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8成人認為青少年了解性知識首選網絡

2020-12-06 東方網

2009年2月17日上午,在鄭州市科技館生命科學展區,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的五年級學生在上性教育課程。大家進入「子宮」,觀看精子與卵子結合的展示,了解生命的起源。張翼飛攝(資料圖片)

  近日,一個女孩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發帖,詳細介紹了意外懷孕後的處理經驗和注意事項。該帖迅速在網上走紅,被網友稱為「教材版懷孕應急手冊」。有人感嘆,為什麼這麼多青少年不懂得事先保護自己,非要應急?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對303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5%曾經遇到過性方面的困擾。對於可供青少年了解「性知識」的有效渠道,79.2%的人首選「網絡」;「書籍」排第二(72.5%);排名第三的是「同伴」(56.0%);接下來是「報紙、電視等媒體」(47.0%);「學校」和「家長」排在最後,分別有31.9%和30.5%的選擇。

  在參與調查的人中,「70後」佔39.3%,「80後」佔37.3%,「60後」佔11.6%。

  專家:系統的性健康教育應從六歲開始

  自從女兒上了初中,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任寶菊一直很頭疼青春期教育問題,「她們班上不少同學在『談戀愛』,總會有表白的事情發生。我很擔心,不想讓她這麼早想這些事情。」

  任寶菊也和其他家長有過交流,「大家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互相開導。」

  孩子一般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性」意識?調查中,公眾給出的排序依次為:初中(45.9%)、小學(42.5%)、高中(5.5%)、大學(5.3%)。

  深圳「成長與性」工作室創辦人、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曾在全國40多個城市的幼兒園和小學做過調研,發現現在八九歲的孩子會交流喜歡異性的話題,10歲的孩子會交流怎麼談戀愛。她覺得,這種情況應該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孩子應該在6歲開始接受有計劃、有明確目標的、適合孩子各個年齡段性心理發展的性健康教育。

  而調查顯示,當問到「孩子系統了解性知識的最佳年齡」時,49.0%的人選擇「11~14歲」,其次是「15~16歲」(26.9%),只有12.1%的人選擇「10歲以前」。

  首都師範大學性教育和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認為,性教育應該滲透到孩子的養育中。「很多人認為性教育就是告訴孩子和性有關的生理反應和行為,其實這只是很基礎的一部分。」性教育應該承擔起明晰男女社會角色定位的責任,讓孩子們學習做健康、自信、快樂的男人和女人,包含性生理知識、性心理建構、性別教育、異性人際關係教育、性美感教育、性道德教育、性自護教育等。

  「性教育是循序漸進的。」張玫玫說,如果從小沒有很好的教育,到了青春期,青少年對性問題就會特別好奇,會比較忙亂和躁動。甚至現在很多大學生還在補課。所以會看到很多大學生戀愛,很快進入性關係,失敗,再戀愛,他們不知道應該和一個什麼樣的人確立戀愛關係,也掌控不了兩人之間的關係,帶來很多痛苦。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受到「性」的傷害

  「初一時,我們700多個女生在一起上了兩節健康教育課,都沒幾個人記得老師講了什麼。」江蘇省常州市初二學生王芳說,學校還開設了「心理小木屋」供學生諮詢,但很少有同學會去。「我們遇到問題都是和好朋友說,向老師和家長開不了口。」

  調查顯示,91.2%的人認為目前青少年性教育缺失,其中53.7%的人認為「嚴重缺失」。

  「正規渠道的性教育太缺失了,所以很多青少年會上網求助。」第二軍醫大學研究生葉青,曾做過一個青少年性教育論壇的版主,有很多十四五歲的青少年來諮詢。她發現,一些人的性知識嚴重缺乏,不懂得保護自己,不負責任地網戀,沉迷黃色網站……後來論壇因為一些原因關閉了,但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在QQ上向她尋求幫助。

  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受到「性」的傷害,原因出在哪?調查中,75.6%的人認為是「學校未能有效開展性教育」;71.0%的人表示是因為「網際網路信息良莠不齊」;67.4%的人認為「大眾媒體傳遞了過多暴力和色情信息」;64.5%的人表示是「家長沒有承擔起性教育責任」;59.3%的人指出「整個社會環境和風氣太差」;57.6%的人表示是「電影、電視劇涉性鏡頭過多」。

  網絡點擊率高達100多萬次的「爆笑性教育講座」老師——北師大實驗中學青年教師張超表示,現在不是沒有性教育,2008年教育部就出臺了《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只不過性教育做得還不踏實、不系統。可能孩子知道了一部分東西,但又沒說透,他們就會有好奇心,才會去探索,有些人就想偏了。

  張超接觸過一些專家,「從研究層面上來說已經做得很好了,但在操作層面上大家避諱的點太多。大部分專家和老師『不脫敏』,沒辦法坦然告訴孩子怎麼做。」張超覺得,自己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身在一線,和學生熟,「我講課只針對我的學生,更貼近他們,他們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一些。」

