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上午,在鄭州市科技館生命科學展區,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的五年級學生在上性教育課程。大家進入「子宮」,觀看精子與卵子結合的展示,了解生命的起源。張翼飛攝(資料圖片)
近日,一個女孩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發帖,詳細介紹了意外懷孕後的處理經驗和注意事項。該帖迅速在網上走紅,被網友稱為「教材版懷孕應急手冊」。有人感嘆,為什麼這麼多青少年不懂得事先保護自己,非要應急?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對303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5%曾經遇到過性方面的困擾。對於可供青少年了解「性知識」的有效渠道,79.2%的人首選「網絡」;「書籍」排第二(72.5%);排名第三的是「同伴」(56.0%);接下來是「報紙、電視等媒體」(47.0%);「學校」和「家長」排在最後,分別有31.9%和30.5%的選擇。
在參與調查的人中,「70後」佔39.3%,「80後」佔37.3%,「60後」佔11.6%。
專家:系統的性健康教育應從六歲開始
自從女兒上了初中,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任寶菊一直很頭疼青春期教育問題,「她們班上不少同學在『談戀愛』,總會有表白的事情發生。我很擔心,不想讓她這麼早想這些事情。」
任寶菊也和其他家長有過交流,「大家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互相開導。」
孩子一般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性」意識?調查中,公眾給出的排序依次為:初中(45.9%)、小學(42.5%)、高中(5.5%)、大學(5.3%)。
深圳「成長與性」工作室創辦人、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曾在全國40多個城市的幼兒園和小學做過調研,發現現在八九歲的孩子會交流喜歡異性的話題,10歲的孩子會交流怎麼談戀愛。她覺得,這種情況應該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孩子應該在6歲開始接受有計劃、有明確目標的、適合孩子各個年齡段性心理發展的性健康教育。
而調查顯示,當問到「孩子系統了解性知識的最佳年齡」時,49.0%的人選擇「11~14歲」,其次是「15~16歲」(26.9%),只有12.1%的人選擇「10歲以前」。
首都師範大學性教育和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認為,性教育應該滲透到孩子的養育中。「很多人認為性教育就是告訴孩子和性有關的生理反應和行為,其實這只是很基礎的一部分。」性教育應該承擔起明晰男女社會角色定位的責任,讓孩子們學習做健康、自信、快樂的男人和女人,包含性生理知識、性心理建構、性別教育、異性人際關係教育、性美感教育、性道德教育、性自護教育等。
「性教育是循序漸進的。」張玫玫說,如果從小沒有很好的教育,到了青春期,青少年對性問題就會特別好奇,會比較忙亂和躁動。甚至現在很多大學生還在補課。所以會看到很多大學生戀愛,很快進入性關係,失敗,再戀愛,他們不知道應該和一個什麼樣的人確立戀愛關係,也掌控不了兩人之間的關係,帶來很多痛苦。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受到「性」的傷害
「初一時,我們700多個女生在一起上了兩節健康教育課,都沒幾個人記得老師講了什麼。」江蘇省常州市初二學生王芳說,學校還開設了「心理小木屋」供學生諮詢,但很少有同學會去。「我們遇到問題都是和好朋友說,向老師和家長開不了口。」
調查顯示,91.2%的人認為目前青少年性教育缺失,其中53.7%的人認為「嚴重缺失」。
「正規渠道的性教育太缺失了,所以很多青少年會上網求助。」第二軍醫大學研究生葉青,曾做過一個青少年性教育論壇的版主,有很多十四五歲的青少年來諮詢。她發現,一些人的性知識嚴重缺乏,不懂得保護自己,不負責任地網戀,沉迷黃色網站……後來論壇因為一些原因關閉了,但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在QQ上向她尋求幫助。
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受到「性」的傷害,原因出在哪?調查中,75.6%的人認為是「學校未能有效開展性教育」;71.0%的人表示是因為「網際網路信息良莠不齊」;67.4%的人認為「大眾媒體傳遞了過多暴力和色情信息」;64.5%的人表示是「家長沒有承擔起性教育責任」;59.3%的人指出「整個社會環境和風氣太差」;57.6%的人表示是「電影、電視劇涉性鏡頭過多」。
網絡點擊率高達100多萬次的「爆笑性教育講座」老師——北師大實驗中學青年教師張超表示,現在不是沒有性教育,2008年教育部就出臺了《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只不過性教育做得還不踏實、不系統。可能孩子知道了一部分東西,但又沒說透,他們就會有好奇心,才會去探索,有些人就想偏了。
張超接觸過一些專家,「從研究層面上來說已經做得很好了,但在操作層面上大家避諱的點太多。大部分專家和老師『不脫敏』,沒辦法坦然告訴孩子怎麼做。」張超覺得,自己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身在一線,和學生熟,「我講課只針對我的學生,更貼近他們,他們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一些。」
誰最應承擔性教育的主要責任
最應該教給青少年哪些關於性的知識?調查顯示,76.1%的人認為是「青春期生理、心理方面的護理知識」,72.4%的人選擇「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意識和性取向」,65.3%的人認為是「避免危險性行為」。
其他還包括:如何應對性騷擾和性侵害(65.3%),避孕知識(59.3%),防艾、防性病知識(56.0%),如何分辨媒體和網絡上的不良信息(51.9%)等。
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潘綏銘一直強調「性教育必須成為義務教育」。他說:「我們最應該關注的並不是告訴青少年什麼,而是青少年自己希望知道什麼;不是如何講授,而是如何討論。」
在潘綏銘看來,性教育不應該局限於「性知識」,更不是某種既存的性道德,而是著重培養人們在性方面的可持續、自主發展的能力。按照日本一些性教育實踐的提法,就是幫助人們學習如何生活。
「性教育的目的,第一是讓孩子學會愛,愛自己的生命、愛父母;第二是學會尊重,尊重他人的身體和感受;第三是學會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隱私,保護自己不受性傷害。」胡萍說,父母首先要對孩子承擔責任,給孩子做正面的性教育。學校應該為學生制定計劃,有計劃、有目標地幫助孩子建構健康的性心理。當家長和學校沒有能力幫助孩子解決性困惑的時候,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藉助專業力量。
誰最應承擔性教育的主要責任?調查中,「學校」排名第一(81.8%),其次是「家長」(78.9%),再次是「媒體」(46.5%),排在第四位的是「政府」(43.4%)。接下來還有:其他專業機構或組織(20.1%)、醫院或醫務人員(14.8%)、社區居委會(7.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