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講作品《善惡之源》:我們先天的善良本性其實相當有限,有時...

2020-12-05 虎嗅APP

嬰兒有道德感嗎?我們是如何成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對道德決策來說無足輕重嗎?


保羅·布盧姆把心理學、行為經濟學、進化生物學和哲學的深刻思想融為一爐,力圖探索我們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與此同時,他還研究了黑猩猩、心理變態者和常春藤教授們的道德,探索了我們對性、政治、宗教和種族問題的令人困擾的道德感覺。


作者TED演講人保羅·布盧姆是著名認知心理學家、耶魯大學公開課最受歡迎導師,也是《科學》雜誌評出的Twitter上最有影響力的50位明星科學家之一。


本書議題被稱為21世紀心理學最有趣的發現之一,條理清晰又不乏風趣的風格抨擊了認知心理學的一些謬誤。


引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2005年,一位家住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的作家弗吉尼婭·波斯特萊爾(Virginia Postrel)聽說,有個她認識的名叫薩莉的人患上了嚴重的腎臟疾病。如果沒有人為薩莉捐獻腎臟,她很快就得靠血液透析機過活了:每周要進行三次血液透析。弗吉尼婭了解了一些疾病知識,和丈夫商量好之後,便啟程飛往華盛頓特區,把自己的右腎移植到了薩莉體內。腎臟移植通常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但是弗吉尼婭和薩莉並沒有親屬關係,她們甚至都不算是特別親密的朋友。但是弗吉尼婭說,她很同情薩莉的遭遇,希望自己能通過腎臟移植這種直截了當的方式為薩莉提供幫助。還有人做得更「過分」:他們會通過「matchingdonors.com」之類的網站,向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捐獻腎臟或其他器官。


有人認為,這種無私的利他行為無疑證明了上帝的存在,因為只有上帝才能在我們的頭腦中植入這般高尚的道德原則。很多著名科學家都秉持這樣的觀點,其中就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他認為,人類這種甘願為他人奉獻的無私精神,恰恰證明生物進化學說有一個嚴重不足——它無法充分解釋我們何以會產生道德判斷、作出道德行為。於是他們試圖向神學尋找解釋。


雖然人性中有如此高尚的善心,但人性中也存在令人戰慄的殘忍。今天早晨我在報紙上讀到這樣一則消息:一個男人被女友甩了,男人就一路尾隨,伺機往她臉上潑硫酸。我到現在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第一次聽說「納粹大屠殺」事件時的震驚:毒氣室、殘暴的醫生、年幼的孩子被做成肥皂和燈罩。如果我們把人性的善良視為上帝存在的證據,那麼人性的殘忍是否也能證明魔鬼的存在呢?


人性的善良和殘忍,還常常以不那麼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就我個人而言,我對自己做過的壞事印象最為深刻。過去曾作出的某些不當選擇到現在還令我內心難安,猶如有蟲蟻齧咬(如果你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那只能說你是一個比我高尚得多的人——或者比我卑劣得多)。我曾經犯下許多善意的錯誤,因為我當時深信自己作出的選擇是正確的。然而,有些時候,雖然明知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卻仍選擇背道而馳。正如《星球大戰》裡的尤達大師所言:「黑暗的力量過於強大。」但儘管我還留著自己的兩個腎臟,我也曾經確實為他人作出過犧牲,為我認為正確的事承擔風險。所以綜合來看,我是一個完全正常的人。


人類的道德問題總讓我們深深著迷。我們最喜歡的故事,講述的往往是善與惡的鬥爭——不管是虛構的(比如小說、電視劇和電影),還是真實的(比如新聞報導和歷史記錄)。我們希望看到好人得好報,但我們最希望看到的,還是壞人遭惡報。


