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微博網友曝出,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兒童讀物《裝在口袋裡的爸爸》有「美化自殺」橋段 。隨後,該出版社編輯回應稱,目前該書已經全面下架,此後也會加強內容把關,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
有多家媒體報導稱:一些家長買到這些暢銷的兒童讀物後,確實被其中的內容嚇了一大跳!
最近,有不少家長反映不少兒童讀物中都有一些兒童不宜的內容。這其中就包括《裝在口袋裡的爸爸》、《淘氣包馬小跳》、《米小圈》、《狼王夢》等,「《淘氣包馬小跳:天真媽媽》書裡有自殺情節,《裝在口袋裡的爸爸》裡也有跳樓自殺,這就說明不是個例」,一位王姓家長說:「我不敢相信,兒童讀物裡竟然會有這些不健康的故事情節。」
這裡我們再來看看,有關媒體提到的幾組可怕的數據: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自殺學生年齡佔比最大的是小學五年級,自殺原因排第一的是家庭矛盾,其次是學業過重。
看到這樣的數據我們都很驚訝,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為何這樣玻璃心?有人說是缺少挫折磨練,也有人說是缺乏死亡教育,雖然都有道理,但是廣東六一兒童醫院行為發育科主任凌先念認為:孩子自殺,或孩子與家長的劇烈衝突引發的家長自殺,和錯誤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凌先念說,家長要解決的不是孩子當時發生的問題,而是孩子當時的心理狀態,孩子自殺是因為心理防線已經被擊潰,孩子早就有了心理疾病,只是家長一直未察覺。
那麼我們日常教育中,該如何引導孩子?這些心理問題又是由哪些原因導致的?
1、 缺少陪伴,缺少愛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一年裡,有49%的留守兒童受過不同程度的意外傷害,而我國每年大約有5萬名兒童死於意外傷害,這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
2015年6月,貴州畢節有四名留守兒童集體喝農藥自殺!當時這則新聞受到很多人關注,還記得4名自殺兒童中,年齡最小的僅有5歲。然而這樣的事情並不罕見,家中明明還有餘糧、有存款,為什麼這些孩子會選擇自殺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缺少「愛」!
為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受到更好的教育,有多少父母正在拼命工作、拼命掙錢。有些人甚至已經3年沒有回過家,他們記得孩子的愛好,知道孩子的學習成績,可卻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陪伴孩子!
貴州畢節的四兄妹,因為從小就缺少父母的陪伴,即使家裡有4個人,但內心卻非常孤獨,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在缺少「愛」的環境中成長,讓他們有一種被拋棄、被遺忘的感覺。
這讓不喜歡與人交流的他們,只能用自殺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父母的陪伴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會孩子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擔當,讓孩子能夠樂觀自信地成長!
2、「不打不成器」的舊觀念
生活在舊社會的父母,都堅信一個原則:「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打一頓就好了!的確,打孩子是能夠讓孩子快速屈服,讓孩子變「聽話」。但這種「棍棒教育」一旦消失,孩子曾經犯的那些錯又會變本加厲地找補回來!而且長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下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易怒易衝動的極端性格。
一段少年犯的審訊記錄:少年從小在父親的打罵下成長,在父親身上少年看到了一個野蠻暴力的世界,並堅定地認為這個世界就是誰強誰說了算的世界。長大後的他不再束縛於父親的管教,跟著朋友到處打架鬥毆,最終犯下大錯,在一次打架中,犯下故意殺人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孩子長大後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作為新時代的父母,應該摒棄那些「不打不成器」的舊觀念。
3、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有一個小女孩,在父母每次吵架的時候,就躲在門外偷偷地哭,她對採訪記者說:每次父母吵架的時候,她都很害怕,總覺得是自己犯錯了父母才吵架的,每次聽到媽媽說:「要不是因為孩子,我早就和你離婚了!」她的心裡就充滿了愧疚,就會想:要是沒有我該多好,要是我死了他們是不是就不會吵架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長期伴隨著父母的爭吵,家庭面臨一種隨時都會爆發爭吵的狀態。孩子的內心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很容易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生活在這種環境的孩子,常常會很自卑、缺乏安全感。
因此,凌先念提醒說:世界上沒有不吵架的夫妻,但要儘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關於有「自殺」內容的兒童讀物,凌先念表示:這類兒童讀物是完全不適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
「孩子都會有好奇心,會有獵奇心理,他們在看到書中描寫的自殺,跳樓等情節,就很有可能去模仿,最可怕的是還有可能群體模仿。」,凌先念主任說,他曾經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小朋友推倒了一位孕婦,只是因為在書中看到推孕婦會流產,於是就想去推一下看看怎麼流產。
廣東六一兒童醫院行為發育科主任凌先念建議:家長在購買兒童讀物前,可以自己先讀一遍,看看是否適合孩子閱讀;另外,孩子在閱讀的時候,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這樣就可以及時引導,幫助孩子對書中內容進行正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