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私是一個人最高階的精神追求,越是自私的人,越快樂

2020-11-29 騰訊網

每個人都希望過得開心、快樂,能夠無憂無慮地生活。

那麼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要追求快樂?

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他認為,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唯一的、人生來就具有的部分,遵循快樂原則,代表著人最原始的欲望,要求立刻滿足個體的所有需求。例如,人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覺,這就是本我在人格中所起的作用。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有不同的需要,這些需要之間有先後順序和高低層次之分。

他認為需要分為七個層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識與理解的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從弗洛伊德的角度看,人追求快樂是因為人生來就具有追求快樂的心理傾向,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力比多指向何處,人就通過什麼獲得快樂。

從馬斯洛的角度看,人追求快樂是因為人有需要,當一個又一個的需要被滿足,人就會產生滿足感,繼而感到快樂。人追求快樂是無止境的,因為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當個體低層次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又會開始追求高層次的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自私」是一個負面詞彙,自私的人往往會受到大家的厭惡。

其實,人們普遍具有自我價值保護傾向。

自私可以說是人的本性,是一個人最高階的精神追求,越是自私的人,越能夠獲得快樂獎賞,與此同時,他們也會遭到唾棄。

特定社會文化和資源兩難

我們國家是一個主張集體主義的國家,任何有利於集體的行為都會被讚頌,而任何損害集體的行為都會被批評。

如果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資源,那麼自私不會受到任何人的批評,但是關鍵在於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們在為自己著想的時候往往會與群體之間發生衝突,即「資源兩難情境」。

在面對這種問題時,有些人選擇遵循社會規範,放棄自己的利益,保證群體的利益。而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則會不顧群體的利益。

因此,在資源有限、社會規範要求人服從集體利益的時候,人們的自私行為就是建立在其他人的損失之上,就會受到唾棄。

自私與其他人格特質之間形成了聯結

一談到自私的人,你們能馬上在頭腦中想像出他的其他特點嗎?

相信不少人馬上就能想出很多負面詞語,例如冷漠、猜疑、吝嗇、貪婪、孤僻等。

其實這是因為很多自私的人往往人品不好,在暴露自私的同時總是表現出這些伴隨性的特點,經過多次,自私與這些特點之間形成了聯結,以至於人們一想到自私頭腦中就自然而然地浮現出其他的負面信息。

活動者——觀察者效應

這是指人們在對行為進行分析時,往往傾向於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部因素,把別人的行為歸因於內部的穩定特徵的一種現象。

別人自私的時候,我們會認為他很不堪。但是自己自私的時候,我們會找藉口保護自己的自我價值,為自己的行為開脫。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私的時候,而且還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總拉著父母帶我們去買我們想要的玩具或者其他東西。

有時候價格很貴,父母露出不情願的表情,但身為小孩子的我們不依不饒,非要買到手才肯罷休,父母拗不過我們,只好依從。

情侶之間,有一些人仗著對方喜歡自己,有恃無恐,生氣的時候破口大罵、絲毫不在乎對方的感受,一心想著把憤怒發洩出去。或是什麼家務事都讓對方幹,自己樂得輕鬆,時不時指點兩句。

自私,固然能給人帶來快樂。

但人是社會人,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人不可能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視他人利益於不顧、視社會規範於不顧。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中,自我遵循現實原則,保護本我免受傷害,在可能的情況下滿足本我的需要,而超我遵循道德原則,為了遵循道德規範,它會延遲本我獲得滿足甚至不滿足。

