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 | 為什麼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少了?

2021-01-21 考研英語乾貨每日一句
經濟學人 | 為什麼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少了?精彩回顧:

經濟學人 | 高考是擋在窮人面前的一堵牆嗎?

經濟學人 | 越來越多中國孩子開始隨母姓

經濟學人 | 年輕人的就業觀落伍了嗎?

經濟學人 | 越來越多日本人開始嘗試在線掃墓

經濟學人 | 雷射武器時代已經來臨?

經濟學人 | 為什麼說一個口罩價值383元?

經濟學人 | 中國兒童近視之殤

經濟學人 | 新加坡母語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消亡的

經濟學人 | 是誰殺死了長毛犀牛?

經濟學人 | 重新思考數據的價值

經濟學人 | 學習第二語言的好處

經濟學人 | 空客A380,未來何在?

經濟學人 | 來一口爆漿的螞蟻蛋湯嗎?

經濟學人 | 為什麼辦公室戀情越來越少見了?

經濟學人 | 海龜為什麼喜歡吃塑料?

經濟學人 | 川普:說話的藝術

經濟學人 | 湖南衛視為何能夠頻頻打造爆款綜藝?

誰將成為石油價格戰最後的贏家?

經濟學人 | 韓國「N號房」事件

經濟學人 | 如何看待三十天「離婚冷靜期」?

經濟學人 | 中國版納斯達克為何能夠一路高歌?

經濟學人 | 華為,不可阻擋!

經濟學人 | 日本廣島核爆炸75周年祭

經濟學人 | 電單車正在成為人們出行的新選擇

經濟學人 | 重新思考數據的價值

經濟學人 | 外賣小哥改變了中國城市生活


(本文選自《經濟學人》20200829期)

背景介紹:

2013年,時任倫敦市長的鮑裡斯·詹森(在2019年當選新一屆的英國首相)在公開場合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的熱愛,同時鼓勵人們學習漢語普通話。自那以後,英國便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普通話的熱潮。然而,近年來,英國學習漢語普通話的熱潮似乎正在消退。

Why studying Chinese is in decline

Mandarin is out of fashion

「I love China,」 declared Boris Johnson, then mayor of London, in 2013, exhorting British children, his own included, to study Mandarin. Seven years on, he is a lot less keen on China, and the vogue for studying Mandarin seems to be fading.

2013年,時任倫敦市長鮑裡斯·詹森公開宣稱:「我愛中國。」他鼓勵英國孩子(包括他自己的孩子)學習普通話。如今7年過去了,他對中國的興趣早已大大減退,而英國學習普通話的熱潮似乎也在消退。

When Mr Johnson was declaring his Sinophilia, well-to-do parents saw Mandarin as a good investment in their children’s future. In 2015 Hatching Dragons, Britain’s firstbilingual English-Mandarin nursery, opened its doors to 32 little linguists; it has since taught over 500 children, for around £1,881 a month per child. 

當詹森宣稱他熱愛中國時,富裕的父母便將學習普通話視為對孩子未來的一項很好的投資。2015年,英國首家中英雙語幼兒園「望子成龍幼兒園」向32名「小語言學家」敞開了大門;自那以來,該幼兒園已經培育了500多名孩子,每個孩子每月的學費約為1881英鎊。

But Cennydd John, the nursery’s chief executive, laments that there is 「almost no option」 for children to continue their bilingual education once they leave at the age of five. Fewer than 3% of primary schools in England offer Mandarin.

但該幼兒園的執行長莊可為感嘆道,孩子們一旦到了5歲離開幼兒園後,「幾乎沒辦法」繼續接受雙語教育。因為英國僅有不到3%的小學提供普通話教學。

Many independent schools followed the fashion: 24% of them offer Mandarin, compared with 4.4% in state schools. But finding a school that offers Mandarin is no longer the priority it was for parents three years ago, says Ralph Lucas, editor in chief of The Good Schools Guide. 

許多私立學校也緊跟潮流:24%的私立學校開設了普通話課程,而公立學校的比例僅為4.4%。《好學校指南》主編拉爾夫·盧卡斯說,但在三年前,普通話教學就已經不再是父母們挑選學校時的首要考慮因素了。

Part of the reason is that 「the perception of China as a place where you would want your child to make a career has taken a severe knock」. Learning Mandarin to a useful level is difficult, and China 「doesn’t seem like the big golden opportunity it was before」.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人們過去認為孩子前去中國將大有作為的觀念受到了極大的動搖。」學習普通話直至達到日常使用的水平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中國似乎不再像過去那樣擁有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了」。

That shift shows up in exam figures. In 2015, 3,099 students took a Chinese A-level and 3,710 took a GCSE. In 2019 those figures had dropped to 2,272 for A-level and 3,201 for GCSE, according to the Joint Council for Qualifications, an organisat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eight largest national providers of qualifications.

