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調皮搗蛋行為背後,常藏著不被理解的心理秘密,父母一定要懂

2021-01-20 騰訊網

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大多會及時指出來,要求孩子改正,但是你會發現孩子有的行為總是屢教不改,不管你說多少遍,磨破了嘴皮子,甚至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孩子還是老樣子,我行我素,為什麼呢?我先給大家講一個男孩小迪的故事。

小迪是一個很頑皮的男孩,經常看到他在小區裡和一群孩子瘋玩,小迪和誰都能玩到一起,唯獨和一個叫小強的孩子玩不到一起,他想出各種餿主意,欺負小強,給小強起外號;和幾個小夥伴合起夥來,整治小強,或者孤立小強。

小迪的媽媽也經常教育批評他,「不能這樣對待同學,你要多向小強學習,你看人家又考了第一名,多棒啊!」不管媽媽怎麼教育小迪,小迪還是經常找小強的麻煩,有好幾次小迪的媽媽都動手打了小迪,可小迪還是老樣子。

有的人說這兩個孩子性格不合,就是玩不到一塊,也有人說是小迪太調皮了。如果只從小迪的行為上來看,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事實上小迪的行為背後揭示出的卻是他自卑的心理。

小強和小迪同歲,在同一所學校讀書,過了這個暑假都讀二年級,小迪學校成績不是很好,而小強則是名副其實的小學霸,每次考試都能考進年級前十名,小區裡的都知道小強聰明,學習好,走到哪,聽到的都是讚美之聲。

小迪的媽媽更是經常拿小強與小迪做比較,甚至會當眾批評小迪,「你有小強一半聰明就好了。」「你看人家考滿分,你連及格都夠嗆,你咋那麼笨呢?」被批評的小迪倔強地歪著頭,嘟著嘴巴,一副不服氣的樣子。

一個學霸,一個學渣,學霸受到的待遇是眾星捧月,而學渣卻被人批評,就連自己的媽媽都拿學霸來貶低自己,這讓小迪感到了深深的自卑。

自卑感並非一無是處

事實上,所有兒童都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這會激發兒童想盡辦法去消除自卑感,心理學上把這一現象稱為心理補償。什麼是心理補償呢?

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

比如,一個殘疾的孩子,他擔心同學看不起他,他便刻苦學習,希望通過取得好成績來獲得別人對他尊重,這就是一種心理補償,而且是一種積極的心理補償機制,但是,如果他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提高學習成績,怎麼辦呢?

他可能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對那些身體強壯且學習好的同學進行詆毀,在背地裡說他們的壞話,甚至故意造謠,希望他們被嘲笑。或許在人們看來,這是一種無法讓人理解的行為,但是對這個殘疾的孩子來說,當他看到別人被嘲笑,他失衡的心理就得到了撫慰。

我們在回到小迪這件事上來,小迪故意找小強的麻煩,甚至拉攏小夥伴,來欺負小強,讓小強感到委屈、憤怒,這樣做讓小迪的心理得到了平衡,他心裡會想「你不是學霸嗎?你看你也被人孤立、被人嘲笑了吧?」「就因為你,我才經常被媽媽批評,現在也讓你嘗嘗苦頭。」

心理學認為,自卑感是與人俱來的,有了自卑感,才會追求優越感,所以說,自卑感也並非一無是處,但是,過度的自卑會刺激一個人膨脹的野心,當野心超出了人的承受力時,就不會產生積極的意義了,反而會毒害人的心靈,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如果他們未能得到父母及時的幫助,未能緩解內心的壓力,長大以後,可能會變得性格怪癖,給人一種神經兮兮的感覺,發展到極端,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家還記得轟動一時的馬加爵案嗎?

當時網絡上曾傳出一封馬加爵的遺書,不了解實情的人,可能會覺得不就是被同學嘲笑了兩句,說他玩牌作弊嗎?其實,馬加爵的自卑感是由來已久的,被同學嘲笑只不過是成了壓倒他最後的一根稻草而已。

馬加爵家境貧寒,窮得連鞋都穿不上,飯都沒得吃,他自強不息,自己打工賺錢,上學期間沒有向父母伸手要過一分錢,他表面看上去很堅強,其內心卻是十分脆弱的,所以,才在被同學嘲笑後舉起了石錘。

自卑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毋庸置疑,過度自卑會引起孩子的心理異常,所以,孩子自卑通常會有哪些表現呢?

