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在笑話中和蘇聯一起沉淪

2020-12-06 騰訊網

[摘要]各種辛辣諷刺笑話紛紛出臺,流傳甚廣。

在克格勃第五局的嚴厲監製和壓迫之下,蘇聯成了一座壓抑心靈的大監獄,在克格勃監聽和思想控制下,誰也不敢表露心聲,誰也不敢得罪克格勃這個權力無限的機關,但也絕不會有人會喜歡它。就在克格勃在政治地位高升的同時,它已經在人民心目中墮落為最討厭的機關。

1964年10月13日,正在黑海度假的赫魯雪夫被緊急召喚回莫斯科參加主席團(即蘇共政治局)的經濟會議。等他抵達莫斯科的時候,前來迎接的只有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和一名警衛局長。謝米恰斯內明顯有點緊張,他向赫魯雪夫俯下身去,壓低嗓門告訴這位總書記:「大家都在克裡姆林宮等著你。」

等著這位總書記的是一場政變。由於受不了赫魯雪夫取消各種特權福利,觸動整個蘇聯官僚階層既得利益的「十大打擊」(蘇聯官僚給赫魯雪夫改革起的綽號),下屬聯手發動了此次政變。而接替赫魯雪夫的是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這個黨內公認的最沒有能力的人物。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任命只是臨時過渡,再過幾年,總書記這個職務就會由黨內那些強有力的人物,比如曾經的克格勃主席謝列平來接手。然而正如當初大家小看了史達林和赫魯雪夫一樣,這次大家也沒有估計到勃列日涅夫超強的官僚手腕——他不僅成功保住了自己的位置,擠走了所有可能挑戰的對手,還成為繼史達林之後在位時間最長的蘇聯領導人。從1964年到1982年,蘇聯進入漫長的勃列日涅夫時代。

1、社會停滯,笑話卻井噴的時代

史達林、赫魯雪夫和勃列日涅夫一起乘火車出門。開著開著,突然火車停了。

史達林把頭伸出車窗之外,怒吼道:「槍斃火車司機!」可是火車沒有動;赫魯雪夫也把頭伸出車窗之外,說:「給司機恢復名譽!」火車仍然沒有動;這時候,勃列日涅夫說:「同志們,不如我們拉上窗簾,坐在座位上自己搖動身體,做出列車還在前進的樣子!」

從外表來看,勃列日涅夫統治前期可謂是蘇聯的黃金時代,國力蒸蒸日上,不僅在核武器上和美國實現了恐怖的核威懾平衡,還在全球範圍內帶著自家小弟和北約集團展開了針鋒相對的地緣爭霸,成為讓所有其他國家都為之忌憚的超級大國。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初中期,是蘇聯歷史上人民生活最好、和美國差距最小的時期。1975年,在「新經濟體制」的刺激下、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峰值,排名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然而,這種好景只是在透支未來,勃列日涅夫享受的只是赫魯雪夫改革的紅利和國際原油價格暴漲帶來的好處。據統計,在1974年到1984年10年間,光石油出口就給蘇聯賺回了2700到3000億美元的外匯。但外匯入超也掩蓋不了蘇聯經濟走向深淵的本質。在「八五」之後,蘇聯連續3個五年計劃經濟增長率都急劇下降。糟糕的不只是經濟,整個蘇聯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停滯現象。情況就正如笑話所說,蘇聯這列火車已經在事實上停滯不前了,但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共領導層卻只看見原油外匯帶來的巨大收入,自欺欺人地認為形勢一片大好,甚至連頭都不願意探出車窗,只是裝出火車還在繼續前進的樣子。