我們對懲罰「壞人」的熱愛,可能會讓我們走向極端。幾年前在英國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隻貓走失了,幾小時後,人們發現它被關在垃圾桶裡。而這條街上有個監控攝像頭,碰巧拍到了一切。貓的主人在檢查錄像帶時發現,原來是有一名中年婦女把貓抓了起來,看四下無人,就打開垃圾桶把貓丟進去,然後關上蓋子走開了,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貓的主人把這段錄像傳到了社交網站Facebook上,結果很快就有人認出錄像中的那位女士叫瑪麗·貝爾。


我們很容易就能明白,為什麼瑪麗的行為會惹惱貓的主人(當然還有那隻貓);但是我們似乎很難解釋,為什麼成千上萬的人在看了那段視頻之後都會憤憤不平。他們想讓她付出代價、「血債血償」。有人甚至專門建了一個Facebook頁面,名為「瑪麗·貝爾去死」(Death to Mary Bale)。瑪麗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導致警方不得不出面保護她的人身安全。如果人們懷疑某人作出不道德行為,他們真的有可能會殺人——過去因此而慘遭暴徒謀殺之人不在少數。而所謂的不道德行為,在另一些人眼裡卻可能是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比如婚前性行為。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人類的道德本質?可能很多人都會認同柯林斯的觀點,覺得這其實是一個神學問題;還有人相信,我們理解道德的最佳方式,就是揣摩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在作品中對人性細緻入微的刻畫;還有人喜歡從哲學角度思考道德問題,他們不只關心人的思想和行為,還關注規範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簡單來說就是「人應該做什麼」)和元倫理學(metaethics,簡單來說就是「對與錯的本質分別是什麼」)。


當然,也有人求助於科學。我們已經可以採用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精神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語言、知覺和記憶,我們當然也可以採用同樣的辦法來探究道德的本質。我們可以比較不同社會的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也可以研究同一社群中人們的道德差異,比如美國的自由派和保守派。我們還可以研究某些特殊案例,比如殘酷冷血的心理變態者。有些人可能還會提出疑問:其他生物(比如黑猩猩)是否也擁有我們所謂的道德?因此,我們還能憑藉進化心理學的幫助,探索道德感究竟從何進化而來。社會心理學家還會研究外部環境對個人心理造成的影響,比如哪種環境因素能讓人變得更善良,或者更殘忍。神經學家還會觀察大腦活動,研究大腦哪些部位與道德推理有關。


我將會在本書中論及上述全部內容。但我本人是一名發展心理學家,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尚處於萌芽狀態的道德,即嬰兒和幼兒身上表現出來的道德意識。我將會帶你回顧當代發展心理學研究為我們揭示的無數令人驚訝的事實,讓我們對人類的道德生活有更為深入的理解。託馬斯·傑斐遜在給朋友彼得·卡爾(Peter Carr)的信裡寫道:「道德感,或者說良知,就像一個人的大腿和胳膊一樣,是他身體的組成部分。每個人都被賦予了道德感,只是有的比較強,有的比較弱,就像每個人四肢的力量也有大小之分一樣。」他說對了。


傑斐遜認為,我們天生就有道德感。持類似觀點的,還有一些與他同時代的啟蒙運動哲學家,比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本書完成之前的那個夏天,我在蘇格蘭的愛丁堡住了一段時間。就在那時,我發現自己深深迷上了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the Moral Sentiments)。當然,他更為人熟知的作品是《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很多人都是因為這本書才接觸到他的思想的。但是亞當·斯密本人認為《道德情操論》寫得更好。這本書行文優美、見解深刻,充滿人文關懷。他在書中深入探索了想像力和共情的關係、同情的界限、我們對做錯事的人施以懲罰的願望,還有其他許多與人類道德有關的問題。尤其有趣的是,我可以站在亞當·斯密的角度重新審視許多當代的科學發現。因此,我將像個才讀過一本專業書籍的本科生一樣,在本書中大量引用他的論述。


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在闡釋以進化生物學和文化人類學為佐證,發展心理學是如何支持傑斐遜和斯密的觀念的:我們天生就擁有某些道德本能。我們的道德本能包括:


·道德感——我們有一定的區分善意和惡意行為的能力。

·共情和同情——我們會因周圍人的痛苦而痛苦,進而希望自己能消除他人的痛苦。

·原始的公平意識——我們更喜歡平均分配資源。

·原始的公正意識——我們渴望看到善行得好報,惡行遭懲罰。


然而,我們先天的善良本性其實相當有限,有時甚至少到令人髮指。託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1651年指出,「自然狀態中」的人類其實既邪惡又自私。在某些情況下,霍布斯的看法是對的,我將在本書中帶你探索一番:我們天生就對陌生人態度冷漠,甚至懷有敵意;我們見解偏狹,而且無法容忍與自己持不同意見之人;我們還有某些本能的情緒反應(其中最值得留意的就是厭惡感),可能會讓我們犯下極其可怕的惡行,比如種族大屠殺。


我將會在本書倒數第二章向你證明,為何研究嬰兒的道德本能可以讓我們從新的角度來審視成年人的道德心理;而成年人的道德心理將會告訴我們,本能偏好又如何把世界劃分為家人、朋友和陌生人。我將在最後一章裡帶你探索,我們如何才能打破自己先天的道德限制——我們的想像力、同情心,特別是智慧,如何讓自己擁有更深刻的道德洞察力,推動道德進步,遠遠超越嬰兒的局限。


精彩書摘


真的無私存在嗎?


很多看似無私的利他行為其實都出於自利之心。急於否認這一 點的人難免太過天真。常有人為慈善事業慷慨解囊,但大部 分善款其實都沒有給予最需要的人,而是捐給了可以給捐助者本人帶來好處的項目。比如富有的父母會向頂尖高等學府捐贈數百萬美元,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去那裡就讀。而且正如社會學家索爾斯坦 · 凡勃倫 (Thorstein Veblen)所見,慈善捐款是炫耀個人財富和地位的絕佳方式, 也是吸引性夥伴和男女朋友的絕妙辦法。在別人面前充分展現自己的慷慨和善心,絕對有利無弊。


迷一般的利他行為


人們確實也會無私幫助他人,就算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利益,比如 以完全匿名的形式提供幫助。在此我們不得不提到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 斯坦利 · 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他因「權威服從實驗」而享有 盛名。他把人們帶進自己的實驗室,通過實驗發現很多人都會服從權威 者的指示,對陌生人施以致命的電擊。不過米爾格拉姆也對人類的善良 意志感興趣。他在 1965 年做了另一個實驗。


他準備了許多寫好地址、貼上郵票的信件,把它們放 在紐哈芬市的各個角落,比如人行道、電話亭和其他公共 場所。大部分信件最後都到達了它們的目的地。也就是說, 紐哈芬市的好心人把它們撿起來投到了郵筒裡——這是一 個永遠不可能得到回報的小小善舉。但是人們在表達善心時 也有選擇性。米爾格拉姆發現,如果信封正面寫了某個具體 人物的名字,比如「沃爾特 · 卡納普」,那麼這些信就更有 可能到達目的地;但如果它們收信人是「納粹黨的朋友們」, 它們就不太可能到達目的地。


在其他方面,我們的善良也顯而易見。如今,大部分社會都不再通 過摧殘人類身體來施以懲戒——託馬斯 · 傑斐遜當年曾經提議,對於犯 了重婚罪的婦女,應「在其鼻中軟骨上打出一個直徑至少半英寸的洞」 作為懲罰,但這條規矩已經不可能被現代社會採納了。現在,人們對家 庭的態度也已經發生變化——在很多國家,男人強姦妻子,或者父母毒 打孩子,都不再屬於合法行為。還有人特別關心動物的命運,甚至甘願 為其捨棄小牛肉片之類的美味食物,還有皮草大衣之類的舒適衣裝。更 有很多人堅信,每個人都應當享有言論自由和宗教自由。他們還堅持認 為,奴役他人和種族歧視都是錯誤的行為。


