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諮詢:青春期男孩不願交流,喜歡看暴力視頻,怎麼辦?

2021-01-11 騰訊網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親人,父母希望孩子自信、積極、主動,親子間能夠有良好的交流。

有些孩子性格孤僻,進入青春期後,不肯與父母交流,讓父母非常擔憂和焦慮,不知道孩子到底出了什麼狀況,更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張銘今年16歲,輟學在家,每天無所事事,不願意重返學校。

爸爸說,這孩子從小缺乏朋友,很少和人交流,即使和父母溝通,也常常只用點頭、搖頭和簡單的口語(嗯,哦)來回應。

他現在整天呆在家裡,每天看一些格鬥、打架的視頻。看到他這樣,當父母的自然很著急,忍不住教育、批評他。

他的反應常常非常激烈,會摔凳子、拍桌子,把整個屋子弄得噼啪響,甚至把自己關在房間不出來。

最後,沒有人敢惹他,兩個妹妹也很害怕,一見他就閃得遠遠的。

父母很無奈,也很擔憂,這孩子會不會有暴力傾向呢?

父母曾經叫來他同齡的表哥表姐,還有學校的同學過來,想說服他重返學校。

但一點效果都沒有,張銘一聲不吭,要麼點頭要麼搖頭。這樣下去怎麼辦呀?父母已經無計可施了。

親子教育專家解讀:

孩子沉迷於暴力視頻,情緒糟糕,不願意上學,和父母溝通起來很困難。

父母非常擔憂、著急,害怕影響其今後的人生發展,又不知道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去改善。

那麼,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何不願意交流呢?

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期是身體快速成長的時期,也是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又被家長們稱為「反抗期」或「叛逆期」。在這時期,孩子的內心充斥著變化和衝突,同時更是各種心理障礙的高發時期。

假如父母對孩子太嚴厲,限制、說教太多;

或很少肯定、鼓勵、支持孩子,總是從負面去看孩子的問題。

孩子會感覺很委屈、被動,覺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久而久之,孩子的狀態更加糟糕,內心更加封閉,行為問題更加突顯。

或者恰恰相反,倘若家庭關係比較冷漠,父母跟孩子缺乏互動,也容易造成孩子交流上的障礙。

家庭,是早期社會的雛形。

孩子沒有學會和父母溝通,在和父母的溝通中缺少良好的互動體驗。

與人交流、互動的能力沒有發展起來,這種溝通不順暢的模式也會延伸到他的人際和社會關係,甚至以後的親密關係中。

孩子喜歡看暴力視頻,原因有很多種:

有些家庭的氛圍比較暴力,孩子內心也有暴力的能量,這些攻擊性能量可以通過看暴力視頻得到釋放。

有些孩子在跟父母相處時,他感覺自己是弱小、無力的,而在暴力視頻中,他可以把自己想像成裡面的英雄人物,可以創造一切,毀壞一切,是充滿力量的,可以產生一種成就感。

有些父母對孩子比較粗暴,孩子內心的憤怒無法表達,可能會通過這種方式來釋放內心的壓抑。

具體到張銘的情況,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評估核心原因,及時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引導。

若孩子的內心長期被衝突和矛盾困擾,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和疏導,長此以往,心理容易出現問題。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卻沒有注意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係,無形之中對孩子造成了影響。

心理學認為,關係大於一切,家長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去改善家庭關係,調整互動方式,給到孩子溫暖和關愛,就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改善。

