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比娃娃實驗:為什麼你的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2020-11-30 草堂媽咪

文 | 草堂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為什麼有的孩子溫文爾雅,非常有禮貌,小小年紀就顯得很有素質。

可是有的孩子就非常調皮,沒有禮貌不說,連最基本對長輩的尊重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實際上,兒童在成長初期的行為習慣,多半來自於自己父母的影響。

表姐小美是一個性格不太溫和,有些暴躁的媽媽,對待孩子的時候也容易因為脾氣的問題而傷害孩子,有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她過分了。

逐漸地,孩子也習慣了媽媽無釐頭的指責,像是學習一樣,在對待自己的朋友時,也容易意氣用事,經常和小朋友打架,最後回家被叫家長。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大多數情況都是由於父母行為的薰陶,你知道嗎?

一、什麼是幼兒「攻擊性行為」?

想必對於「攻擊性行為」這一概念,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足夠了解,因為有的父母在生活裡很少會把孩子的行為進行剖析,了解其深層面的原由,只會簡單的把它看做是小孩子的不懂事罷了。

對於攻擊性行為,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波比娃娃實驗」,它是由傑出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並發表的一個研究。

班杜拉認為,兒童是通過觀察和模仿成人的行為,尤其是家庭成員的行為,來學習暴力的。

他們將孩子分成了幾個小組,有目睹家長暴力的小組,也有沒有目睹家長暴力的小組,以此區分家長對孩子暴力行為影響程度。

最後他們發現,目睹了家長暴力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會根據成年人的暴力行為進行模仿,從而傷害那些娃娃,比如有的孩子會用工具傷害那些娃娃,比如說把娃娃剪得支離破碎。而沒有目睹家長暴力的孩子對娃娃實施傷害的可能性和程度都比較低。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因:家長的榜樣

從波比娃娃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的行為非常受身邊人的影響,而作為孩子生活中心點的父母,便是最容易對孩子的心理、行為習慣產生影響的人物。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因,往往在家長的身上。

例如一些情況下孩子犯錯了,但是明明事實不是家長看到的那樣,想的那樣,但是出於情緒上的衝動,和一些沒能解釋的誤會,家長會想當然的認為,這是孩子的錯,應該批評指責甚至出手打孩子。

這樣的誤會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報復心理,用同樣的行為對待其他人,這個時候孩子和小夥伴的矛盾就會增加。

因為同學不會向父母一樣包容孩子過分的行為,他們總是容易因此吵架、打鬧等,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人際關係來往、處理事情的態度與能力能。

三、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擺脫「攻擊性行為」?

1、家長以身作則,少對孩子進行反面教材式的示範

在傑出的、極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兒童是通過觀察和模仿成人,尤其是家庭成員的行為,來學習暴力的。

既然孩子會因為學習了家長的行為而出現一些極端心理,比如出手打人這種攻擊行為,那麼我們作為父母就要做好榜樣作用,不隨便對孩子動手、對伴侶動手,儘量讓孩子處在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裡。

2、及時制止孩子的暴力行為

攻擊性行為通常都會給雙方帶去一定的不利影響,要是孩子舉止過分,在不恰當的場合做了過分的事情,更可能引起孩子所不能承擔的後果。

因此,在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正面制止,不能縱容孩子一錯再錯,通過提醒、叮囑、行為留意等方式,讓孩子一步步改變自己的習慣,扭轉攻擊性行為和心理狀況。

3、提高孩子的社交力

說不定幾句話孩子就容易和小夥伴吵架,這種一言不合就動口、動手的情況,很明顯是孩子的社交能力比較不好。而在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裡,多半也是由於社交能力低,無法解決衝突,經常性的因為想法、意見不一致,才會出現一些矛盾衝突。

這個時候家長們就要引導孩子多理解,試著多收斂自己的脾氣,提高與人來往的能力,讓孩子有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去尋找自己的夥伴。

