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赫魯雪夫上臺,正式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剛上臺沒多久,赫魯雪夫就迫不及待地對史達林進行了全面的清算。史達林時代擴編的主席團和書記處也被大量裁減,25人被趕了出去。

這其中,就有已經成為中央委員的勃列日涅夫。被趕出中央的列日涅夫,在國防部擔任了副政委。雖然地位天差地別,但是勃列日涅夫並沒有氣餒,反而積極工作,極大的加強了和軍隊的聯繫,這也為他積累了雄厚的資本。

1956年,勃列日涅夫再次獲得了機會,他利用赫魯雪夫與除掉馬林科夫等人的機會,重回核心,成為了中央委員。隨後,勃列日涅夫又成為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
赫魯雪夫在全面否定史達林的同時,對於蘇聯,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赫魯雪夫的改革,包括改革農業僵化的問題,廢除幹部終身任期制等等,雖然出發點很好,但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極大反對。

同時,由於赫魯雪夫的改革並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相反,卻搞得國內國外一團糟,尤其是對外,「古巴飛彈危機」導致蘇聯顏面盡失,內憂外困之下,赫魯雪夫最高領導人的地位開始變得岌岌可危。

1964年,勃列日涅夫趁赫魯雪夫在黑海度假的時機,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他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的名義召開會議,剝奪了赫魯雪夫的權力,赫魯雪夫被「退休」。
雖然不甘心失敗的赫魯雪夫回到莫斯科,再次組織召開全國中央委員會議,但是,勃列日涅夫早有準備,幾乎所有的中央委員都全面否定了赫魯雪夫。赫魯雪夫徹底失勢,勃列日涅夫正式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國勢達到了巔峰。然而,奇怪的是,大家對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卻普遍並不高。因為,由於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的矛盾缺乏認識,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和魄力,蘇聯雖然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但是,蘇聯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埋下了滅亡的隱患。

而赫魯雪夫雖然也犯了許多錯誤,但是,他銳意改革,尤其是改革蘇聯僵化的體制和幹部終身制的試圖,表明了赫魯雪夫積極進取的思想。

因此,雖然赫魯雪夫統治蘇聯的時間並沒有勃列日涅夫時間長,在位期間國勢也不如勃列日涅夫時代鼎盛,但是,銳意進取的赫魯雪夫對蘇聯的貢獻,顯然要大於碌碌無為的勃列日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