當然,要做出這方面的調整,還要幫助孩子提高社會交往技能,增加溝通的流暢性,這可以進一步尋求專業的指導。

相關焦點

  • 12355青少年心理知識微課堂開講啦
    通過視頻講座、訪談直播等形式,依託共青團新媒體矩陣、團外媒體資源廣泛宣傳,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免疫力。 綜合服務臺三、課程內容及主講專家 邀請青少年心理專家志願者,圍繞契合當前實際的主題,分別從中高考減壓、校園欺凌、青春期煩惱、親子溝通、網絡成癮、青少年心理問題識別與早期預防等方面錄製視頻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免疫力。
  • ...之三、青少年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 四、青少年面臨的心理社會...
    三、青少年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一) 自我意識的基本特點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突出表現是,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越發豐富起來,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校中,常常將很多心智用於自省。「 我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我的特徵是什麼?」「 別人喜歡我還是討厭我?」
  • 心理健康App:能疏解校園暴力嗎—新聞—科學網
    For Me切中了被校園暴力欺凌青少年們尋找幫助的「痛點」,提供了類似「樹洞」的傾訴功能,讓受欺凌青少年在這裡可以記錄每天的心情並寫下自己的感受。除了傾訴,App的另一端還聯結著諮詢師,如果求助者有需要可以直接與諮詢師對話。 雖然這款應用在國外只對19歲以下的人群開放,但開發者認為,欺凌事件可能並不受年齡的限制。
  • 全國12355服務臺開展心理援助服務 關愛青少年成長
    面對迅速蔓延的疫情態勢,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緊急作出調度。委託心理諮詢機構安排專人值守,春節期間正常運營「青少年12355」新媒體平臺。安排廣東、上海、武漢、南京、太原、昆明6家12355區域服務中心率先行動,啟動假期值守機制。在此基礎上,帶動各地12355服務臺延長電話、網絡諮詢值守時間,招募、培訓專業心理服務力量,面向青少年開展疫情期間專項心理援助。
  • 什麼是針對婦女的暴力?|科普
    (4) 青春期和成年階段約會暴力、以經濟脅迫而發生性行為(如女學生以性行為交換學費)、亂倫、工作場合的性騷擾和性虐待、強迫賣淫、伴侶謀殺、拐賣婦女、婚內強姦、強迫懷孕、精神虐待、虐待殘疾婦女等。男孩與成年男子、性/別少數群體也會遭受基於性別的暴力。聯合國2013年《亞洲及太平洋男性與暴力國家多國研究》發現,接受調查的中國男性中,有3%的人承認一生中曾被另一名男子強姦。男性被強姦的比例佔所有強姦都是14.4%[1]。
  • 關於青春期的問題---溫尼科特和拉康的視角
    從詞源上看,這個詞來自拉丁語的「青少年」,意為「長大成熟」。青少年是指正在成長為成年人的人;因此,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實時地刻在了青少年的記憶裡。直到17世紀,「adult」這個詞對我們的意義就像「adolescent」對我們今天的意義一樣。最近,一個轉變發生了,現在青春期有一個離散的時間段。
  • 青少年出現抑鬱問題怎麼辦?心理專家來支招
    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指出,我國兒童青少年抑鬱障礙的檢出率居高不下,並常與焦慮障礙相伴而行。本期特邀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解讀,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在家中,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家長喜歡和接納,體驗到自我價值;在學校,可以教導孩子學習和遵守恰當的行為規範,培養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努力為班級爭取榮譽,讓孩子感受到被集體、被他人接納和需要,進而提升自我價值感。到了中學,孩子進入青春期,獨立需求不斷增強。家長要學習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儘量不主動去打擾孩子。
  • 《捫心問診》:醫生也要看心理醫生
    保爾醫生已經在心理諮詢的行當工作了很長時間,第三季開始時,他已經是一個中年大夫,經歷了失敗的婚姻,孤身一人,但仍然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與病人的談話治療上。儘管他的導師曾經提醒過他的弱點:容易在心理上產生與病人的共鳴,可能會被情緒操縱,但他始終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儘管對自己也有所懷疑,但並不願意正視一些問題。接著觀眾就會看到醫生的病人一一出場。
  • 青少年青春期對性愛的認識和表現
    青春期的男女,身體有著急劇的變化,第二性徵開始很明顯的出現。伴隨著第二性徵的出現,性幻想、性夢和自慰行為也一併的出現。青春期男女要進行科學的性教育,就得了解青春期的男女對性的認識。  1、有興趣但不成熟  由於孩子進入青春期,引起了身體上的急劇變化和本能特徵,突然會對異性產生興趣、好感和羨慕,但這只是性愛的一種萌動,在成年人看來仿佛覆蓋著一層朦朧的輕紗,在進入青春期前很多孩子對性知識都不很了解,因此他們對性表現出神秘感,受到異性的吸引,而正是在這些朦朧神秘的意識中,心理產生了變化,性意識也隨著逐漸強烈和成熟起來
  •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還有的孩子無法應對社交壓力,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要是能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她)在想什麼就好了!我們有時會這樣想。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引導青春期的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作為父母,又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他們溝通呢?一起來看。 墨軒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心儀的中學,但這所學校離家比較遠,離開了昔日熟悉的夥伴與環境,他感覺有些孤單。