1.自我認同感過低

自我認同指的是個人能夠理智地看待、接受自己以及外界的大部分事物。自卑感強的孩子往往對自己不夠認同,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不敢做一些有難度的事情,害怕失敗,畏首畏尾。

比如,今天穿了一件新裙子去上學,女孩卻很害怕,擔心別人說這裙子不夠漂亮,要求媽媽給她拿一件舊裙子換上。

2.很在意別人的表揚

自卑感強的孩子更渴望受到表揚,只有被表揚時,才感到心情愉快,感到自信,所以,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地去尋求表揚。

幼兒園老師曾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小女孩每次吃完飯就把碗舉起來給老師看,希望老師表揚她,如果沒有表揚她,她就會一直舉著手裡的碗,不肯放下,還會生氣、發脾氣。

3.貶低、嫉妒別人

簡單地說,就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心理就不舒服,通過貶低、嫉妒別人,來讓自己的心理好受些,就像文中的小迪一樣。

4.總是說一些悲觀的話

自卑感強的孩子往往具有消極的心態,比如考試沒有拿滿分,雖然成績已經很好了,但他還是會耿耿於懷,「為什麼那麼倒黴,就差了半分,就是滿分了。」

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會經常出現,他們的思維模式就是遇事總會想到最壞的一方面,不能積極的看待問題。

孩子太自卑,怎麼辦

孩子太自卑對他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那麼,該如何減輕孩子的自卑感呢?這需要父母愛的陪伴與付出,具體來說,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培養孩子積極陽光的心態

我家大寶有一段時間因為受動畫片《熊出沒》影響,總喜歡學光頭強的那句口頭禪: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啊?每次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都會說這句話,一開始我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來,我發現他每天都會說很多次這樣的話。

我就給孩子布置一個任務:每天給我講三個讓他感到高興的事情。這樣他的關注點就會發生變化,慢慢地就將孩子的消極心態糾正過來了。

當然,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父母首先要足夠積極,才能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其次,不隨意拿孩子與別人比較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經常拿孩子的缺點與他人的優點比較,孩子看到的永遠都是自己的不足,這對他們自信心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久而久之,他就會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也不會努力去改變了。

多看孩子的優點和進步,鼓勵孩子去彌補不足,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努力目標,孩子有了愉快的體驗,才會越來越自信,自信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孩子自己去體驗得來的。

第三,當孩子感動自卑時,給孩子宣洩不良情緒的機會

孩子考試沒考好,和自己一起玩的小夥伴,考了第一名,孩子會很失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情緒很低落,說不定還會掉眼淚,父母該怎麼辦?

「哭什麼哭?哭有用嗎?下次努力不就好了嗎?」這樣的話對孩子來說,只會更委屈,將不良情緒積壓在心裡,會成為阻礙他前進的動力。

給孩子宣洩不良情緒的機會,安撫孩子,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讓他有重新戰勝自己的勇氣和信心。

總之,自卑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讓孩子奮發圖強,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用不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逃避現實,沉溺於幻想,成為性格怪癖的人。

