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 心理專家: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

2020-12-08 中華網新聞

國際不打小孩日

原標題: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你的童年挨過打嗎

泉州網4月30日訊(記者 陳玲紅)明天就是「五一」勞動節了,但很多讀者不知道,今天也是一個「盛大」的節日,與我們的童年記憶息息相關:國際不打小孩日!

這個節日設立的主旨是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希望能引起社會的重視。

然而,一提到這個節日,想起童年往事,不少讀者感慨萬千。

挨揍往事

●說起這個話題,28歲的小天(化名)有一段非常逗趣調皮的回憶。「你們小時候玩過西瓜皮嗎?就像現在小孩玩滑板車那樣。」小天說,那天他自己一個人在家,吃完西瓜後無聊,他就把西瓜皮當滑板車,一腳踩上去滿屋跑。「滑完我就回去睡覺了。

睡夢中,一大巴掌打在屁股上,迷迷糊糊被我媽拽起來。

哇,滿屋的果蠅到處飛。」小天說,他還記得媽媽是先打了他一頓,再去收拾屋子。

●「小時候去掃墓,看到墓碑上的字很好看,就想學。

然後回家就開始練習,把全家人的名字還有叔叔姨姨家的名字全寫上,最後在所有名字後面都加上『之墓』!

我媽回來看到就跳起來了,然後……

然後就聽見自己手臂上『啪』的一聲……」至今小夏回想童年挨打的糗事,仍會哈哈大笑。

●在讀者小如的回憶裡,則有幾分委屈。「八歲那年,有一天下很大的雨,我媽回家發現剛買回來沒幾天的小雞在淋雨,很生氣地把我拽到大門口罰站。

難道我還不如幾隻雞嗎?」小如說,雖然現在覺得沒有什麼,但她非常清楚地記得當時心裡的委屈。

國際不打小孩日

網友聲音

@蛋黃果:第一次聽說「國際不打小孩日」,晚了,我已經成功地被我爹媽男女混合雙打到成為大人了。

@唐小維wei:「80後」有多少人是一路被打大的?

@劉思雨:有些時候必須打,不然以後長大被別人打,比如拿別人東西、搶別人東西。

@1991:要分清虐待和教育的區別,該打的時候還是要打,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聽話。

@DJ驍:小時候被打得太多了,有些刻骨銘心的回憶至今想起仍感到痛苦。你以為「打」可以糾正孩子的錯誤,但從第一次下手開始,很多人就再也分不清「打」是在糾正孩子還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我不會以「打」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想上班的張阿姨:什麼時候設立個「不折磨媽媽日」呢?讓所有的媽媽都能休息一天不用想任何關於孩子的問題,有一天就行!

@一葉浮萍_43902:不打就好嗎,打就不好嗎?所有的事情都得一分為二地看,打要打的有道理,得文武兼治。

@楠楠老師:在打罵、苛責、訓斥等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很好的正向反饋,自己的錯誤被無限放大,長此以往,他們的身心健康會受到很不好的影響。

因此對待孩子應該懂得尊重和引導,傾聽他們的心聲,用寬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心理專家

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

可試著與孩子一起「立規矩」

「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度的問題,孩子不是碰不得,該管肯定要管。

問題在於,平時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如果平時關係良好,家長和孩子都有一定的規則,那麼在孩子破壞規則或者做錯事時,家長是可以給予教育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秋玲表示,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很重要,態度要溫和,但規則要堅持到底,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如果家長沒有立好規則,平時不管大小事動不動就打罵,造成孩子麻木、恐懼心理,那麼嚴厲的教育恐怕只能適得其反。

特別是暴力行為,可能會被孩子學習和模仿到他的生活中。

陳秋玲表示,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規則,幫孩子找到行為問題的癥結,千萬不可大小問題都態度強硬。

國際不打小孩日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家長情緒上腦時,怎麼辦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但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劉亮在最近兩天門診時,見了好幾個因為親子衝突、孩子厭學或是網癮來求助的家庭,其中也不乏家長在羞憤交加之時對孩子動手的情況。
雖然這些家庭的社會文化背景各異,但容易產生親子衝突和體罰現象的家庭卻都有一些共同特徵。一起來了解下成因,做能善待情緒的家長吧!