有人把我們的善良當作神靈存在的證據。生物學家弗朗西斯 · 柯林斯 曾經提出,這種先進的道德意識無法通過生物進化得到解釋。他因此認 為,仁慈的上帝一定給我們植入了某種道德密碼。社會評論家迪內什 · 迪 索薩(Dinesh D』Souza)認為,「高尚的利他主義」(對與自己毫無親屬關 系之人行善,而不給自己帶來任何基因上或者物質上的回報)如果借用 S. 劉易斯的話說,就是「我們靈魂中的上帝之聲」。而自然選擇的發現者 之一阿爾弗雷德 · 華萊士(Alfred Wallace)也在 1869 年注意到,人類在許 多方面都已超越於物種進化,其中就包括我們的「高級道德認知」。他因 此認為,世間必然存在某種高於一切的智慧體設定人類發展的規律。


我們現在大可把他們的說法看作比喻,認為他們不過是用詩性的語 言來表達人類在窺視自身驚人特質時感到的驚奇。但柯林斯、迪索薩和 華萊士等人的話中並無隱喻,他們的觀點已經表露無遺——他們堅持認 為,上帝一定曾插手幹預人類的進化發展,而且這事很可能就發生在過 去數百萬年裡,發生在我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分離之後。又因為我們的 一切想法和抉擇都產生於大腦之中,所以,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某一時 刻,上帝一定曾重塑我們的大腦。既然如此,細心探索的神經學家就應 該能在人類大腦中找出由上帝親手重塑的那一部分,因為上帝的神聖傑 作必然迥異於生物進化的平庸產物。如果柯林斯等人是對的,那麼我們 高度發達的道德特質就可以把我們引向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我們 將取得決定性的證據,證明上帝存在。


但是他們的理論並不正確。人類發展出不以繁殖為目的的利他主義 動機,其實完全符合生物進化的規律——就算某些利他選擇會對我們自 身或基因造成不利的影響,比如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助陌生人。畢竟自然 選擇並不能預見未來;它只能對當前環境作出反應,而無法預測未來的 環境會變成什麼樣。所以就算人類現在會作出「不利於適應」的行為, 也完全無悖於進化理論。


這一點在其他領域也顯而易見。比如人類進化出性慾,本是為了激勵我們進行與繁殖有關的性行為。但是很多男性都會通過色情電影(或 其他東西)來喚起性高潮,「白白浪費掉」自己的精子,完全無助於繁殖 後代子孫。這種浪費資源的舉動是不是一個進化上的不解之謎?或者它 能否證明神靈曾插手幹預?當然不。與之類似,人類也可以通過自然選 擇而發展出某些利他傾向,並被某些特殊情境激發出來——就算在這些 特殊情境之下,利他行為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生物性上的好處。


但柯林斯、迪索薩和華萊士有一點說對了:人類的某些謎一樣的道 德意識並不是偶然產生的— 它們似乎曾經過刻意設計,擁有某種特殊 目的,需要仔細加以考察。正如我在本書中反覆論述的那樣,我們不應 該把這些「高級的道德認知」看作人類本能的一部分。比如說,雖然我 們現在認為奴隸制是錯誤的,但很難說這一認識與生俱來,因為僅僅在 幾百年以前,人們還不認為它是錯誤的呢;另外還有其他許多道德品質 被很多人視為人類的先天稟賦,比如友善對待陌生人,但其實我們發現, 嬰兒和年幼兒童並不具備這樣的天賦。


柯林斯等人關於道德的議論,就好像人類第一次看到眼鏡時發出的 驚嘆——因為自然選擇不可能創造出如此精妙的事物,所以這一定是上 帝的傑作。但他們忘記了,還有第三個選項:是人類自己製造了眼鏡。 同樣,我們強大的道德能力也是人際交流和人類聰明才智的共同產物。 我們創造出來的社會環境可以把一個只擁有部分道德意識的嬰兒,變成 一個擁有強烈道德感的成年人。


……


附目錄:


引 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第 1 章 每個人的內心,都活著一個苛刻的道德家——嬰兒的道德生活

我們在嬰兒身上發現的東西,正是蘇格蘭啟蒙運動哲學家們口中的「道德感」。所謂道德感,並不是做好事或壞事的衝動,而是作出某種判斷的能力——也就是區分好與壞、區分善良和殘忍的能力。

·冷眼旁觀有罪嗎?