在這種社會停滯、氣氛壓抑的大環境下,蘇聯民間的政治笑話卻突然發生井噴。各種辛辣諷刺笑話紛紛出臺,流傳甚廣。美國學者布魯斯·亞當斯曾在《俄國的微弱反抗》中收集了總共794則蘇聯政治笑話,其中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就有211則,佔了1/4強!此時的政治笑話不僅產量大,而且流傳速度奇快,在史達林時代,一則政治笑話傳遍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大概需要兩到三天,而在1970年,克格勃對蔓延在社會上的政治笑話做了一番調查,結論是「一則政治笑話只需要6到8個小時就可以傳遍一座如莫斯科市大小的城市」。

為什麼政治笑話突然在這個時候發生井噴?歸根到底是因為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共領導層出了問題。在長達18年的時間裡,蘇聯一步步走向了僵化和腐敗的深淵。長期存在的理論和現實不一致的情況,導致了大量民眾對政府的極度失望;此外,由於勃列日涅夫任人唯親,搞幹部任命終身制,給蘇聯社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弊病:老人政治、官僚階層集體腐化、思想僵化、特權階級、克格勃對意識形態的嚴厲控制等問題,都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這些廣為人民所詬病和痛恨的事情,也為這些政治笑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而另一方面,勃列日涅夫治下的整個蘇共高層種種匪夷所思的腐敗和墮落,又給廣大民眾展現了一副醜態百出的現實笑話。

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也好,克格勃也好,就是在這種荒誕的笑話中,一步步走向了泥潭。

2、老人政治和特權,笑話鍾愛的題材

新聞報導:「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和部長會議沉痛宣告: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同志在長期患重病之後沒有甦醒過來,但是目前仍在工作。」

蘇斯洛夫臨終前,政治局委員圍在他的床邊。他們在等著醫生宣布蘇斯洛夫死亡。沉默良久之後,醫生終於開口說:「沒有辦法啊,沒有人能頂得住。我們主要敵人就是老年化。」「不對」,勃列日涅夫說,「我們主要敵人是缺乏自律。大家看看,我們已經等了半個小時,但蘇斯洛夫居然還沒有來!」

1981年3月的蘇共二十六大選出了14 名政治局委員,其中只有兩人年紀在60 歲以下,70歲以上的竟有8人,佔一半以上。除此之外,政治局候補委員的平均年齡也達到了67歲,部長會議領導層的平均年齡也高達到了68. 1歲。就是這麼一幫行將就木的老頭子,牢牢把持住了蘇聯政壇。這些人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遠離現實世界,面對蘇聯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和危機,他們既沒有精力,更沒有任何動力去推動任何有意義的改革。對蘇聯政壇上這種死氣沉沉的「老人政治」,人民都看在眼裡,社會上開始大量流傳著諷刺勃列日涅夫老糊塗的笑話,然而更加可悲的是,現實比笑話還要可笑:晚年的勃列日涅夫在某次主持召開亞塞拜然黨代會時,由於秘書疏忽給錯了講稿,在眾目睽睽之下,他毫無察覺地拿著錯誤講稿念了整整兩頁。這時,驚慌失措的秘書才匆匆忙忙給他換了正確講稿,而勃列日涅夫只是嘟噥著:「同志們,這不是我的錯,讓我們從頭來過。」就又從頭念起。

老人政治的根源來自幹部任命終身制,而幹部任命終身制又來源於勃列日涅夫的上臺。他是在黨政官僚階層的支持下,通過「宮廷政變」將赫魯雪夫趕下去。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與各部門和地方領導幹部達成默契:各部門和地方幹部支持勃列日涅夫把持總書記的寶座,而他則從制度上保證他們的特權和終身制。而隨著時間演化,蘇聯逐漸形成了一個脫離普通群眾的「特權階級」,更可怕的是,這些人還建立一個專收這些子弟的教育制度,然後通過一套任命和提升職務的制度來使得自己特權得以繼承,形成了一種「特權繼承制」!對此,蘇聯人民辛辣地諷刺道:

一位老將軍和他的孫子正在散步。「爺爺,我長大之後能當上將軍嗎?」「當然能!」「那我能當上元帥嗎?」「那不能,元帥們也有他們自己的孫子啊。」

面對這些不滿和憤怒,蘇共高層並沒有意識到問題根源,而是出於維護自己既得利益的角度,大肆加強了對思想方面的限制和管控,妄圖用國家力量去壓制。而這個任務被交給了他們心目中無所不能的機關——克格勃,事實證明,即便是這種糟踐自己名聲的任務,克格勃也完成得很好,生生地讓自己從一個威震敵膽的機關,變成了人人厭惡的思想警察,被勃列日涅夫集團拖到了泥潭之中,成為政治笑話的主角。

3、臭名昭著的思想警察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廣大民眾中間形成了「廚房政治」,就是在公用廚房中和親密的朋友討論一些敏感話題,發洩對蘇共特權階層的不滿。每當大家談話告一段落的時候,就會抬頭望著廚房電燈:「那個,少校同志,您還在聽嗎?」

在莫斯科的地鐵上,突然有一個人問另外一個人:「同志,請問您在克格勃裡工作嗎?」「沒有。」「那您有親戚在克格勃工作嗎?」「沒有。」「那您有朋友在克格勃工作嗎?」「也沒有。」「那你趕緊給我把腳挪開,你踩著我了!」

1966年9月15日,蘇共政治局通過決議,對刑法第190條作了幾項增補:

以口頭形式散布詆毀蘇聯國家和社會制度的明顯謊言,以及書面形式創作同樣內容的作品,處以剝奪三年以下的自由,或勞動營改造一年,或處以100 盧布的罰款; ……對組織和參加破壞社會制度的集體行動者進行懲處。

到底什麼算是明顯謊言?什麼算是破壞社會制度的集體行動者?這件事情,本人說了不算;律師說了不算;甚至連法官說了也不算,蘇共中央把解釋權交給了自己最寶貝的機關——克格勃,讓他們隨心所欲解釋法律。1967年5月19日,安德羅波夫被任命為克格勃主席,在他的主持下,克格勃成立一個專門局來負責這方面的工作,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思想警察——第五局。

一開始,第五局只有六個處,第一處負責文化交流渠道;第二處負責針對國外,反和平演變;第三處負責大學生工作;第四處負責宗教界工作;第五處負責偵查「反蘇」作品和傳單;第六處負責理論研究。隨著克格勃對蘇聯社會生活幹涉的深入,這個局迅速擴大,到1982年已經擴充到15個處共2.5萬名工作人員,負責監視藝術、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宗教等所有人們能想到的和意識形態沾邊的領域。這個局的工作「卓有成效」,僅1967到1970年,就有2456人根據第五局提供的黑材料被追究刑事責任,其中以反蘇宣傳和鼓動罪被判刑的有281人。而這些人可能僅僅是因為收聽了國外電臺,然後在公開場合一不留神把聽到的內容當奇聞逸事給講了出來而已(庫布拉諾夫案,因定期收聽並轉述「以色列之聲」「美國之音」內容,被判刑兩年)。

但第五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僅僅能把人送到勞改營,為了對付所有「思想顛覆分子」,他們甚至會動用國家資源對目標的名譽進行破壞,甚至將他們誣衊為「精神病」,然後送到精神病院加以囚禁。直到此人籤署自白書,承認自己是在精神不正常的情況下發布了反蘇言論才有可能釋放——但這麼一來更坐實此人有精神病的嫌疑,第五局以後就更有理由把此人弄到精神病院去。這種比《二十二條軍規》還要荒謬的情景,就發生在現實中。活生生地將生活變成了笑話,而把人們原本以為的笑話變成了蘇聯現實!