相關焦點

  • 且看父母如何做:孩子心靈的「擺渡人」
    是與一切消極貶義詞劃等號的,其實是我們都片面理解了熊孩子,只看到了這些孩子外在表現,沒由去考慮,熊孩子是怎樣練成的?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稱職的「熊家長」!其實熊孩子原本的釋義是其實熊孩子一詞原本的釋義是:」會調皮搗蛋、讓人哭笑不得,但本心是滿懷善意的孩子。」
  • 孩子頂撞父母,源於「前額葉發育不成熟」,四種方式可助孩子成長
    我們都能理解老鷹的這種做法,是為了小鷹能夠學會飛翔,獨立的成長,它們的行為是由體內的基因決定的,沒有不舍和對小鷹的歉意。孩子的行為,其實和老鷹對小鷹的行為是一樣的,也是為了獨立。父母應如何看待孩子的「頂撞」行為?
  • 弗洛伊德:別讓「強迫性重複行為」,毀了你的孩子一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小朵的媽媽也不例外。當初為了給小朵挑選一家優質的幼兒園,小朵媽媽幾乎跑遍了整個城市大大小小的幼兒園,最終才選擇了小朵目前就讀的這家私營幼兒園。
  • 國際不打小孩日 心理專家: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
    因此對待孩子應該懂得尊重和引導,傾聽他們的心聲,用寬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長。心理專家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可試著與孩子一起「立規矩」「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度的問題,孩子不是碰不得,該管肯定要管。如果平時關係良好,家長和孩子都有一定的規則,那麼在孩子破壞規則或者做錯事時,家長是可以給予教育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秋玲表示,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很重要,態度要溫和,但規則要堅持到底,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如果家長沒有立好規則,平時不管大小事動不動就打罵,造成孩子麻木、恐懼心理,那麼嚴厲的教育恐怕只能適得其反。特別是暴力行為,可能會被孩子學習和模仿到他的生活中。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厭學怎麼回事?兒科專家:可能是多動症惹的禍!
    很多家長以為,男孩子調皮是正常的,對他的「過於調皮」不以為意,這往往會貽誤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機。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多動症? 二、過度活動: 多動症患兒往往好動,好玩,調皮搗蛋,安靜不下來。在安靜的地方,常常也是動來動去的。例如,多動症患兒經常在課堂上做小動作,擾亂課堂秩序。與同學相處,往往一言不合,就發生矛盾糾紛。並且經常不顧危險,踩高爬低,導致事故的發生。
  • 父母都是這種血型的話,算是「完美組合」了,孩子的智商會更高哦
    孩子的血型來自父母遺傳,父親母親都是O型血的話,算是「完美組合」了,孩子的智商往往會更高。 根據遺傳規律,兩個O型血者的後代一定是O型血,是萬能供血者,能夠少量給其他血型的人輸血,而生下來的孩子智力也會比較高,頭腦靈活,記憶力好,邏輯思維能力強,擅長學習,以後肯定能有一番作為。
  • 父母如何應對脾氣暴躁行為衝動的青春期孩子
    父母會感覺無法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行為一籌莫展,心力疲憊。那麼,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釐分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行為反應。一般來說,青春期的孩子的身體發育已經逐步接近成人,但心智發育則要相對滯後。隨著性發育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男孩的性荷爾蒙分泌也趨於成人化,而作為性荷爾蒙之一的睪丸酮是促使人憤怒、暴力和攻擊的主要激素。
  • 鄭爽情緒失控心理分析:絕大數家長會犯的錯,有孩子的一定要注意
    那一定是因為鄭爽在長期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情緒和感受不被重視,父母總是忽略她的內心需求,給不到鄭爽想要的關心,從而她會擔憂父母會沒有反饋,所以她乾脆選擇不去和父母說,自己默默承受,這是一個重點,要記住。
  • 孩子不講禮貌沒大礙,長大後自然就懂了?父母要趁早打消這種想法
    可沒想到孩子的話,竟然讓李先生蒙了,孩子說道:「我為什麼要打招呼?」李先生真是覺得不可思議,孩子年紀輕輕的,怎麼還不懂得禮貌呢?其實現如今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有很多孩子在別人的生活當中都是不講禮貌的。很多父母都表示好奇,為什麼孩子會不講禮貌?其實無非是因為這幾點的原因。孩子為什麼不講禮貌?
  • 感覺爸媽「偏心眼」女孩自殘發洩 心理諮詢師:父母要學會正確向...
    隨後,諮詢師運用宣洩法讓她釋放情緒,運用認知行為療法調整她意識方面的自我認知,運用意象對話療法調整她潛意識的自我認知。「其實,抑鬱症狀背後是對愛的渴望,父母的愛是最有效的良藥。」張洪峰在徵求孩子同意後,把孩子的內心衝突反饋給李女士,並指導其學習愛的表達技巧。