  • 研究顯示男孩也提前進入青春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宗澤】據英國路透社10月21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與過去幾代人相比,美國男孩現在可能提前進入青春期,這揭示發育提前的不僅只有女孩。與幾十年前的資料相比,那些在2005年至2010年間去兒科醫生那裡進行常規檢查的男孩的成熟年齡提前了6個月至2年,這是基於他們的生殖器的發育狀況而得出的結論。
  • 從育兒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要如何做到自我認同
    這是一部青春校園戀愛劇,同時也是一部詮釋青少年成長、心理問題的電視劇。在這部劇中,我們看到了活潑、陽光、愛笑的快樂男孩李子維,看到了沉默寡言、不善與人溝通的陳韻如、看到了因為右耳失聰而自卑的莫俊傑,看到了因為性取向與他人不同而自卑的王詮勝。這些角色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是劇中的其中一位人物,卻代表了生活中某一類人。
  • 腦智前沿科普|青春期的大腦
    對一些青少年來說,青春期比其他人來得早,而對有些青少年來說,青春期走得也比其他人快。正因為如此,同年齡的孩子們看起來會很不一樣——他們的身體在以不同的速度生長。研究人員發現,青春期不僅會改變你的身體,還會改變你的大腦。這是因為青春期涉及到激素的變化,這些激素也附著在你的腦細胞上,改變你大腦學習和成長的方式。這些變化有助於塑造大腦適應新的學習方式。
  • 青春期叛逆?教育好青春期孩子,讓他們心智化,發展大腦額葉皮質
    其實這也不是偶然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的少年少女,在學校裡跳樓自殺,或是學校欺凌,校園暴力等等負面新聞充斥著網絡,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青春期是孩子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非常不穩定的時期,十二歲左右孩子們心事在生活中充斥著,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並不是毫無徵兆,毫無規律可循,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孩子在青春期的特點吧,相信對家長們的教育也會有所啟發。
  • 東北區域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中心成立
    東北區域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中心揭牌儀式今天在瀋陽市遼寧電力中心醫院舉行。該中心依託遼寧電力中心醫院臨床心理科成立,是一所公益性、綜合性的專業機構,為兒童、青少年、家長及社區心理輔導人員提供專業服務。
  • 「親子筆記」與青春期的對話:和兒子聊寫作文
    爺爺抓住我的手:「這是一把位、二把拉,三把位難,你以後再學,這是哆……」有一次,爺爺將一張曲譜拿與我「這是你奶奶最喜歡的一段兒,你選學著,剩下的我之後再教……」我終究沒有學完。爺爺走後,我再沒聽到那優揚的琴聲,奶奶也極少開嗓,整天坐在搖椅上,捧著曲譜,一頁一頁地輕撫著,無聲無息的。
  • 為什麼現在男孩的心理問題,普遍比女孩多?根源卻是在爸爸
    文|秘籍君關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得不說,目前已經成了眾多家長關心的大難題,現在心理問題比身體健康還麻煩。2018統計調查表明,現在男孩在心理方面,發病率遠超於女孩,其中包括多動症、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等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這調查結果一出來立刻震驚了很多家長。
  • 調查顯示8成人認為青少年了解性知識首選網絡
    深圳「成長與性」工作室創辦人、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曾在全國40多個城市的幼兒園和小學做過調研,發現現在八九歲的孩子會交流喜歡異性的話題,10歲的孩子會交流怎麼談戀愛。她覺得,這種情況應該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孩子應該在6歲開始接受有計劃、有明確目標的、適合孩子各個年齡段性心理發展的性健康教育。
  • 班主任直言: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就對了,不然才有問題
    文|文兒 我經常聽身邊有家長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不服管教,痴迷手機,一到周末休息,就抱著手機不肯撒手,玩得不亦樂乎,像中邪一樣,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以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孩子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所以,不要動不動指責孩子是個「壞」孩子,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額葉沒有長好,讓青少年具備了做事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等缺點,這是受生理發展局限的。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你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這樣就不會貿然批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