孩子愛動手就是壞人了嗎?不是的,從波比娃娃實驗就可以看出來,這不是孩子愛打人,而是家長影響了孩子的行為,不經意間教會了孩子暴力。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草堂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一個實驗,讓所有打過孩子的家長陷入沉思
    今天我們請秦楠老師給我們講講波比娃娃的實驗,看了這個實驗相信我們會更好地控制自己情緒。為了研究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心理學家班杜拉主持開展了「波比娃娃」實驗。實驗一開始,攻擊組的兒童會看見成人反覆使用各種方式攻擊波比娃娃,除了身體的攻擊,成人還會使用攻擊性的語言,持續約 10 分鐘。
  • 大四學生虐貓被學校退學,那些虐待動物的人會對人施暴嗎
    每每看到如此血腥、殘忍的場面,都會讓人心中產生兩個疑問,如此殘忍的人會不會對其他人施暴呢?他們為什麼會如此殘忍地對待一個生命呢?這是一種心理發展退化的返祖行為,多是因為受到挫折,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除此之外,「社會學習理論」心理學派的奠基人之一班杜拉認為,人的攻擊性行為是習得的結果,為此他做了著名的「波比娃娃」實驗,用來證明自己的理論。班杜拉和研究人員將48名兒童作為被試,分為兩組,一組接觸攻擊性榜樣,另一組接觸非攻擊性榜樣。
  • 小孩為什麼不肯「分享」?從「三山實驗」解讀孩子的「自私」行為
    然而,就算我們再怎麼指責孩子,孩子也不能立馬轉變自身的態度。很多父母都特別在意自家孩子是否小氣,是否會分享,畢竟,分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所以,當父母看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態度時,父母會顯得十分失望和生氣。但是,父母是否想過,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分享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父母就必須要清楚"三山實驗"。
  •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的「四大實驗」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又稱刺激—反應理論,是當今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該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繫從而獲得新經驗的過程。強化在刺激——反應連結的建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
  • 孩子成為「電子娃娃」?真正的「元兇」,會影響兒童大腦可塑性
    許多家庭都把手機作為哄孩子的工具,現在的小孩,有的2歲多就已經開始逐漸沉迷在其中了,他們手裡抱著手機,熟練的操作著,一個接一個地劃著手機屏幕看小視頻等,而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讓許多孩子成為了「電子娃娃」。孩子成為「電子娃娃」?
  • 毫無攻擊性的孩子最可怕,說明生命力被某種不恰當養育方式壓抑了
    如果一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幾乎沒有呈現攻擊性,這才是可怕的事情,說明生命力被某種不恰當的養育方式壓抑了。 孩子出生之時,是不善不惡、混沌的一團能量。這團能量渴望伸展,觸碰這個世界。比如嬰幼兒大哭、揮舞手腳,就是在努力地向這個世界傳遞信號:「我需要你,我要碰觸你。」這個時候,媽媽會如何感知這個能量呢?
  • 矽膠娃娃為什麼用爽身粉?
    矽膠娃娃為什麼用爽身粉?因為液體矽膠固化以後表面是有阻力的,且一些性能比較差的產品表面可能會存在粘手的狀況,所以矽膠娃娃需要用爽身粉來增加矽膠的光滑效果,且避免粘手情況,給矽膠娃娃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製作矽膠娃娃的液體矽膠屬於食品級矽膠,食品級矽膠對操作環境以及操作工藝要求比較高。在生產的環境中不能含有氮磷硫這些物質,比如我們常見吸菸行為,如果操作環境中有人吸菸,會導致矽膠出現不固化的情況,如果環境內已有吸菸行為一定要通風后再進行操作矽膠;其次就是操作工藝中如果操作師傅有吸菸習慣一定要清洗乾淨手部,再操作進行矽膠,這樣才不會讓矽膠間接產生反應。
  • 心理學家: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說明你在培養一個高智商的孩子
    仔細聽才發現,是寶馬在手機上下載了一些測試題目,準確度有待證實,不過看她如此興奮我也不好打擊她,但她家小孩子確實很聰明,說不定真是個高智商的娃娃。身為孩子家長,我們一想到孩子聰明就會想到「智商高」,那麼智商究竟是什麼呢?智商即「智力商數」。智商數越高智商越高,就是一個人智力檢測與同齡人相對比的一個指數。
  • 童書出版人帶領您和孩子賞析優秀繪本《月亮婆婆講故事》
    在用紙的選擇上,編輯是破費心思的,採用市面常見的銅版紙,比較能真實地傳遞手繪圖畫作品的色彩和紋理,但反光度較高,夜晚燈光下閱讀,會傷害孩子的眼睛。用雙膠紙,不反光,卻很遺憾地不能達到畫面的完美效果。那可選的只有價位較高的啞粉紙了,不反光,在色彩和紋理上,能更好地展現繪畫的藝術感。為什麼要反覆強調紙張的畫面效果呢?
  • 李晨200萬買給範冰冰的娃娃 為什麼讓你毛骨悚然?
    原標題:李晨花200萬買給範冰冰的娃娃,為什麼讓你毛骨悚然?壹讀精選昨天,我們深扒了李晨花200萬人民幣為範冰冰定製的「新娘娃娃」,然而網友的評價卻是……認為這種病症可能源於對恐怖娃娃的恐懼。人偶恐懼症應該連百貨商場的假人模特也怕才是,廣大網友一定不是由於這個原因。陷入「恐怖谷」的BJD網友說:「恐怖片看多了,覺得任何娃娃都恐怖。」網上確實有不少娃娃題材的恐怖電影。人看了電影才怕娃娃?還是由於很多人怕娃娃,給了導演靈感、共鳴從而拍攝這個題材的電影呢?