·人之初,性本善?

·如何區分行為的善惡?

·習俗的力量有多大?

第 2 章 高尚的本能能否打敗自私的基因——共情和同情

兒童表現出來的共情和同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居然在如此年幼的生命身上就能發現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的蹤跡,已足夠令人驚嘆。

·心理變態者殺人時在想些什麼?

·幼兒主動幫助他人是出於關心嗎?

·換位思考帶來更多不道德行為?

第 3 章 正義怎麼才能得到伸張——道德審判

判斷能力和感受能力是人類生來具備的本能,是自然進化史給我們留下的遺產。這些能力與公平和正義等概念有關,與共情和憤怒等情緒有關,與獎勵和懲罰等行為有關。

·為什麼人們渴望公平?

·人肉搜索的本質是什麼?

·孩子為什麼愛打小報告?

·我們為何愛看復仇劇?

第 4 章 世界上有兩種人——「我們」和「他們」——人類的種族偏好

我們都是智慧生物,可以運用智慧來梳理信息,同時限制我們的選擇,讓「更好的那個我」戰勝自己深惡痛絕的直覺和私慾。我們正是以此來克服自己的種族偏好。

·膚色為何能分化人群?

·龍年出生的孩子受教育水平往往更高?

·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態度有過怎樣的轉變?

第 5 章 厭惡感是怎樣把道德帶入歧途的——共情的對立面

要把道德判斷建立在厭惡感之上,就如同把希望寄託於硬幣。如果拋硬幣得出了錯誤的結果,並不是因為你拋硬幣的方式不對;它之所以會給出錯誤的結果,就和它有時也會給出正確的結果一樣——一切全在於運氣。

·嬰兒為什麼不討厭自己的便便?

·反對同性戀有悖常理?

·種族大屠殺何以能發生?

第 6 章 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對陌生人無私奉獻——道德有親疏

親屬、內群體和陌生人的劃分並非固定不變,許多道德說教的目的就是把人從一種類別變成另一種。而且許多研究發現,如果我們看到陌生人的面孔、聽到他們的名字,我們真的就會更願意幫助他們。

·殺死一些人換取更多人的生命可取嗎?

·決策面前誰能夠完全理性?

·還有比電車實驗更難抉擇的道德困境嗎?

第 7 章  如何成為一個好人——超越道德本能

我們已經遠遠超越了嬰兒的局限。人之所以為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此——道德不單來源於人類的本能,還來源於我們的同情心、想像力和卓越的理性思考能力。

·真正的無私存在嗎?

·壞榜樣更有影響力?

·經常讀書的人會更加善良嗎?

·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加速器」?

