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2歲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惡魔」?媽媽要懂得引導

2020-12-03 七悅媽

「我不要,我就不要,我不要吃飯,我還要玩玩具」

「我就不穿衣服,我還要出去玩」

「媽媽討厭,討厭媽媽,不讓我看電視」

這些話你有沒有聽過,沒錯,假如你家孩子已經超過2歲或者正在經歷2歲這個階段,相信你一定深有體會。

之前自己家裡的孩子乖巧懂事又聽話,好像一夜之間就換了一個人一樣,天使變成了小惡魔,每天都會想盡辦法跟媽媽對著幹。調皮、易怒、叛逆等等都被孩子完美地體現,媽媽們似乎除了每天忙不完的事以外,更多地還要去思考如何跟這個2歲的娃鬥智鬥勇。

面對這樣一個小惡魔,你是不是有時候會有一種錯覺,是不是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導致孩子如此不聽話?

別急,其實2歲左右的孩子有這些特徵表現完全正常,媽媽們不必特別擔心和緊張,只要掌握好方式方法一定能夠幫助孩子完美地渡過!

你眼中的「作」卻是孩子的探索之旅

2歲的年紀俗稱可怕的2歲,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與1歲的低齡兒童或者更年長的高齡兒童都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特點。

2歲的孩子開始逐漸擁有自我獨立意識,她們不再滿足於父母的懷抱,更多地是想要走出去自我探索這個世界。2歲的孩子對這個新鮮的世界充滿了足夠的好奇心,她們渴望去探索和嘗試,然而手和腳是最能夠幫助她們的好工具,於是你就能看到孩子的各種「作」。

一不留神孩子跑進了廚房把你的米袋到個精光;

孩子拿著自己的畫筆把你心愛的書籍畫的面目全非;

孩子光著腳丫在冰涼的地板上跑來跑去衝你做鬼臉。

被怒氣衝昏了頭腦的你一定會尖叫連連,把孩子臭罵一頓。臭罵之後孩子似乎絲毫沒有任何改變甚至變得更加反叛和牴觸。

為什麼?

因為你和孩子根本不同頻,更何談交流。

只有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你才能夠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才能夠明白孩子那些無釐頭行為背後的含義。

2歲的孩子都有哪些明顯的特徵?

孩子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她們的身體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之中。不同階段的孩子對於父母的要求也會不一致。2歲是一個特殊的生理階段,因為這個階段孩子開始進入人生當中的第一個叛逆期。我們先來看看2歲的孩子都擁有哪些共性特徵:

1、孩子好奇心很重,對外界充滿了探索的欲望,想要自己去弄清楚一切事物。

2、她們缺乏挫折耐受力,意思就是只要沒有達到自己心中想要的結果孩子就會立刻大哭大鬧。

3、沒有社會化,這也就能夠說明為什麼她們可以不分場合地隨時隨地大哭大鬧了。

4、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主宰父母,同時也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都需要聽從自己的安排。

5、他們相信父母的存在就是為了自己,為自己服務。

6、她們的語言能力和知識能力都在飛速發展,每一天都能夠有新的進步。

7、孩子思維和想像力都在不停地拓展,孩子開始慢慢學會想像空間。

8、她們任何事都想順心,一旦自己的心意被違背,孩子就會採用哭鬧耍賴的方式來應對。

9、她們極度以我為中心,並且認為父母能夠完全讀懂自己,自己想要的一切都能夠被滿足。

綜合看來2歲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孩子逐漸開始擁有獨立的自我萌芽意識,開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全新的世界。她們思維意識在成長,但身體成長速度卻比較滯後。這就導致了2歲的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結合體。

想要探索實力卻不允許,孩子會為此感到沮喪和失落甚至大發脾氣。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充滿了辛苦和心酸,倘若父母能夠看到孩子的這一面,相信一定會對孩子做出的行為有很大的改觀。對孩子吼叫怒罵都沒有作用(甚至會起反作用),唯一高效的方式就是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過渡期,更好地成長!