到底有多少人被第五局誣衊迫害成精神病人?由於打著保護病人隱私的旗號,普通人並不清楚其規模和受害者姓名。但可以從克格勃的報告中見到一些端倪:1967年,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和總檢察長魯堅科聯名給蘇共政治局打報告,稱在全蘇各地都發生了「聞所未聞」的挑釁蘇維埃政權案件……這些案件是如此之多,以至於「精神病院不夠用了」,因此他們堅決要求中央「至少撥給他們(勞改營管理總局)5所精神病院!」這種瘋狂的政治精神病直到1988年才正式終止,而克格勃手中的精神病院已經多達16所,一次性被摘掉精神病帽子的就有80萬人之多!

除了將看不慣的人送到「精神病院」之外,對於一些名氣較大的人物,第五局則採取流放或者驅逐出境的措施,比如著名作家索忍尼辛,第五局在1974年2月13日直接將其押上飛機驅逐出境。而對於一些「小蝦米」,第五局則是進行威脅性的「預防警告」。光1967年到1970年3年之中,克格勃第五局的就對58298人進行了預防警告,平均約每天53人(全國範圍),而20世紀70年代後頻率更高,1971年到1974年同樣3年之中,第五局對63108人進行了預防警告。

在克格勃第五局的嚴厲監製和壓迫之下,蘇聯成了一座壓抑心靈的大監獄,正如笑話所講,在克格勃監聽和思想控制下,誰也不敢表露心聲,誰也不敢得罪克格勃這個權力無限的機關,但也絕不會有人會喜歡它。就在克格勃在政治地位高升的同時,它已經在人民心目中墮落為最討厭的機關了。

4、不允許正直克格勃的存在

在勃列日涅夫統治後期,由於蘇共高層的腐敗已經深入骨髓,大案奇案頻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整個蘇聯社會已經完全成了笑話的世界。1980年的魚子醬走私案就是如此,一名克格勃人員偶然買到了一批鯡魚罐頭,打開之後發現裡面裝的居然是價格昂貴的魚子醬。大吃一驚的偵查人員經過調查,結果揭發出一起嚴重的走私案:以漁業部副部長、漁業生產銷售管理局副局長為首的官員,夥同涉及蘇聯外貿部、食品工業部、太平洋艦隊、莫斯科、索契等地領導,將索契和阿斯特拉罕的魚子醬裝入貼有鯡魚標籤的罐頭走私到國外,然後牟取高額差價,猖獗的走私活動居然持續了長達十餘年之久,涉案人員高達300人之多。此案最後也只是以負責人調職而不了了之。

其實,魚子醬走私案只是冰山一角,此時的蘇聯已經從根子上爛掉,就連第五局也無法挽救了。況且就算是克格勃本身也好不到哪裡去,叛逃、走私、參與黑社會犯罪等各種醜聞頻出。而更可悲的是,如果在克格勃中還有堅持原則的人,那麼他自己反而沒有什麼好下場。

1981年12月,莫斯科的演藝圈接連發生兩起影響惡劣的重大刑事案件:12月11日,著名演員卓婭·費多洛娃在家中被害;12月30日,著名的馬戲團馴虎女郎伊琳娜·布格林莫娃家失竊,許多貴重的珠寶鑽石被竊。案件偵破很快,因為4天之後的1982年1月3日,海關在莫斯科截獲了一名叫作鮑裡斯·布裡亞採的人,在他身上發現了伊琳娜·布格林莫娃家被竊的珠寶。但隨著調查的深入,案件性質變得越來越嚴重,調查人員不僅在布裡亞採家搜出了許多來歷不明的珠寶,還發現他和卓婭·費多洛娃被害案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於是,案件被移交給克格勃第一副主席謝苗·庫茲米奇·茨維貢負責處理。這樁「珠寶走私案」真相迅速被查清,布裡亞採是勃列日涅夫女兒加琳娜的情夫,在他周圍有一個「克裡姆林宮子女」的圈子,他們瘋狂倒賣走私黃金、古董和鑽石。布格林莫娃和費多洛娃都是這個團夥中的一員,費多洛娃之所以被害,是因為她掌握了太多團夥犯罪證據而被滅口。

