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奪取赫魯雪夫政權的?誰對蘇聯的貢獻更大呢?

2020-12-06 鳶飛九天

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赫魯雪夫上臺,正式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剛上臺沒多久,赫魯雪夫就迫不及待地對史達林進行了全面的清算。史達林時代擴編的主席團和書記處也被大量裁減,25人被趕了出去。

史達林和赫魯雪夫

這其中,就有已經成為中央委員的勃列日涅夫。被趕出中央的列日涅夫,在國防部擔任了副政委。雖然地位天差地別,但是勃列日涅夫並沒有氣餒,反而積極工作,極大的加強了和軍隊的聯繫,這也為他積累了雄厚的資本。

勃列日涅夫

1956年,勃列日涅夫再次獲得了機會,他利用赫魯雪夫與除掉馬林科夫等人的機會,重回核心,成為了中央委員。隨後,勃列日涅夫又成為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

赫魯雪夫在全面否定史達林的同時,對於蘇聯,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赫魯雪夫的改革,包括改革農業僵化的問題,廢除幹部終身任期制等等,雖然出發點很好,但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極大反對。

赫魯雪夫

同時,由於赫魯雪夫的改革並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相反,卻搞得國內國外一團糟,尤其是對外,「古巴飛彈危機」導致蘇聯顏面盡失,內憂外困之下,赫魯雪夫最高領導人的地位開始變得岌岌可危。

赫魯雪夫

1964年,勃列日涅夫趁赫魯雪夫在黑海度假的時機,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他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的名義召開會議,剝奪了赫魯雪夫的權力,赫魯雪夫被「退休」。

雖然不甘心失敗的赫魯雪夫回到莫斯科,再次組織召開全國中央委員會議,但是,勃列日涅夫早有準備,幾乎所有的中央委員都全面否定了赫魯雪夫。赫魯雪夫徹底失勢,勃列日涅夫正式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蘇聯蘇維埃最高會議

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國勢達到了巔峰。然而,奇怪的是,大家對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卻普遍並不高。因為,由於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的矛盾缺乏認識,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和魄力,蘇聯雖然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但是,蘇聯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埋下了滅亡的隱患。

勃列日涅夫

而赫魯雪夫雖然也犯了許多錯誤,但是,他銳意改革,尤其是改革蘇聯僵化的體制和幹部終身制的試圖,表明了赫魯雪夫積極進取的思想。

勃列日涅夫

因此,雖然赫魯雪夫統治蘇聯的時間並沒有勃列日涅夫時間長,在位期間國勢也不如勃列日涅夫時代鼎盛,但是,銳意進取的赫魯雪夫對蘇聯的貢獻,顯然要大於碌碌無為的勃列日涅夫。

