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為什麼不肯「分享」?從「三山實驗」解讀孩子的「自私」行為

2020-12-03 尼莫的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親戚家的孩子正和我家的孩子坐在一起玩耍,我拿了一袋零食給孩子。孩子拿到零食之後,便直接開了口,自己吃起了零食。

看到這樣的景象,我提醒孩子說到:"寶貝呀,你怎麼能夠一個人就把零食給吃了呢?弟弟就坐在你的旁邊呢,分一點給弟弟啊。"

沒想到,孩子搖了搖頭,依舊自顧自地吃著零食。我一看就更加著急了,"寶貝呀,你不能一個人就把零食給吃了,你要懂得分享才行呀!"

孩子還是搖頭,"不,這是我的零食,我不願意給他。"

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家長的反應可能都和我的反應差不多,就是數落孩子的不是。然而,就算我們再怎麼指責孩子,孩子也不能立馬轉變自身的態度。

很多父母都特別在意自家孩子是否小氣,是否會分享,畢竟,分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所以,當父母看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態度時,父母會顯得十分失望和生氣。

但是,父母是否想過,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分享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父母就必須要清楚"三山實驗"。

三山實驗"的由來及蘊意

這個實驗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之手,也是他最經典的四個實驗之一。

該實驗的設計是:

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一個三歲的幼兒坐在一邊,然後將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對面。

此時實驗者要幼兒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娃娃看見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

結果發現,幼兒對兩個問題給出同樣的答案,他只會從自身所處的角度看三座山的關係(如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後),而不能設身處地從對面娃娃的立場來看問題。

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

從這個"三山實驗"中我們可以得知,一個三歲的孩子只能夠從自我角度出發,他只能夠看到自己所看到的,並不能看到別人所看到的。

這說明一個三歲的孩子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他不能夠站在其他的人的角度去思考,故也就不能理解其他人的感受。

這便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而一個三歲的孩子身上正好體現出了這樣的特性。

"自我中心主義"是指幼兒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認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經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應和看法。

"三山實驗"表明,孩子不願分享是由於」自我中心主義「

在"三山實驗"中,除了測試三歲的孩子,實驗人員還測試了5歲的孩子。結果出人意料,5歲的孩子不僅能夠給出自己的答案,還能站在娃娃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三山實驗"告訴我們的一個更加深刻的道理便是,孩子是否會分享,是否願意去分享,實際上是與孩子的年紀有著密切的關聯。

與三歲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不同,4到5歲的孩子在思維上有著更加明顯的變化與區別。

4-5歲的孩子的認知發展特點:

(1)認識到別人與自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觀點,意識到自己擁有思維、內心活動並開始自我反思;

(2)開始擁有內心活動;

(3)開始自我反思;

(4)對自己的認識從生理、行為等外在特徵擴展到恆定的內在品質:人格特質、價值和意識形態等;

(5)逐步開展對心理自我的認識

自我控制發展到新階段,學會控制自己情緒,改變不良習慣以及延遲滿足等。

然而,對於焦急的父母來說,他們是很難預測到孩子4至5歲時的模樣。看到此時自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父母會認為孩子未來也不懂得分享。抱著這樣的心態,父母可能會對孩子表現地過於嚴苛。

這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多不好的影響:

疏離父母,與父母產生隔閡當孩子處於"自我中心"的時候,孩子的腦海中還沒有形成分享的意識。對於孩子來說,分享只是一個詞語,只是一個一直被父母掛在嘴邊的詞語罷了,孩子根本就不明白它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若是父母不知道孩子不懂,而是一味地讓孩子去"分享",孩子自然是不樂意的。孩子會覺得,父母要搶走自己的東西,所以,孩子多會表現出一副不樂意的模樣。

而父母看到孩子這幅樣子,反而會更加堅持讓孩子去分享。結果,父母的強迫只會讓孩子與父母越來越遠。

人際交往障礙,不能夠突破固有的認知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另外一個沒有被分享的孩子就會對不願意分享的孩子產

生負面的心理。小孩子很單純,他可能就僅僅由於對方一個不肯分享的行為,就不再與對方玩耍。

孩子認為,自己只是不願意讓別人搶走自己的東西罷了,為什麼父母要指責自己,為什麼別的小夥伴會遠離自己。孩子覺得自己本身並沒有錯誤,但是外界似乎在告訴孩子,"你就是錯了"。

帶著這樣的不解和矛盾心理,孩子極有可能會產生人際交往的障礙,也會封閉自己的內心,忽視外界的訊息和變化。這樣,孩子就很難打破自身的固有階層。

謹記"三山實驗",打破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

孩子2至3歲時,父母不能強迫孩子去分享。當孩子是4至5歲的年齡時,由於孩子已經慢慢地開始了心理認知過程,開始擁有內心活動。此時,父母要抓住機會,除去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除去孩子的"自我中心理論"呢?這裡有三個建議:

了解"分享"的含義:分享是有選擇性的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父母就應該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分享。也許父母有給孩子講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僅僅只是一個啟蒙,更關鍵的還是要讓明白什麼是"分享"。

中國父母認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這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我必須要把我喜愛的東西割捨給別人,否則就不算是分享。

但在美國人的觀念裡,分享卻有另外一種含義:給你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分享是有選擇性的。

鼓勵孩子去分享,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分享雖然孩子到了4至5歲,但是孩子還是可能會出現不願意分享的情況。這時,父母千萬不能強迫孩子去分享。父母越是強迫,孩子可能越和父母反著來。

父母可以換一種方式,不是要求孩子去分享,而是鼓勵孩子去分享。父母要告訴孩子分享的好處,告訴孩子什麼時候去分享。當孩子能夠從分享中得到利益時,孩子就可以選擇去分享。

這個利益包括孩子在分享時內心的快樂,以及更加長遠的利益相關,比如能夠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能夠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能夠表現出自己大方的一面。

利用"過家家"遊戲,體驗別人的身份"過家家"遊戲便是扮演遊戲,孩子在"過家家"時,能夠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色上去思考。這樣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除去"自我中心主義"。當孩子能夠說出某一個角色應該有的話語時,孩子的內心便開始包容了更多外在的世界。

