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經說過,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提升的一個人,就是我自己。
聽起來似乎有些自私,但字字在理。畢竟,父母、孩子、伴侶只能陪你走人生的一段路,陪你到最後的,只有你自己。
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人,為了生育兩年多都沒有吃過小龍蝦。一次,她辛苦燒了2盆小龍蝦,背疼加上孩子鬧,她讓老公和他朋友先吃,自己獨自去帶孩子。
沒想到,哄孩子睡著了,她跑去一看,小龍蝦一個都沒剩。然後,她怒了、委屈巴巴地問:「我辛苦燒了2盆小龍蝦,老公全吃完了!要不要離婚?」
這位女人的老公顯然是粗心的、對妻子不夠關心與體貼。但是,試想下,假如這位妻子能自私一點,在上菜前事先給自己先留一份,結果就大不同了。
是的,假如她自帶私心,偷偷給自己留了一小份,此刻她就能享受到小龍蝦的美味,也不用責備老公的「負心」,更不用懷疑婚姻存在的意義了。
人生在世,沒有人要求你,必須付出所有。
無論你多愛一個人,也請你保留點來愛自己。當你學會了以自私的方式,好好愛自己,你的人生將變得豁然開朗。
從古到今,我們都是被教育:無私奉獻、先人後己。
而「自私」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貶義詞,是一種罪惡。似乎只要人一旦帶有一點私心,就會被別人冠上「自私鬼」的帽子,變成自掃門前雪一般冷漠的存在、人人得以唾棄的怪物。
俄裔美國作家、思想家安·蘭德的《自私的美德》一書,曾提到:「人們對於「自私」一詞的理解一直都是錯的。「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才是自私的準確含義,但自私的概念並不包含道德評價。」
安·蘭德還表示,「如果關心自己是一種罪惡,那麼意味著人類渴望生存的欲望是一種罪惡——照此說來,人的生活也是中罪惡,沒有比這更邪惡的學說了。」
當然,自私並不意味著不付出,坐享其成,貪得無厭。自私是指在付出的同時,更在乎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感受,更多考慮自己付出是否有價值。
說起付出,作為撐半邊天的女性朋友們,自然是默默付出、不計得失的「主力軍」。
我見過很多女性,她們似乎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活過,從媳婦、變成孕婦、產婦、全職婦女、怨婦,一路走來她們委屈不已,自己為整個家庭奉獻了一輩子,最終卻被家人嫌棄、被社會拋棄。
結婚時,為了不讓老公家庭負擔太多,什麼彩禮酒席都沒有,直接選擇裸婚嫁人了;
懷孕時,為了肚子裡的寶寶,無論多嘴饞,一口冰都不敢吃;
孩子出生時,夫妻感情再不好,為了孩子強忍著淚水硬撐著、不離婚……
一輩子都是為了別人而過,這是不幸的。而這種強烈的付出感,最終沒有收穫她們想要的結果時,她們便會憤恨、不滿,感覺整個世界都虧欠她們一樣。她們甚至發出靈魂拷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其實,她們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懂愛惜自己,不懂得何如以自私的方式,與這個家庭、這個世界和平共處。
試想下,如果你自己都對自己不夠好,別人怎麼會對你好呢?
