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問題換個方式問,孩子就答錯?「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笨

2020-12-03 大果小果媽媽育兒

文 | 果媽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一 、同一個問題變個樣,孩子就答不對,是不是智力問題?

國慶回了一趟老家,跟家人吃完晚飯,坐著聊天時,姑姑家3歲大的孫子跌跌撞撞進來,一位表姐就抓著他,逗他玩。

忽然,有人問他:"你有妹妹嗎?"

他說:"有。"

再問"那你妹妹有沒有哥哥?"

他說:"沒有"

一群人鬨笑,接著問怎麼沒有?

他說:"因為妹妹沒有哥哥。只有我有妹妹。"

聽孩子這樣說,一群人更是笑得不行,直說"怎麼這麼蠢啊""你有妹妹,妹妹沒有哥哥,那你是哪來的""恐怕又是一條牛,讀書不行"……

生活中,好像很多家長都喜歡逗孩子,問一些問題後,再反過來問一遍,結果孩子答不上來,大人樂得不行。

明明是同一個問題,只是換了個方式問,為什麼孩子就答不上來了呢,難道真的是孩子太"笨"了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二、"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太笨,只是聽不懂

"你有妹妹嗎?""你妹妹有哥哥嗎?"

這兩個問題,在大人看來簡直是傻瓜式提問,可孩子就是答不上來,究其原因,不過是孩子目前的認知能力還太低,無法聽懂,也無法理解。所以,孩子答不上來,也不用擔心,是孩子智力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認知能力呢?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

皮亞傑認為孩子的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

皮亞傑以認知結構為依據,把認知發展分為了4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6、7歲),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 1、12歲),形式運算階段(1 1、12歲及以後)。

處在前運算階段的孩子,也就是7歲之前,尤其是前運算階段前期的孩子(5歲之前),他們的思考方式,有這麼幾個特點:

通過使用符號來理解世界,包括詞語,或者頭腦中的想像;不能理順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缺乏守恆概念;思維具有不可逆性,無法進行可逆性推演,比如說2+3=5,但反過來就不知道了;以自我為中心,難以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這種思考方式,決定了他們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會答錯,所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皮亞傑還專門做過一個經典的"三山實驗",來進行論證。

第一步:在孩子面前放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山的模型,山的模型的另一邊放著一個娃娃。

第二步:從不同角度拍山的照片,並把這些照片給接受測試的孩子看。

第三步:讓孩子分別指出,跟自己看到的山一樣的照片,以及跟娃娃看到的山一樣的照片。

結果,大部分學齡前兒童兩次指出的照片是一樣的,都是自己看到的樣子(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後)。

為此,皮亞傑認為:"兒童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不能從自己的角度轉移開,認識到別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樣的風景。"

這個實驗,也證實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難以考慮到別人。

三、孩子的"自我中心"是認知發展結果,但也需要適度幹預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當孩子認知發展從前運算階段(2-6、7歲)過渡到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 1、12歲)後,孩子不僅思維具有了可逆性,還會脫自我中心。

思維可逆性,比如說,之前不知道2+3和3+2結果都是5,現在知道了。脫自我中心,比如說,孩子拿到什麼玩具,都把其歸為自己的東西,還不喜歡分享,而現在學會了跟玩伴一起分享和交換。這是自然的認知發展的結果,但如果家長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孩子的認知發展也會出現偏差。

生活中,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仍然有一部分孩子,即便是6、7歲之後,也沒有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甚至變得更加的"以自我為中心"。

在飯桌上見過一個9歲的孩子,愛吃的菜一上來,就吵著要把菜端到自己面前,媽媽說不行後,就開始哭鬧、胡攪蠻纏,嚷著說"我愛吃的,就得給我一個人吃"。

最後這位媽媽向同桌大人表示歉意,把菜端過去讓孩子夾,結果,孩子毫不猶豫,差不多將大半碗菜全都撥到了自己碗裡,媽媽攔都攔不住,批評幾句又鬧騰摔筷子。

這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絲毫不顧及旁人,只知道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驕傲蠻橫。

顯然,家長平日裡的過度溺愛,讓孩子形成了"人人為我,我是中心"的慣性思維,認知發展還停留在前運算階段。

事實上,太過自我中心的孩子,是沒有人會喜歡的,而且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只會導致孩子養成諸多不良行為習慣。

比如說:自私冷漠、霸道不講道理、受不得批評、不尊重長輩、一不順心就亂發脾氣、難以與別人合作等等。

4、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順應認知發展,成為更受歡迎的人

正如皮亞傑所言: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是個體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不斷提高的一個過程。

所以,我們不提倡"揠苗助長",在孩子年齡過小的階段,刻意地去提高孩子的認知發展,但是,我們有必要,在順應孩子不斷提高的認知發展過程中,幫助孩子糾正"自我中心"的自私行為,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好孩子!