而且,對於一個孩童來說,"過家家"是很有意思的,孩子也樂意去參與遊戲,父母也可以一起參與遊戲。藉助這個過程,不但能夠教會孩子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還能促進親子之間的融合關係。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認知會越來越完善。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給孩子灌輸分享的意識,讓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當然,父母也不能強行地讓孩子去分享,讓孩子學會選擇性地分享,孩子反而會更加願意去分享。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很自私?三山實驗:兒童自私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現在很多的父母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都拿孩子沒什麼很好的辦法,只能唉聲嘆氣的說一句: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啊!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何會這樣呢?那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小孩為何會如此自私呢?l 孩子為何會有自私表現?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做過這樣一個有關兒童的實驗,並將試實驗命名為—三山實驗。
  • 同一個問題換個方式問,孩子就答錯?「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笨
    明明是同一個問題,只是換了個方式問,為什麼孩子就答不上來了呢,難道真的是孩子太"笨"了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二、"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太笨,只是聽不懂"你有妹妹嗎?"皮亞傑還專門做過一個經典的"三山實驗",來進行論證。第一步:在孩子面前放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山的模型,山的模型的另一邊放著一個娃娃。第二步:從不同角度拍山的照片,並把這些照片給接受測試的孩子看。
  • 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適應他們的發展階段
    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驗是怎麼進行的吧。第一,實驗過程首先在一個桌子上擺放三座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假山。讓小孩子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這三座山,最後放置一個布娃娃在小孩對面,讓小孩子去描述布娃娃看到的三座山。
  • 孩子表現很自私,大人該管嗎,怎麼管
    結果,我們一起去小區裡面玩的時候,和小區裡帶孩子的大人們一起交流了。才知道,他們家小孩也是如此,感覺現在的小朋友都好自私。不願和別人分享!心裡也沒有別人,只有他自己,沒有爸爸媽媽,大人們都這樣抱怨著說道!那小孩自私對嗎?我也這樣問我自己。其實,自私不是天性嗎?尤其是小孩子!你想想,一個孩子從受孕開始,就伸出一根管子吸媽媽身體的營養。
  • 波比娃娃實驗:為什麼你的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文 | 草堂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為什麼有的孩子溫文爾雅,非常有禮貌,小小年紀就顯得很有素質。可是有的孩子就非常調皮,沒有禮貌不說,連最基本對長輩的尊重都沒有,這是為什麼?
  • 遠離自私,學會與人分享
    「分享」是一種智慧,是一筆財富,是一種幸福。《天堂與地獄》的故事就生動地告訴我們,懂得分享的人可以將地獄變成天堂。然而反觀現實生活,很多人都不懂得這個道理,大多數人都死死地握住自己的長勺,不肯與人分享。有一位農民從外地帶回了一種小麥良種,種植後果然產量大增。農民最初喜出望外,因為他成了村裡人眼中的種田能手。
  • 「三山實驗」告訴你,為何孩子捉迷藏只遮頭,多少家長錯怪了孩子
    他們還只處於「有意圖的分析方式」起始階段,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沒有能力去推測別人的行為。為了驗證這一點,皮亞傑做了一個著名的「三山實驗」,就是在一個桌面上擺上3座高低、大小、顏色都不相同的假山模型,然後讓孩子分別從四個角度進行觀察,後來在孩子的對面放了一個布娃娃,再將四個不同角度所拍攝的照片給孩子選擇,指出哪副是自己看到的,哪副是布娃娃看到的。
  • 《自私的基因》:基因才是笑而不語的大boss
    今天書單君要詳解的《自私的基因》也是屬於讀完毀三觀系列的書。讀完後你會發現似乎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自私的基因來解釋。
  • 讀書會|人人生而自私,但人類還在互相幫助?基因才是背後的大BOSS
    也就是說,人的本能註定是自私自利的,所有看似無私的舉動都摻雜著自私的動機。比如父母對子女的舐犢之情,人們通常認為這是偉大的、無私的愛。但是在《自私的基因》中,這種感情的本質不是愛,而是基因為了複製繁衍而指示生物做出的行為。
  • 小孩挑食偏食怎樣調理,孩子偏食嚴重不吃蔬菜怎麼辦
    挑食偏食已經成為了現代孩子遇到的習慣之一,有些孩子因偏食不喜歡吃蔬菜,經常有便秘症狀,小孩挑食偏食怎樣調理?有些孩子偏食好幾年了,一點蔬菜都不願意吃,孩子偏食嚴重不吃蔬菜怎麼辦?小孩挑食偏食時,父母可以找些食物玩具或是圖片,日常帶領孩子認識食物種類,調動他們的興趣。或在烹飪前主動帶小孩認識食物,擬想一些故事,慢慢孩子對食物認識多了,調動興趣後,就不會那麼偏食。
  • 國際不打小孩日 心理專家: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
    國際不打小孩日原標題: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你的童年挨過打嗎泉州網4月30日訊(記者 陳玲紅)明天就是「五一」勞動節了,但很多讀者不知道,今天也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與我們的童年記憶息息相關:國際不打小孩日
  • 孩子爭搶玩具怎麼辦?家長別過度幹涉,孩子的問題交給孩子解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小孩子之間爭搶玩具的情況,一個要搶奪,一個不給,兩個孩子又哭又鬧,引發矛盾衝突。很多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孩子之間的衝突,只要沒鬧出大亂子(比如:打鬧中某個孩子受傷了),家長還是不要過度幹涉得好。既然是孩子之間的問題,那就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沒有了家長「橫插一手」,孩子反而更容易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
  •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之三山實驗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之三山實驗 http://www.hteacher.net 2020-08-27 14:36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不要把自私「遺傳」給你的娃
    不要把自私「遺傳」給你的娃 在某個多國孩子夏令營活動當中,導師毫不客氣地指出了中國孩子的能力差,脾氣大,自私,缺乏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問題。面對導師們這樣子的評價,中國父母非常生氣,覺得人家是外國人當然說外國人的孩子好。那麼真是外國人誇大嗎?
  • 愛情相對論 自私不能有
    這個女孩子覺得很難過,覺得這個男孩子真的太自私了,而且給他機會,講這個故事給他聽,還聽不懂,兩個人就分手了。可以共患難的愛情啊,居然抵不過一個月餅。自認為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居然就被八個雞蛋給打敗了。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吃到雞蛋,而在於男孩子只顧到自己,卻不顧所愛的人,是一種極其自私的表現。這樣的人可能更多愛的是他自己吧。
  • 6個經典心理學實驗,顛覆你的育兒觀
    一、印刻實驗——孩子就如一張白紙,他總是在模仿學習你的行為 奧地利生物學家勞倫茲(K.Z.Lorenz)在進行這項實驗時,讓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鴨子不先看到母鴨子,而首先看到自己,於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小鴨子將勞倫茲當成了自己的母親,總是跟著他。
  • 「鳥臉」媽媽不顧遺傳生子,生下孩子後惹爭議:是自私還是母愛?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對於人們來說,外貌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其中遺傳因素佔很大的比例。因此父母的基因相當重要,人們常說,從孩子的身上能夠看到父母的影子,五官皆有神似之處,恰恰是因為孩子遺傳了父母的基因。
  • 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和液體守恆實驗
    皮亞傑最出名的實驗是三山實驗和液體守恆概念(水量多少)實驗,通過這兩個實驗,揭示了兒童期的思維模式,對兒童早期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 孩子得理不饒人,怎麼哄都不肯原諒別人,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得理不饒人,怎麼哄都不肯原諒別人,家長應該怎麼辦?【家長傾訴】星期天,她的媽媽將帶依依去她阿姨家。依依特別喜歡她媽媽上周買的那條新裙子。小心眼的小孩往往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天地裡,看不到別人的存在,更不用說為別人著想了。因此,讓小孩學會「心理換位」是培養寬容美德的基礎。那麼方法是什麼呢? 1.與小孩討論寬恕很多小孩根本沒有寬容的意識,所以教育的寬容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 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科技館,門票30元天天爆滿,孩子賴著不肯走
    相信很多孩子都曾經在自己的日記本裡寫道:「我的夢想是長大以後做一個科學家」。今天我就帶你去一個能幫孩子實現夢想的地方——中國科學技術館。根據統計:中國科技館平均每天接待30000名遊客,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小孩與學生。在科技館的五大展區之中,最吸引孩子的就要數「兒童科學樂園」了。「兒童科學樂園」宛如一個巨大的室內遊樂場,每個遊樂設施都為孩子講述了一個科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