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媽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一 、同一個問題變個樣,孩子就答不對,是不是智力問題?
國慶回了一趟老家,跟家人吃完晚飯,坐著聊天時,姑姑家3歲大的孫子跌跌撞撞進來,一位表姐就抓著他,逗他玩。
忽然,有人問他:"你有妹妹嗎?"
他說:"有。"
再問"那你妹妹有沒有哥哥?"
他說:"沒有"
一群人鬨笑,接著問怎麼沒有?
他說:"因為妹妹沒有哥哥。只有我有妹妹。"
聽孩子這樣說,一群人更是笑得不行,直說"怎麼這麼蠢啊""你有妹妹,妹妹沒有哥哥,那你是哪來的""恐怕又是一條牛,讀書不行"……
生活中,好像很多家長都喜歡逗孩子,問一些問題後,再反過來問一遍,結果孩子答不上來,大人樂得不行。
明明是同一個問題,只是換了個方式問,為什麼孩子就答不上來了呢,難道真的是孩子太"笨"了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二、"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太笨,只是聽不懂
"你有妹妹嗎?""你妹妹有哥哥嗎?"
這兩個問題,在大人看來簡直是傻瓜式提問,可孩子就是答不上來,究其原因,不過是孩子目前的認知能力還太低,無法聽懂,也無法理解。所以,孩子答不上來,也不用擔心,是孩子智力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認知能力呢?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
皮亞傑認為孩子的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
皮亞傑以認知結構為依據,把認知發展分為了4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6、7歲),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 1、12歲),形式運算階段(1 1、12歲及以後)。
處在前運算階段的孩子,也就是7歲之前,尤其是前運算階段前期的孩子(5歲之前),他們的思考方式,有這麼幾個特點:
通過使用符號來理解世界,包括詞語,或者頭腦中的想像;不能理順整體和部分的關係,缺乏守恆概念;思維具有不可逆性,無法進行可逆性推演,比如說2+3=5,但反過來就不知道了;以自我為中心,難以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這種思考方式,決定了他們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會答錯,所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皮亞傑還專門做過一個經典的"三山實驗",來進行論證。
第一步:在孩子面前放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山的模型,山的模型的另一邊放著一個娃娃。
第二步:從不同角度拍山的照片,並把這些照片給接受測試的孩子看。
第三步:讓孩子分別指出,跟自己看到的山一樣的照片,以及跟娃娃看到的山一樣的照片。
結果,大部分學齡前兒童兩次指出的照片是一樣的,都是自己看到的樣子(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後)。
為此,皮亞傑認為:"兒童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不能從自己的角度轉移開,認識到別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樣的風景。"
這個實驗,也證實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難以考慮到別人。
三、孩子的"自我中心"是認知發展結果,但也需要適度幹預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當孩子認知發展從前運算階段(2-6、7歲)過渡到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 1、12歲)後,孩子不僅思維具有了可逆性,還會脫自我中心。
思維可逆性,比如說,之前不知道2+3和3+2結果都是5,現在知道了。脫自我中心,比如說,孩子拿到什麼玩具,都把其歸為自己的東西,還不喜歡分享,而現在學會了跟玩伴一起分享和交換。這是自然的認知發展的結果,但如果家長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孩子的認知發展也會出現偏差。
生活中,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仍然有一部分孩子,即便是6、7歲之後,也沒有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甚至變得更加的"以自我為中心"。
在飯桌上見過一個9歲的孩子,愛吃的菜一上來,就吵著要把菜端到自己面前,媽媽說不行後,就開始哭鬧、胡攪蠻纏,嚷著說"我愛吃的,就得給我一個人吃"。
最後這位媽媽向同桌大人表示歉意,把菜端過去讓孩子夾,結果,孩子毫不猶豫,差不多將大半碗菜全都撥到了自己碗裡,媽媽攔都攔不住,批評幾句又鬧騰摔筷子。
這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絲毫不顧及旁人,只知道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驕傲蠻橫。
顯然,家長平日裡的過度溺愛,讓孩子形成了"人人為我,我是中心"的慣性思維,認知發展還停留在前運算階段。
事實上,太過自我中心的孩子,是沒有人會喜歡的,而且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只會導致孩子養成諸多不良行為習慣。
比如說:自私冷漠、霸道不講道理、受不得批評、不尊重長輩、一不順心就亂發脾氣、難以與別人合作等等。
4、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順應認知發展,成為更受歡迎的人
正如皮亞傑所言: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是個體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不斷提高的一個過程。
所以,我們不提倡"揠苗助長",在孩子年齡過小的階段,刻意地去提高孩子的認知發展,但是,我們有必要,在順應孩子不斷提高的認知發展過程中,幫助孩子糾正"自我中心"的自私行為,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好孩子!
1、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受到家裡眾多大人的寵愛,家長也很自然地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事事以孩子為重。
如此長久下去,孩子自然會覺得自己十分重要,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地要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從而養成凡是都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了。
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視為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一個人,給他尊重,但不凡是以他為主,改變溺愛的教養方式。
2、樹立榜樣,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會換位思考就意味著,孩子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孩子在漸漸打破"自我中心"的堅硬外殼。
家長在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時,先要從改變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孩子會耳濡目染學習爸媽的言行舉止。
比如,家長可以邀請朋友來家裡作客,平時給與朋友幫助或送些禮物等等。
當孩子度過了2-3歲的物權敏感期後,孩子仍然表現出比較強烈的不願分享的意識,家長就可以藉機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從而幫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識。
心理學的相關研究發現,3歲以後,社交意識萌芽,孩子有了和同伴交往的願望,其次,隨著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強,這個階段,如果家長採用恰當方法,引導孩子考慮別人的需要就會更容易產生"分享和助人行為"。
具體可以這麼做:
第一步:情景代入法詢問孩子的感受,比如,你想玩這個玩具,但是他不願意給你,你還想玩嗎?你會哭嗎?
第二步:詢問孩子解決辦法,比如,你想玩,是不是希望他能給你玩?現在他想玩,你要不要給他玩呢?
第三步:鼓勵孩子,給孩子建議,比如,孩子同意分享,要及時給與肯定,讓孩子獲得分享後的自豪感和喜悅感。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可以試著給孩子建議,如兩個人一起玩可以有更好玩的玩法;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那就下次再找機會重複以上動作。
換位思考,也即移情能力,移情能力強的孩子,多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並學會尊重、關心和幫助他人,這樣的孩子也是大受歡迎的人。
3、多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有些家長怕孩子受委屈,或被欺負,所以過度保護孩子。
比如說,在遊樂場玩,擔心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於是把孩子看得緊緊的,一有風吹草動就上前替孩子解決了,甚至叮囑孩子不要和別的小朋友扎堆玩耍。
這樣一來,孩子也就失去了與他人遊戲的機會,失去了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也無法體會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喜悅感。
家長的包辦代替,封閉環境下的孩子,獨處慣了,最終會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難以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
多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適當放手,引導孩子走向更好的自我,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我是兩孩媽媽 - 果媽,一直從事教育行業,正面管教踐行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及乾貨文,解決爸媽育兒煩惱,讓爸媽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讚,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