父母缺乏覺察和整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許多家長在體罰孩子時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他們不知道此刻自己內心發生了什麼,只覺得「嗡」的一聲,自己的大腦就被一種叫「情緒」的東西完全佔據了。
換言之,這種父母有一個「沒有理智的身體」,他們常說的話可能是:「我也不想打孩子,但是情緒來了就是控制不住」,或是找藉口為自己的情緒開脫,這無疑會換來孩子更多的委屈和憤怒,使親子衝突進一步升級。
小建議: 家長可以仔細回憶和記錄自己情緒失控一般和哪些事情有關,並思考為何這些事情最容易勾起情緒,做一段時間這樣的自我整理後,情緒或許會更通透和可控。
家人溝通變味成爭奪輸贏的「無限戰爭」

家庭爭吵中,雙方的爭論時常會偏離原本的話題,泛化到生活裡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對對方的人身攻擊。爭論的目的也不再是要找到一個折衷方案,而是要爭個輸贏。
一個男孩曾說:「其實許多時候我和父母的爭吵早就偏題了,我也知道根本沒必要繼續爭下去,但每當我看到我爸咄咄逼人的架勢,我會覺得即使我理虧,氣勢上也不能輸。」而男孩的父母也覺得不管客觀事實如何,就是必須讓孩子聽自己的。
小建議:當發現和孩子的衝突開始偏離原本的事件,自己已經情緒上腦時,可以先叫個暫停,等過一段時間,雙方稍微平靜時再回到原來的話題,就事論事地討論。
災難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

容易發生體罰的家庭的另一個特點是思考和做事走極端,覺得某件事只能有一個看法,只可以有一種處理方法,容不下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看到孩子上網課開小差,有的家長馬上會自動把孩子的行為和「沒有意志力」「自甘墮落」等極端的、對孩子定性的評價聯繫起來。而在這種災難化和極端想法的支配下,家長內心的焦慮可能會提升好幾個等級。
小建議:想要發作時,不妨提醒自己「事情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樣,有沒有其他角度可以解讀孩子的行為呢?」
喜歡用憤怒和攻擊表達自己的需要

不少父母見到孩子學習不用心,便本能地大發雷霆。但細細幫助他們去分析憤怒背後隱藏的真正情緒時,卻發現真正讓他們抓狂的是焦慮和恐懼。
比如一位媽媽說:「我現在才意識到每次看到我兒子不用心時,我心裡真正湧起的是害怕,我害怕他如果不用心學習,將來就會過很慘的生活,被人欺負。」而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在焦慮時,都會本能地用攻擊他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
小建議:當你再次因為孩子發怒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是因為孩子做的事情而生氣嗎?還是我的憤怒背後藏著其他東西?」
衝突發生後不修復

家人之間有衝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衝突發生後,家人都不願意找機會重新討論之前發生的事情,不願去修復這個衝突,不願從衝突中成長。
有的家庭裡,家庭成員會認為是對方的錯,認為對方必須先改變,結果最後可能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持久戰。有的家庭則習慣性裝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刻意不去談論那些還沒解決的衝突,結果這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總會在一些刺激點跳出來作怪。
小建議:如果可以,請在發生衝突後,找個大家都比較放鬆的時間主動開啟一場開放的對話,讓家人和自己充分地說出需要和感受,而不用擔心被評價。請注意,主動伸出橄欖枝,並不意味著您就是「肇事者」。