父母做好這幾點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1、 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女兒在一段時間內有強烈的規則排序意識。

例如她的鞋子需要她自己去放好(別人放了之後她會大哭然後拿下來重新放一遍);

每次有人回家都需要敲門她去開門才能進來(如果那個人自己開門進來女兒就會大哭);

看電視必須她用手指點在對應的畫面上才能開始播放(倘若她沒有點那一下就會大哭)。

剛開始對於女兒的種種「奇葩」要求自己都會在內心吐槽,後來通過看了大量兒童行為心理書籍後才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規則有著強烈的高要求,不允許別人去破壞,這對於孩子建立秩序感和安全感很有幫助。

之後的一段時間每當孩子出現這種情形時我都特別能夠理解孩子,知道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孩子正在經歷人生中的一大考驗,我能夠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等待孩子的不斷蛻變和成長。

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才能夠理解孩子的外在行為,父母才不會覺得孩子的行為很糟心,反而很可愛。

2、 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去探索

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就像成人一樣。過度保護型或者完全放養型的父母都不能夠很好地引導孩子成長。

過度地保護會給孩子人為地制定一系列的規則,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完全放養同樣不可取,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懂得什麼是對錯不懂得尺度和分寸,父母的過度放養會讓孩子失去最原始的分寸感,對於今後習慣的培養和人際交往都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父母能夠在一定原則之下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探索和想像,讓孩子能夠像一隻張開翅膀等待翱翔的雄鷹一樣,逐漸地認識到更廣大的空間和世界,尋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3、 通過書籍去了解孩子

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方式除了陪伴就是書籍。通過書籍當中能夠找尋到很多經驗之談並且加以運用,這簡直就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面臨2歲的孩子,推薦父母這本《可怕的2歲》這本書,這本書針對2歲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特徵進行徹底剖析,通過實例舉證切實地教會父母應對孩子的好方法。

父母能夠真正掌握到更好、更有效的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孩子順利度過2歲這個年紀,讓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更加地順暢和陽光。