  • 「愛情荷爾蒙」催產素也會導致攻擊性行為
    催產素是大腦產生的一種縮氨酸,它是一種神經調節劑,它可以將心臟連接在一起,也可以幫助激發攻擊性。 這一結論來自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和馬克斯·普朗克精神病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的獨特研究,在半自然條件下生活的小鼠以高度精確的方式操縱產生催產素的腦細胞。這一發現可能為使用催產素治療各種精神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從社交焦慮、自閉症到精神分裂症。
  • 波比跳,一個讓人又愛又怕的動作!每天100個波比跳,有什麼好處
    波比跳,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動作,在健身圈風靡一時,在HIIT訓練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動作之一。一個波比跳動作,可以調動全身85%以上的肌群,鍛鍊效果也是非常高效的。每天堅持100個波比跳訓練,你會獲得這些好處:1、塑形燃脂效果強。
  • 天再熱,也不要給孩子喝可樂、雪碧,這個實驗會告訴你為什麼
    有位剛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好久沒見了,上周約好帶自己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兩個孩子打了會球,天有點熱,我便問他們要不要來瓶可樂。朋友的孩子聽完後,直接謝絕了我,說一瓶礦泉水就可以了。我笑著問他,「可樂很好喝的,你為什麼不喝啊?」
  • 6個經典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
    一、印刻實驗——孩子就如一張白紙,他總是在模仿學習你的行為 奧地利生物學家勞倫茲(K.Z.Lorenz)在進行這項實驗時,讓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鴨子不先看到母鴨子,而首先看到自己,於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小鴨子將勞倫茲當成了自己的母親,總是跟著他。
  • 哈洛恆河猴實驗,毀掉了幾代猴子的幸福生活,卻挽救了千萬兒童
    哈洛也是一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受華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用1歲孩子實驗,他的教育方法坑害千萬歐美兒童,如今在中國流行)心理學家們喜歡使用「順從、一致、認知、次要刺激」這樣的詞彙來告訴父母如何去教導孩子,比如班傑明·斯帕克),建議應該根據時間餵奶。
  • 同一個問題換個方式問,孩子就答錯?「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笨
    明明是同一個問題,只是換了個方式問,為什麼孩子就答不上來了呢,難道真的是孩子太"笨"了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二、"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太笨,只是聽不懂"你有妹妹嗎?"這種思考方式,決定了他們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會答錯,所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皮亞傑還專門做過一個經典的"三山實驗",來進行論證。第一步:在孩子面前放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山的模型,山的模型的另一邊放著一個娃娃。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施工期間,圖書館到館路線指引,點這裡←養育孩子如此耗費家庭精力,那麼集中式地「批量」培養會不會是一個更高效的解決方案?為什麼很多人明明覺得自己的原生家庭堪稱「禍害」,仍然無法割捨與親人的聯繫?為什麼關小黑屋可以成為罪犯最害怕的酷刑?
  • 多動症害慘了中國孩子!如何辨別孩子是貪玩還是多動症?
    戳右邊關注我們,每天都有最靠譜、實用的健康知識為你呈現,_ 說起多動症,估計很多人會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貪玩好動,多半和教育方式有關,嚴加管教或者揍一頓就會好的。但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認知誤區,也正是因為這個誤區,不知道耽誤了多好孩子!
  • 怎樣看待「矽膠娃娃」體驗店出現
    近段,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行業,「矽膠娃娃」店。這種店是專門為工廠區域的男性同志設計的,聽說生意還非常火爆。據了解,富士康(深圳)廠區就開了這樣一家店,188元每小時。生意非常紅火,每天營業額達幾萬元。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次新事物的出現都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次也不例外:1、對於單身男性或長期在外工作的人來說,解決了生理問題,降低了強姦犯罪的機率,而且還有效得避免了性疾病的傳染問題,對社會和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