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經濟學測量引發的爭議

2021-01-14 觀察者網

【文/陳平】

我在清華講演的時候,講了一個個人的觀察和經歷。當時我給出兩個數據,沒想到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我說在中國每個月2000元人民幣的收入,雖然換算成美元不到1000美元,但是卻遠比生活在美國,比如說在洛杉磯每月收入3000美元,生活要幸福得多,或者說更有穩定性。

在詳細解釋這段話前,我先為大家介紹一點背景資料。

世界銀行曾經出過一份報告,叫《2030年的中國》。這份報告當時是由世界銀行和中國國務院發展中心合作,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國務院底下諸多部門的業務官員,所以報告一出來,對中國經濟決策產生了相當重大的影響。

世界銀行官網截圖

裡面說中國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努力向高收入社會前進。這高收入社會怎麼實現呢,就是要模仿美國和西歐的一整套社會制度,包括私有化、福利社會、怎麼從低消費過渡到高消費等等,當然還特別強調城市化。

報告裡面就提出一個理論,叫「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提法固然有計量經濟學的數據支撐——拿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做線性回歸,把人均GDP或者人均國民收入和其他指標對比,就出來一個看似從低收入向高收入發展的趨勢,於是就把這個當成普世規律。而其實,它是沒有堅實理論依據的。

金融危機以後,如果再考慮這一次的新冠疫情,我觀察到的情況正好相反。西方高收入國家正面臨非常嚴重的困境,西方發達國家面臨的社會危機要遠比世界銀行所謂的中等收入國家嚴重。所以我提出了一個相反猜測,叫「高收入的困境」。

那麼,中國政府在決策的時候,在討論未來發展方向時,到底應該模仿效法西方的所謂高收入、高消費社會,還是要發展我們中國有幾千年傳統的小康社會——並不需要收入特別高,當然我們要擺脫貧困。在我看來,小康社會反而是更可持續,更有競爭力的。

我們討論的是這麼一個大問題。

回到那兩個引發爭議的數據。

大家都知道匯率是浮動的,目前一美元可以兌換近7元人民幣,所以不少人開始質疑,2000人民幣大概300美元都換不到,哪裡來的1000美元呢?這陳平博士豈不是連基本算術都不會?看起來很荒唐。

首先轉告我這個爭議的,是我在德克薩斯大學的老同學周新良。他當年在化學系成績突出,博士期間就出了若干論文,工作後更是一邊從事實務一邊關心時事。因為他是個做學問很認真的人,所以如果他也對我的言論不理解,甚至覺得荒唐,那一定存在兩個可能:

第一,我犯了大錯;第二,我原則上沒錯,但省下了解釋的功夫。

當然,不論哪種可能,也都是我的責任。既然又提起,今天我就來聊聊清華演講時候來不及和大家解釋的問題,跟大家討論一下經濟學的測量引發的爭議。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不說明白,西方國家就不知道怎麼看待中國崛起,中國也不知道如何評估自己的實力。

大家要知道,現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還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計算中國的 GDP,用的不是官方匯率,而是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就是中國的實際購買力,應該是官方匯率的兩倍左右,如果是2000元人民幣,按官方匯率只有300美元,但購買力可能是600-700美元。所以我粗估了一下數量級,說不到1000美元,大概也是對的。

IMF、世界銀行及CIA統計的各國GDP(PPP)(圖/維基百科)

現在看經濟規模的總量,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美國第二;但如果按官方匯率來算,美國第一,中國第二。所以現在美國炒作「中國威脅論」,講的就是經濟總量;炒作印太戰略,要拉印度來制衡中國,講的也是印度經濟的總量。

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國和印度都強調自己是發展中國家,對美國構不成威脅,理由就是人均 GDP。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一除人口,那美國的人均GDP就差不多是中國的4倍。所以中國很多人對中國道路沒有信心,崇拜美國,有很大的依據就是人均GDP,甚至講人均可支配收入。

最近有一個說法也引起很大的爭論,就是說中國還有6億人每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左右。1000元人民幣要換算成美元,連200美元都不到,照美國來說絕對是非常貧困的標準。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些標準實際上是什麼?