相關焦點

  •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甚至長大後「會不自覺將暴力的手伸向自己的孩子」。你聽說過「國際不打小孩日」嗎? 為什麼「挨揍」突然再次引起關注?其實,每年的4月30日都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也被稱為「無巴掌日」,最早由美國一個反體罰民間組織發起,旨在宣傳正面管教方法,倡導兒童人權。
  • 波比娃娃實驗:為什麼你的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想必對於「攻擊性行為」這一概念,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足夠了解,因為有的父母在生活裡很少會把孩子的行為進行剖析,了解其深層面的原由,只會簡單的把它看做是小孩子的不懂事罷了。對於攻擊性行為,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波比娃娃實驗」,它是由傑出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並發表的一個研究。
  • 打「屁股」或影響孩子智商
    「有些父母動不動就用『打屁股』來教育孩子,這對孩子身心健康極為不利。」『打屁股』會造成孩子臀部周圍血腫、血液循環不暢,甚至發生壞死性炎症。「另外,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毛細血管比較豐富,身體各個器官也比較嬌嫩,一旦受到外力撞擊,很容易出現出血和心腦肝腎等器官的損傷。」
  • 「有機育兒播報」國際不打小孩兒日是什麼梗?誰敢打小孩?盤他!
    4月30日 國際不打小孩日大家知道嗎?今天可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別看這個名字挺隨便,「國際不打小孩日」可是被世界所認可的。當初美國成立這個節日,可不是為了好玩兒,在當時在美國,尤其是在一些拉美、亞裔移民家庭以及是一些收入比較低,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黑人家庭,打孩子的現象相對於白人家庭來說還是比較普遍的,甚至存在嚴重的虐待、性侵等情況。正是因為美國的確存在虐待孩子的情況,美國兒童人權組織有效管理中心在發起了反對體罰兒童的運動。
  • 家長嚇壞,專家:要防孩子模仿
    這讓不喜歡與人交流的他們,只能用自殺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父母的陪伴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會孩子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擔當,讓孩子能夠樂觀自信地成長!2、「不打不成器」的舊觀念生活在舊社會的父母,都堅信一個原則:「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打一頓就好了!
  • 遊戲中暴力元素會不會導致心理變態?
    1961年,心理學家班杜拉對暴力行為與兒童模仿的關係做過研究,即著名的波波(波比)玩偶實驗。這個實驗基本上證明了兒童對成年人暴力行為的模仿。不過,直到今天,兒童觀看電視和電影中的暴力行為是否會導致在現實世界中實施暴力行為都還沒有最終的結論。  遊戲中的暴力色情元素會不會導致心理變態?
  • 家長打孩子時,這4個部位千萬別打,網友:原來智商是被打低的
    「棍棒教育」在當今社會上是非常不被支持的,都說小孩教育是需要講道理,但是小朋友在一些時期,叛逆的讓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辦好。於是很多家長被小孩的叛逆行為惹毛,就會不受控制的發脾氣,重則直接用手打。《十句話》裡有一這麼一句話: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責;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
  • 一個實驗,讓所有打過孩子的家長陷入沉思
    之前我們發過幾篇打孩子不對的文章,在評論區卻經常收到這樣的留言:說自己不打孩子的,肯定平時不是自己帶!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對,但是脾氣上來了真的控制不住!只要暴力行為強化地夠多,時間夠長,女孩一樣會變得暴力起來。
  • 國際不打小孩日:優優兔日記—真正的教育,是愛
    #國際不打小孩日#打孩子不是家庭教育的方式,真正的教育,是愛。記得在某個親子娛樂節目中,父母在評價自己孩子的表現時總是會把目光放在他們的一些小缺點上,打出的分數普遍不高。雖然父母們也並不完美,有時是陪伴不夠,有時還很兇,但孩子們給父母的卻都是滿分,孩子雖然小還不懂如何表達情感,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愛著爸爸媽媽,他們的愛是那麼純潔那麼溫暖。時至今日,我想起兒子的那些暖心的畫面,都會忍不住感動。1記得兒子第一次叫「媽媽」,那一刻我激動得熱淚盈眶。
  • 心理學家:你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帶來童年陰影,別知道得太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育兒過程中不斷摸索前行,但很多時候會用錯方法,反而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陰影。這些陰影即使在成年後,對孩子的行為、思想同樣會造成很深的影響。棍棒式教育在中國很流行,被以往很多父母使用。有很多明星說,自己小時候父母要求嚴格,就是在棍棒下長大的。這讓很多家長認為棍棒下的孩子才能成才,卻沒有考慮過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 兒童模仿暴力畫面燒傷小夥伴 "喜羊羊"製作方賠錢
