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孩子最親密的親人,父母希望孩子自信、積極、主動,親子間能夠有良好的交流。
有些孩子性格孤僻,進入青春期後,不肯與父母交流,讓父母非常擔憂和焦慮,不知道孩子到底出了什麼狀況,更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張銘今年16歲,輟學在家,每天無所事事,不願意重返學校。
爸爸說,這孩子從小缺乏朋友,很少和人交流,即使和父母溝通,也常常只用點頭、搖頭和簡單的口語(嗯,哦)來回應。
他現在整天呆在家裡,每天看一些格鬥、打架的視頻。看到他這樣,當父母的自然很著急,忍不住教育、批評他。
他的反應常常非常激烈,會摔凳子、拍桌子,把整個屋子弄得噼啪響,甚至把自己關在房間不出來。
最後,沒有人敢惹他,兩個妹妹也很害怕,一見他就閃得遠遠的。
父母很無奈,也很擔憂,這孩子會不會有暴力傾向呢?
父母曾經叫來他同齡的表哥表姐,還有學校的同學過來,想說服他重返學校。
但一點效果都沒有,張銘一聲不吭,要麼點頭要麼搖頭。這樣下去怎麼辦呀?父母已經無計可施了。
親子教育專家解讀:
孩子沉迷於暴力視頻,情緒糟糕,不願意上學,和父母溝通起來很困難。
父母非常擔憂、著急,害怕影響其今後的人生發展,又不知道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去改善。
那麼,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何不願意交流呢?
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期是身體快速成長的時期,也是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又被家長們稱為「反抗期」或「叛逆期」。在這時期,孩子的內心充斥著變化和衝突,同時更是各種心理障礙的高發時期。
假如父母對孩子太嚴厲,限制、說教太多;
或很少肯定、鼓勵、支持孩子,總是從負面去看孩子的問題。
孩子會感覺很委屈、被動,覺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久而久之,孩子的狀態更加糟糕,內心更加封閉,行為問題更加突顯。
或者恰恰相反,倘若家庭關係比較冷漠,父母跟孩子缺乏互動,也容易造成孩子交流上的障礙。
家庭,是早期社會的雛形。
孩子沒有學會和父母溝通,在和父母的溝通中缺少良好的互動體驗。
與人交流、互動的能力沒有發展起來,這種溝通不順暢的模式也會延伸到他的人際和社會關係,甚至以後的親密關係中。
孩子喜歡看暴力視頻,原因有很多種:
有些家庭的氛圍比較暴力,孩子內心也有暴力的能量,這些攻擊性能量可以通過看暴力視頻得到釋放。
有些孩子在跟父母相處時,他感覺自己是弱小、無力的,而在暴力視頻中,他可以把自己想像成裡面的英雄人物,可以創造一切,毀壞一切,是充滿力量的,可以產生一種成就感。
有些父母對孩子比較粗暴,孩子內心的憤怒無法表達,可能會通過這種方式來釋放內心的壓抑。
具體到張銘的情況,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評估核心原因,及時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引導。
若孩子的內心長期被衝突和矛盾困擾,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和疏導,長此以往,心理容易出現問題。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卻沒有注意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係,無形之中對孩子造成了影響。
心理學認為,關係大於一切,家長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去改善家庭關係,調整互動方式,給到孩子溫暖和關愛,就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改善。
當然,要做出這方面的調整,還要幫助孩子提高社會交往技能,增加溝通的流暢性,這可以進一步尋求專業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