有需要的可以點擊文章中的連結直接購買哦

今日話題:你是如何面對2歲孩子的「不凡」表現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是@七悅媽,關注我和我一起輕鬆聊育兒!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的這五種「怪癖」,其實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要懂得正向引導
    3、喜歡模仿別人之前就有朋友問道:「我家寶寶快2歲了,特別的喜歡模仿別人,這是好事壞事呢?」其實啊,模仿是孩子的天賦,對於寶寶來說他會模仿自己覺得感興趣的人和事。B善於觀察家長朋友也要善於觀察,比如經常看到孩子發呆,先別想著這孩子又不學習,要先觀察,看看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或者對於那些事情喜歡動腦筋。
  • 8歲的孩子說:「我戀愛了!」如果你是媽媽,會如何回答?
    最近,有位家長很困擾,她說:「小孩12歲(男),馬上小學畢業了,他好像早戀了,怎麼教育?」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媽媽送8歲的兒子去上學,「媽媽,我戀愛了!」孩子說。  「這樣啊?那你能告訴我什麼是『戀愛』嗎?」媽媽很平靜。
  • 「媽媽,我輸不起了」當孩子這樣說,你一定要記住的3個救命法則!
    2 挫折教育的缺失,足以毀滅孩子的一生 實際上,造成這些悲劇的原因往往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被我們忽略的「小事」:孩子幾乎喪失了抗挫能力。 記得《少年說》中,有一個類似的場景,小女孩對媽媽喊出:為什麼我在你眼裡什麼都是最差的? 媽媽,我很努力地做功課,每天按時完成作業,早上6點就起床背書。甚至課外作業都比同學多,為什麼你還是不滿意呢?
  • 媽媽,我的兩個蛋蛋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有兩顆蛋蛋,它們還會跳呢?是我下的蛋蛋嗎?」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夜晚,我一如即往的幫包警長洗澡,四歲半的包警長自己洗小雞雞,他突然開口問道。聽著他這個問題,我笑著回答:「是的,你有兩顆蛋蛋,它們叫睪丸。」包警長又天真地問道:「它們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像雞蛋那樣。」
  • 小妹變形記第21天:孩子早戀怎麼辦?你試試「支持引導法」!
    今天我分享一個方法:「支持引導法」,應該會對孩子早戀起到一定的幫助強行制止絕是對不能用的方法!為什麼我要用支持這個方法呢?大家如果遇到過孩子早戀這個問題,並且嘗試解決,都解決不了,那麼現在回想一下,你用的什麼方式,強行制止?沒收手機?斷網?限制自由?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亂發脾氣,場面堪稱一部大片。面對孩子亂發脾氣,很多的父母都會面露難色,唯有懂得孩子亂發情緒背後的真實目的,才能夠讓孩子恢復平靜。小明5歲了,家裡就只有他一個孩子。平時,4個大人寵這麼一個孩子,可謂是百依百順,可是越是被寵著,越是有恃無恐。周末,媽媽帶小明去超市買東西,走到了水果區的時候,小明看到了櫻桃,就想讓媽媽買櫻桃。
  • 6歲前,千萬不要輕易教孩子畫畫
    作者:寶寶知道成長育兒一位媽媽這樣跟我說:「孩子在家很喜歡亂塗亂畫,若沒人管她,她自己能坐在那裡畫上好幾個小時。於是,我就想帶孩子去上美術課,課堂上,老師在上面示範,別的小孩都跟著一步步地做。只有我們家小孩,拿上筆,要麼根本不聽指揮,自己亂塗亂畫;要麼就盯著老師老,自己不動手,急得我恨不能抓著他的手畫了兩筆。」
  • 「媽媽,我不想當學霸,我要當李子柒」: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女兒看了幾個狀元採訪,就一臉不耐煩,拽著閨蜜的手,給她看李子柒的視頻,還振振有詞: 媽媽,我不想當學霸,當李子柒多好!那麼多人喜歡,賺錢容易,誰還要埋頭苦讀書啊?閨蜜愣是被氣樂了。 這年頭,想當網紅的孩子太多了。
  • 2歲寶寶有多「恐怖」?媽媽了解這3點,輕鬆應對「可怕的2歲」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2歲的寶寶到底有多「恐怖」?沒經歷過的家長肯定不信,一個2歲的小寶寶竟然能把家裡鬧得雞飛狗跳,活脫脫一個「小惡魔」!我家寶寶2歲的時候,就經常作妖,有次趁我不注意拿著奶瓶到馬桶裡裝水,然後偷偷把奶粉罐打開,給她的小娃娃餵奶……還好她自己沒喝……有經驗的媽媽都知道,2歲左右寶寶真的會經歷一個天不怕地不怕、脾氣還超級大的階段,簡直稱得上恐怖!這種現象被兒童心理學家稱為「可怕的2歲」,而2-3歲這一年也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家長需要耐心對待。
  • 媽媽帶5歲兒子洗澡,年輕女顧客表示要注重性別意識,引起熱議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性別意識:指的是幫助孩子建立男女性別差異的意識。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歲左右的時期就已經開始有性別意識了。對於孩子來說,性別意識的建立要從3歲左右開啟。那麼性別意識該怎麼建立呢?為什麼說性別意識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呢!我們常常認為孩子小,就忽視的性別意識培養,對孩子來說,會造成哪些影響呢?
