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澤沐媽媽
圖:來源網絡,侵權可刪
都說「孩子是世界上最難養的小動物」,特別在他犯錯的時候。
他拖拖拉拉,你指責他:「你就不能快點,每次都讓人攆著。」
他上課遲到,你批評他:「你就不遵守時間吧,以後什麼也幹不成。」
他不小心打碎花瓶,你責罵他:「毛手毛腳的,你就不能小心點。」
其實,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只不過你的批評令他們難看,為了減少這種難看,他們選擇明知故犯的反抗。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真的是孩子淘氣,不聽話嗎?
《讚揚與責備》一書認為:我們希望被讚揚的事而得到讚揚:在我們受到輕視或責備時得到保護,孩子的反抗正是發自本能的對自己的保護。
《讚揚與責備》的副標題:劍橋大學的溝通課,是英國心理學家 特麗·阿普特所著。她是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的資深導師,她關於家庭動力學、同一性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著作獲得了國際認可,多部作品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優秀讀物」,並斬獲多項大獎,《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衛報》等知名媒體都對她的著作讚譽有加。
特麗·阿普特根據多年研究及教課內容寫成本書,本書從心理學、腦科學等多學科對人們喜歡讚揚,討厭責備這一現象進行深入地探討,並且詳細介紹了家長如何責備孩子更有效果,幫助孩子成長成才。
01 為什麼人們喜歡得到讚揚,討厭受到責備?
中國有句俗語:「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每個人都喜歡聽到別人的讚揚,「你長得真好看」、「你的衣服好漂亮」。雖然有時心裡清楚他說的不一定是真的,但我們依然喜歡聽到讚揚。
同時,我們特別討厭別人指責我們,「你這樣做不對!」「你真傻!」如果別人這樣說,我們一定會認為這個人對自己有意見。為什麼人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在書中,作者說:「當一個人面對另一個人的時候,無論是眼神動作還是語言表達出的關注,信息裡都包含了一對最基本的態度,這就是讚揚與責備。」
人們喜歡讚揚,是由我們的大腦發育決定。人的大腦發育要求兩個重要激素,一個是催產素,另一個是內啡肽。催產素又被叫親密激素,如果一個人高興,人體就會釋放出類似鴉片劑的催產素,讓人放鬆和活躍。有研究發現當父母臉上露出笑容時,嬰兒的大腦裡就會產生大量的催產素和內啡肽,所以,當一個小孩子看到父母對他笑時,她就特別的高興,也回應微笑,這就是讚揚的結果。
相反,如果一個人受到責備,大腦的杏仁核就會有反應,而杏仁核在我們腦中負責感知恐懼區域,所以,當一個人受到責備的時,他就會本能地逃避或推卸責任,以此來自我保護,「這不是我造成的,請不要把我排除在外。」
因此,書中認為,讚揚與責備是人類天生進化的結果,與我們的生存與挑戰息息相關。
美國有一項很著名的調查研究,科學家問測試者「你覺得你的駕駛技術處於普通水平,低於普通水平還是高於普通水平」,結果93%的人都認為自己駕駛水平高於普通人,還有88%的人認為自己的安全意識在平均水平之上。
在學術界依然如此,美國某高校的學者們被問到自己的教學水平時,有68%的人相信自己的教學水平排在前25%。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當別人問我們考試成績時,我們會說的比真是分數高一些,心理學稱這個現象叫做虛幻的優越感,就是我們做的事都比大多數人都好,我們應該得到讚揚。
02 經常挨罵的孩子真的會變笨
曾看過一段視頻,現在我心裡仍然心有餘悸,並把它長期保存在我的手機裡,不時看一看,警醒自己,千萬不要親手把孩子變成笨蛋。
視頻中記錄了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責備和辱罵:「你怎麼這麼笨「,」你是豬嗎「……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被罵時,孩子們的窘迫和不知所措,這些咒罵像一個魔咒一樣,變成真正的刀子,在孩子內心畫出千萬到永不痊癒的傷疤。
孩子為了避免遭受父母的辱罵,避免犯錯誤,開始變得小心翼翼,反應慢了,記憶逐漸衰退,最後變成了父母責罵的那樣,成為一個又笨又蠢的人。
經常挨罵的孩子真的會變笨,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理論依據。
眾所周知,大腦的胼胝體負責左右大腦間的傳遞動機、感覺以及信息認知,海馬體負責情緒管理區域,前額葉掌管思考和決策。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證明,孩子的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對外在語言刺激的調節能力比成年人差很多,所以,當孩子大腦接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刺激時,為了減緩壓力,大腦就要不斷進行狀態調整,進而有損於孩子的大腦,換句話說,常常受到辱罵孩子會讓他們大腦「受損」,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笨。
受到辱罵的孩子不僅會變笨,對他們的身心都會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和折磨。
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經常受到批評,他有相當大的機率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有個叫詹姆斯吉裡根心理學家,他長期跟蹤研究監獄和精神病院的那些暴力犯,經過多年的跟蹤調查,他發現很多犯人在整個童年期都飽受到語言情感和身體上的虐待。這些暴力犯一直都生活在持續的自責與羞辱中,為什麼別人的行為會讓自己感到羞恥呢?
吉利根說無論是語言上的攻擊,還是身體上的虐待,都會清楚的告訴對方,「沒有人愛你」,「也沒有人願意接納你」,別人的責備常常讓他們覺得低人一等。
所以,討厭和害怕別人責備自己,就是我們的天性,包括孩子。
03學會這3招,讓你的批評如沐春風
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的不良行為真的會讓父母抓狂和崩潰。他們就像一棵茁壯成長的小樹,只有父母幫助他們砍掉歪七扭八的斜枝,他們才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那我們如何責備孩子,幫助他們改掉不良行為呢?《讚揚與責備》一書,給了我們三個建議:
1、建立健康有效的家庭評判制度
一個健康有效的家庭評判制度應該是通融的,而不是嚴格的,這需要父母的不斷努力。
作者阿普特認為:父母在讚揚孩子時,不要盛氣凌人,高高在上,這讓孩子就像跪著接聖旨,只能接受家長給自己打上的好的或壞的標籤。在批評孩子時,要批評孩子的具體行為,清晰地告訴他,他的行為是不對的。
通融的評判制度下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孩子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挑戰家長絕對權威,父母也應該給與寬容和支持,最終的評判結果是雙方的溝通後的認可,而不是糟糕地鎮壓孩子的不聽話。
2、不要籠統的人身攻擊
我們評價一個人時,通常都會帶點籠統的個人感受,比如「這個事你做得太好了,我很高興」或者「你怎麼這麼沒有出息,見啥都要!」
本書建議,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應該只批評具體的不良行為,而不是籠統的表達主觀感受。更不能因孩子的一個不良行為、一句不適宜的言語牽出過去的錯誤,甚至給孩子定性為人品上的缺陷,這樣的責備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引起孩子極大地恐慌與不滿。
比如,當孩子上課遲到時,我們只提醒他下次記得準時一些,而不是籠統地責備他沒有時間觀念,自私又懶惰。
3、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一個健康的家庭制度應該是回應式而不是入侵式的,這就是說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情感。比如孩子表現得沒有耐心或者不關心別人時,你的第一反應不能是你怎麼有這樣的感覺,你的感覺是錯的,這就是入侵式的,而是要理解孩子的感受,要關心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請記住:尊重與理解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石。
其實,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而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感悟和學習的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擁有健康有效的家庭評判制度不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需要父母、孩子、爺爺奶奶,甚至全體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所以,請給你所愛的孩子一個通融、具體、回應式的家庭評判制度,真正讓孩子在陽光下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