相關焦點

  •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
    赫魯雪夫度假,勃列日涅夫如何奪取政權?兩人誰對蘇聯貢獻大?勃烈日涅夫是一個和赫魯雪夫截然不同的人,他能被各方接受推舉上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平庸之人,不會是一個強勢的獨裁者,在大家對活蹦亂跳的赫魯雪夫厭倦之後。勃烈日涅夫再合適不過了,本身是一個相對溫和的人,不象赫魯雪夫那樣鋒芒畢露,四處樹敵。
  • 勃列日涅夫為何會受到赫魯雪夫重用?因為這兩件事他辦的很漂亮!
    用謝列平的話講「勃列日涅夫連把兩三個問題歸納一下的能力都沒有」,而勃列日涅夫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常常對自己的助手說,給我寫發言稿不要引用馬克思的話,「誰會相信我讀過馬克思的著作呢?」然而,這樣一個沒什麼水平的人,卻在赫魯雪夫時期一躍成為了國家最高權力集團中的核心人物,成為了赫魯雪夫的左膀右臂。那麼,勃列日涅夫到底給赫魯雪夫灌了什麼「迷魂湯藥」呢?
  • 勃列日涅夫:在笑話中和蘇聯一起沉淪
    由於受不了赫魯雪夫取消各種特權福利,觸動整個蘇聯官僚階層既得利益的「十大打擊」(蘇聯官僚給赫魯雪夫改革起的綽號),下屬聯手發動了此次政變。而接替赫魯雪夫的是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這個黨內公認的最沒有能力的人物。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任命只是臨時過渡,再過幾年,總書記這個職務就會由黨內那些強有力的人物,比如曾經的克格勃主席謝列平來接手。
  • 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如何帶領蘇聯全球出擊?中蘇關係如何發展
    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被授予元帥軍銜。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蘇聯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繼任蘇共最高領導人。
  • 史達林時期蘇聯軍事最強?其實不然,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曾超過美國
    、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戈巴契夫。那麼這七位領導人究竟誰執政時期,蘇聯最強呢,不少人認為是史達林執政時期,但是如果單論蘇聯的軍事實力最強時期,並不是史達林時期,而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在他的帶領下,蘇聯在軍事上曾超過美國。那麼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的軍事到底有多強,美國在此時的軍事實力又如何呢?
  • 勃列日涅夫為何會死在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寶座上?上去了就下不來了
    ,而後經過史達林、赫魯雪夫時代的潛伏,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已經徹底成形,並逐步引導著蘇聯走向崩潰。沒人拉他下馬呢,這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符合權貴們的利益,上去了就下不來了,只要不死,這群人都不允許勃列日涅夫退位。勃列日涅夫的上臺,是平衡政治的需要。
  • 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
    最近讀了幾本勃列日涅夫的傳記,尤其是郭春生先生所著的《勃列日涅夫18年》,深覺為蘇聯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滅亡的罪魁禍首。他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取了赫魯雪夫的權力,但並沒有把改革推進到一個新時期,而是力圖再造史達林模式,重現史達林的個人集權。這就加劇了蘇聯社會固有的矛盾。當蘇聯人民無法忍受這種制度時,墓也就挖好了,何時下葬只是時間問題,誰來埋葬也不過是歷史的偶然。
  • 前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曾準備提出接班人
    有許多的批評是事實……順便說,當勃列日涅夫聽到蘇共二十大上對於史達林的批評時曾說:「看來,我的墳墓也會被人踹平的。」他已經預感到了……    記者:政權本身也不是沒有過失可言,比如,在蘇聯時期就沒有一位總書記是自願離開職位的,他們在位實在太久了。    攝影師:是的,他們在位確實太久了。但勃列日涅夫有過自己的考慮。
  • 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他去世後,中國派誰參加他的葬禮?
    蘇聯歷史上,除了史達林任職時間最長外,僅次於史達林的就是勃列日涅夫。對於勃列日涅夫這個,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評價不一,但作為一個長時間執政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能力極差,他在任期間,蘇聯的發展是前期發展基礎上的飛躍。也正是勃列日涅夫沒能力,耽誤了蘇聯進一步發展,蘇聯出現由盛到衰的倒退,對蘇聯影響很大,也間接影響了俄羅斯。
  • 1966年3月29日 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1966年3月29日 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2014-03-17 15:22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執政長達十八年,為什麼說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的「停滯時代」?
    在蘇聯74年的歷史上,勃列日涅夫是除史達林之外,執行時間最長的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在長達18年的時期,勃列日涅夫既把蘇聯推上了國力強盛的巔峰,逼迫美國人承認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又滿足於維持現狀而無意於通過改革來革除國內的深層弊端
  • 勃列日涅夫
    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任蘇共第一書記。在結束了赫魯雪夫的無序而帶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後,勃列日涅夫的政策總體趨向於保守和僵化,其領導期間腐化和裙帶風盛行。他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但是蘇聯國內的福利也有很大的發展。在他統治後期,由於超高的軍費開支和失敗的計劃經濟,蘇聯經濟已經停滯。
  • 勃列日涅夫為何被稱為「勳章之王」,一成就曾獲金氏世界紀錄!
    上世紀70年代,勃列日涅夫治下的蘇聯進入了全勝時期,在軍事上對美國形成了全面的壓制。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勃列日涅夫也自然受到了無數的讚美,獲得了無數的榮譽。每當獲得一項新的榮譽,勃列日涅夫也會獲得一個新的勳章,由於一生中獲得了太多的勳章,勃列日涅夫也有了一個雅號——勳章之王!
  • 勳章之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
    想想看吧,那時的電視和報紙上,勃列日涅夫哪天不都要露幾回面。因此,彼得羅相的表演像不像生活中的勃列日涅夫,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傳神出了觀眾想像中的勃列日涅夫的形象。在觀眾眼裡,當年的勃列日涅夫就該是這個樣子。 在說唱演員的口中和動作中,勃列日涅夫遭盡了埋汰。為什麼蘇聯的一國之君就該是這種不堪回首的樣子呢?
  • 此人是蘇聯四朝元老,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卻對他做了這種事!
    在蘇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四朝元老。早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前,他就活躍在高加索地區,被稱為「高加索三劍客」之一。早在列寧時代,他就成為蘇共中央委員。此後,他又平安度過了恐怖的史達林時代、風雲變幻的赫魯雪夫時代,直到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他還以70歲的高齡在蘇聯政壇貢獻餘熱。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下)
    勃列日涅夫思想守舊,缺乏經濟知識,要準確地說出一個經濟術語都會很困難。他的助手給他寫講話稿時,他對他們說:「寫簡單點,不要把我寫成理論家,不管怎麼樣,誰也不會相信這是我寫的,他們將會嘲笑我的。」他常常把複雜的、獨出心裁的段落勾掉(有時他甚至刪去經典作家的引語),並解釋說:有誰會相信我讀過馬克思著作呢!勃列日涅作報告的一貫風格是四平八穩,既無高潮,也無水平,無聊乏味,一本正經。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上)
    陸南泉在1964年10月14日的蘇共中央全會上,赫魯雪夫因「年邁和健康狀況惡化」而被解除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職務,同時,勃列日涅夫被選舉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就這樣,通過一場「宮廷政變」,赫魯雪夫的時代結束了。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時間之長僅次於執政30年之久的史達林。
  •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誰敢說不應該?  比較悲催的是,1978年,勃列日涅夫獲得了軍隊最高勳章「勝利勳章」,可是在他死後的1989年,蘇聯取消了他的這枚勳章資格。他獲得過次數最多的勳章是「列寧勳章」,8次。為了討好他,外國政府也給他送勳章,「東德英雄」、「古巴英雄」、「保加利亞英雄」、「捷克英雄」、「蒙古英雄」、「南斯拉夫之星」、「胡志明勳章」,而當時與蘇聯關係緊張的中國,沒給他勳章。
  • 勃列日涅夫幾乎是「國際主義」不離口的
    勃列日涅夫認為,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國際主義越來越成為檢驗各國共產黨是否忠誠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最可靠尺度。勃列日涅夫幾乎是「國際主義」不離口的。他要求東歐各國的「國際主義」是什麼呢?1966年11月15日,勃日涅夫在保加利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有一個稍微明白一些的解釋。
  • 安德羅波夫挽救蘇聯的改革三板斧
    有歷史學家指出,如果安德羅波夫的身體狀況好一些,或在位時間長一些,不僅中蘇關係會提前改善,而且蘇聯也許就不至於解體了——真的是這樣麼? 【喜愛文學的「克格勃主席」如何登上權力頂峰】史達林1922年當總書記時43歲,赫魯雪夫行使最高領導權時58歲,勃列日涅夫1964年從赫魯雪夫手裡「搶」過權力時也是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