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很自私?三山實驗:兒童自私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2020-12-03 徐文聊育兒

小姨有個兒子,是屬於佔有欲特別強的,每次有人帶著小孩去他家做客時,他都將別人帶來的玩具據為己有,當讓他拿出自己的玩具進行交換時,

他不但不會拿出來,反而會將他所有的玩具都藏起來,自己不玩也就算了,竟然還不讓別人玩,遇到這種情況小姨也教導過孩子很多次,但是孩子還是這樣,這令小姨拿他毫無辦法。

為人父母的你是否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呢?現在很多的父母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都拿孩子沒什麼很好的辦法,只能唉聲嘆氣的說一句: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啊!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何會這樣呢?那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小孩為何會如此自私呢?

l 孩子為何會有自私表現?

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做過這樣一個有關兒童的實驗,並將試實驗命名為—三山實驗。

他找來一張桌子,然後準備了三個大小各異的沙丘模型,並將沙丘模型擺在了這張桌子上的不同方位,而後他找來了一些受驗兒童。

首先他會讓這些兒童環繞著桌子仔細觀察桌子上的沙丘模型,並用攝像機分別將桌子的前後左右,各個方位的沙丘模型場景拍攝成為照片,最後他讓兒童坐在桌子的各邊,並讓一位兒童指出坐在他對面兒童能看到沙丘模型場景的照片。

最後,經過反覆的試驗發現,這些兒童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自己所在角度能看到沙丘場景的照片,並且他們認為對面兒童能看到的沙丘場景與自己看到的沙丘場景是一樣的。

讓·皮亞傑通過這一試驗向人們證明:兒童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並指出孩子在2-7歲時,孩子的思維方式還處於一種前運算階段。而在這一階段時,兒童自私是因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他們會以自我為中心。

因此當我們的孩子在7歲以前有自私表現時,我們千萬不可責罵孩子,因為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是他們保護自己的方式,我們只要適當的對孩子進行引導即可。

雖然兒童還小的時候自私更多的是一種本能,但為何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還是有很多的孩子依然自私,獨斷呢?這其實就與我們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直接的關係了。

l 致使孩子自私的原因

l 不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有自私的表現

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導就是,長大一定要做一個「慷慨大方」,謙遜有禮的人。因此我們在長大後,都會下意識的牴觸自私自利的人。而當我們為人父母后,在面對我們的孩子有自私的現象顯現時,我們一般都會下意識的對其進強行制止。

之前在小區內看過這樣一個場景,一對母子來到了小區內的公園散步,她兒子看到了別的孩子在玩一個玩具火車,拉著媽媽的衣角說他想玩。

於是,媽媽就過去協商,最後,那個孩子同意借給她兒子玩一會,但要她兒子手中的汽車玩具作為交換,但是她兒子非但不想交出自己的玩具汽車,並且還拉著他媽媽的衣角,哭嚷著要玩那個玩具小火車,最後她媽媽對著孩子大罵一通後,強拉著他回家去了……

可能有人會說,這個小孩實在是太自私了,但你要知道,他才三歲多,正如上面的「三山實驗」也可證明,孩子在這個時期往往只會「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並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而且伏爾泰說過:自私是永遠存在的。因此我們應該理解孩子又自私的表現(特別是孩子的年齡還處於7歲以前)

l 父母過分的窮養孩子

現在,父母們在教育孩子都普遍信奉「窮養兒子富養女」,大概意思是,因為兒子是一輩子的投資,因此從小不可太嬌慣,要窮養。而女兒是文化的一種修養,因此不能太摳門,要富養。

但是這裡的窮養兒子指的是別讓孩子鋪張浪費,而不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窮養。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同學,現在也是一個孩子的爸爸了,家裡還算富裕。而我的這個同學就是過分的窮養孩子的典範。

他因為害怕孩子亂花錢,因此從來不給孩子零花錢用。就連孩子的學習用具都是算好的,橡皮,鉛筆都是快用完了才買。

因此,在同學向他的兒子借橡皮時,他兒子總是猶猶豫豫,最後同學們再也不找他兒子借了,導致兒子在學校沒有什麼朋友,因此,孩子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封閉自己,越來越自私。

n 父母過於專制

其實,父母過於專制也是造成孩子自私的一個重要原因。家長們總是替孩子做決定,總是將,「你還不懂;

你還小,你得聽我的」掛在嘴邊,這會讓孩子慢慢不懂是非,認為自己沒有決策權,所以很多東西不和父母及他人分享,導致孩子越來越自私。

正所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孩子從小就將父母視為自己的榜樣,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讓孩子覺得你是一個特別專制的人,那麼你的孩子在與人相處時,也可能會這樣對待別人,而這樣的專制待人會使朋友都疏遠他,從而讓孩子長期處於孤獨的大環境中,進一步使孩子越來越自私。

l 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自私,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呢?