致謝

譯者後記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的「希格斯場」與人性善惡本性的形成
    基本粒子的生成之初始時刻是沒有質量的。這是已經由當代量子力學理論證明,是「科學真理」。—這個論據是由實驗驗證證明,真實可靠性很紮實的,沒有人能夠反駁!人性就像物質的夸克、膠子一樣,是人們的基本性情構成元素。人性初始在實質上沒有善惡之別,就像基本粒子形成沒有質量一樣存在著相通性。關於人性的起初不含任何善惡因子的,有很多論述。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
  • TED 開放翻譯計劃為 TED.com 帶來40多種語言的視頻字幕翻譯
    這一業界首款工具將幫助全球志願者譯員把 TED 演講傳播到各群體 紐約2009年5月13日電 /美通社亞洲/ -- 現在,由 TED 網站免費提供的備受好評的18分鐘演講將通過 TED 開放翻譯計劃 (Open Translation Project) ( http://www.ted.com/translation
  • 這四大星座脾氣暴躁,發起火來很可怕,但本性不壞、心地善良
    在十二星座中,這四大星座看起來脾氣不好,容易暴躁,但其實都是本性不壞、心地善良的人,都有誰呢?文中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1、射手座他們不會害人,心地善良,發脾氣後的射手常常會反思自己,獨自難過,覺得不應衝撞了別人。如若真的因發脾氣而做了什麼過分的事情,射手意識到後會主動道歉。2、金牛座金牛性格固執,易對小事動怒。
  • 世事自有因果,善惡終有報
    人生甜苦參半,誰的一生裡,都會遇到一些,破事爛事,善良的人,總是在不好的事裡,柳暗花明,看到春天。善良的人,冥冥之中老天會在身旁保護,你做的每一樁好事,都會收穫到福報,為你避兇擋災,一世無憂。作惡多的人,有時你看他風光無限,其實他那只是迴光返照,隨時都會進入萬丈深淵。
  • 溫柔與霸氣並存的星座,善良是本性,狠心則是被傷後的衍變!
    世間沒有絕對的柔情,更沒有絕對的狠毒,但是我們渴望善良友好,即便是一個人多麼地不樂觀、多麼的冷酷,也會存有善良的一面。生活中也不缺乏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留給他人,而陰霾的一面留給自己,與這樣的人相處自然會讓人感到舒心,在社交中,善良和真誠是維持人與人之間關係最基本的因素,但是善有善因,惡有惡果,對於一些不值得去維護的關係,善良的背後也有著狠心的一面。
  • 科學家驚人發現:善惡有報是真的科學
    所以善良正直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長壽。同時,美國有份雜誌曾經發表過一篇題為《壞心情產生毒素》的研究報告,報告中稱:在心理實驗室中的試驗顯示,我們人類的惡念,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學物質變化,在血液中產生一種毒素。
  • 科學家驚人發現:善惡有報是真正的科學
    所以善良正直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長壽。 同時,美國有份雜誌曾經發表過一篇題為《壞心情產生毒素》的研究報告,報告中稱:「在心理實驗室中的試驗顯示,我們人類的惡念,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學物質變化,在血液中產生一種毒素。
  • TED英語演講 | 我與蚊子的愛恨情仇
    在演講開始前,首先我想問一下各位在座的朋友是否都受過蚊蟲叮咬之苦?我代表所有捕蚊者向大家道歉。Ladies and gentlemen, imagine getting seven infectious mosquito bites every day.
  • 善惡終有報,因果有輪迴,蒼天饒過誰
    佛說:眾生善惡,皆由心生,今生種種皆是因果輪迴。人活一世不容易,匆匆數幾十載,與天地而言都是塵埃一粒,想開了,世間一切都如落花飄零。有些人,一世執著得失,名利財富,明裡暗裡藏著算計,想的做的都是勾心鬥角,算沒了良心,算走了福氣,成了世俗的奴隸,善惡不分。
  • 善惡終有報,因果自輪迴
    這個信仰,不是說非得要去出家,整天念經打坐拜佛,而是指我們既然生活在這個世界,總得尊重這個世界上一些顛撲不破的真理。比如,我們至少該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至少該相信因果輪迴。如果我們信仰這些,那麼我們就會懂得去敬畏,這樣我們才能一心一意去做善事,種善因,因為我們都希望自己得善果,能善終。相應地,我們也不敢去作惡,因為擔心會有報應。