    原標題:暴力畫面被模仿「喜羊羊」賠錢   5月7日,平平在本案中,他們製作動漫不構成侵權,模仿動漫劇情與兄弟倆受到傷害沒有因果關係,所以他們不應承擔法律責任。   □判決   點火孩子父母賠15萬餘元   法院指出,順順已經年滿10周歲,年齡比7歲的平平和4歲的安安略大,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平平和安安均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順順的認知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相對較強,對造成的損害所起的作用也相對要大。因此,順順對兩兄弟造成的損害依法應由其父母承擔。
  • 模仿老師的鐘美美被約談:我們的教育竟然容不下一個孩子?
    怎麼這孩子就被約談了呢?查了一下當時的新聞,當地教育局承認學校與鍾美美接觸,表示是希望從正面引導孩子,去拍一些正能量作品。說白了,「鍾美美」突然下架視頻,應該是在私底下收到了來自上方的阻力。為何有些人會有一個非常迷的邏輯:反應現實、批判負能量=負能量?「鍾美美」模仿的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老師,怎麼就負能量了?
  • 暴打女子嫌疑人已經找到!暴力傾向的人,與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
    文/可馨育兒網上盛傳的「一女子深夜街頭被暴打」的視頻犯罪嫌疑人已經找到,此事件曝光於24日一網友的微博上,後一經曝光就引起了非常多人的轉載和觀看,並且在網上引發了熱議,網友們直呼要抓住這個人。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其實還是和這些人自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俗話說得好,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足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長曆程其實和我們也是息息相關的,作為家長不要總是認為孩子的成長是天生的。即使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那我們就不該對我們的孩子進行教育了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 家暴的另一種類型,父母如果經常做,對孩子不比熱暴力少
    家暴是目前許多家庭和政府機構都要面臨的新型社會問題,很多小孩之所以出現道德觀念的偏差,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出身在一個家暴家庭中導致的,父母不正當的行為,才是對孩子教育最大的錯誤。對於家暴的認識,許多人認為就是身體上的打罵,這確實是大部分家暴中常見的行為,但除此之外,冷暴力也是家庭暴力組成部分,它的傷害性甚至不必熱暴力要低。所謂家庭中的冷暴力,說穿了就是父母的不作為,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交流的次數不多,甚至有可能長時間都沒有交流。對於孩子的一切行為,父母往往不稱讚也不教訓。
  • 「我也是從小被打,也沒怎樣啊!」|暴力的後果,你都知道嗎?
    2、我聽過很多家長和老師說:我是真的受不了了,現在社會對孩子太寬容了,打不行,連罵都不行了,你看現在的孩子都成什麼樣了,快騎到大人頭上了,且我就是從小被打到大的,也沒有怎麼樣啊?你看我心理、行為健康的很!
  • 吳鎮宇自曝兒子曾遭校園暴力,臉被打青了,網友:太可惡了
    現在的他也是有了很幸福的家庭,兒子吳費曼也是非常可愛,兩人在《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互動十分可愛,看得出父子兩人感情很好,吳鎮宇教育孩子很有一套。近日,吳鎮宇自曝兒子曾遭校園暴力,這讓網友很是吃驚。據悉,吳鎮宇近日參加某節目錄製,自曝兒子費曼曾遭校園暴力,被其他孩子騷擾,臉都打青了,看見受傷的費曼,他的妻子很是心疼,希望費曼能避開這些孩子,或者遇到他們的時候逃走,但是吳鎮宇覺得男孩子應該勇敢,逃避是不會解決問題的,所以他讓費曼學會保護自己。
  • 研究發現常打孩子影響兒童智商發育
    面對頑皮的孩子,有的家長認為,打屁股等體罰方式會讓他們長點記性。近日國外有研究發現,體罰有可能阻礙孩童智商發展。專家建議,在任何情況下,孩子都打不得。  中國有俗話「不打不成器」、「黃荊棍下出好人」,說的都是棍棒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讓他們長點記性。
  • 孩子挨打時出現這2反應,家長趕緊住手,再打可能會出大問題
    網上一個母親給兒子開完家長會後,因為成績不理想,在學校的走廊上對其打罵。男孩一開始低著頭任憑媽媽說落,一句話不說。可突然間,趁媽媽不注意爬上後邊的遮擋牆,從3樓跳了下去,選擇用這種殘忍的方式來「報復」媽媽的教育。雖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足以引起家長的重視。我們打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感受。
  • 青少年心理諮詢:青春期男孩不願交流,喜歡看暴力視頻,怎麼辦?
    他的反應常常非常激烈,會摔凳子、拍桌子,把整個屋子弄得噼啪響,甚至把自己關在房間不出來。 親子教育專家解讀: 孩子沉迷於暴力視頻,情緒糟糕,不願意上學,和父母溝通起來很困難。
  • 精神障礙患者暴力行為的影響因素與預測_精神障礙_暴力行為_影響...
    因此,為了對患者的暴力風險作出及時、準確的預測評估並進行有效幹預,需要從生物-心理-社會多維度進行探索(圖1)。目前,暴力行為風險因素相關研究已在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和生理學、影像學、生物化學甚至分子遺傳學等領域分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