是假設所有的經濟都是市場化。然而對中國和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其實市場化的經濟比例並不是很大。如果你是農民,有自留地,裡面種蔬菜,養雞下蛋,你是可以自給自足的。你自己蓋的房子,也是不需要交租的,政府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對農民的住房收什麼房產稅。這些都是構成基本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並不需要花多少錢。

我的學生裡面有好幾個來自農村,我就問他們父母在家生活到底需要花多少錢?他們說一個月500塊錢就足夠。你馬上就會明白,如果單講收入,其實是忽略掉了很大一部分——尤其是農民自給自足經濟裡面的——隱形收入。如果不算進去,就表面的情況看起來,中國農村和小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況要比大城市差很多。

中國農村、小城市和大城市的生活水平,如果用收入錢數比較,似乎大城市最好;實際上,如果用生活質量比較,中國和美國一樣,城市越大,居住地區越富,普通人的生活越是艱難,因為生活成本都被主導當地經濟的富人抬高了。

這就是為什麼亞當斯密不得不承認,財富是權勢。市場經濟的主體,不是等價交換,因此才會科技越進步,貧富差距越大,大城市就業越難,生活成本越高。

只講名義收入,不講實際生活成本,是西方經濟學和西方媒體矮化中國社會的主要武器;但是強調「中國威脅」時又誇大中國對西方的競爭力。

大家想一個基本問題。你創建一個企業,組建一支軍隊,是要招聘富家子弟,還是窮人子弟?美國投行的回答很清楚:要的人,必須Smart(聰明)、Hungry(有飢餓感)。這樣你們就不難明白,究竟是中國中等收入的老百姓有競爭力和發展前途,還是高收入國家的老百姓能應對危機的挑戰?

中國人的智慧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道理,換算成經濟學的案例,比如2000元人民幣和3000美元,你如何做選擇?你要往富人區擠進去,當然希望手上的錢多多益善。如果你的人生目標是以弱勝強,你不難選擇去農村苦練硬功,下一步去包圍城市,進佔城市。天下沒有什麼唯一優化的選擇,各人志向不同,將來前途各異。

所以觀察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競爭優勢,單單靠「數錢」來比較,是絕對不可靠的。

現在美國的美聯儲、歐洲的央行、世界各國,危機一來都在印鈔票;但是印鈔票後面又沒有黃金、白銀或糧食等實物來做依據。所以現在各國印鈔票,其實是印白條。美國如果宣布它的白條是量化寬鬆的話,你們就會明白,我們手上辛辛苦苦出口的外匯,手上攢了一大堆美元,最後都要像國民黨當年發的金元券、法幣一樣,變成一堆廢紙了。

所以以為拿錢就能衡量經濟,衡量你的幸福度,或者你生活的穩定保障程度,實際上非常危險。

大家要了解一個基本常識,就是所有的統計數據都是假設這個社會是處於一個平衡態,然後才有可能計算統計平均。

世界銀行也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好,算出來中國統計平均上的購買力平價,我告訴大家,數據也是靠不住的。因為中國太大,人口規模比世界發達國家的總和還多,國家內部相當於包攬了第三世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經濟發展高度不平衡。

所以回到今天的問題,在中國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或者鄉村,20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差異又是非常大的。20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我估算約1000美元沒有錯,如果我從上海農民新村搬到中小城市,購買力平價還會高於1000美元。

關於這次的爭論,有的網友說我是無恥胡說。

其實很多科學問題看起來是荒唐的理論,比如太陽是不是從東方出來的,那還用說?但天文學家發現,不是太陽從東邊出來,而是地球繞著太陽轉。最先開始講這個道理的哥白尼,書不讓出版,臨死時才敢發表,後面擁護哥白尼的物理學家伽利略要被監禁,布魯諾被燒死,都是因為科學的真理看起來違背常識,就受到社會輿論的討伐。

如果對一個看起來好像沒有常識的問題,不去研究它為什麼會犯錯誤,錯誤犯在什麼地方,而是上來就破口大罵,那我就說實在可惜。面臨同樣困惑的問題,好學者提問,就可能抓住發現的機遇;罵人者自賤,因為浪費了時間和才能。