  誰最應承擔性教育的主要責任

  最應該教給青少年哪些關於性的知識?調查顯示,76.1%的人認為是「青春期生理、心理方面的護理知識」,72.4%的人選擇「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意識和性取向」,65.3%的人認為是「避免危險性行為」。

  其他還包括:如何應對性騷擾和性侵害(65.3%),避孕知識(59.3%),防艾、防性病知識(56.0%),如何分辨媒體和網絡上的不良信息(51.9%)等。

  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潘綏銘一直強調「性教育必須成為義務教育」。他說:「我們最應該關注的並不是告訴青少年什麼,而是青少年自己希望知道什麼;不是如何講授,而是如何討論。」

  在潘綏銘看來,性教育不應該局限於「性知識」,更不是某種既存的性道德,而是著重培養人們在性方面的可持續、自主發展的能力。按照日本一些性教育實踐的提法,就是幫助人們學習如何生活。

  「性教育的目的,第一是讓孩子學會愛,愛自己的生命、愛父母;第二是學會尊重,尊重他人的身體和感受;第三是學會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隱私,保護自己不受性傷害。」胡萍說,父母首先要對孩子承擔責任,給孩子做正面的性教育。學校應該為學生制定計劃,有計劃、有目標地幫助孩子建構健康的性心理。當家長和學校沒有能力幫助孩子解決性困惑的時候,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藉助專業力量。

  誰最應承擔性教育的主要責任?調查中,「學校」排名第一(81.8%),其次是「家長」(78.9%),再次是「媒體」(46.5%),排在第四位的是「政府」(43.4%)。接下來還有:其他專業機構或組織(20.1%)、醫院或醫務人員(14.8%)、社區居委會(7.5%)等。

