?其實不然,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曾超過美國
    那麼這七位領導人究竟誰執政時期,蘇聯最強呢,不少人認為是史達林執政時期,但是如果單論蘇聯的軍事實力最強時期,並不是史達林時期,而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在他的帶領下,蘇聯在軍事上曾超過美國。那麼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的軍事到底有多強,美國在此時的軍事實力又如何呢?
  •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奪取赫魯雪夫政權的?誰對蘇聯的貢獻更大呢?
    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赫魯雪夫上臺,正式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剛上臺沒多久,赫魯雪夫就迫不及待地對史達林進行了全面的清算。史達林時代擴編的主席團和書記處也被大量裁減,25人被趕了出去。,內憂外困之下,赫魯雪夫最高領導人的地位開始變得岌岌可危。
  • 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他去世後,中國派誰參加他的葬禮?
    蘇聯歷史上,除了史達林任職時間最長外,僅次於史達林的就是勃列日涅夫。對於勃列日涅夫這個,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評價不一,但作為一個長時間執政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能力極差,他在任期間,蘇聯的發展是前期發展基礎上的飛躍。也正是勃列日涅夫沒能力,耽誤了蘇聯進一步發展,蘇聯出現由盛到衰的倒退,對蘇聯影響很大,也間接影響了俄羅斯。
  • 勃列日涅夫:在笑話中和蘇聯一起沉淪
    然而正如當初大家小看了史達林和赫魯雪夫一樣,這次大家也沒有估計到勃列日涅夫超強的官僚手腕——他不僅成功保住了自己的位置,擠走了所有可能挑戰的對手,還成為繼史達林之後在位時間最長的蘇聯領導人。從1964年到1982年,蘇聯進入漫長的勃列日涅夫時代。1、社會停滯,笑話卻井噴的時代史達林、赫魯雪夫和勃列日涅夫一起乘火車出門。
  • 1966年3月29日 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1966年3月29日 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2014-03-17 15:22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一件是抓捕了試圖奪權上位的克格勃頭目——陰險狡詐的貝利亞,避免蘇聯走向一個秘密警察主宰的集權國家。貝利亞曾經收集了很多蘇聯領導人的隱私,赫魯雪夫上臺之後把那些東西都銷毀了。另一件是對史達林時期的冤案進行了平反,破除黨內之前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這事確實深得民心,很多人為此給赫魯雪夫加分點讚,確實是蘇聯政治上的一大進步。
  • 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
    在蘇聯真正起過作用的後史達林領導人還是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和葉爾欽。這些人中,赫魯雪夫認識到了一點史達林的錯誤。無論如何,他在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中解釋並批判了史達林「個人迷信」和大屠殺,還第一次揭開了蘇聯暗流湧動的蓋子,開啟了改革的啟蒙運動「解凍」。
  • 解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原因是什麼?這些你知道嗎
    那麼是什麼阻礙了蘇聯的發展,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停滯又是如何形成的,在經過60年代到70中期的石油危機中,蘇聯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是依靠賣能源。而國家實際上沒有大的發展,國土面積世界第一,有歐洲糧倉之稱蘇聯居然連糧食都無法自給,不僅如此,蘇聯整個在70年代中後期。在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停滯現象。
  • 安德羅波夫挽救蘇聯的改革三板斧
    安德羅波夫執政期間積極主張「改善蘇中關係」,繼承了勃列日涅夫去世前提出的要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方針。但他執政時間短暫,兩國關係沒有實質性進展。不過,在安德羅波夫出任蘇共總書記的一年零三個月裡(其中有半年處於急救狀態,3個多月在醫院的重症病房作透析),他的對內改革得到了蘇聯群眾的廣泛支持,被譽為蘇聯的改革家。
  • 前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曾準備提出接班人
    穆薩埃良1960年開始在蘇聯塔斯社圖片新聞部工作。1967年,他成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私人攝影師。後來又為契爾年科和戈巴契夫等領導人拍攝過照片。    1978年,他的一幅勃列日涅夫和智利共產黨領導人路易斯·科爾巴蘭的作品獲國際「金眼睛」攝影獎。
  • 蘇聯當初是如何解體的?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蘇聯解體是上世紀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一個疆域龐大的國家、一個在全球都有巨大影響力的國家、一個擁有強悍軍事實力的國家,在一夜間土崩瓦解,不復存在。1991年以來,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都對蘇聯巨變的原因、影響和後果進行了多視角的探視和研究,已經出版的相關書籍和發表的論文,數量繁多,觀點各異。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也就是蘇聯解體30多年前,毛主席就已經預見了這個結果,1958年後,中蘇關係逐漸惡化並非沒有原因。
  • 執政長達十八年,為什麼說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的「停滯時代」?