這種轉變從考試數據上便能看出來。據英國資格認證聯合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英國參加漢語A級考試和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的學生人數分別為3099人和3710人,而到了2019年,兩門考試的參加人數分別降至2272人和3201人。

Advocates of learning Mandarin say that a more complex geopolitical situation is exactly why children should be practising their tones. But those who have invested the hours (and the cash) don’t always reap the rewards. 「The only real advantage of me speaking Chinese was having a muc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difficult it was for my Chinese colleagues to operate in English,」 says Alex Wilson, who worked in public relation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普通話學習的倡導者認為,越來越複雜的地緣政治狀況正是孩子們應該勤加學習普通話的原因。但那些投入了時間(和金錢)的人並不總能收穫回報。在北京和上海從事公共關係工作的亞歷克斯·威爾遜說:「我會說漢語的唯一好處就是,我更加理解我的中國同事學說英語的困難所在了。」

Graduates from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can expect to be earning £27,000 five years after graduating if they studied Chinese, or £38,000 if they studied economics. Yun Zhen is studying for a Masters in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and hopes to be a Mandarin teacher. But 「honestly, I don’t see many opportunities,」 she says. Now she’s looking for teaching experience in 「any subject」.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文系畢業生畢業5年內的預期年收入為2.7萬英鎊,而經濟學系畢業生的預期年收入則為3.8萬英鎊。允珍正在雷丁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學位,她原本希望成為一名普通話老師。但她說:「老實說,我看不到太多就業機會。」如今,她正在努力積攢「其他學科」的教學經驗。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Mandarin will always attract academic kids and pushy parents. Mr John of Hatching Dragons notes that parents increasingly 「see bilingual immersionfor its cognitive benefits. For them, Chinese is (almost) secondary to the linguistic input」. 

學習普通話的困難總會吸引那些好學的孩子以及有進取心的家長們。望子成龍幼兒園的莊可為指出,越來越多的家長「看到了雙語沉浸式教育對認知培養的好處。對他們而言,漢語在語言輸入方面的作用反而是次要的。」

The idea that Mandarin itself is a hot ticket is fading. Better to train the children in a computer-programming language. 「Compared to how much more employable you can make yourself by learning something like Python, which you can learn in a few months,」 according to Mr Wilson, 「Mandarin seems like an in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普通話本身作為一種炙手可熱的入場券的觀念正在消退。對孩子進行計算機程式語言的培訓才是更好的選擇。威爾遜說:「像 Python 之類的計算機語言,你只需學習幾個月便可上手,相比之下,普通話的學習就太難了。」近年來,全球都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普通話的熱潮。截至2020年,在全球134個國家和地區共開設了超過500所孔子學院,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超過2億人。然而,在英國,學習漢語的熱潮正在消退。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對於外國人來說,學習漢語普通話真的太難了。Mandarin [ˈmændərɪn] n. 普通話
vogue [voʊɡ] n. 時尚;流行,時髦 adj. 時髦的,流行的well-to-do [ˌwel tə ˈduː] adj. 小康的;富裕的bilingual [ˌbaɪˈlɪŋɡwəl] adj. 雙語的lament [ləˈment] n. 輓歌;慟哭;悲痛之情 v. 哀悼;悲嘆pushy [ˈpʊʃi] adj. 有進取心的;愛出風頭的immersion [ɪˈmɜːrʒn] n. 沉浸;陷入;專心