1982年1月11日,茨維貢已經完全了解了此案的來龍去脈,由於牽涉到勃列日涅夫的家人,他不得不趕往孔策沃別墅向身體狀況欠佳的勃列日涅夫做了匯報,要求懲辦牽涉其中的加琳娜。勃列日涅夫躺在沙發上聽完匯報,一邊指示「全部依法律審判」,一邊轉過身子面朝牆壁哭了。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982年1月18日,蘇共第二號人物蘇斯洛夫緊急從華沙趕了回來,和茨維貢進行了一番「艱難的談話」,談得具體內容雖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是與加琳娜和「珠寶走私案」有關。談完之後蘇斯洛夫血壓升高,直接住進的醫院。第二天,也就是1月19日,茨維貢突然蹊蹺地自殺了:沒有留下任何遺書、遺言,保險柜裡面的貴重物品沒有任何事先安排過的跡象;而且事前也沒有任何徵兆,就在當天出門前,他還在和妻子討論裝修別墅的問題,但是出門後不久,他就在一個柵欄旁「使用」警衛員的手槍自戕了。現場只有他和警衛員兩人,到底是自殺還是「被自殺」,就成了一樁死無對證的懸案。

堂堂的克格勃第一副主席,在觸犯到勃列日涅夫集團核心利益的時候,就不明不白地「自殺」了。昔日鐵面無私,為了國家利益而犧牲一切在所不惜的機構,此時也不得不成為特權集團的看門狗,甚至連稍微有點正義感的人也不允許存在!失去了人民的愛戴,成為權貴的工具,昔日戰功赫赫的克格勃,也不得不屈從在蘇共特權階級的意志下,悲哀地成為人民眼中令人厭惡的笑話對象了。

————————————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短史記」(微信id:tengxun_lishi),或在微信中搜索「短史記」,可以獲取更多靠譜的歷史資訊。

◎近期推送文章(進入公眾號首頁,點擊右上角,選擇「查看歷史消息」):

中國拍電視劇《抗美援朝》,朝鮮為什麼跳出來反對? | 一百年前,袁世凱如果沒有稱帝…… | 語文教材課文《南京大屠殺》,應該撤換下來 | 知青來了,農民有沒有很開心? | 魯迅死後,蔣介石有沒有送花圈? | 語文教科書第七次大換血疑似到來,前幾次的教訓不能忘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短史記」

