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
原標題: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你的童年挨過打嗎
泉州網4月30日訊(記者 陳玲紅)明天就是「五一」勞動節了,但很多讀者不知道,今天也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與我們的童年記憶息息相關:國際不打小孩日!
這個節日設立的主旨是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希望能引起社會的重視。
然而,一提到這個節日,想起童年往事,不少讀者感慨萬千。
挨揍往事
●說起這個話題,28歲的小天(化名)有一段非常逗趣調皮的回憶。「你們小時候玩過西瓜皮嗎?就像現在小孩玩滑板車那樣。」小天說,那天他自己一個人在家,吃完西瓜後無聊,他就把西瓜皮當滑板車,一腳踩上去滿屋跑。「滑完我就回去睡覺了。
睡夢中,一大巴掌打在屁股上,迷迷糊糊被我媽拽起來。
哇,滿屋的果蠅到處飛。」小天說,他還記得媽媽是先打了他一頓,再去收拾屋子。
●「小時候去掃墓,看到墓碑上的字很好看,就想學。
然後回家就開始練習,把全家人的名字還有叔叔姨姨家的名字全寫上,最後在所有名字後面都加上『之墓』!
我媽回來看到就跳起來了,然後……
然後就聽見自己手臂上『啪』的一聲……」至今小夏回想童年挨打的糗事,仍會哈哈大笑。
●在讀者小如的回憶裡,則有幾分委屈。「八歲那年,有一天下很大的雨,我媽回家發現剛買回來沒幾天的小雞在淋雨,很生氣地把我拽到大門口罰站。
難道我還不如幾隻雞嗎?」小如說,雖然現在覺得沒有什麼,但她非常清楚地記得當時心裡的委屈。
國際不打小孩日
網友聲音
@蛋黃果:第一次聽說「國際不打小孩日」,晚了,我已經成功地被我爹媽男女混合雙打到成為大人了。
@唐小維wei:「80後」有多少人是一路被打大的?
@劉思雨:有些時候必須打,不然以後長大被別人打,比如拿別人東西、搶別人東西。
@1991:要分清虐待和教育的區別,該打的時候還是要打,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聽話。
@DJ驍:小時候被打得太多了,有些刻骨銘心的回憶至今想起仍感到痛苦。你以為「打」可以糾正孩子的錯誤,但從第一次下手開始,很多人就再也分不清「打」是在糾正孩子還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我不會以「打」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想上班的張阿姨:什麼時候設立個「不折磨媽媽日」呢?讓所有的媽媽都能休息一天不用想任何關於孩子的問題,有一天就行!
@一葉浮萍_43902:不打就好嗎,打就不好嗎?所有的事情都得一分為二地看,打要打的有道理,得文武兼治。
@楠楠老師:在打罵、苛責、訓斥等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很好的正向反饋,自己的錯誤被無限放大,長此以往,他們的身心健康會受到很不好的影響。
因此對待孩子應該懂得尊重和引導,傾聽他們的心聲,用寬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心理專家
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
可試著與孩子一起「立規矩」
「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度的問題,孩子不是碰不得,該管肯定要管。
問題在於,平時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如果平時關係良好,家長和孩子都有一定的規則,那麼在孩子破壞規則或者做錯事時,家長是可以給予教育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秋玲表示,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很重要,態度要溫和,但規則要堅持到底,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如果家長沒有立好規則,平時不管大小事動不動就打罵,造成孩子麻木、恐懼心理,那麼嚴厲的教育恐怕只能適得其反。
特別是暴力行為,可能會被孩子學習和模仿到他的生活中。
陳秋玲表示,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規則,幫孩子找到行為問題的癥結,千萬不可大小問題都態度強硬。
國際不打小孩日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家長情緒上腦時,怎麼辦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但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劉亮在最近兩天門診時,見了好幾個因為親子衝突、孩子厭學或是網癮來求助的家庭,其中也不乏家長在羞憤交加之時對孩子動手的情況。
雖然這些家庭的社會文化背景各異,但容易產生親子衝突和體罰現象的家庭卻都有一些共同特徵。一起來了解下成因,做能善待情緒的家長吧!
父母缺乏覺察和整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許多家長在體罰孩子時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他們不知道此刻自己內心發生了什麼,只覺得「嗡」的一聲,自己的大腦就被一種叫「情緒」的東西完全佔據了。
換言之,這種父母有一個「沒有理智的身體」,他們常說的話可能是:「我也不想打孩子,但是情緒來了就是控制不住」,或是找藉口為自己的情緒開脫,這無疑會換來孩子更多的委屈和憤怒,使親子衝突進一步升級。
小建議: 家長可以仔細回憶和記錄自己情緒失控一般和哪些事情有關,並思考為何這些事情最容易勾起情緒,做一段時間這樣的自我整理後,情緒或許會更通透和可控。
家人溝通變味成爭奪輸贏的「無限戰爭」
家庭爭吵中,雙方的爭論時常會偏離原本的話題,泛化到生活裡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對對方的人身攻擊。爭論的目的也不再是要找到一個折衷方案,而是要爭個輸贏。
一個男孩曾說:「其實許多時候我和父母的爭吵早就偏題了,我也知道根本沒必要繼續爭下去,但每當我看到我爸咄咄逼人的架勢,我會覺得即使我理虧,氣勢上也不能輸。」而男孩的父母也覺得不管客觀事實如何,就是必須讓孩子聽自己的。
小建議:當發現和孩子的衝突開始偏離原本的事件,自己已經情緒上腦時,可以先叫個暫停,等過一段時間,雙方稍微平靜時再回到原來的話題,就事論事地討論。
災難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
容易發生體罰的家庭的另一個特點是思考和做事走極端,覺得某件事只能有一個看法,只可以有一種處理方法,容不下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看到孩子上網課開小差,有的家長馬上會自動把孩子的行為和「沒有意志力」「自甘墮落」等極端的、對孩子定性的評價聯繫起來。而在這種災難化和極端想法的支配下,家長內心的焦慮可能會提升好幾個等級。
小建議:想要發作時,不妨提醒自己「事情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樣,有沒有其他角度可以解讀孩子的行為呢?」
喜歡用憤怒和攻擊表達自己的需要
不少父母見到孩子學習不用心,便本能地大發雷霆。但細細幫助他們去分析憤怒背後隱藏的真正情緒時,卻發現真正讓他們抓狂的是焦慮和恐懼。
比如一位媽媽說:「我現在才意識到每次看到我兒子不用心時,我心裡真正湧起的是害怕,我害怕他如果不用心學習,將來就會過很慘的生活,被人欺負。」而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在焦慮時,都會本能地用攻擊他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
小建議:當你再次因為孩子發怒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是因為孩子做的事情而生氣嗎?還是我的憤怒背後藏著其他東西?」
衝突發生後不修復
家人之間有衝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衝突發生後,家人都不願意找機會重新討論之前發生的事情,不願去修復這個衝突,不願從衝突中成長。
有的家庭裡,家庭成員會認為是對方的錯,認為對方必須先改變,結果最後可能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持久戰。有的家庭則習慣性裝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刻意不去談論那些還沒解決的衝突,結果這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總會在一些刺激點跳出來作怪。
小建議:如果可以,請在發生衝突後,找個大家都比較放鬆的時間主動開啟一場開放的對話,讓家人和自己充分地說出需要和感受,而不用擔心被評價。請注意,主動伸出橄欖枝,並不意味著您就是「肇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