相關焦點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和騰訊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首次發布的《生活在此處——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報告》顯示,86%的青年人對於社交網絡可以增加職業和工作機會表示認同,半數以上青年人都表示願意嘗試在網際網路和社交網絡上進行職業選擇。如今,社交網絡不僅是青少年社會交往的重要平臺,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就業模式,已經成為他們職業選擇、生產交易的重要平臺。
  • 15秒「性知識短視頻」憑什麼火爆美國?
    所以,這引了一些教育界專家和社會學家的警覺並紛紛發問:那條關於避孕基礎知識的短視頻如何能在青少年群體中掀起不小波瀾?那些熱衷於點讚的用戶中有多少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難道他們在初高中沒有學過這樣的知識?雖說每個州都有關於性教育的推廣意見,但實際開設課程的情況還是取決於每個學校自身,這導致相當部分青少年對健康性關係到性病傳播途徑少有足夠認知,而且據該協會調查,有過半青少年在第一次性關係前並沒有接受過避孕教育。這種特點或許也間接影響了他們的成長。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成年美國人提到性也並非全是淡定的表情,他們很多是一臉不自在,甚至是興奮的表情。
  • 「綠色網絡 助飛夢想」網絡關愛青少年行動 青少年網際網路法律知識...
    為了淨化網絡文化環境,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工作,2013年9月下旬至12月下旬,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婦聯四部門指導全國百家網站開展「綠色網絡助飛夢想」——網絡關愛青少年行動,受到了廣大網民的積極參與和熱情響應。其中「青少年網際網路法律知識競賽」作為網絡關愛青少年系列行動之一,於11月6日在全國各大網站啟動。
  • 科學動態:認為父母充滿愛心和支持的青少年不太可能進行網絡欺凌
    研究機構:紐約大學研究發表日期:2020年9月2號概要:紐約大學羅裡·邁耶斯護理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認為父母充滿愛心和支持的青少年不太可能進行網絡欺凌。&34;了解與年輕人的網絡欺凌有關的因素對於發展家庭,學校和社區可以防止欺凌或在發生時進行幹預的方式很重要。&34;幾乎從未&34;幾乎總是&34;我們的發現指出,父母情感支持的重要性可能會影響青少年是否網絡欺凌,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如何看待他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支持。&34;我會向父母強調,不一定是他們認為自己在支持孩子,而是青少年的想法。
  • 青少年網絡沉迷的幹預與應對要多方協同、社會共治
    根據中國青年網絡協會第三次網癮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地區14.1%的青少年網民受到網絡沉迷的困擾,人數約為2400萬之多;鄉村地區的比率與此接近,因此整體數字可達3300萬;還有約12.7%的城市青少年網民表現出網絡沉迷傾向,人數約為1858.5萬;網絡沉迷嚴重影響了這些青少年的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
  • 北京市青少年科學認知水平問卷調查分析報告發布
    蝌蚪五線譜作為北京市政府投資、北京市科協承建的北京市科普門戶網站,長期致力於權威、有趣、貼近生活的網際網路科學傳播,而且早在2013年就加入了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發表了大量傳播科學真相、粉碎網絡謠言的科普文章。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 民調顯示近8成人曾因質疑遭遇不公對待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門戶網站,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2053人參與,「80後」佔36.4%,「70後」佔34.6%),58.9%的被調查者表示,周圍很少有人會提出質疑;6.4%的人坦言,在自己周圍幾乎聽不到質疑的聲音。54.8%的人反映,在平時的學習或工作中,往往只是心裡質疑,但不說出來;只有14.6%的人承認經常直接提出質疑。
  • 2013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論(專升本)》預測試卷五_專升本成人高考...
    2013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論(專升本)》預測試卷五2013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論(專升本)》預測試卷(五):本試卷總分150分;共有8類型題目教育學選擇題教育學部分一、選擇題:1-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 2013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論專升本》模擬試卷5_專升本成人高考...
    2013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論專升本》模擬試卷52013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論(專升本)》模擬試卷(5),本試卷總分150分,共有8類型題目。一、教育學選擇題教育學部分一、選擇題:1-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 數位化生存全景調查:六成人換衣服怕遭偷拍
    本報聯合專業調查機構銳智陽光進行的「數位化娛樂」調查顯示,用MP3代替隨身聽或CD唱機的比例高達43.4%。而數位相機之所以開始受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膠捲式照相機「太老土」。至於網路遊戲,30.9%的被訪者表示它比傳統大型電子遊戲機更容易讓人上癮。
  • 調查顯示:疫情以來上海成人每周在線學習時間大為延長
    東方網通訊員卓越12月5日消息:日前,上海開放大學上海開放遠程教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上海市人工智慧學會等在滬共同發布《後疫情期上海在線學習者畫像調查報告(2020)》。
  • 極光大數據:報告顯示成人英語學習離不開背單詞的魔咒
    「要求高」、「目的性強」是成人英語學習群體的主要特徵。根據極光調研,成人英語學習群體期望達到的水平比較高,超6成人希望達到熟練(遊刃有餘)或母語的水平。極光調研發現,背單詞是英語學習的首選方式,佔比超過7成,而看劇/電影/視頻次之,佔比超過6成。
  • 南昌成人用品店銷售迷藥和催情藥 藥監介入調查
    8月14日,記者走訪南昌市部分性保健品店,發現大部分成人用品店都在銷售能刺激神經的「催情」產品。而在網上,「迷藥」更是公開售賣。南昌市藥監局表示將對此情況展開調查,並提醒市民儘量不要在網上購買藥品。  性保健品店售「催情藥」  昨日,在省城翠苑路附近一家名為「如意性保健品」的成人用品店內,記者向老闆打聽有沒有讓人神志不清的藥,女老闆當即表示有可以催情的產品。  「有三種,分別是三類價格。」女老闆說,三種催情產品有的是口服液,有的是藥片,藥片無色無味,女性服用這三種催情產品中的任意一種都能產生性方面的衝動。
  • 2013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論(專升本)》預測試卷五
    2013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論(專升本)》預測試卷五2013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論(專升本)》預測試卷(五):本試卷總分150分;共有8類型題目教育學選擇題教育學部分一、選擇題:1-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 青少年在線下學會自我保護,線上才能「百毒不侵」
    機遇在於網絡化的渠道方式將青少年集中到了同一個平臺,... 2015年7月23日,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達6.68億,網際網路普及率48.8%;手機網民5.94億。根據調查,在中國網民中,網民中10-39歲年齡段佔比為78.4%,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佔比為31.4%,在整體網民中佔比最大。
  • 美國駭人的隱性影響鏈:論青年戀愛與性接觸網絡的結構
    更嚴重的是,感染了性疾病(Sexual Transmit Disease, STD)的青年多半都不知道自己已被感染,而且他們的性結合關係短暫而更換頻繁,STD傳播猶如「星星之火」。本文的核心問題便是青少年戀愛與性結合網絡的結構長什麼樣?為什麼長這樣?以及怎樣高效破壞它?破壞這個網絡的原因不在於棒打鴛鴦,而在於控制STD的傳播。
  • 常州市青少年體育運動開展情況調查報告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推動我市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於2020年10月13日至2020年11月15日開展了問卷調查,現將調查報告匯報如下: 一、調查結果  1、您孩子所處的學習階段是
  • ...2019年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達6.8%,約有9500萬...
    2019年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達6.8%,約有9500萬患者,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而這其中,青少年抑鬱症超50%,高中生佔40%。 日前,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
  • (包括成人ADHD)
    我個人認為這是外在多動的一種內化,患者依然多動只不過轉為精神多動。03 關於ADHD的症狀這一塊我分為兩個部分回答,第一個部分是兒童ADHD,第二個部分是青少年&成人ADHD。近年來,對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多動症藥物治療的系統綜述和網絡薈萃分析的研究表明,兒童和青少年多動症的首選藥物是哌甲酯,成人則是安非他命[15]。藥物原理目前還不明確,研究者理論假設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神經遞質的再攝取或者增加神經元細胞囊泡中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釋放來發揮作用的。還有其他非中樞興奮劑藥物,例如:擇思達、胍法辛,可樂定、安非他酮。
  • 網絡科普,點燃青少年的科學好奇心
    網絡科普,點燃青少年的科學好奇心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11日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