相關焦點

  • 勃列日涅夫幾乎是「國際主義」不離口的
    勃列日涅夫認為,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國際主義越來越成為檢驗各國共產黨是否忠誠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最可靠尺度。勃列日涅夫幾乎是「國際主義」不離口的。他要求東歐各國的「國際主義」是什麼呢?1966年11月15日,勃日涅夫在保加利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有一個稍微明白一些的解釋。
  •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奪取赫魯雪夫政權的?誰對蘇聯的貢獻更大呢?
    史達林和赫魯雪夫這其中,就有已經成為中央委員的勃列日涅夫。被趕出中央的列日涅夫,在國防部擔任了副政委。隨後,勃列日涅夫又成為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赫魯雪夫在全面否定史達林的同時,對於蘇聯,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赫魯雪夫的改革,包括改革農業僵化的問題,廢除幹部終身任期制等等,雖然出發點很好,但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極大反對。
  • 勃列日涅夫為何會死在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寶座上?上去了就下不來了
    所以可以說,勃列日涅夫用18年一手毀了蘇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權貴奢靡成風,政治極度腐敗,大廈已成崩塌之勢,到了其後的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戈巴契夫,均無法挽救蘇聯根源亦在於此。俄國歷史學家梅德韋傑夫曾評價勃列日涅夫,說其缺乏才氣,各方面都很弱,但就因為勃列日涅夫這樣的「弱」反而成為了他的優點,這樣的評價其實是中肯的,也是準確的。當赫魯雪夫被逼下臺之後,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為爭奪蘇聯的最高領導人一度使得蘇聯的政治陷入僵局,蘇聯的國家領導層為避免這兩方的兩敗俱傷,就推選為勃列日涅夫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 史達林時期蘇聯軍事最強?其實不然,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曾超過美國
    那麼這七位領導人究竟誰執政時期,蘇聯最強呢,不少人認為是史達林執政時期,但是如果單論蘇聯的軍事實力最強時期,並不是史達林時期,而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在他的帶領下,蘇聯在軍事上曾超過美國。那麼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的軍事到底有多強,美國在此時的軍事實力又如何呢?
  • 1966年3月29日 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1966年3月29日 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2014-03-17 15:22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如何帶領蘇聯全球出擊?中蘇關係如何發展
    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被授予元帥軍銜。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蘇聯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繼任蘇共最高領導人。
  • 前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曾準備提出接班人
    穆薩埃良1960年開始在蘇聯塔斯社圖片新聞部工作。1967年,他成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私人攝影師。後來又為契爾年科和戈巴契夫等領導人拍攝過照片。    1978年,他的一幅勃列日涅夫和智利共產黨領導人路易斯·科爾巴蘭的作品獲國際「金眼睛」攝影獎。
  • 執政長達十八年,為什麼說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的「停滯時代」?
    在蘇聯74年的歷史上,勃列日涅夫是除史達林之外,執行時間最長的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在長達18年的時期,勃列日涅夫既把蘇聯推上了國力強盛的巔峰,逼迫美國人承認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又滿足於維持現狀而無意於通過改革來革除國內的深層弊端
  • 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他去世後,中國派誰參加他的葬禮?
    蘇聯歷史上,除了史達林任職時間最長外,僅次於史達林的就是勃列日涅夫。對於勃列日涅夫這個,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評價不一,但作為一個長時間執政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能力極差,他在任期間,蘇聯的發展是前期發展基礎上的飛躍。也正是勃列日涅夫沒能力,耽誤了蘇聯進一步發展,蘇聯出現由盛到衰的倒退,對蘇聯影響很大,也間接影響了俄羅斯。
  • 今天俄羅斯人,為什麼對勃列日涅夫高度評價?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勃列日涅夫為蘇聯做了什麼,得到今天俄羅斯人高度評價的歷史往事。俄羅斯一位人士,對勃列日涅夫為蘇聯做了什麼,得到今天俄羅斯人高度評價,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蘇聯歷史上,較重要的國家首腦之一是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即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讓我們嘗試弄清楚,為什麼今天許多俄羅斯人,對他高度評價。