1. 既不過分打壓孩子,也不過分溺愛孩子

當孩子有自私的表現時,很多父母的處理方式是:要麼把孩子大罵一頓,然後給他講一通的道理;要麼就是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對孩子過分的溺愛。

而這兩種處理方式不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反而會讓孩子更加自私。

因為前一種處理方式會觸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叫他別太自私,他反而與你槓上了,他心裡可能會說,你叫我不要,我偏要。而長期採取後面那種處理方式會讓孩子覺得,我的要求你必須要滿足,而這種想法正好助發了孩子的自私。

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既不可對孩子過於打壓,也不可對孩子過於溺愛。你應該學會在兩者中選擇一個平衡點。

2. 鼓勵孩子多與他人分享

從小就鼓勵孩子多與他人分享,這裡的分享可以是分享自己的玩具;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故事等等。

幸福越與人共享,它的價值越增加。 —— 森村誠

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多與他人分享,這不僅能使孩子在未來能夠更加慷慨,大方。而且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從小交到更多的朋友,因為孤獨的環境就會導致孩子產生自私的行為。

而在與朋友打交道的過程中,孩子就不會感到孤獨,從而更有利於幫助孩子去除自私。

3.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現在由於電子產品的普及,導致很多孩子都不願意出去,整天呆在家裡,娛樂活動也只是宅在家裡,刷著手機。

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慢慢的封閉自己,不想與外界環境接觸,不想結交新朋友,因此慢慢造成了孩子內向,自私的性格。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孩子在外面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遇到不同的人,這對孩子增長見識,接觸新鮮事物都有更好的幫助。