1、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受到家裡眾多大人的寵愛,家長也很自然地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事事以孩子為重。

如此長久下去,孩子自然會覺得自己十分重要,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地要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從而養成凡是都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了。

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視為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一個人,給他尊重,但不凡是以他為主,改變溺愛的教養方式。

2、樹立榜樣,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會換位思考就意味著,孩子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孩子在漸漸打破"自我中心"的堅硬外殼。

家長在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時,先要從改變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孩子會耳濡目染學習爸媽的言行舉止。

比如,家長可以邀請朋友來家裡作客,平時給與朋友幫助或送些禮物等等。

當孩子度過了2-3歲的物權敏感期後,孩子仍然表現出比較強烈的不願分享的意識,家長就可以藉機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從而幫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識。

心理學的相關研究發現,3歲以後,社交意識萌芽,孩子有了和同伴交往的願望,其次,隨著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強,這個階段,如果家長採用恰當方法,引導孩子考慮別人的需要就會更容易產生"分享和助人行為"。

具體可以這麼做:

第一步:情景代入法詢問孩子的感受,比如,你想玩這個玩具,但是他不願意給你,你還想玩嗎?你會哭嗎?

第二步:詢問孩子解決辦法,比如,你想玩,是不是希望他能給你玩?現在他想玩,你要不要給他玩呢?

第三步:鼓勵孩子,給孩子建議,比如,孩子同意分享,要及時給與肯定,讓孩子獲得分享後的自豪感和喜悅感。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可以試著給孩子建議,如兩個人一起玩可以有更好玩的玩法;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那就下次再找機會重複以上動作。

換位思考,也即移情能力,移情能力強的孩子,多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並學會尊重、關心和幫助他人,這樣的孩子也是大受歡迎的人。

3、多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有些家長怕孩子受委屈,或被欺負,所以過度保護孩子。

比如說,在遊樂場玩,擔心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於是把孩子看得緊緊的,一有風吹草動就上前替孩子解決了,甚至叮囑孩子不要和別的小朋友扎堆玩耍。

這樣一來,孩子也就失去了與他人遊戲的機會,失去了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也無法體會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喜悅感。

家長的包辦代替,封閉環境下的孩子,獨處慣了,最終會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難以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

