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經濟學人:「孩隨母姓」越來越普遍,是什麼原因?

2021-01-08 趣讀經濟學人

1

AS CHINA EMERGED from lockdown, a woman wrote a post on Weibo, a microblog, that has echoed through the long, hot summer. She was divorcing her husband, she said, because he would not allow her to change the surname of her child to her own. Details of the case were scant, but that did not stop it lighting up the internet, shining a new spotlight on the question of how far Chinese women have come. Phoenix Weekly, a magazine, launched an online poll that drew 47,000 respondents. Almost two-thirds said that a surname could come from either parent.

隨著中國走出疫情陰霾,生活恢復正常,一名女子在微博上寫的一條帖子,在這個炎炎夏日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她表示,由於她丈夫不同意將孩子的姓改成她的姓,所以她正跟丈夫辦理離婚手續。雖然有關此事的細節並不多,但無礙於其在網絡上引起轟動,人們紛紛在想,中國女性的思想究竟已經進步了多少。根據《鳳凰周刊》一份約4.7萬人參與的網絡民調,約有3分之2的受訪者表示孩子的姓隨父母雙方均可以接受。

2

As in most traditional societies, Chinese parents have long preferred sons, and the usual practice of handing down the father’s surname remains a powerful symbol of that (though women have always retained their surname at marriage). But with social mores changing rapidly, more parents have started to give babies the mother’s surname, especially in wealthy urban areas. A paper last month in the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found that Chinese children with young, educated mothers from areas with normal sex ratios at birth were more likely than average to be given her surname, and such offspring were healthier and better educated than average. Almost one in ten newborns in Shanghai were given their mother’s name in 2018.

與大部分傳統社會一樣,中國父母長期以來更喜歡兒子,傳宗接代的慣例仍然是這一觀念的有力象徵,(雖然女性總是能夠在婚姻中保留自己的姓氏)。但隨著社會習俗的迅速改變,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給孩子隨母親的姓,尤其是在富裕的城市地區。上個月發表在《人口經濟學雜誌》(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上的一篇論文發現,在中國,如果母親來自出生性別比例正常的地區,且她們年紀較輕、受過良好教育,那麼她們的子女獲得姓氏的可能性比平均水平更高。而這樣的後代也比普通人更健康,受教育程度更高。2018年,上海每十個新生兒裡就有一個是隨母親的姓氏。

3

Some young couples have compromised and use both surnames in combination, somewhat like Westerners creating double-barrelled surnames (though only one of those names can be legally recognised in China). According to a survey in 2019, the surnames of more than 1.1m Chinese people now form such a combination, a ten-fold increase on 1990.

一些年輕夫婦則採取雙方都更能接受的方法,同時使用兩個姓氏,有點像西方人創造的雙管姓氏(儘管這些姓氏中只有一個為法律所承認)。根據2019年的一項調查,現在有超過110萬中國人有這樣的組合姓氏,比1990年增長了10倍。

4

Government support for matronymics has been around since the mid-1990s. Giving the mother’s surname to offspring was encouraged within the one-child policy (which was relaxed in 2016), to persuade people to be content with an only daughter. To win them over, officials dug up Chinese texts about ancient matrilineal societies.

政府對母系姓氏的支持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獨生子女政策中(2016年放寬),為了安慰生女兒的家長,政府鼓勵他們給女兒取母親的姓氏。為了進一步說服他們,官員們還深挖了古代母系社會的中國文獻。

5

Some wonder, however, whether all of this is more to do with genealogy than with feminism. Qi Xiaoying of the 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 says that grandfathers are urging their daughters to give their surname to one of their grandchildren now that families can have more than one, because it assure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grandparents』 line. Ms Qi calls this 「veiled patriarchy」. In-laws now fight over whose name will go to the son. She says matronymics are more popular in Chinese cities not because of an assertion of women’s rights, but because a generation of maternal grandparents has more wealth to hand down, especially if they are richer than their son-in-law’s parents.