連我們人類本身都具有控制、抑制自身欲望的機制,所以作為一個社會人,又豈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因此,為了讓自己快樂,每個人都應該自私,但是不能過度。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進化心理學:自私是人的本性,太過善良軟弱,很可能會被淘汰出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曾經,我們堅定不移地守護人性本善論,認為剛出生的人純潔又善良,無知中又帶著些許天真。但在後天環境中,有的人誤入歧途,丟失了人性的真,所以才會出現不被世人理解的惡。荀子卻一度堅持人性本惡,他認為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人到世間的目的便是修正自己的惡,如果達成修為,便可算得上是「得道者」。
  • 《自私的基因》:人是自私的嗎?
    而且,很快,聽理論家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人皆自私這種說法,古已有之,荀子說:「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司馬遷觀察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近代政治哲學的鼻祖馬基雅弗利、霍布斯都以「人皆自私自利」為起點來建立政治學。經濟學裡的理性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自然科學似乎也提供支持。
  • 董卿太自私?愛不疚,「自私」的女人最好命
    王小波曾經說過,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提升的一個人,就是我自己。聽起來似乎有些自私,但字字在理。畢竟,父母、孩子、伴侶只能陪你走人生的一段路,陪你到最後的,只有你自己。似乎只要人一旦帶有一點私心,就會被別人冠上「自私鬼」的帽子,變成自掃門前雪一般冷漠的存在、人人得以唾棄的怪物。俄裔美國作家、思想家安·蘭德的《自私的美德》一書,曾提到:「人們對於「自私」一詞的理解一直都是錯的。「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才是自私的準確含義,但自私的概念並不包含道德評價。」
  • 《自私的基因》:自私的天性何以使利他成為可能
    然而,比起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的結論來,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只能算是熱身動作。同樣是受益於哈密爾頓和特裡弗斯(R. Trivers)等人的理論,演化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範式在1980年代悄悄興起,人類的擇偶策略成為其第一個突破口。
  • 進化心理學:自私是人類的天性,太過善良、心軟,將早早被淘汰出局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居高臨下地對我們說:「你怎麼這麼自私?」 很多人聽後會特別生氣,但又找不到說服對方的理由,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自私是一種不好的道德和行為,就是應該被批評,樂於助人、多為他人著想才是對的。
  • 人能無視利益嗎?《自私的基因》認為不能
    這種努力消除內心不舒服感覺的行為,在心理學上都可以稱之為「獲取利益」。理察·道金斯寫過一本書,名為《自私的基因》。書中明確提到:所有基因都是自私的,每個基因都有各自的利益,基因之間、基因和生物個體之間都有可能產生利益衝突。比如世人推崇諸葛亮,都說他高風亮節,有絕對實力也不篡位,這就是不為利益動心的聖人。
  • 愛情相對論 自私不能有
    有的人愛得很自私,有的人在愛裡面很霸道。有些人在談戀愛的時候完全地失去自我,就是只是配合對方,不敢表達自己的喜好,對方說什麼就是什麼,完全沒有自己的意見,不喜歡也不敢說出來,怕說了會讓對方不高興,會失去對方。這種人的愛就是是犧牲是奉獻。
  • 自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嗎?|《自私的基因》
    英國動物學家道金斯的作品《自私的基因》,就是一部從遺傳學的角度來探討物種進化的生物學著作。針對動物進化的問題,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並把我們人類及其他所有動物都描述成是我們的基因創造的機器。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基因的自私行為,即為了更好地複製,傳播。所有的利他行為,也僅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為。
  • 真正自私的人,無論怎麼偽裝,也會在這些地方露出馬腳
    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每個人內心肯定都是以自己為第一位的。但是,道德,感情,責任,互惠互利等因素會讓我們又「不那麼自私」。 總的來說,絕大多數人的自私程度都非常的有限。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私之人」,是指那些超過限度,不顧別人的利益,損人利己、貪婪成性的人。
  • 為什麼孩子很自私?三山實驗:兒童自私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l 致使孩子自私的原因l 不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有自私的表現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導就是,長大一定要做一個「慷慨大方」,謙遜有禮的人。因此我們在長大後,都會下意識的牴觸自私自利的人。如果讓孩子覺得你是一個特別專制的人,那麼你的孩子在與人相處時,也可能會這樣對待別人,而這樣的專制待人會使朋友都疏遠他,從而讓孩子長期處於孤獨的大環境中,進一步使孩子越來越自私。l 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自私,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呢?1.
  • 越優秀的人,越是孤獨,越不被別人喜歡
    越優秀的人,越是容易孤獨,這是為什麼的呢?因為越是優秀的人,他越是與眾不同,和他同一個頻道的人就越少。越優秀的人,他做的一些事情,在剛開始都常不被理解,只有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得不到周圍朋友和親人的理解,他只有一個人慢慢的孤獨的走下去。
  • 自私的基因-人類自私的科學解釋
    《自私的基因》 理察道金斯 著本書從進化論出發,說明人類的一些自私的心態跟行為源自人類的基因需要生存和延續,因而導致了人類具有自私的本性。在這本書裡,道金斯從遺傳學、生物行為和生態學等方面,向我們闡述一個基本觀點,人的本能註定了我們會自私自利,就連那些看似無私的舉動,其實都摻雜著自私的動機。
  • 極度自私的人,通常有這2種極端的表現,遇到了要繞著走
    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俗話說得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西方心理學也強調自私是人的本性。然而,儘管自私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們畢竟生活在社會的群體中。要是一個人太自私,那麼也沒有人會願意跟他有任何來往。
  • 眼裡只有自己,這只是自私的一種表現
    沒有辦法否認的,自私、虛榮和貪婪,都是人的本性,如果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都不為自己,不考慮自己,別人也不敢去信任他。 但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度,總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過分為自己打算,別說處不來朋友了,再愛你的父母與伴侶,也都會慢慢寒心的。價值是一段關係的核心基礎,可一段關係的靈魂,一定是情與愛賦予的。
  • 人類是自私的,因為擁有著自私的基因,但這又並非是不可超越的
    自私和無私,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兩類人的品質,人們都喜歡大公無私的人,是鄙夷自私自利的人,殊不知,無私和自私的命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個世界上只有自私,而沒有無私。因為每個人都擁有一個自私的基因。基因是每一個人的核心,其不僅決定這一個人的樣貌身高,也決定著一個人的性格。
  • 不要把自私「遺傳」給你的娃
    不要把自私「遺傳」給你的娃 在某個多國孩子夏令營活動當中,導師毫不客氣地指出了中國孩子的能力差,脾氣大,自私,缺乏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問題。面對導師們這樣子的評價,中國父母非常生氣,覺得人家是外國人當然說外國人的孩子好。那麼真是外國人誇大嗎?
  • 心理學:一個男人格局越小,就越有這三個惡習,註定一事無成
    而格局小的男人,他對世界的認知就越小,進而就會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對事物的發生也會做出錯誤的結論,從而給人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格局小的男人,最大的表現就是自私,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做什麼事情也容易抱怨,負面情緒容易被控制。
  • 【無智書齋】《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在於,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這是第一次。他驚世駭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人類窺見了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後,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
  • 《自私的基因》:基因才是笑而不語的大boss
    今天書單君要詳解的《自私的基因》也是屬於讀完毀三觀系列的書。讀完後你會發現似乎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自私的基因來解釋。
  • 心理學家:一個人越喜歡幹這些事,骨子裡往往越陰暗,越危險
    也再一次告訴我們,及時遠離那些心理扭曲的人是多麼重要我們身邊總是會有一些「黑暗人格」,他們有些是天生冷酷無情,有些則是在扭曲的環境中成長養成的極端人格。但是,無論如何,他們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因此,識別出他們,遠離他們就非常重要。心理學上,如果一個人越是喜歡做這些事,心理可能就越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