  • 勃列日涅夫為何會受到赫魯雪夫重用?因為這兩件事他辦的很漂亮!
    勃列日涅夫是蘇聯歷史上非常另類的一位領導人,此人有著數不清的搞笑奇葩故事,因此,勃列日涅夫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有些荒誕的。不僅如此,勃列日涅夫可能還是蘇聯歷史上所有最高領導人中理論水平最低的一位。衛國戰爭期間,勃列日涅夫表現出色,成為解放東歐的英雄之一。戰後,勃列日涅夫先後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摩爾達維亞共和國擔任蘇共第一書記。在摩爾達維亞共和國期間,勃列日涅夫成功將這個人口只有11萬的最小加盟國改造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他以嚴厲的手段,在這個小國中推行集體化和公有制,使摩爾達維亞在蘇聯大家庭中後來居上。
  • 勃列日涅夫為何被稱為「勳章之王」,一成就曾獲金氏世界紀錄!
    上世紀70年代,勃列日涅夫治下的蘇聯進入了全勝時期,在軍事上對美國形成了全面的壓制。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勃列日涅夫也自然受到了無數的讚美,獲得了無數的榮譽。每當獲得一項新的榮譽,勃列日涅夫也會獲得一個新的勳章,由於一生中獲得了太多的勳章,勃列日涅夫也有了一個雅號——勳章之王!
  •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以勃列日涅夫為例,1964年,勃列日涅夫剛上臺,美國《時代》雜誌就把這位濃眉虎目、器宇軒昂的蘇聯領導人放在了封面上,他背後是象徵蘇聯意識形態的鐮刀、麥穗,還有布滿了不知是白雲還是烏雲的天空。而自從1976年病重之後,勃列日涅夫出現在《時代》上的形象就與之前的英俊、剛烈、與美國叫板不同,變成了一個垂垂老者。
  • 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
    最近讀了幾本勃列日涅夫的傳記,尤其是郭春生先生所著的《勃列日涅夫18年》,深覺為蘇聯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滅亡的罪魁禍首。他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取了赫魯雪夫的權力,但並沒有把改革推進到一個新時期,而是力圖再造史達林模式,重現史達林的個人集權。這就加劇了蘇聯社會固有的矛盾。當蘇聯人民無法忍受這種制度時,墓也就挖好了,何時下葬只是時間問題,誰來埋葬也不過是歷史的偶然。
  • 勳章之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
    想想看吧,那時的電視和報紙上,勃列日涅夫哪天不都要露幾回面。因此,彼得羅相的表演像不像生活中的勃列日涅夫,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傳神出了觀眾想像中的勃列日涅夫的形象。在觀眾眼裡,當年的勃列日涅夫就該是這個樣子。 在說唱演員的口中和動作中,勃列日涅夫遭盡了埋汰。為什麼蘇聯的一國之君就該是這種不堪回首的樣子呢?
  • 解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原因是什麼?這些你知道嗎
    那麼是什麼阻礙了蘇聯的發展,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停滯又是如何形成的,在經過60年代到70中期的石油危機中,蘇聯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是依靠賣能源。而國家實際上沒有大的發展,國土面積世界第一,有歐洲糧倉之稱蘇聯居然連糧食都無法自給,不僅如此,蘇聯整個在70年代中後期。在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停滯現象。
  • 俄羅斯的腐敗,起源於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葉爾欽和七大金融寡頭
    我是夸父君,一起看世界百態,品悟其中真味!俄羅斯的腐敗問題,由來已久。最近一段時間的腐敗淵源,就要從勃列日涅夫時期說起。勃列日涅夫是繼赫魯雪夫之後的蘇聯領袖,他在位前期還是有所作為。但到了執政後期,勃列日涅夫完全變成了腐敗、無能的代名詞。首先,作為國家領袖,勃列日涅夫自己竟然帶頭貪腐,上行下效,最終整個蘇聯全面陷入貪腐。
  • 勃列日涅夫
    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雪夫的政變,任蘇共第一書記。在結束了赫魯雪夫的無序而帶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後,勃列日涅夫的政策總體趨向於保守和僵化,其領導期間腐化和裙帶風盛行。他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但是蘇聯國內的福利也有很大的發展。在他統治後期,由於超高的軍費開支和失敗的計劃經濟,蘇聯經濟已經停滯。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上)
    第一階段:調整與探索改革在第一階段,勃列日涅夫主要做了三件事:調整赫魯雪夫時期的政策;積極營造與鞏固權力;探索改革與全面推行新經濟體制。赫魯雪夫下臺時,蘇聯社會經濟已經處於混亂狀態。勃列日涅夫上臺後,首要實行的政策就是,在不使蘇聯社會發生大的波動、人心穩定的前提下,儘快地對赫魯雪夫時期的一些具體政策進行調整和糾偏。
  • 停滯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時期(下)
    陸南泉/文勃列日涅夫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停滯不前,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勃列日涅夫在1967年11月第一次宣布:蘇聯已經建成發達社會主義。(《勃列日涅夫言論》第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0頁)接著,他又把發達社會主義與逐漸發展為共產主義社會關係聯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