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少年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一) 自我意識的基本特點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突出表現是,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越發豐富起來,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校中,常常將很多心智用於自省。「 我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我的特徵是什麼?」「 別人喜歡我還是討厭我?」等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開始反覆縈繞於他們的心中,這種傾向在其作文及日記中常可以清楚地觀察到。
青春期自我意識高漲的另一個主要表現是個體個性上的主觀偏執性。一方面, 青少年總認為自己正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另一方面,他們又感到別人似乎總是用尖刻挑剔的態度對待他們。總之,青少年覺得周圍人時時刻刻都在評價他,這種想法使他們感到壓抑、孤獨而且神經過敏。
青年早期(即青少年的第二個階段)自我意識的特點如下:
1. 自我意識中獨立意向的發展
青少年已經完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要求獨立的願望日趨強烈。
2. 自我意識成分的分化
青少年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兩個部分。
3. 強烈地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
青少年十分關心自己個性特點方面的優缺點,在對人、對己進行評價時,也將個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4. 自我評價的成熟
能獨立地評價自己的內心品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主客觀的辯證統一。
5.有較強的自尊心
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讚賞時,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反之,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6.道德意識的高度發展
總之,到了青少年中晚期,個體在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識的諸成分上都獲得了高度發展,並趨於成熟。
(二)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是身體外觀形態.上的特點,這種特點會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積極或消極程度。
2.認知水平:具有較高認知水平及成熟的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思維特點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更適當、更穩定的自我概念。
3.父母的自我概念傾向:這方面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響是同方向的。
4.成功及失敗經驗的積累:這也是影響自我概念性質的一個因素。
(三)自我同一性
1.馬西婭的自我同一性理論
按照探索(危機)和自我投入兩個維度,將自我同一性探索分為四種重要方式:
(1)同一性擴散(探索、投入均無)
這類青少年既沒有經歷過同一性危機,也沒有各種生活上的嘗試和選擇,他們既不行動,也不積極探索,或認為這樣做太危險、太困難。
(2)同一性早期封閉(有投入,無探索)
此類青少年還沒有反覆探索就對自己的生活做出了個人選擇,但他們的人生選擇往往由權威的父母、教師等做出,而不是自己探索得出的。
(3)同一性延緩(無投入,有探索)
此類青少年正處於同一性危機之中,尚未做出選擇,也未做出行動。他們仍在探索和積累知識,參加各類活動,希望能找出引導其生活的價值觀和目標。
(4)同一性完成(有投入,有探索)
此類青少年在經歷同一性危機後,經過探索性選擇後,把已經明確的價值觀和目標付諸行動,他們心理健康,指導自己前進的方向。
2.埃裡克森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將青少年期定義為一個人形成同一性的關鍵期,並且認為青少年經歷了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這一心理衝突。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的自我整合與適應感,是個體尋求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能力,是對「我是誰」、「我將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主觀感受和意識。為了獲得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覺的許多不同方面,使其成為一致的自我感。
3.青少年的同一性形成過程的影響因素
(1)認知發展水平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那些對形式運算思維掌握牢固並且以複雜和抽象的方式思考的青少年比那些認知不那麼成熟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提出和解決同一性問題。
(2)與父母關係的遠近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3)和同伴群體的相處以及友誼的建立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4)學校、社會以及更廣泛的文化背景同樣會對同一性的建立以及發展產生影響。
(四)情緒特點
隨著青少年心理能力的發展和生活經驗的擴大,情緒的感受和表現形式出現明確的兩面性。
1.情緒表現的兩極性(二級)
(1)強烈、狂暴性和溫和、細膩性共存
青少年的情緒表現有時是強烈而狂暴的。同樣的刺激,在他們那裡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強度相對大得多,甚至達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有時也表現出溫和、細膩的特點。情緒的溫和性是指個體的某些情緒是在經歷文飾之後,以一種較為緩和的形式表現出來。情緒的細膩性是指個體情緒體驗上的細緻的特點。
(2)情緒的可變性和固執性共存
情緒的可變性是指情緒體驗不夠穩定,常從一種情緒轉為另一種情緒。情緒的固執性是指情緒體驗上的一種頑固性。