多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適當放手,引導孩子走向更好的自我,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我是兩孩媽媽 - 果媽,一直從事教育行業,正面管教踐行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及乾貨文,解決爸媽育兒煩惱,讓爸媽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讚,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從「三山實驗」解讀孩子的「自私」行為
    三山實驗"的由來及蘊意這個實驗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之手,也是他最經典的四個實驗之一。該實驗的設計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
  • 為什麼孩子很自私?三山實驗:兒童自私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現在很多的父母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都拿孩子沒什麼很好的辦法,只能唉聲嘆氣的說一句: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啊!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何會這樣呢?那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小孩為何會如此自私呢?l 孩子為何會有自私表現?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做過這樣一個有關兒童的實驗,並將試實驗命名為—三山實驗。
  • 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適應他們的發展階段
    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驗是怎麼進行的吧。第一,實驗過程首先在一個桌子上擺放三座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假山。讓小孩子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這三座山,最後放置一個布娃娃在小孩對面,讓小孩子去描述布娃娃看到的三座山。
  • 「三山實驗」告訴你,為何孩子捉迷藏只遮頭,多少家長錯怪了孩子
    而2-6的孩子正好處於」前運算思維「階段,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階段的孩子多是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是看到的、還是在經驗、感受方面,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問題。他們還只處於「有意圖的分析方式」起始階段,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沒有能力去推測別人的行為。
  • 孩子為什麼會變「笨」呢?
    梭子魚「笨死了」科學家做過個實驗,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一個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他說,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而喪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裡,就會覺得他們「越學越笨」了。那麼,孩子是怎麼變「笨」的呢?
  • 青舟:一個聰明孩子是如何變笨的?
    很多家長都問過我:孩子之前成績還挺好的,怎麼越來越差了呢?一個聰明孩子怎麼就越來越笨了?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且如何讓媽媽不失望。孩子說:「很怕別人看不起我,一想到自己是別人眼裡的差生,就不敢去學校,不敢面對老師和同學,更不想和別人接觸,只想一個人在家裡安靜躲著。」
  • 孩子容易迷路,方向感太差?不是孩子笨,而是「空間知覺」能力差
    這位母親非常的著急,她也說孩子就是一個路痴,平時去哪裡都總是不認得路,日常中也總是分不清方向,搞不清東南西北。日常中像這樣的現象也有很多,總是有一些孩子搞不清方向,給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帶來阻礙。那究竟為什麼孩子的方向感如此差呢?是因為孩子笨嗎,錯,是孩子的空間知覺能力差。
  • 孩子「記憶力」差,不是腦子笨,是方法不對,建議用「語義記憶」
    其實歸根到底,並不是我們的孩子腦子笨,而是她在記憶中沒用用對方法去記憶。在幼兒園裡,我們的老師會教我們的孩子唱字母歌,通過歌曲的旋律來讓我們的孩子記得26個字母,而事實上的研究表明,這樣的記憶方法比直接教孩子讀26個字母記憶26個字母更加容易,記憶的持效性也更加的長久。
  • 孩子哭泣該怎麼做?壓抑情緒對孩子有害,家長不如換個方式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哭泣總是會採用鎮壓的方式去解決孩子的哭泣問題,這樣就需要壓抑住孩子當時的情緒,特別是對待男孩子,父母常常會用男孩子要堅強,是個男子漢等等原因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力。哭泣其實就是人類的基本天性,大人很少哭泣只是因為控制能力更強,承受能力更高,並不是說大人就不會出現哭泣。孩子的控制能力與承受能力較弱,就會更容易的出現哭泣,這並不是孩子喜歡哭泣,而是人類天性。
  • 團購|60個簡單有趣的小實驗,讓孩子動手又動腦
    孩子天性好奇,他們會關注到很多日常生活中成人所忽略的細節,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搪塞或敷衍,不能給與很好的解答,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失去問問題的興趣,其實任何一個問題,都是引導孩子進行獨立思考和學習的好機會!孩子的教育就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生活中各種新奇的事就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讓他們主動去發現和思考。
  •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之三山實驗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之三山實驗 http://www.hteacher.net 2020-08-27 14:36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別總說孩子腦子笨,了解「智力三元」理論,正確激發孩子的潛能
    但是影響孩子智力的因素有很多種,父母與其責怪孩子笨,還不如找到正確的方法來教導孩子。了解「智力三元理論」能夠幫助家長更好的理解孩子智力的構成,從而更好的幫助孩子激發潛能、開發智力。01.什麼是「智力三元」理論?智力三元論理論是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斯騰伯格提出來的。
  • 孩子張口就說謊:孩子有問題家長吃藥,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等媽媽出來問米婭怎麼回事,米婭指了正在睡覺的喵星人說,「貓咪弄的」。媽媽心裡直犯嘀咕,這麼小的孩子就會撒謊,長大了還了得。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能撒謊,撒謊的孩子便會成匹諾曹,會跟《狼來了》裡的小孩一樣沒人相信。但孩子依然說謊,教育懲罰獎勵都不管用。解決孩子說謊的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用辯證的思維看問題,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高智商」的孩子有1個共同點,並不是靠遺傳
    曾經有美國的心理學家威特曼,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選擇了1000多名孩子,從11歲逐個進行跟蹤觀察,一直跟蹤到60歲,經過不斷地智商測試和研究,最後他們發現,其中智商高的孩子有一個普遍特點,那就是創造力很強,而且有足夠的環境和空間用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 為什麼有的孩子越來越「笨」?哈佛大學: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犯了4種錯誤
    除了飲食習慣不良,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商。 有一個「薩德夫睡眠實驗",實驗將77名四年級和六年級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比平時多睡半小時,第二組比平時少睡半小時。
  • 處罰使孩子變得順從,小心孩子將會以4R效應來回應你
    在我們對孩子進行長時間的懲罰教育時,孩子們會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個或所有形式來「回敬」我們!憤怒(Resentment)——這是不公平的,我無法信任大人!復仇(Revenge)-他們現在贏了,但是我要把它畫出來!叛逆者(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此證明我沒有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 經常挨罵的孩子真的會變笨,學會這3招,讓你的批評如沐春風
    02 經常挨罵的孩子真的會變笨曾看過一段視頻,現在我心裡仍然心有餘悸,並把它長期保存在我的手機裡,不時看一看,警醒自己,千萬不要親手把孩子變成笨蛋。孩子為了避免遭受父母的辱罵,避免犯錯誤,開始變得小心翼翼,反應慢了,記憶逐漸衰退,最後變成了父母責罵的那樣,成為一個又笨又蠢的人。經常挨罵的孩子真的會變笨,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理論依據。
  • 2020福建教師資格筆試:皮亞傑教你帶孩子
    其次,兒童大約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恆性,即當某一客體從兒童視野逐漸消失時,兒童知道該客體並非不存在。比如:你在兒童面前用布娃娃逗她,突然用布遮住布娃娃。如果具備客體永恆性的孩子,便會認為布娃娃還存在,因此有可能伸手掀開布去尋找布娃娃。
  • 玩具太多的孩子會變笨,科學研究表明:「適度無聊」讓孩子更聰明
    別孩子買太多玩具,研究表明:保持「適度無聊」能讓孩子更聰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這個事,陳先生和妻子還吵了一架。陳先生日常上班事情多,照顧孩子的時間比較少,為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陳先生經常給孩子買各式各樣的玩具。
  • 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和液體守恆實驗
    皮亞傑最出名的實驗是三山實驗和液體守恆概念(水量多少)實驗,通過這兩個實驗,揭示了兒童期的思維模式,對兒童早期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