武林論劍,比的是智慧。有理不在聲高。所以我們中國很多日常的爭論問題,如果是要打口水戰,打意識形態戰,打道德戰,不如把它們變成一個科學研究的新方向。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陳平:諾貝爾經濟學獎終於走近當代問題
    羅默的技巧是找到一個經濟學家沒有爭議的規模報酬遞增的經濟學變量:技術知識的積累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羅默後來的工作,進一步用教育年限和技術培訓水平,來解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可惜哈佛經濟學博士、川普貿易策略的高參納瓦羅,和主流經濟學家一樣,缺乏經濟學理論的基礎知識,即中國崛起挑戰美國的經濟學機制,不是因為什麼意識形態或盜竊智慧財產權,而是規模經濟。因為羅默所提的人力資本和知識經濟是一個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和知識積累,後起國家不可能用派遣留學生和盜版的辦法打敗研發的先進國家,否則就無法理解工業革命引發的現代化和手工作坊時代的技術差距了。
  • 陳平:新古典經濟學在中國轉型實驗中的局限
    陳平教授還特意賜稿本文於觀察者網,進一步回應科爾奈的觀點。本文為陳平教授2006年發表的批評新古典經濟學的文章,其中專門批評了科爾奈的「軟約束」理論,並希冀年輕一代經濟學家學會用歷史實踐和國際比較來檢驗互相衝突的經濟學理論,而非用邏輯或信仰來決定經濟學理論的是非。】
  • 陳平:如何看待當代經濟學
    【內容摘要】2013年8月,陳平教授接受了《世界經濟協會通訊》的採訪,針對從何種視角看待當代經濟學、宏觀經濟中有哪些重要內容、如何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如何看待覆雜性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的關係、對不斷變化的中國經濟的觀測研究有哪些啟示,以及未來經濟學多元化的發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等問題,進行了細緻的回答。
  • 陳平:我是如何從物理學轉向經濟學研究
    【文/陳平】 我生於抗日戰爭後期,親歷重慶解放、「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深感歷史潮流的非平衡發展趨勢。探討中國的復興之路,是我求學和探索過程中始終關注的問題。方法論的原因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由於時代的局限,不理解物理系統的基本分類,他們企圖用封閉系統的靜態數學工具來分析開放系統的動態演化,得到許多似是而非的結果。 經濟是高度不平衡的耗散系統,有顯著的生命節律和代謝周期。計量經濟學用噪聲驅動和布朗運動來刻畫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就不可能理解持續的經濟波動和金融危機。目前對讀者來說陌生的經濟複雜性,將成為後危機時代經濟學的常識。
  • 中國道路爭議與新古典經濟學迷思(二)
    問題出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忽視了工業化經濟下的「迂迴生產」和「產品周期」 (Hayek, 1967, 陳平 2006)。不同產品有不同的生產周期。蔬菜和肉類的生產周期只有幾個月,電站的投資周期是幾年。大學和醫院的建設成長要幾十年時間,還未必能躍居世界前列。 由於產業結構大不相同,改革過程中實際形成的價格動態大相逕庭。
  • 陳平:我在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日子
    【按】觀察者網2013年11月推出的「真理標準再討論」意外揭開了過去的歲月,茅于軾、陳平、孫滌等都曾在赫赫有名的中國留美經濟學會共事。留美經濟學會同改革開放息息相關,建立目的就是要促進中國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學會網羅了包括林毅夫、史正富等當時在美留學、日後成為中國本土經濟學界標杆的人物。
  • 中國道路爭議與新古典經濟學迷思(三)
    我在訪問日本、韓國、巴西等國時,當地的經濟學家告訴我,華盛頓共識的提出並非出於發展經濟學的規律,而是基於美國資本控制全球的利益(Williamson 1990, Stiglitz 2004, 陳平 2005, 2006)。美國在拉美推行金融自由化以後,導致拉美的的匯率大幅波動,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不得不重新依賴美國資本來穩定宏觀經濟。日本和韓國在金融自由化以前,成功抵制民族企業被美國資本控制。
  • 陳平教授是個神奇的人嗎?
    陳平是不是個神奇的人?從其早年經歷看,1968年考上中科大,服務於第一屆科學大會,曾是中科院理論物理學家嚴濟慈研究生,80年代留學德克薩斯大學,成物理學家普裡高津研究生。後轉向研究經濟學,創立所謂代謝增長理論體系。應該說早年是努力的,輝煌的。印象中他與《走向未來》叢書有交集,沒去查,不確定。 他什麼時候回的國,緣何成了網紅教授,不清楚。
  • 陳平:勞動分工和憲政問題——和楊小凱關於方法論的對話
    本文為陳平教授為2013年7月7日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紀念楊小凱研討會而作,賜稿觀察者網全文首發。楊小凱,原名楊曦光,華人經濟學家,最突出的貢獻是提出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方法和理論。曾經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由於其在經濟學上的巨大成就,楊小凱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2004年在澳大利亞去世,享年56歲。】
  • 中國崛起不僅超越了西方經濟學,也突破了馬克思經濟學
    【文/ 陳平】中國道路的實踐遠遠超越了西方經濟學理解的範圍,也突破了馬克思經濟學的局限。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如市場、財富、知識、制度、效率等基本概念必須全面革新,才能理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整合現有各派經濟學的知識,構建新的經濟學範式,才能把握當代西方衰落、中國崛起的歷史趨勢,並探討當代中國和世界面臨的經濟挑戰。
