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親戚家的孩子正和我家的孩子坐在一起玩耍,我拿了一袋零食給孩子。孩子拿到零食之後,便直接開了口,自己吃起了零食。
看到這樣的景象,我提醒孩子說到:"寶貝呀,你怎麼能夠一個人就把零食給吃了呢?弟弟就坐在你的旁邊呢,分一點給弟弟啊。"
沒想到,孩子搖了搖頭,依舊自顧自地吃著零食。我一看就更加著急了,"寶貝呀,你不能一個人就把零食給吃了,你要懂得分享才行呀!"
孩子還是搖頭,"不,這是我的零食,我不願意給他。"
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家長的反應可能都和我的反應差不多,就是數落孩子的不是。然而,就算我們再怎麼指責孩子,孩子也不能立馬轉變自身的態度。
很多父母都特別在意自家孩子是否小氣,是否會分享,畢竟,分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所以,當父母看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態度時,父母會顯得十分失望和生氣。
但是,父母是否想過,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分享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父母就必須要清楚"三山實驗"。
三山實驗"的由來及蘊意
這個實驗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之手,也是他最經典的四個實驗之一。
該實驗的設計是:
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一個三歲的幼兒坐在一邊,然後將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對面。
此時實驗者要幼兒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娃娃看見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
結果發現,幼兒對兩個問題給出同樣的答案,他只會從自身所處的角度看三座山的關係(如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後),而不能設身處地從對面娃娃的立場來看問題。
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
從這個"三山實驗"中我們可以得知,一個三歲的孩子只能夠從自我角度出發,他只能夠看到自己所看到的,並不能看到別人所看到的。
這說明一個三歲的孩子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他不能夠站在其他的人的角度去思考,故也就不能理解其他人的感受。
這便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而一個三歲的孩子身上正好體現出了這樣的特性。
"自我中心主義"是指幼兒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認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經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應和看法。
"三山實驗"表明,孩子不願分享是由於」自我中心主義「
在"三山實驗"中,除了測試三歲的孩子,實驗人員還測試了5歲的孩子。結果出人意料,5歲的孩子不僅能夠給出自己的答案,還能站在娃娃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三山實驗"告訴我們的一個更加深刻的道理便是,孩子是否會分享,是否願意去分享,實際上是與孩子的年紀有著密切的關聯。
與三歲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不同,4到5歲的孩子在思維上有著更加明顯的變化與區別。
4-5歲的孩子的認知發展特點:
(1)認識到別人與自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觀點,意識到自己擁有思維、內心活動並開始自我反思;
(2)開始擁有內心活動;
(3)開始自我反思;
(4)對自己的認識從生理、行為等外在特徵擴展到恆定的內在品質:人格特質、價值和意識形態等;
(5)逐步開展對心理自我的認識
自我控制發展到新階段,學會控制自己情緒,改變不良習慣以及延遲滿足等。
然而,對於焦急的父母來說,他們是很難預測到孩子4至5歲時的模樣。看到此時自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父母會認為孩子未來也不懂得分享。抱著這樣的心態,父母可能會對孩子表現地過於嚴苛。
這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多不好的影響:
疏離父母,與父母產生隔閡當孩子處於"自我中心"的時候,孩子的腦海中還沒有形成分享的意識。對於孩子來說,分享只是一個詞語,只是一個一直被父母掛在嘴邊的詞語罷了,孩子根本就不明白它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若是父母不知道孩子不懂,而是一味地讓孩子去"分享",孩子自然是不樂意的。孩子會覺得,父母要搶走自己的東西,所以,孩子多會表現出一副不樂意的模樣。
而父母看到孩子這幅樣子,反而會更加堅持讓孩子去分享。結果,父母的強迫只會讓孩子與父母越來越遠。
人際交往障礙,不能夠突破固有的認知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另外一個沒有被分享的孩子就會對不願意分享的孩子產
生負面的心理。小孩子很單純,他可能就僅僅由於對方一個不肯分享的行為,就不再與對方玩耍。
孩子認為,自己只是不願意讓別人搶走自己的東西罷了,為什麼父母要指責自己,為什麼別的小夥伴會遠離自己。孩子覺得自己本身並沒有錯誤,但是外界似乎在告訴孩子,"你就是錯了"。
帶著這樣的不解和矛盾心理,孩子極有可能會產生人際交往的障礙,也會封閉自己的內心,忽視外界的訊息和變化。這樣,孩子就很難打破自身的固有階層。
謹記"三山實驗",打破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
孩子2至3歲時,父母不能強迫孩子去分享。當孩子是4至5歲的年齡時,由於孩子已經慢慢地開始了心理認知過程,開始擁有內心活動。此時,父母要抓住機會,除去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除去孩子的"自我中心理論"呢?這裡有三個建議:
了解"分享"的含義:分享是有選擇性的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父母就應該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分享。也許父母有給孩子講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僅僅只是一個啟蒙,更關鍵的還是要讓明白什麼是"分享"。
中國父母認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這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我必須要把我喜愛的東西割捨給別人,否則就不算是分享。
但在美國人的觀念裡,分享卻有另外一種含義:給你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分享是有選擇性的。
鼓勵孩子去分享,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分享雖然孩子到了4至5歲,但是孩子還是可能會出現不願意分享的情況。這時,父母千萬不能強迫孩子去分享。父母越是強迫,孩子可能越和父母反著來。
父母可以換一種方式,不是要求孩子去分享,而是鼓勵孩子去分享。父母要告訴孩子分享的好處,告訴孩子什麼時候去分享。當孩子能夠從分享中得到利益時,孩子就可以選擇去分享。
這個利益包括孩子在分享時內心的快樂,以及更加長遠的利益相關,比如能夠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能夠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能夠表現出自己大方的一面。
利用"過家家"遊戲,體驗別人的身份"過家家"遊戲便是扮演遊戲,孩子在"過家家"時,能夠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色上去思考。這樣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除去"自我中心主義"。當孩子能夠說出某一個角色應該有的話語時,孩子的內心便開始包容了更多外在的世界。
而且,對於一個孩童來說,"過家家"是很有意思的,孩子也樂意去參與遊戲,父母也可以一起參與遊戲。藉助這個過程,不但能夠教會孩子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還能促進親子之間的融合關係。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認知會越來越完善。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給孩子灌輸分享的意識,讓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當然,父母也不能強行地讓孩子去分享,讓孩子學會選擇性地分享,孩子反而會更加願意去分享。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