而當孩子有更為開闊的視野時,也就更願意與人分享,從而不再自私。

正因為青蛙認為這口井就是他的全部,所以它要霸為己有。而如果青蛙知道了外面還有一望無垠的海洋時,還會在乎這口破爛的井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小孩為什麼不肯「分享」?從「三山實驗」解讀孩子的「自私」行為
    然而,就算我們再怎麼指責孩子,孩子也不能立馬轉變自身的態度。很多父母都特別在意自家孩子是否小氣,是否會分享,畢竟,分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所以,當父母看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態度時,父母會顯得十分失望和生氣。但是,父母是否想過,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分享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父母就必須要清楚"三山實驗"。
  • 《自私的基因》:人是自私的嗎?
    大意是說,從長時段的自然選擇的角度看,只有那些善於保護自己和複製自己的基因留存下來,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自私的」基因留存下來,「成功的基因的一個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無情的自私」。生物個體作為基因的載體,體現的只能是基因的特性,「凡是經過自然選擇進化而產生的任何東西都會是自私的」,我們人類既然也是長時段自然選擇的結果,理所當然,「我們的本性生來就是自私的」。
  • 自私的基因-人類自私的科學解釋
    《自私的基因》 理察道金斯 著本書從進化論出發,說明人類的一些自私的心態跟行為源自人類的基因需要生存和延續,因而導致了人類具有自私的本性。在這本書裡,道金斯從遺傳學、生物行為和生態學等方面,向我們闡述一個基本觀點,人的本能註定了我們會自私自利,就連那些看似無私的舉動,其實都摻雜著自私的動機。
  • 心理學:自私是一個人最高階的精神追求,越是自私的人,越快樂
    那麼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要追求快樂? 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他認為,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唯一的、人生來就具有的部分,遵循快樂原則,代表著人最原始的欲望,要求立刻滿足個體的所有需求。
  • 同一個問題換個方式問,孩子就答錯?「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笨
    明明是同一個問題,只是換了個方式問,為什麼孩子就答不上來了呢,難道真的是孩子太"笨"了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二、"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太笨,只是聽不懂"你有妹妹嗎?"皮亞傑還專門做過一個經典的"三山實驗",來進行論證。第一步:在孩子面前放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山的模型,山的模型的另一邊放著一個娃娃。第二步:從不同角度拍山的照片,並把這些照片給接受測試的孩子看。
  • 自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嗎?|《自私的基因》
    英國動物學家道金斯的作品《自私的基因》,就是一部從遺傳學的角度來探討物種進化的生物學著作。針對動物進化的問題,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並把我們人類及其他所有動物都描述成是我們的基因創造的機器。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基因的自私行為,即為了更好地複製,傳播。所有的利他行為,也僅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為。
  • 董卿太自私?愛不疚,「自私」的女人最好命
    聽起來似乎有些自私,但字字在理。畢竟,父母、孩子、伴侶只能陪你走人生的一段路,陪你到最後的,只有你自己。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人,為了生育兩年多都沒有吃過小龍蝦。兩個自私而完整的人相愛,就是安穩時相互消遣,落難時自我拯救。要知道,自私並非是一種原罪,更是一種理性、成熟的思維模式。
  • 自私是生命的本性,在這個上
    自私是生物的本性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本質上都是自私的,為什麼上世紀誕生的一本顛覆性認知的書說,當身體被基因控制時,所有的生物學行為實際上都會發生。有些人可能會舉出「無私」烏鴉為了拯救同伴而犧牲自己和工蜂自殺的例子,但你有沒有想過,是烏鴉的自私行為犧牲了烏鴉的身體來保護烏鴉基因的繁殖,而被別人保護的犧牲是烏鴉基因的自私行為。工蜂自殺,你覺得這真的是無私的嗎?工蜂不能生育,只要他們遵循自己基因的指令,為工作和戰鬥而死,可生育的蜂王就不會為之而戰。
  • 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適應他們的發展階段
    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驗是怎麼進行的吧。第一,實驗過程首先在一個桌子上擺放三座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假山。讓小孩子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這三座山,最後放置一個布娃娃在小孩對面,讓小孩子去描述布娃娃看到的三座山。
  • 自私會有報應,因為大腦有一個因果報應神經元
    研究人員發現,實驗中的猴子,看到了其他猴子抓取食物,即使這隻實驗中的猴子沒有動,但它的大腦對應的神經元細胞也會活化。他們發現,即使是聽到夥伴捏碎花生殼的聲音,它的對應神經元細胞也會活化,儘管這隻猴子什麼事情都沒做。
  • 《自私的基因》:基因才是笑而不語的大boss
    今天書單君要詳解的《自私的基因》也是屬於讀完毀三觀系列的書。讀完後你會發現似乎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自私的基因來解釋。
  • 災難中的自私不應該被譴責
    在今天辯題所討論的環境下自私行為是指在災難中提升自己獲得救援的可能性對他人無作為導致影響他人獲得救援的可能性的行為。譴責是指對荒謬言行或者錯誤的政策進行嚴厲斥責、責備。我方的評判標準是災難中的自私能否達到譴責的必要,且能否達到約束作用。我方認為災難中的自私行為不應該被譴責,下面我將從以下兩點進行論述。
  • 讀完《自私的基因》之後背後發涼:一慣認為的無私其實都只是自私
    據說該書的出版商讀過此書之後三天沒有睡好覺,甚至有很多學校老師寫信責問理察·道金斯,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書。因為很多人在讀過此書之後覺得人生空虛渺茫而失去生活的勇氣,更甚導致善良的人們的內心世界遭到一次毀滅性的轟炸。為什麼很多人在讀過《自私的基因》之後都覺得背後發涼?因為理察在書中提出的觀點顛覆了人類的傳統認知,甚至可以說是反人類的。
  •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理察·道金斯《自私的基因》首次出版於1976年,演化理論學者道金斯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達爾文理論,40多年來,書裡的很多觀念剛開始並不被人接受,然而,到現在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推崇。
  • 孩子表現很自私,大人該管嗎,怎麼管
    結果,我們一起去小區裡面玩的時候,和小區裡帶孩子的大人們一起交流了。才知道,他們家小孩也是如此,感覺現在的小朋友都好自私。不願和別人分享!心裡也沒有別人,只有他自己,沒有爸爸媽媽,大人們都這樣抱怨著說道!那小孩自私對嗎?我也這樣問我自己。其實,自私不是天性嗎?尤其是小孩子!你想想,一個孩子從受孕開始,就伸出一根管子吸媽媽身體的營養。
  • 自私的基因 | 我們生來自私?請做好顛覆三觀的準備!
    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中最核心的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人理解的進化和實際上進化的動力。文章用一種雄辯式的語言告訴我們,我們很多普通人其實對於生命,對於進化,對於道德的理解,都是錯誤的。進化的動力是絕對的自私,只不過這個自私並不是個體的自私,也不是物種的自私,這個自私體現在基因的自私。
  • 你所有的痛苦,在於你看不透你自私的本性
    因此,我們就必須從這個角度來考察自私,它在我們大腦裡面就體現為動物腦,而動物腦的地位,就在於它是能量熵增定律下萬物一系演化到人性層面時的化身。沒錯,小務虛這裡用化身,就是想強調,動物腦或者說自私,就是「道」演化到人性層面時在動物叢林時代的代表,這就是為什麼動物腦與自私如此重要的原因,我是從這個層面來全面解剖自私的。
  • 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會斤斤計較,而是擁有三個特徵
    性格上的特徵決定著人的下一步行動,自私的人會過多的考慮自己的利益,而無私的人則能照顧到別人的想法與利益,社會中我們會更多地強調無私和喜歡無私的人,自私的人在有限的範圍內可以接受,但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被我們所喜歡,因為他們很容易傷害到我們,極度自私的人身上會有以下三個特徵。
  • [視頻]加拿大科學家發現"自私基因"
    央視網消息(科技之光):自私可能是天生的。刊登在加拿大最新一期《遺傳學》上的報告指出,生物體內存在一種遺傳基因,這種基因的發現為進化論提供了新證據。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與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科學家表示,在基因組學研究中,「自私」並非指利己主義,而是指基因在遺傳過程中表現出的對自身延續的盲目傾向。這種「自私」表現在許多方面,有時甚至會導致某些無私的行為。例如,為了物種的延續,一些生物個體寧願自我犧牲。「這種自私基因有利於生物存活、發展,是一種生物本能。」研究者表示,目前他們已經確認了蜜蜂基因組上的「自私基因」。
  • 自私的基因是什麼?生物個體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又驗證了什麼
    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自私的基因存在,每個個體之間都會產生利益的衝突,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是來自生物保持自己生存繁衍的一種手段。其實生物也只不過是基因用來傳播和製造自己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用科學的方法表述那麼基因才是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實現的基本單位,而不是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