然而,有人就在想,這一切是否與家族血統更有關聯,而非女權主義。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的齊曉英(音譯)說,現在一個家庭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孫輩,所以祖父們都勸他們的女兒把自己的姓氏留給其中一個孫輩,因為這樣可以確保祖輩的血統延續。齊將這種做法成為「含蓄的父權制」。親家們現在都在爭論兒子的姓氏該用誰的。齊表示,母系姓氏這種做法變得越來越普及,並非是女權思想崛起,只是因為外祖父母一代有更多的財富可以傳給下一代,如果他們比女婿的父母更富有的話尤其如此。

6

At least the trend shows that a patronymic is not a foregone conclusion, says Ms Qi. A survey in 2017 in the south-eastern city of Xiamen found that 23% of second children in two-child families were given their mother’s surname. A couple in the city of Nanjing, surnamed An and Hui, called their children An Zihui and Hui Zi』an, both meaning 「the offspring of An and Hui」. 「Genealogy and feminism had nothing to do with it,」 says Ms Hui. 「It was just a way to show our love.」

齊女士表示,這種趨勢起碼錶明,孩隨父姓這種傳統並非一成不變的必然。2017年,一項在中國東南部城市廈門的調查發現,二胎家庭中每100個二胎就有23個隨母親姓。南京一對姓安和慧的夫婦,給他們的孩子取名為「安子慧」和「慧子安」,均寓意「安和慧的後代」。慧女士表示:「家族血統和女權主義都與此無關,這只是一種表達我們愛的方式。」