  • 孩子要經歷什麼後,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他媽媽對勸她的人說她絕不會放棄他,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在,她就一定想辦法給他治療。為了掙錢,他爸爸到附近一個化工廠做工資比較高,但對身體傷害很大的工作。他媽媽則到處借錢給他治病。有一次他勸媽媽不去借了,他不治了。他還讓他媽媽重新生個孩子,當沒有生他。哪知道他的話剛說完,就被媽媽打了一巴掌,打了後他媽媽抱著他大哭起來,邊哭邊說:「不要亂說,媽媽怎麼也要把你治好!」
  • 為什麼「自閉症兒童」更容易變成天才?培養孩子高智商,沒有捷徑
    自閉症兒童常見的9種表現   有的自閉症孩子快2歲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每天只會說他自己才能聽得懂的嬰兒語,喜歡無緣無故尖叫,跟心情無關別的詞彙量幾乎為0。  也就是得了失語症,和高偉的情況差不多,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自己的思想,同時人也可以開口說話。
  • 為什麼說愛玩「過家家」的孩子更聰明?「社會模擬」是關鍵答案
    父母不要片面地去看待這過家家遊戲,父母要看到這個遊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以及對孩子成長中起的重要作用。父母不要去制止孩子往這個遊戲,反而父母要合理地促進孩子玩這個遊戲。2、 父母在旁邊要進行引導孩子現在還小,對於一些行為不理解,只是一味地模仿,根本就知道這種行為是對還是錯誤的,孩子就會有樣學樣。這時候父母就應該出來引導孩子,在孩子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的時候,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一個糾正,進行一個引導,對孩子進行一個教育。
  • 孩子憤怒尖叫說「我不要」?拯救耳膜,先搞清孩子為啥喜歡尖叫
    ①在孩子極儘可能的挑戰音高的時候,告訴他這樣會傷害他的嗓子,讓他不要那麼高聲;②告訴孩子公共場合不要發出很大的聲音,要遵守一定的公共秩序,為他人著想。除了搞笑搞怪這個原因,尖叫還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一部分。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所以,本文將著重分析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犯的錯誤以及對伊桑性格的影響,在本文最後一部分我將淺談如何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過度付出和超高期望使得父母變成「直升機父母」,而這個特徵又讓他們在育兒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我哪裡做的不夠?
  • 4歲可愛男童引媽媽淚目,網友:孩子強忍淚水的模樣,像極了天使
    視頻中一位4歲的小男孩安靜地癱坐在沙發上,樣子有些委屈。等到鏡頭拉近時,發現小男孩滿眼淚花。小男孩的媽媽不明白兒子這是怎麼,於是她溫柔地詢問了原因。小男孩帶著哭音解釋說,他在媽媽換衣服的時候看到了媽媽肚子上的疤痕。小男孩的媽媽這才反應過來,孩子這是因為疤痕而心疼自己。
  • 「3歲孩子一年認識2000字」,媽媽的4個智慧教育法是成功關鍵
    這位媽媽表示:在孩子的幼兒時期,也就是3歲左右,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教孩子認字了。所以她便在孩子3歲的時候,總結了4個教育方法,並且運用到孩子的身上,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讓孩子成功在一年的時間裡面認識了2000個字。
  • 寶寶不願做「伏地魔」,三個月還一趴就哭,寶媽學會引導很重要
    跟寶寶剛3歲的堂姐聊起這件事,她給出的建議是:不要長時間的抱著孩子,有機會讓他多趴著,這樣有助於肌肉的鍛鍊。婷婷認為很有道理,就開始嘗試讓寶寶趴在床上適應。但是被抱習慣的寶寶,一放到床上,讓他趴著,就大聲的哭,儼然是從一個小可愛,變成了「伏地魔」。婆婆一聽見孩子哭,就趕緊過來查看。看見兒媳婦任由孩子爬在床上哭也不管,急忙衝上去想要把孫子抱起來哄。
  • 「我為什麼總是不快樂?」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低氣壓的人
    刷百度或者知乎軟體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人提問:「我為什麼總是不快樂?」甚至有些平臺會收到一些令人心碎的求助信息:「被自己壓抑的喘不過氣,已經活夠了......」這些求救的人,離我們的生活不遠,有10幾歲還在念書的孩子,有背負生活重擔的中年人,還有年過不惑的老人等等。
  • 7歲萌娃做100多個科學實驗走紅,媽媽的教育方式很簡單,值得借鑑
    這些知識在皮卡動手製作的過程都一點點變成了他的知識,而這也來源於皮卡媽媽的支持。皮卡在網絡上紅了之後,很多家長都很好奇皮卡媽媽是不是給孩子報了興趣班。對於這個問題,皮卡媽媽說:「繁雜的輔導班會耽誤孩子的自由生長。」皮卡媽媽的教育方式很簡單,她會發現孩子的興趣,去引導、支持他,保護孩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