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新華網報導,最高人民檢察院稱,不能將批評指責幹部視為誹謗犯罪。漫畫:唐春成
中國青年報9月21日報導 最近,「質疑」一詞又開始流行。在華中科技大學秋季開學典禮上,該校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16分鐘的講話中先後82次提到「質疑」,要求學生學會質疑,哪怕是質疑學校和校長。「根叔」的發言再次引發網友追捧,但也有網友直言,在當下社會,質疑很難。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門戶網站,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2053人參與,「80後」佔36.4%,「70後」佔34.6%),58.9%的被調查者表示,周圍很少有人會提出質疑;6.4%的人坦言,在自己周圍幾乎聽不到質疑的聲音。54.8%的人反映,在平時的學習或工作中,往往只是心裡質疑,但不說出來;只有14.6%的人承認經常直接提出質疑。
56.4%的人承認喜歡質疑的人不受歡迎
剛剛進入北京廣渠門中學成為一名化學教師的慄巍,工作進行得異常順利。「學生們都很聽話,沒有人『找茬兒』。」但幾天下來,慄巍還是覺得有些失落,「我很希望能和學生有真正的對話,聽到他們的想法,即使是質疑。」
在一次實驗課上,慄巍像往常一樣,讓學生們稀釋濃硫酸時要將濃硫酸加入水中,並強調「順序不能反」,學生們也乖乖地執行。突然,一名學生問:「老師,為什麼不能把水加到濃硫酸裡呢?」課堂上頓時響起一片笑聲,大家都覺得這個提問很無聊。慄巍卻感到這個提問很有價值,是一種真正的交流。「平時的『順利』可能只是一種表象,學生是否有疑問,是否真正明白我說的話,連我自己也不知道。」
重慶育才中學教師黃萌告訴記者,身邊不少老師對數學課本上提到的「0應該是質數」有疑問,「數學講究要麼『是』,要麼『不是』,不能說『應該』。但老師們也只是在辦公室私下討論,沒人真正提出質疑。」
本次調查中,58.9%的人表示,周圍很少有人會提出質疑;6.4%的人坦言在自己周圍幾乎聽不到質疑的聲音;也有34.7%的人說,身邊會提出質疑的人「很多」。
名校畢業的張立新博士,給記者講述了自己做第一份工作的「慘痛」經歷。那時入職不到一周的他,在一次會議上公開質疑某同事的銷售方案的可行性,卻被領導批評「沒弄清楚狀況就滿口跑火車」。不久後,張立新又向上級部門提交了一份長達1萬字的意見書,質疑公司的管理體制,半年過去了也沒有任何領導回復。去年年初,張立新卻收到了公司的「勸辭書」。「臨走時,有同事特意悄悄地囑咐我,『混飯吃不容易,以後少說話為妙』。」
人們一般怎麼看待喜歡質疑的人?調查顯示,63.8%的人選擇的是「喜歡挑刺」;47.5%的人選擇「不守規矩」;37.7%的人覺得是「不尊重別人」;只有37.6%的人選擇了「能獨立思考」。
調查發現,76.2%的人曾因提出質疑而被責罰或遭遇不公,其中22.6%的人有過多次這樣的經歷。
56.4%的人承認,喜歡質疑的人不受歡迎。其中21.8%的人發現,喜歡質疑的人會「很不受歡迎」。
93.7%的人肯定我們的社會需要質疑精神
是什麼原因導致質疑不受歡迎?調查顯示,76.7%的人認為,主要是一些管理者和「權威」缺乏接受質疑的雅量;73.7%的人則將原因歸結為「質疑的人會處處碰壁,付出代價」;50.8%的人認為「即使質疑也沒什麼用」。
69.6%的人指出,我們的社會其實不缺質疑精神,缺的是寬容質疑的大環境——寬容尚且做不到,更別提歡迎質疑,提倡質疑了。
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退休教授金林培也認為,當下社會缺乏質疑精神,與大環境有關。「過去,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風氣,而現在大家都在說『好』,沒有實事求是的風氣了。」
在他看來,老師一般還是很歡迎學生提出質疑的。也有部分老師麵皮薄,經不起質疑。還有一些老師認為,學生如果知識不夠,欠考慮的質疑就是在瞎攪合。而學生不質疑老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害怕前途受影響,因為學生畢業找工作,經常要靠老師的人脈。
調查中,還有50.3%的人將「缺乏質疑精神」的原因歸結為「我們的教育不鼓勵質疑」;42.3%的人覺得,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缺乏質疑精神有關。
儘管如此,在本次調查中,高達 93.7%的人肯定我們的社會需要質疑精神;73.4%的人認為,有質疑的環境才能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人才;61.3%的人表示,質疑是突破和創新的基礎。
對此,50.5%的人認為,要培養「質疑文化」應從教育開始。
「考試的標準答案就是那樣,你不那麼做就得不到分,怎麼質疑?」曾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任職的範婭認為,社會上不少人缺乏質疑精神,與他們受到的應試教育多少有些關係。「我們總是下意識地採用鼓勵『乖孩子』的教育方法,而忽略了青少年的個性發展,很少真正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勇於質疑。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能否成為創新大國的關鍵。」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施一公近日發表博文指出,他發現,有個性的學生做研究的潛力較大,而八面玲瓏的學生,儘管討人喜歡,卻常常在研究上堅持不下去。
今年5月,施一公應邀出席以色列駐華大使舉行的晚宴。席間,大使先生告訴他,同中國人一樣,猶太家庭也有教育孩子拔尖成才的傳統。以色列總統西蒙·佩雷斯的母親,在佩雷斯小的時候,每天會在他放學回家後問兩個問題:「有沒有提一個老師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有沒有做一件讓老師印象很深的有創意的事」。施一公說:「我的孩子放學回家,我問他們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今天在學校有沒有聽老師的話』。」
如今,施一公每次遇到學生跟他有不同意見,總會刻意表揚。「做創新性的科學研究,需要批判性的分析思維。學生,特別是中國的學生,必須去除墨守成規的思想。」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