覺得還不錯的話,記得關注公眾號:趣讀經濟學人

每日有精彩文章幫你學英語,了解世界

相關焦點

  • 經濟學人 | 為什麼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少了?
    經濟學人 | 為什麼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少了?精彩回顧:經濟學人 | 高考是擋在窮人面前的一堵牆嗎?
  • 復旦大學教授倡議"子隨父姓,女隨母姓"
    東方網10月22日消息:「有寶寶隨母姓嗎?」「想讓寶寶隨我姓,公公婆婆會怎麼看?」近幾年來,網絡上頻頻發起關於孩子姓氏的討論。據了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高峰期,雙方都是獨苗苗,下一代到底跟誰姓引發了爭論。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
  • 復旦大學一教授倡議"子隨父姓,女隨母姓"引爭議
    「有寶寶隨母姓嗎?」「想讓寶寶隨我姓,公公婆婆會怎麼看?」近幾年來,網絡上頻頻發起關於孩子姓氏的討論。據了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高峰期,雙方都是獨苗苗,下一代到底跟誰姓引發了爭論。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日前著名遺傳學家、復旦大學教授盧大儒從遺傳學的角度,提出一種兼顧男女雙方姓氏傳遞的建議。
  • 假如兒子隨母姓,那族譜怎麼記錄,有什麼講究?
    另外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本堂本族的人一定是同姓,假如是隨了母姓那麼是不能記錄在男性族譜世系中的。而如果隨母姓的孩子一般他父親是入贅的,也就是俗稱的倒插門。他們本人一般也有改姓女方的姓氏,他的子嗣則可以加入母親世系的族譜中。譬如張三入贅李家,他的兒子李四不能計入張姓族譜,只能記載進李家族譜。
  • 安徽某縣隨母姓獎勵1千元 你家孩子隨誰姓?
    不過,如果僅僅想靠「隨母姓」來提升女性地位,不見得會取得明顯效果。 在安徽長豐縣,新生兒若隨母親姓的家庭,可獲得1000元獎勵,「獎勵是為淡化姓氏觀念」,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二胎「隨母姓」,這四點原因,一看就明白
    想必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後,都是隨爸爸姓的,這是傳統,也是一個家族的傳承,也是一個像香火的延續,但是到了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生二胎後,都是隨媽媽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一家三口共用一個名字,不用糾結隨父姓還是母姓,一舉兩得
    然而,很多獨立女性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隨母姓,最近還颳起了冠姓權之爭,此時如果父母的姓氏一樣就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前段時間一位網友曬出的一家三口的名字,引來了很多網友的圍觀與羨慕。這位網友和妻子是青梅竹馬的同學,巧的是這兩個人的名字一模一樣,都叫做「張萌」。
  • 二孩滿月隨份子 一個月隨3個份子錢包「撐不住」
    二孩滿月隨份子 一個月隨3個份子錢包「撐不住」有人一個月隨了3個二孩份子民俗專家:應對儀式進行創新移風易俗「結婚、孩子滿月,大家隨份子也就算了,二孩滿月還要辦,還要隨份子!
  • 經濟學人發行首個雙語APP 進駐中國市場
    經濟學人集團5月28日在上海宣布,全新雙語版App《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在中國市場正式上線,就商業、金融及科技領域的全球趨勢提供深度分析。經濟學人集團亞太區出版人兼董事總經理蒂姆·皮尼加說,在《經濟學人》計劃推出的一系列以本土語言發布的內容中,這款中英雙語App是開路先鋒,將經濟學人集團的產品覆蓋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崛起的新一批全球商業領袖。這是《經濟學人》周刊創刊171年以來首次以雙語發布其內容。
  • 夫妻都是獨生子,雙胞胎兒子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婆家爽快答應
    我們都知道孩子生出來應該是跟父親的姓的,子隨父姓,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自古以來大家都是這麼辦的,然而就是有這麼一家,違背老祖宗的規矩,但他們的做法卻得到了廣大網友的點讚和支持。結果小李生了兩個兒子,真的就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了。孩子姓什麼真的有那麼重要?是的!對於傳統的中國人來說,孩子隨父親姓,那是理所應當的,這種觀念可能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傳宗接代,香火不能斷的觀念就這麼幾千年的傳承下來了。
  • 堯舜叫什麼名字?原來上古時期要隨母姓,說好的父權社會呢?
    喜歡的朋友,關注一下吧,小編會定期給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玩的諮詢,謝謝啦堯舜叫什麼名字?原來上古時期要隨母姓,說好的父權社會呢?他父親是帝嚳高辛氏,很顯然他不隨父親姓。唐在古代有坦蕩的意思,也可以指皇帝說的話。聯繫類似於唐山之類地名,唐還可以表示封地,唐堯可以是形容堯帝坦蕩,也可以是說他曾經駐紮在「唐」地。因為幼時堯帝隨母親慶都被養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姓伊,他就跟著姓伊,放勳是號。可見,堯帝姓氏來自於娘家,封號則是形容他品性或者人生經歷。
  • 經濟學人精讀:高考延期!趁著年輕,好好追夢|外刊雙語
    今天公號「高齋外刊雙語精讀」帶大家看看經濟學人上是怎麼說的:原文:Children usually rejoice in a break from school, assuming it will be a chance to slack off.
  • 二孩政策普遍放開:男女最佳生育年齡是多少歲?
    二孩政策普遍放開:最佳生育年齡是多少?  上周四,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消息公布。具體政策尚未落地,但一些「大齡」備孕者已經到醫院諮詢了。「全面二孩」政策曙光出現後,他既激動又焦慮。激動的是,今後至少可以有兩個孩子了;焦慮的是,最近一年他一直在忍受性功能障礙的困擾。他覺得這種事情說出去很丟面子,之前一直沒到醫院就診,但現在不得不去醫院了。  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姜輝說,其實,男性的黃金生育年齡也就在25至35歲之間。
  • 經濟學人商論
    經濟學人商論 資訊閱讀
  • 【雙語視頻】人類為何想要踏足火星?
    免費雙語視頻《人類為何想要踏足火星?》(Why do humans want to set foot on Mars?)與地球的相似之處是人們一直希望探索火星的原因之一:它的一天有24個小時,一年有四季。雖然空氣稀薄、地表寒冷,但對太空人來說,火星還是要比其他星球友好得多。至今火星上還可能存在著液態水——這正是帶來生命可能性的關鍵。👇 雙語字幕 👇
  • 雙語經濟學人:洪澇災害
    雖然中國對抗洪災已有上千年歷史,也修建了大量的水壩、堤壩,其中三峽大壩就是一個代表性工程,但專家推測或許是氣候變化的原因,這種極端天氣帶來的降雨量超過了水利工程的可承載範圍,導致了這場大洪災。(公眾號:趣讀經濟學人)雙語閱讀1On a recent rainy afternoon the owner of a small riverfront fish restaurant onsleepyKaisha isl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Yangzi river, was worried andbemusedby
  • 在英語閱讀題中虐你已久的《經濟學人》有中文版了,不服來戰-虎嗅網
    在英語閱讀題中折磨你已久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有中文版啦~不對,準確的說是雙語版,而這還僅是經濟學人集團試圖開拓多語言產品的第一步。據美通社報導,經濟學人於日前(4月7日)推出了這款雙語app——《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商論>),將從《經濟學人》周刊的商業、金融和科技版精心挑選內容,由通曉中英文的編輯在保留原文風格的前提下,把它們譯成中文。
  • 「為孩子冠姓權而離婚」引發罵戰,人們究竟在吵什麼?-虎嗅網
    ,認為孩子隨父姓隨母姓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只看到「大多隨父姓」的人拒絕看到進步的趨勢,認為該用更加激烈的手段催促冠姓權的絕對平等;而只看到「已經有人隨母姓」的人,卻又刻意忽略現實中「隨母姓」大多是因為單親家庭、家中多個孩子等特殊原因,認為呼籲女性冠姓權的人是沒事找事。
  • 當今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是什麼原因分析如下
    愛情是美好的,婚姻是神聖的,現實生活中可不是那麼順風順水當我們步入婚姻的殿堂那一天的是興致勃勃的有著相扶到老一起白髮的想法,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慢慢的會體現出生活中各種問題近些年離婚率不斷上升,主要是以下幾種原因較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