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曾經,我們堅定不移地守護人性本善論,認為剛出生的人純潔又善良,無知中又帶著些許天真。但在後天環境中,有的人誤入歧途,丟失了人性的真,所以才會出現不被世人理解的惡。
荀子卻一度堅持人性本惡,他認為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人到世間的目的便是修正自己的惡,如果達成修為,便可算得上是「得道者」。
利己主義是人的本質
近代心理學、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從結構理論,揭示了人的確是惡大於善的。
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的,個體最初的組成都是源自本我,代表著人的最原始衝動,通常是不被世人所接納的想法與欲望。
從這一層面來說,人的本質的確是利己主義。如果沒有外界禮教和社會道德約束,想必世界是極其可怕的,大家可以為所欲為,不用在意外界的眼光。
此時,本我得到了精神層面的釋放,卻是以傷害他人為代價的。很多人會批判人性自私,並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那份自私。
但其實,從生物進化論來說,如果不是自私基因存在,可能今日並不會有人類存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聽上去很殘酷,但世界之所以能有今日文明,又何嘗不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基因上?
當年的國外侵略者,為了種族利益,將矛頭直指地大物博的中國,而我們正沉溺於舒適安逸中,絲毫不關心世界變化。
列強行為固然可恥,可若不是人性的自私基因,現代化國門或許還需要推遲上百年才能得以打開。
適度自私的人更健康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自私的人其實更健康。弗洛伊德提出人性的本質是貪婪,隨著後天環境制約產生了社會道德,強化了自我道德觀念,將那些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潛意識思維埋藏到內心深處。
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總可以肆無忌憚地想說就說,因為在他們的年紀裡,並未存在太多制約,可以真實地表達情感。而一個成年人在社交場合中,需要想好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是否符合場景。
所以,成年人的世界很辛苦,需要壓抑自己的本性,順從大流,而不能真實地展現自我。
當然,如果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人能做到極度自私,那內心一定是快樂的。因為他不用為現實顧慮太多,只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在意別人的想法。
現實裡,那些總為他人著想、先他人後自己的人,反而活得很痛苦,戴著厚重的面具做人,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從而肯定自我的價值。
他們總是不自覺地討好周圍所有人,以為這樣便可以獲得承認。但個體都是自私的,在社會互動理論中也曾強調,人在進行人際交往時都會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
以最小的代價得到對方最大的利益,是人際產生的出發點。因此,我們建立任何一段親密關係都是有條件的,而非純天然的。
在一段關係中,陷得越深的人往往投入更多。付出精力和財力,卻沒有得到對等回應,便會引起不平衡感。為了緩解這種不適,只好改變內心想法再堅持下去,以免曾經的付出付諸東流。
自私的確是人的天性,但因為步入現代文明社會又多了些社會與道德的加持,於是自私帶了些許人情味。
我們要學著完善自我不美好的成分,讓本我向著超我發展。只有從自我出發,先溫暖了自己,才能將餘溫留給他人。可也不要太過軟弱善良,否則一定會被社會淘汰出局。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參考資料:《Evolutionary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