相關焦點

  • 像美國人學英語一樣學英語?還是像中國人學漢語一樣學英語?
    是該像美國人學英語一樣學好英語?還是應該像中國人學漢語一樣學好英語?這話聽起來有點繞,其實是針對「要像學母語一樣學英語「這個話題展開的。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從小學英語,學了十幾年,還是學不好。於是為了解決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是操碎了心。有人提出,應該像學母語一樣學英語,你看我們每個人都把母語掌握得這麼好,那如果是當作母語學,一定沒問題。
  • 為什麼南極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麼南極的人越來越少?時間:2015-12-25 09:2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南極的人越來越少? 獵鯨灣位於斯瓦爾巴群島的西北部,這片海灣由法國南極探險家於1908~1910年命名。20世紀初,挪威人為了煉油而在此捕獵鯨,因此稱之為獵鯨灣。
  •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
    文/胡赳赳中國人的漢語水平受限於三個條件:一是歷史原因的割裂;二是中文系或漢語寫作的攤薄,能碼字的多了,會寫作的少了;三是缺少對漢語起碼的尊重,敬惜字紙曾經是傳統,而今是傳說。漢字五千年,白話文百年,網絡流行語十五年,中國的語言還未走出去,中國人還沒學會說漢語。
  • 怎樣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附最新經濟學人電子版+音頻
    原標題:怎樣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我手頭有從2013到2015的兩年多一共90多期經濟學人,樣本數量足夠代表雜誌的總體用詞分布了(經濟學人的文章雖然沒有署名,但其作者數量並不多,且每個人的寫作風格,用詞風格也比較固定,因此這也為統計高頻詞提供了可能)。
  • 德國掀起漢語熱 學生:學漢語是為拿到一塊招牌
    海外網1月9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導,越來越多的德國學校開漢語課。課程是怎麼設置的?學生們究竟為什麼要學這樣的一門外語呢?記者走訪了波恩的海爾姆霍爾茨(Helmholtz-Gymnasium)中學。12時40分。第六節課的鐘聲響起。A218教室。今天的第二節漢語課開始了。
  • 為什麼學中文的外國人越來越少?
    Flying dragon,passing fashion Why the study ofMandarinseems to bein decline fade意思是「變淡,逐漸消失」 Sinophilia可以翻譯為「中國熱」;sino- 是個詞綴,意思是「中國的」,具體用法可參見之前的文章經濟學人精讀
  • 漢語被稱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沒有之一
    漢語被稱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沒有之一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崇尚國際化,中國也走向國際,跟國際接軌。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語言,除了漢語就是英語,從小學就開始學習,以至於現在英語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幼兒園的時候就培養他們學習英語,這也是早教的重要課程。可今天小編要說的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是什麼?可能覺得英語日語等等很多外語都非常難學。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最難學的語言竟然是漢語。
  • 中國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漢語,到底哪個更難?
    但是大家還是會好奇,中國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漢語,這兩者誰更難一些呢?但是根據大家的集體反饋,當然還是日本人學中文難一些,因為我們漢語是公認的難學,語言體系很複雜!雖然在參加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簡稱HSK)時,日本人的表現會比其他國家好一些,但是還是經常會被漢語的發音、漢字等弄得暈頭轉向,哈哈哈哈,中國語言果然還是博大精深。
  • 外國人:中國有四億多人在學英語,漢語還會有前景嗎?
    近日,一位外國人在網上提問「中國有4億多人在學英語,學漢語還會有前景嗎?」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數據。目前世界上有11.97億人講漢語(中國有部分少數民族人講自己的方言)。3.35億人說英語不過若以人們正在學習的語言來算,人數從多到少排序是:英語15億,法語0.8億,漢語0.3億,西班牙和德語0.15億。可見世界上有約20%的人正在學英語。不得不說,英語的吸引力非常大。
  • 德媒:德國學生為何學漢語?有學生答「簡單」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如今,越來越多的德國學校開始開設漢語課,德國學生高中畢業時,可以選擇漢語作為高考外語科目。那麼,這些中文課程是怎麼設置的?學生們究竟為什麼要學這樣的一門外語呢? 但在同一家媒體此前的採訪中,也有學生認為中文「簡單」,「語法甚至比西班牙語還要容易」,也有學生認為「中國是一個正在上升的經濟強國,學漢語怎麼都值得」。
  • 為什麼帶出馬緣分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多?
