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草堂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為什麼有的孩子溫文爾雅,非常有禮貌,小小年紀就顯得很有素質。
可是有的孩子就非常調皮,沒有禮貌不說,連最基本對長輩的尊重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實際上,兒童在成長初期的行為習慣,多半來自於自己父母的影響。
表姐小美是一個性格不太溫和,有些暴躁的媽媽,對待孩子的時候也容易因為脾氣的問題而傷害孩子,有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她過分了。
逐漸地,孩子也習慣了媽媽無釐頭的指責,像是學習一樣,在對待自己的朋友時,也容易意氣用事,經常和小朋友打架,最後回家被叫家長。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大多數情況都是由於父母行為的薰陶,你知道嗎?
一、什麼是幼兒「攻擊性行為」?
想必對於「攻擊性行為」這一概念,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足夠了解,因為有的父母在生活裡很少會把孩子的行為進行剖析,了解其深層面的原由,只會簡單的把它看做是小孩子的不懂事罷了。
對於攻擊性行為,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波比娃娃實驗」,它是由傑出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並發表的一個研究。
班杜拉認為,兒童是通過觀察和模仿成人的行為,尤其是家庭成員的行為,來學習暴力的。
他們將孩子分成了幾個小組,有目睹家長暴力的小組,也有沒有目睹家長暴力的小組,以此區分家長對孩子暴力行為影響程度。
最後他們發現,目睹了家長暴力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會根據成年人的暴力行為進行模仿,從而傷害那些娃娃,比如有的孩子會用工具傷害那些娃娃,比如說把娃娃剪得支離破碎。而沒有目睹家長暴力的孩子對娃娃實施傷害的可能性和程度都比較低。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因:家長的榜樣
從波比娃娃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的行為非常受身邊人的影響,而作為孩子生活中心點的父母,便是最容易對孩子的心理、行為習慣產生影響的人物。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因,往往在家長的身上。
例如一些情況下孩子犯錯了,但是明明事實不是家長看到的那樣,想的那樣,但是出於情緒上的衝動,和一些沒能解釋的誤會,家長會想當然的認為,這是孩子的錯,應該批評指責甚至出手打孩子。
這樣的誤會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報復心理,用同樣的行為對待其他人,這個時候孩子和小夥伴的矛盾就會增加。
因為同學不會向父母一樣包容孩子過分的行為,他們總是容易因此吵架、打鬧等,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人際關係來往、處理事情的態度與能力能。
三、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擺脫「攻擊性行為」?
1、家長以身作則,少對孩子進行反面教材式的示範
在傑出的、極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兒童是通過觀察和模仿成人,尤其是家庭成員的行為,來學習暴力的。
既然孩子會因為學習了家長的行為而出現一些極端心理,比如出手打人這種攻擊行為,那麼我們作為父母就要做好榜樣作用,不隨便對孩子動手、對伴侶動手,儘量讓孩子處在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裡。
2、及時制止孩子的暴力行為
攻擊性行為通常都會給雙方帶去一定的不利影響,要是孩子舉止過分,在不恰當的場合做了過分的事情,更可能引起孩子所不能承擔的後果。
因此,在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正面制止,不能縱容孩子一錯再錯,通過提醒、叮囑、行為留意等方式,讓孩子一步步改變自己的習慣,扭轉攻擊性行為和心理狀況。
3、提高孩子的社交力
說不定幾句話孩子就容易和小夥伴吵架,這種一言不合就動口、動手的情況,很明顯是孩子的社交能力比較不好。而在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裡,多半也是由於社交能力低,無法解決衝突,經常性的因為想法、意見不一致,才會出現一些矛盾衝突。
這個時候家長們就要引導孩子多理解,試著多收斂自己的脾氣,提高與人來往的能力,讓孩子有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去尋找自己的夥伴。
孩子愛動手就是壞人了嗎?不是的,從波比娃娃實驗就可以看出來,這不是孩子愛打人,而是家長影響了孩子的行為,不經意間教會了孩子暴力。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草堂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