  • 盤點《來自星星的你》引發7個經濟學效應
    一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引發了全民追劇的熱潮。而這股熱潮在經濟層面也的確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帶你來看,一部《星星》引發的7個經濟學效應:  1、「炸雞與啤酒」挽救家禽業?
  • 經濟學術思辯:是否需要一個中國經濟學
    林毅夫、海聞、白重恩、張維迎、李稻葵、楊瑞龍、陳雨露……這些中國經濟學界和經濟學教育界最有影響力的學者難得地聚在一起,參加「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論壇,連午飯都只是在會議室的桌上匆匆吃罷。  10年前,《經濟科學譯叢》為國內經濟學教育引入了大量西方經濟學的經典教材;而現在,經濟學者們卻開始專注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本土化問題。
  • 陳平當上丞相的故事你們知道多少?一起來了解陳平這個人吧!
    陳平是陽武縣戶牖鄉人。他非常喜歡讀書。陳平和哥哥陳伯住在一起。陳伯很愛護弟弟,平常都是他在家裡種地,讓陳平到外面求學。陳平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的人好奇地問陳平:「你家裡那麼窮,沒有什麼好的食物,你怎麼還能長得這麼魁橋呢?當時陳平的嫂子也在旁邊,她對陳平不從事勞動很不滿意,於是對人說:「也只不過吃一些米糖罷了,我有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
  • 陳平:七十回首清苦科研路
    【觀察者按】馬年新春,正逢陳平教授七十大壽,復旦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和春秋研究院特意舉辦研討會為陳教授慶生。在三個多小時的交流中,陳平教授回顧往昔,深情談起那些曾經在自己科研和成長道路上給予無私幫助的老師,也讓我們了解到科學界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陳教授提到自己二十多年清苦的科研之路,正是師長和夫人的支持讓自己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 【最美科技人】陳平:中醫抗疫 仁心仁術
    出徵隊中,就有陳平的身影。1月24日,除夕,陳平接到了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和醫院選派中醫專家支援湖北的通知。沒有一絲猶豫,陳平寫下請戰書,主動要求支援湖北。等待出戰的日子總是特別漫長。「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去湖北,派不派我去?」面對一天天嚴重的疫情,陳平內心焦急萬分。2月11日,陳平終於接到醫院領導的電話,通知他帶領醫院醫護人員加入廣西赴湖北(十堰)抗疫醫療隊,第二天奔赴前線。
  • 價值與爭議:獨家解讀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減貧研究為何重要
    今年經濟學獎的獲獎者的一個特別之處是,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平均年齡67歲的背景下,三位獲獎者都很年輕,正值研究產出旺盛的年齡,班納吉58歲,克雷默55歲,迪弗洛47歲,迪弗洛也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同時,班納吉與迪弗洛這樣夫妻檔共同獲獎,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歷史上也是首次。
  • 陳平:中國歷史定位 是追求高收入,還是佔領制高點?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陳平教授,最近去土耳其、新加坡、中國湖南、武漢一番遊歷之後,又有新發現。7月中旬他在中信大講堂中國道路系列講座第13期的發表演講,內容橫跨物理學、經濟學、全球歷史及世界政經格局,縱橫捭闔,再次豐富了他破解西方中心論,以及對中國在全球歷史地位等宏大問題的思考。
  • 「行為經濟學之父」、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獎
    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大戲」中,理察·塞勒,被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塞勒被問及:你會怎麼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72歲的老爺子繼續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 草娥退出AOA竟為這 引發巨大爭議
    草娥退出AOA竟為這 引發巨大爭議時間:2017-07-01 22:16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草娥退出AOA竟為這 引發巨大爭議 今日(30日),有韓國媒體報導稱,草娥在與所屬經紀公司商議之後,最終決定退出AOA,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全稱為「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儘管成功整合進了諾貝爾獎的評選體系裡,但諾貝爾經濟學獎爭議倍出。包括弗裡德裡希·哈耶克(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四名獲獎人,皆曾經呼籲廢除此獎。哈耶克領獎時表示,倘若當年徵詢他的意見,肯定不建議設獎。199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機構呼籲瑞典皇家科學院廢除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