    (圖片來自網絡)帶緣分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多?如今的薩滿仙門,出馬弟子日益增多。不得不說,末法時期,帶緣分的弟馬確實越來越多。但很多人,基本都是稀裡糊塗的供了堂口。今天總結一下,帶緣分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多?很多人都不信因果了。真正信仰修行的人越來越少,貪圖名利用其攬財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很多神行騙子過多的一個表現。另一方面,末法時期,都說亂世出英雄,仙家也著急修為正果,所以著急下山抓弟馬。這也是帶緣分的人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二、老輩不相信,普遍低齡化1、很多老一輩的帶緣分,但是基本都不信。甚很多都是磨得不行了才立,立完後也是不相信。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除了識字認字、造句作文以外,最根本的是學習如何思考。而魯迅的思考方式獨立而深刻,寫作手法爐火純青,沒有一個字或標點是多餘的。多讀魯迅的作品,有助於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作文寫得內容豐富而形式簡潔。性格孤僻的魯迅,字裡行間蘊含著不露聲色的愛,從《閏土》到《孔乙己》,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愛和美的教育。
  • 為什麼年輕人的性生活越來越少了?
    這是一個讓人費解的現象。當下社會對性的限制似乎越來越少,很多人並不羞於談論「性」,色情片的資源唾手可得,婚前性行為也不再是禁忌,預防性病的避孕措施也得到了普及。那是為什麼,當代年輕人的性生活頻率反而越來越低了?看多了色情片讓我們少做愛?就像「經常看暴力血腥的影視作品,會不會使觀看者更加暴力」這樣的傳播學經典問題,答案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 為什麼越來越少人裝「太陽能熱水器」了?可惜還有人不明白
    而今因為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熱水器也有了新的變化,越來越少人裝太陽能熱水器了,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都普遍使用電熱水器和燃氣熱水器,那為什麼越來越少人裝太陽能熱水器了呢?可惜還有人不明白!用過太陽能熱水器的人都應該知道,太陽能熱水器容易受天氣變化和季節交替的影響,如果在春天和夏天還是很實用的,畢竟天氣炎熱日照也強,熱水器提供的熱水還是很充足的。
  • 外媒:土耳其掀起學中文熱 漢語教材在當地成「搶手貨」
    外媒稱,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掌握中文的重要性,許多國家掀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隨著到土耳其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不斷增長,當地人學習中文的熱情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人也與中國結緣,因為喜歡中國文化、飲食或是想交往中國朋友等而開始學中文。在歐洲國家中,西班牙學習中文的人數已突破4萬,參加漢語水平考試人數多年來保持歐洲第一。法國有150餘所大學、700多所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法國教育部為此還設立專職漢語總督學。義大利的註冊漢語學員超過3萬人,40多所大學設置漢語課程和專業。英國也正掀起前所未有的「中文熱」。
  • 今天的漢語越來越猥瑣(1)
    今天的漢語越來越猥瑣文:蘇祖祥本文已獲得共識網授權一、漢語直奔「臍下三寸」現象逗比,屌絲,逼格,撕逼,傻逼,牛逼,尼瑪,你妹,臥槽,媽蛋,小婊砸,草泥馬,屎上最牛逼,嚇尿了,然並卵,不須放屁……這些詞彙不僅在男人嘴裡經常冒出
  • 為什麼你的詞彙量很高,卻讀不懂經濟學人
    原標題:為什麼你的詞彙量很高,卻讀不懂經濟學人 《經濟學人》一直是英語學習者所追求的「聖經」式讀物。在英語學習者群體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能讀得懂《經濟學人》就證明你的英語能力很高。 不管這句話是否正確,能讀懂《經濟學人》至少能夠證明你有看懂文章的能力。 事實上,考研英語等考試的試卷中常常會出現來自《經濟學人》的文章,很多考生為了考試能順利過關,會專門去閱讀這本雜誌。
  • 為什麼最近幾年的飛碟事件變得越來越少,原因讓人感慨
    一般人聽到這個詞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金字塔、百慕達三角之類的。似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周邊通訊手段的日新月異,飛碟事件似乎變得越來越少。似乎在近幾年裡銷聲匿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如果現在的飛碟事件越來越少,那只能說明過去的諸多例子中預定存在不少誤判或者是偽造事件。他們沒法在現在滿是監控以及人人隨身攜帶拍照手機的情況下說謊,因為那樣很容易會被揭穿。
  • 漢語世界上最難學?專家:因一特點,中國人學得快,外國人學得慢
    語言對人類來說十分重要,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請給自己一個大讚,為什麼?因為你正在閱讀中文——一件高難度的任務。在世界上很多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評比中,漢語都被列為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對外國人來說,僅僅是中文裡的平、上、去、入聲調、同音字、多音字,就讓他們頭疼了,何況還要認中文的方塊字,在表音文字的外國人看來,方塊字跟外星語言沒多大區別。
  • 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是漢語,兩國將漢語作為官方使用,再引漢語熱
    如果非要說學習語言的困難性,那麼學漢語一定是難的,據統計,漢語被認為是全球最難學之一的語言。不過大家清楚的是,雖然漢語是使用最多人數的語言,甚至佔到了百分之二十,可是在我國並未有現在的發展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更多的國外人使用這種語言。那個時候的影響力是很差的,再加上本身語言難度高,是不被重視的很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