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大多會及時指出來,要求孩子改正,但是你會發現孩子有的行為總是屢教不改,不管你說多少遍,磨破了嘴皮子,甚至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孩子還是老樣子,我行我素,為什麼呢?我先給大家講一個男孩小迪的故事。
小迪是一個很頑皮的男孩,經常看到他在小區裡和一群孩子瘋玩,小迪和誰都能玩到一起,唯獨和一個叫小強的孩子玩不到一起,他想出各種餿主意,欺負小強,給小強起外號;和幾個小夥伴合起夥來,整治小強,或者孤立小強。
小迪的媽媽也經常教育批評他,「不能這樣對待同學,你要多向小強學習,你看人家又考了第一名,多棒啊!」不管媽媽怎麼教育小迪,小迪還是經常找小強的麻煩,有好幾次小迪的媽媽都動手打了小迪,可小迪還是老樣子。
有的人說這兩個孩子性格不合,就是玩不到一塊,也有人說是小迪太調皮了。如果只從小迪的行為上來看,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事實上小迪的行為背後揭示出的卻是他自卑的心理。
小強和小迪同歲,在同一所學校讀書,過了這個暑假都讀二年級,小迪學校成績不是很好,而小強則是名副其實的小學霸,每次考試都能考進年級前十名,小區裡的都知道小強聰明,學習好,走到哪,聽到的都是讚美之聲。
小迪的媽媽更是經常拿小強與小迪做比較,甚至會當眾批評小迪,「你有小強一半聰明就好了。」「你看人家考滿分,你連及格都夠嗆,你咋那麼笨呢?」被批評的小迪倔強地歪著頭,嘟著嘴巴,一副不服氣的樣子。
一個學霸,一個學渣,學霸受到的待遇是眾星捧月,而學渣卻被人批評,就連自己的媽媽都拿學霸來貶低自己,這讓小迪感到了深深的自卑。
自卑感並非一無是處
事實上,所有兒童都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這會激發兒童想盡辦法去消除自卑感,心理學上把這一現象稱為心理補償。什麼是心理補償呢?
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
比如,一個殘疾的孩子,他擔心同學看不起他,他便刻苦學習,希望通過取得好成績來獲得別人對他尊重,這就是一種心理補償,而且是一種積極的心理補償機制,但是,如果他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提高學習成績,怎麼辦呢?
他可能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對那些身體強壯且學習好的同學進行詆毀,在背地裡說他們的壞話,甚至故意造謠,希望他們被嘲笑。或許在人們看來,這是一種無法讓人理解的行為,但是對這個殘疾的孩子來說,當他看到別人被嘲笑,他失衡的心理就得到了撫慰。
我們在回到小迪這件事上來,小迪故意找小強的麻煩,甚至拉攏小夥伴,來欺負小強,讓小強感到委屈、憤怒,這樣做讓小迪的心理得到了平衡,他心裡會想「你不是學霸嗎?你看你也被人孤立、被人嘲笑了吧?」「就因為你,我才經常被媽媽批評,現在也讓你嘗嘗苦頭。」
心理學認為,自卑感是與人俱來的,有了自卑感,才會追求優越感,所以說,自卑感也並非一無是處,但是,過度的自卑會刺激一個人膨脹的野心,當野心超出了人的承受力時,就不會產生積極的意義了,反而會毒害人的心靈,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如果他們未能得到父母及時的幫助,未能緩解內心的壓力,長大以後,可能會變得性格怪癖,給人一種神經兮兮的感覺,發展到極端,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家還記得轟動一時的馬加爵案嗎?
當時網絡上曾傳出一封馬加爵的遺書,不了解實情的人,可能會覺得不就是被同學嘲笑了兩句,說他玩牌作弊嗎?其實,馬加爵的自卑感是由來已久的,被同學嘲笑只不過是成了壓倒他最後的一根稻草而已。
馬加爵家境貧寒,窮得連鞋都穿不上,飯都沒得吃,他自強不息,自己打工賺錢,上學期間沒有向父母伸手要過一分錢,他表面看上去很堅強,其內心卻是十分脆弱的,所以,才在被同學嘲笑後舉起了石錘。
自卑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毋庸置疑,過度自卑會引起孩子的心理異常,所以,孩子自卑通常會有哪些表現呢?
1.自我認同感過低
自我認同指的是個人能夠理智地看待、接受自己以及外界的大部分事物。自卑感強的孩子往往對自己不夠認同,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不敢做一些有難度的事情,害怕失敗,畏首畏尾。
比如,今天穿了一件新裙子去上學,女孩卻很害怕,擔心別人說這裙子不夠漂亮,要求媽媽給她拿一件舊裙子換上。
2.很在意別人的表揚
自卑感強的孩子更渴望受到表揚,只有被表揚時,才感到心情愉快,感到自信,所以,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地去尋求表揚。
幼兒園老師曾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小女孩每次吃完飯就把碗舉起來給老師看,希望老師表揚她,如果沒有表揚她,她就會一直舉著手裡的碗,不肯放下,還會生氣、發脾氣。
3.貶低、嫉妒別人
簡單地說,就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心理就不舒服,通過貶低、嫉妒別人,來讓自己的心理好受些,就像文中的小迪一樣。
4.總是說一些悲觀的話
自卑感強的孩子往往具有消極的心態,比如考試沒有拿滿分,雖然成績已經很好了,但他還是會耿耿於懷,「為什麼那麼倒黴,就差了半分,就是滿分了。」
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會經常出現,他們的思維模式就是遇事總會想到最壞的一方面,不能積極的看待問題。
孩子太自卑,怎麼辦
孩子太自卑對他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那麼,該如何減輕孩子的自卑感呢?這需要父母愛的陪伴與付出,具體來說,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培養孩子積極陽光的心態
我家大寶有一段時間因為受動畫片《熊出沒》影響,總喜歡學光頭強的那句口頭禪: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啊?每次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都會說這句話,一開始我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來,我發現他每天都會說很多次這樣的話。
我就給孩子布置一個任務:每天給我講三個讓他感到高興的事情。這樣他的關注點就會發生變化,慢慢地就將孩子的消極心態糾正過來了。
當然,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父母首先要足夠積極,才能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其次,不隨意拿孩子與別人比較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經常拿孩子的缺點與他人的優點比較,孩子看到的永遠都是自己的不足,這對他們自信心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久而久之,他就會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也不會努力去改變了。
多看孩子的優點和進步,鼓勵孩子去彌補不足,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努力目標,孩子有了愉快的體驗,才會越來越自信,自信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孩子自己去體驗得來的。
第三,當孩子感動自卑時,給孩子宣洩不良情緒的機會
孩子考試沒考好,和自己一起玩的小夥伴,考了第一名,孩子會很失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情緒很低落,說不定還會掉眼淚,父母該怎麼辦?
「哭什麼哭?哭有用嗎?下次努力不就好了嗎?」這樣的話對孩子來說,只會更委屈,將不良情緒積壓在心裡,會成為阻礙他前進的動力。
給孩子宣洩不良情緒的機會,安撫孩子,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讓他有重新戰勝自己的勇氣和信心。
總之,自卑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讓孩子奮發圖強,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用不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逃避現實,沉溺於幻想,成為性格怪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