女人啊,自私一點沒有什麼不好。
記得奇葩說,有一期辯題為:《遇到危險時,伴侶手刀逃跑,該不該原諒?》
在我看來,手刀逃跑的伴侶,無疑是有些自私的,但卻沒有做錯什麼,不應該被責備的,更不談上原不原諒的問題。
記得姜思達說,「災難面前,人人自保。為我擋刀,是他的加分項。他做到了,我感謝他,沒做到我也一樣擁抱他。」
誠然,遇到危險時,愛自己、多為自己考慮是天經地義。正如飛機安全須知所寫的:「氧氣面罩就在你的座椅上方,如遇緊急危險,它會立即脫落,幫旁邊人戴上前,請先自己戴好。」
兩個自私而完整的人相愛,就是安穩時相互消遣,落難時自我拯救。
要知道,自私並非是一種原罪,更是一種理性、成熟的思維模式。作為天生感性的女性而言,「自私」這種相對理性的思維模式,更值得我們在生活中學習、培養,具體方式如下:
一、永遠把愛自己放在首位。
女性天生就有一種照顧他人的母性,所以她們總是不自覺為家庭、孩子奉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容易陷入放棄自我成長、不懂愛自己的境地。
還記得那篇小學生作文《媽媽愛骨頭》嗎?把所有肉給孩子吃,自己啃骨頭,到頭來孩子沒有領情,卻誤以為自己媽媽愛吃骨頭,真扎心。
說真的,如果你想吃點肉,那就吃吧,不用無私地奉獻所有給孩子,自己卻只有可伶巴巴地啃骨頭的命。而且,你所謂的「為你好」的愛,對別人來說,可能不是蜜糖,而是砒霜而已。
有人說,愛一個人應該是無私的,應該無條件地去愛,應該不計回報地去愛。這是不對的,這個世界上本沒有無條件的愛,只有好好愛自己,過好自己的人生,別人才會愛你、珍惜你、重視你。
愛別人很重要,愛自己更重要。
二、劃清界限:不要管別人的課題。
《別討厭的勇氣》一書,提出:要想獲得幸福,我們要做好課題分離。
與別人(包括最親的人,如父母、孩子、伴侶、朋友等)劃清界線,不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幹涉自己課題。
簡單來說,就是過自己的人生,不要操心別人的問題,做個自私的人。
曾經,我朋友茉莉,因她父母親經常爭吵、冷戰、家暴等問題,她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痛苦不堪。
她無數次想要妥善處理,提出各種建議,父母親都沒有採納,只是跟往常又哭又鬧,弄得家不成家。
「我很想什麼都管了,搬離這個家,可是看到父母在痛苦,我又怎麼能心安理得地獨自快樂呢?」茉莉糾結不已。
後來,我跟她說,父母的婚姻問題,是他們倆的人生課題。
你父母親要選擇成為相互折磨的宿敵,不想去修復,也不想去修正婚姻的不幸,那是他們選擇,你無權幹涉和強迫他們改變。只有你自己快樂了,你父母變得快樂的可能性才會大一點。
於是,茉莉搬了家,整個人變得快樂起來。以前她錯以為,這種自私的快樂是不道德,但其實這才是獲得幸福人生的真諦。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你只需要過好自己的人生就可以了。
記得,猶大教教義中有這樣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得自己的人生,那還會有誰為自己而活呢?
別幹涉別人的課題,要知道,強加的善也是惡。
想要幸福嗎,那麼做個自私的女人吧。
三、勇於抵抗親人的情感勒索。
很多父母很喜歡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和道德綁架了,特別對他們的女兒。
《歡樂頌》樊勝美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被父母逼著為了哥哥所惹出的禍端「買單」,為了幫助家裡四處奔波,卻得不到家裡人的諒解。
「如果你真的愛我……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怎麼能這樣自私……」至親的人,常常利用你的恐懼以及愧疚感來操控你,讓你陷入情感陷阱。
對此,你要勇敢地對他們說「不」,勇於抵抗親人的情感勒索。
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助你成功應對人際關係中的軟暴力(第8版)》一書中,教我們採用三個步驟,衝出情感勒索的枷鎖,找回完整的自我。
① 扭轉輕易妥協的行為模式。拖延時間、冷靜觀察。②分辨要求作出初步回應。無關緊要的要求,可以做有條件的應允;可能影響自己完整性的要求,聲明自己立場。③告訴情感勒索者你的終極決定。策略:非防禦性溝通;化敵為友;條件交換;運用幽默。
該拒絕時,就該勇敢拒絕。
只有勇於放棄對親人償還情感債務,掙脫情感勒索,讓愛歸愛。
記得崔永元曾說過:「因為只有一個在乎自己權利的時候,才能去在意別人的權利,這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
自私不是不道德,是關心在意自己的利益,追尋自己幸福的原動力,更是一種傳遞幸福的理性的思維模式。
著名主持人董卿,她曾回歸家庭、被養育孩子問題弄得焦頭爛額。後來,她想明白了,也就釋然了。
她說道:「孩子生命裡不可能只有我一個人,而我的生活裡也不能只有他,更不能為了他而放棄自己再去成長的問題。」
是的,董卿做了一個「自私」的母親,把孩子交給家裡人帶,自己繼續追求自己的事業。
一個看似自私的她,是無形中在給孩子樹立榜樣,讓他在自己身上看到一些好品質,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佛說:渡己亦是渡人。
只有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把自己的事情安排明白了,把自己人生過得通透了,才能更好地去幫助別人、傳遞幸福。
女人啊,從今天起,你不妨自私一點。
餘生不長,就應該對自己誓死嬌寵。
愛得輕鬆一點,愛得自由一點,愛得自私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