  • 斯源國畫首度亮相上海灘
    人之三寶,精氣神。哀莫大於心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今天我們湘菁慈善基金會很榮幸的收到了斯源為本次公益活動捐獻的她的兩幅國畫作品「佛」「禪」。拍賣現場——隆重推介斯源作品,一經推介後,現場反映熱烈,並一舉拍出了全場最高價。
  • 《哪吒之魔童降世》跳出善惡二元論,好人和壞人不是由命運決定的
    在早期的好些國漫作品中,好人和壞人都有著絕對的界限,大魔王就是大魔王,而救世主就是救世主,主線無非是大魔王做了多少壞事,然而救世主通過不斷的努力,最後獲得打敗大魔王的力量。可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跳出善惡二元論,從一開始,好人和壞人就已經顛倒,哪吒在沒有乾坤圈壓制的時候,魔丸的一面全力爆發,能夠拿火尖槍直刺李靖。敖丙為了自己的目的,想去屠滅一座城池,然而到了最後,他們都變成了好人。從降生開始,哪吒就自帶戾氣,因為命運弄人,哪吒是魔丸轉生,身邊的人基本上都對哪吒非常害怕。
  • 愚蠢的善良,到底有多可怕?
    05   自虐式的善良   對惡人善良,甚至是對害過自己的人善良。但多惠後來得知,她的善良沒有感化肇事少年,肇事少年在學校裡再次因嫉妒殺害了同班同學。多惠因此陷入沉重的痛苦中。
  • 人的本性:父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才是根本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人的本性,父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才是根本。小故事:母雞與燕子母雞發現了一個蛇蛋,小心翼翼地孵化,細心地給它啄開蛋殼。燕子看見後,說:「傻瓜,你為什麼要孵化這壞蛋呢?它一長大首先就會傷害你。」寓意這故事是說,儘管人們仁至義盡,本性惡劣的人也不會變好。
  • 進化心理學:自私是人的本性,太過善良軟弱,很可能會被淘汰出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曾經,我們堅定不移地守護人性本善論,認為剛出生的人純潔又善良,無知中又帶著些許天真。但在後天環境中,有的人誤入歧途,丟失了人性的真,所以才會出現不被世人理解的惡。荀子卻一度堅持人性本惡,他認為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人到世間的目的便是修正自己的惡,如果達成修為,便可算得上是「得道者」。
  • 誰都不傻,別把善良的人當傻子
    我不是傻,我堅信善良的人必有好報,我不想計較太多,我覺得善良是做人最起碼的原則。不管人心有多複雜,生活有多艱難,我也始終保持善良。我不傻,我不是沒心眼,玩心眼誰都會,算計人誰不會,我不笨也不傻,我只是看重的是感情,我不想為了利益傷了朋友的情感,我不想因為錢財沒有了親情。你算計我,我不說出來,不是因為怕你,也不是因為我傻,我不想太複雜,寧可吃虧,我也要簡單平靜的生活。
  • 《道德經》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世間的美有很多種,有美貌,美好,美味等等。我們之所以知道世間一切的美,是因為知道了世間一切不美,體會過不美,才明白美的可貴。假如我們見過的人都美貌異常,生活一帆風順,每天吃的都是珍饈美味,那麼,我們不會認為見過的人有多美貌,也不會認為生活有多美好,更不會感覺每天吃的食物有多美味。
  • 鏡子能映射出人的本性—《假面騎士龍騎》
    《假面騎士龍騎》(原文:仮面ライダー龍騎/Masked Rider Ryuki)是平成假面騎士系列的第3部作品,宣傳標語為「不戰鬥的話就無法生存下去」 龍騎的故事以鏡為主題——正如劇中所說:「鏡子可映照出人的本性」,假面騎士也不例外 在本作中每一個騎士均為了自己的願望,為了自己所謂的
  • 當講者不演講的時候,他們在做些什麼? | TED 2019「Bigger Than Us」專題報導
    Vescovo 說,「我們對海洋的偌大無知引人注目,從未有人到達四個海洋的最深處,事實上,我們甚至不能確切地知道,這四個海洋的最底處能到哪裡」。實際上,開潛艇潛水還有一條規則:你願意花 4 億人民幣去打造一艘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