  • 孩子遊戲上癮就是貪玩?馬斯洛需求模型: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
    事實上,大多數父母對於孩子遊戲上癮的情況並不了解,理所應當地認為這是因為孩子貪玩導致的,這樣的想法顯然是非常片面的,同時也不利於改正孩子遊戲上癮的壞習慣。孩子遊戲上癮並非是貪玩那麼簡單,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心理訴求才能夠給予恰當的滿足,繼而改善孩子行為習慣上的偏差。一、為什麼孩子玩遊戲容易上癮?
  • 波比娃娃實驗:為什麼你的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因:家長的榜樣從波比娃娃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的行為非常受身邊人的影響,而作為孩子生活中心點的父母,便是最容易對孩子的心理、行為習慣產生影響的人物。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因,往往在家長的身上。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溝通不順暢的背後,父母要掌握視窗理論
    在親子相處的關係中,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表現為父母和孩子對彼此之間說的話都能夠理解,這時候的交流是成功順暢的。公開區的交流是一種質量較高的交流方式,雙方不會因為不理解對方的意思爆發矛盾。盲目區: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自己的性格上的盲點就是盲目區的體現。
  • 「我不要」2歲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惡魔」?媽媽要懂得引導
    只有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你才能夠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才能夠明白孩子那些無釐頭行為背後的含義。2歲的孩子都有哪些明顯的特徵?孩子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她們的身體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之中。不同階段的孩子對於父母的要求也會不一致。
  • 孩子被訓斥後如果是這三種反應,很可能是性格上的缺陷
    大多數的孩子都比較調皮搗蛋,容易犯錯,而父母們也一般會忍不住去訓斥他們。但是,當父母在訓斥孩子之後,如果孩子是以下幾種反應,那家長就要特別注意了,很可能是性格上的缺陷。1.在孩子宣洩完情緒之後,才能更冷靜地去反思自己的過錯。在傳統觀念裡,哭泣一直是一種不好的情緒,當孩子哭泣時,就會觸發自己作為父母的焦慮感,制止孩子哭泣的行為,其實是為了緩解我們內心的焦慮。通過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感受,讓自己獲得為人父母的自豪感。如果你的孩子被訓斥之後,不會傷心,甚至一滴眼淚也沒掉下來,其實是一種異常的心理表現。但有些家長會誤以為這是乖巧的表現,已經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 刺激戰場:搗蛋鬼遇到了調皮的小木桌,玩家成了訓練場裡的笑話!
    一,雪地吉利服刺激戰場雪山地圖是最近手遊圈裡的一大熱點,說到雪山地圖就必須要要聊一聊雪地吉利服了。刺激戰場遊戲中有三種吉利服,分別是綠地吉利服,沙漠吉利服和雪山吉利服,這三種吉利服中雪山吉利服的隱藏效果最好。請看上圖,遊戲中人物穿著雪山吉利服趴在雪堆裡面簡直就是和大自然融為了一體。
  • 孩子遇困難,安慰適得其反?「冰山理論」:跟父母的行為偏差有關
    在這件事情中們可以看到,爸爸並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導致安慰並沒有起到想像中的效果,甚至遭到孩子的反感。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在面臨挫折時,一定要體會孩子的內心感受,不能單憑他的情緒和行為來安慰他。二、父母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的錯誤行為父母沒有探究冰山下面的真實情況,而是僅憑可見冰山進行判斷,導致行為出現偏差。
  • 心理:孩子的離心力
    孩子的成長是大自然之力,沒有誰能阻擋,父母的控制力越強,孩子的離心力越強,中間的線繃得越緊,親子關係越緊張,當力量越來越強的時候,線可能會繃斷,親子關係破裂。反之亦然。親子關係就是如此。當父母給予孩子尊重、理解時,孩子回饋以自律、責任。當父母強調權威,打壓孩子時,孩子就會對抗、叛逆。
  • 越堅持正面管教,孩子越調皮,原來我們都誤會了這個育兒方法
    那這孩子可太冤了,父母控制不住自己還要求孩子能控制住自己「搗亂」的行為,古人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樣的父母哪來的勇氣覺得自己能教好孩子?二是察覺孩子的信念和需求,比如看到孩子的,想想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