    在蘇聯74年的歷史上,勃列日涅夫是除史達林之外,執行時間最長的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在長達18年的時期,勃列日涅夫既把蘇聯推上了國力強盛的巔峰,逼迫美國人承認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又滿足於維持現狀而無意於通過改革來革除國內的深層弊端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下)
    還有一個嚴重弊端是不正之風盛行,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高層領導人是否退休,並不取決於年齡與是否有才能,而是取決於與蘇聯主要領導人的關係。重新史達林化。政治體制倒退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社會又開始了「悄悄的重新史達林主義化」。
  • 勃列日涅夫為何被稱為「勳章之王」,一成就曾獲金氏世界紀錄!
    上世紀70年代,勃列日涅夫治下的蘇聯進入了全勝時期,在軍事上對美國形成了全面的壓制。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勃列日涅夫也自然受到了無數的讚美,獲得了無數的榮譽。每當獲得一項新的榮譽,勃列日涅夫也會獲得一個新的勳章,由於一生中獲得了太多的勳章,勃列日涅夫也有了一個雅號——勳章之王!
  • 蘇聯只是表面繁榮,實則危機重重?勃列日涅夫:體制僵化了
    美蘇冷戰期間,蘇聯的實力強不強呀? 論領土,蘇聯的疆域,2240萬平方公裡,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更是擁有大量石油、天然氣、煤炭、鈾礦等珍稀物質資源。 論地位,1955年《華沙條約》籤署後,蘇聯位列東歐集團之首。
  • 從「長波電臺」到「珍寶島」 中蘇關係破裂
    中蘇關係在50年代初期非常密切。但是1956年蘇共20大以後,特別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中蘇兩國所處的國際地位不同,對國際戰略格局和國際共運的一些方面的認識產生了一些分歧,蘇聯企圖將中國拉入其「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全球戰略,把意識形態的分歧擴大到國家關係上,染指中國國家主權,導致了中蘇關係從友好到惡化的轉變。
  • 勳章之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
    然而,我在一次次重返莫斯科的時候,卻發現俄羅斯的舞臺上,在說唱藝人的口中經常掛著兩個蘇聯領導人的名字,一個是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總統戈巴契夫,另一個就是勃列日涅夫。想想看吧,那時的電視和報紙上,勃列日涅夫哪天不都要露幾回面。因此,彼得羅相的表演像不像生活中的勃列日涅夫,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傳神出了觀眾想像中的勃列日涅夫的形象。在觀眾眼裡,當年的勃列日涅夫就該是這個樣子。 在說唱演員的口中和動作中,勃列日涅夫遭盡了埋汰。為什麼蘇聯的一國之君就該是這種不堪回首的樣子呢?
  •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以勃列日涅夫為例,1964年,勃列日涅夫剛上臺,美國《時代》雜誌就把這位濃眉虎目、器宇軒昂的蘇聯領導人放在了封面上,他背後是象徵蘇聯意識形態的鐮刀、麥穗,還有布滿了不知是白雲還是烏雲的天空。而自從1976年病重之後,勃列日涅夫出現在《時代》上的形象就與之前的英俊、剛烈、與美國叫板不同,變成了一個垂垂老者。
  • 勃列日涅夫為何會受到赫魯雪夫重用?因為這兩件事他辦的很漂亮!
    勃列日涅夫是蘇聯歷史上非常另類的一位領導人,此人有著數不清的搞笑奇葩故事,因此,勃列日涅夫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有些荒誕的。不僅如此,勃列日涅夫可能還是蘇聯歷史上所有最高領導人中理論水平最低的一位。衛國戰爭期間,勃列日涅夫表現出色,成為解放東歐的英雄之一。戰後,勃列日涅夫先後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摩爾達維亞共和國擔任蘇共第一書記。在摩爾達維亞共和國期間,勃列日涅夫成功將這個人口只有11萬的最小加盟國改造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他以嚴厲的手段,在這個小國中推行集體化和公有制,使摩爾達維亞在蘇聯大家庭中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