(3)內向性和表現性共存
情緒的內向性是指情緒表現形式上的一種隱蔽性。情緒的表現性是指在情緒表露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帶上了表演的痕跡。
2.心境的變化
(1)煩惱突然增多
①不知道應該以何種姿態出現於公眾面前;②與父母的關係出現裂痕;③不知如何保持或確立自己在同伴之中應有的地位。
(2)孤獨
霍林沃斯將青春期到青年早期稱為「心理上的斷乳」時期,從這時起,個體將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保護及對他們的依戀,逐漸成長為獨立的社會成員。但這也給青少年帶來了很大的不安,儘管他們在主觀上有獨立的要求和願望,實際上卻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獨立生活。
(3)壓抑
壓抑是當需求、願望等不能得到滿足和實現時易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產生了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等多方面的需求。但有時是因為願望本身不切實際,有時是由於社會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有時是由於自身經驗不足而導致失敗。因而青少年的自尊心易受到打擊,但又有爭強好勝的衝動。在這種矛盾的情形下,他們常常處於壓抑的心境。
3.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這種特徵主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1)初中生反抗心理產生的原因
①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
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維護好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但他們的某些想法及行為不能被現實接受,於是就產生過激想法,認為其行動的障礙來自成人,便產生了反抗心理。
②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
青春期個體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明顯增強,而性腺的機能尚未成熟,兩者不協調,中樞神經處於過分活躍的狀態,使少年對於較弱的刺激也給予很強的反應。
③獨立意識
青少年的獨立要求很強烈,這使他們產生對成人社會地位的追求和自認為是成人的心理感覺,但往往他們的自尊心難以得到滿足,因而少年常遇到獨立意識受挫的情況。
(2)初中生反抗心理的產生情境
①獨立意識受到阻礙。青少年內心的獨立要求很強烈,但父母沒有適應這種情況,仍以過去那種關懷的態度對待他們,結果導致反抗行為。
②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阻礙。如父母不聽取青少年的意見,將他們一味地置於支配、從屬地位。
③當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將引起青少年的反感。
④當成人強迫青少年接受某種觀點時,後者拒絕盲目接受,表現出對抗的傾向。
(3)初中生反抗心理的具體表現
① 態度強硬,舉止粗暴
反抗行為發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對方措手不及。當時的任何勸導都無濟於事,但事態平息後,這種強烈的反抗情緒也將較快地隨之消失。
②漠不關心,冷淡對待
這種情況常出現在性格內向的青少年身上。這種反抗態度和情緒不易隨實際情景的變化而轉移,具有固執性。
② 反抗的遷移性
遷移性是指當某個人的某-方面的言行引起他們的反感時,他們就傾向於將這種反感及排斥遷移到這個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將這個人全部否定。
(五)初中生人際交往發展的特點/青少年人際關係的變化
1.逐漸克服了團夥的交往方式
超越了兒童期的團夥式交往方式,擇友標準更加注重共同志向與相互理解,友誼關係穩定而持久。從過去集體性交友轉移到注重個人內在素質特徵,交往內容逐漸從活動外部層面向內在認識和體驗方面發展,例如交友要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等。
2.朋友關係在生活中日益重要
將對父母的依賴轉移到同齡夥伴身上,是結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他們認為朋友之間應該同甘共苦,能夠從對方那裡得到支持和幫助。他們重新認識朋友關係,感情重心轉向知心朋友:心理接近(忠心) ;朋友的多元化(滿足多種需要與興趣) ;友誼呈現出性別差異。
3. 與異性朋友之間的關係
雙方開始意識到了性別的問題,並彼此對對方逐漸產生了興趣。但是,在最初階段他們對於異性的興趣是以一種相反的方式予以表達,或者在異性面前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或者以一種不友好的方式攻擊對方。
4.與父母關係的變化
試圖擺脫依賴,一方面轉移感情重新寄託,另一方面開始反抗父母的幹涉控制。與父母關係的變化表現在:情感上的脫離、行為上的脫離、觀點上的脫離和父母的榜樣作用削弱。
5.與教師的關係
青春期的少年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師。他們開始品評老師,開始用批判的眼光分析不同類型的老師。
四、青少年面臨的心理社會問題
青少年的心理社會問題分為成癮行為、內部失調和外部失調等方面。
(一)成癮行為
1.吸菸成癮:吸菸行為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研究發現青少年初次吸菸的年齡也有逐年降低的趨勢。
2.遊戲成癮:青少年由於自制能力差,社會技能和自我保護意識較弱,更容易沉溺於遊戲中,沉迷於電子遊戲的青少年會表現出較高的抑鬱和焦慮,容易產生一系列社交問題、行為問題以及家庭矛盾等。暴力遊戲還可能引發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
3.網絡成癮:由於網絡本身具有匿名性,且不受現實生活交流方式的限制,再加上家庭和學校的壓力導致青少年產生情緒、認知和人際關係上的失調,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越來越普遍。
(二)內部失調
主要表現為情緒上的困擾,包括自卑、焦慮、孤獨和抑鬱。其中焦慮比抑鬱在青少年中表現得更普遍。青少年的抑鬱和焦慮,若不加以治療會對成年後的工作、家庭和社會生活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
(三)外部失調
反社會行為和青少年犯罪,研究者認為青少年的違法行為要比其他年齡階段更普遍。
每日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