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青少年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 四、青少年面臨的心理社會...

2021-01-14 詠卿先生

三、青少年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一) 自我意識的基本特點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突出表現是,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越發豐富起來,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校中,常常將很多心智用於自省。「 我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我的特徵是什麼?」「 別人喜歡我還是討厭我?」等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開始反覆縈繞於他們的心中,這種傾向在其作文及日記中常可以清楚地觀察到。

青春期自我意識高漲的另一個主要表現是個體個性上的主觀偏執性。一方面, 青少年總認為自己正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另一方面,他們又感到別人似乎總是用尖刻挑剔的態度對待他們。總之,青少年覺得周圍人時時刻刻都在評價他,這種想法使他們感到壓抑、孤獨而且神經過敏。

青年早期(即青少年的第二個階段)自我意識的特點如下:

1. 自我意識中獨立意向的發展

青少年已經完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要求獨立的願望日趨強烈。

2. 自我意識成分的分化

青少年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兩個部分。

3. 強烈地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

青少年十分關心自己個性特點方面的優缺點,在對人、對己進行評價時,也將個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4. 自我評價的成熟

能獨立地評價自己的內心品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主客觀的辯證統一。

5.有較強的自尊心

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讚賞時,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反之,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6.道德意識的高度發展

總之,到了青少年中晚期,個體在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識的諸成分上都獲得了高度發展,並趨於成熟。

(二)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是身體外觀形態.上的特點,這種特點會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積極或消極程度。

2.認知水平:具有較高認知水平及成熟的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思維特點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更適當、更穩定的自我概念。

3.父母的自我概念傾向:這方面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響是同方向的。

4.成功及失敗經驗的積累:這也是影響自我概念性質的一個因素。

(三)自我同一性

1.馬西婭的自我同一性理論

按照探索(危機)和自我投入兩個維度,將自我同一性探索分為四種重要方式:

(1)同一性擴散(探索、投入均無)

這類青少年既沒有經歷過同一性危機,也沒有各種生活上的嘗試和選擇,他們既不行動,也不積極探索,或認為這樣做太危險、太困難。

(2)同一性早期封閉(有投入,無探索)

此類青少年還沒有反覆探索就對自己的生活做出了個人選擇,但他們的人生選擇往往由權威的父母、教師等做出,而不是自己探索得出的。

(3)同一性延緩(無投入,有探索)

此類青少年正處於同一性危機之中,尚未做出選擇,也未做出行動。他們仍在探索和積累知識,參加各類活動,希望能找出引導其生活的價值觀和目標。

(4)同一性完成(有投入,有探索)

此類青少年在經歷同一性危機後,經過探索性選擇後,把已經明確的價值觀和目標付諸行動,他們心理健康,指導自己前進的方向。

2.埃裡克森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將青少年期定義為一個人形成同一性的關鍵期,並且認為青少年經歷了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這一心理衝突。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的自我整合與適應感,是個體尋求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能力,是對「我是誰」、「我將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主觀感受和意識。為了獲得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覺的許多不同方面,使其成為一致的自我感。

3.青少年的同一性形成過程的影響因素

(1)認知發展水平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那些對形式運算思維掌握牢固並且以複雜和抽象的方式思考的青少年比那些認知不那麼成熟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提出和解決同一性問題。

(2)與父母關係的遠近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3)和同伴群體的相處以及友誼的建立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4)學校、社會以及更廣泛的文化背景同樣會對同一性的建立以及發展產生影響。

(四)情緒特點

隨著青少年心理能力的發展和生活經驗的擴大,情緒的感受和表現形式出現明確的兩面性。

1.情緒表現的兩極性(二級)

(1)強烈、狂暴性和溫和、細膩性共存

青少年的情緒表現有時是強烈而狂暴的。同樣的刺激,在他們那裡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強度相對大得多,甚至達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有時也表現出溫和、細膩的特點。情緒的溫和性是指個體的某些情緒是在經歷文飾之後,以一種較為緩和的形式表現出來。情緒的細膩性是指個體情緒體驗上的細緻的特點。

(2)情緒的可變性和固執性共存

情緒的可變性是指情緒體驗不夠穩定,常從一種情緒轉為另一種情緒。情緒的固執性是指情緒體驗上的一種頑固性。

(3)內向性和表現性共存

情緒的內向性是指情緒表現形式上的一種隱蔽性。情緒的表現性是指在情緒表露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帶上了表演的痕跡。

2.心境的變化

(1)煩惱突然增多

①不知道應該以何種姿態出現於公眾面前;②與父母的關係出現裂痕;③不知如何保持或確立自己在同伴之中應有的地位。

(2)孤獨

霍林沃斯將青春期到青年早期稱為「心理上的斷乳」時期,從這時起,個體將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保護及對他們的依戀,逐漸成長為獨立的社會成員。但這也給青少年帶來了很大的不安,儘管他們在主觀上有獨立的要求和願望,實際上卻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獨立生活。

(3)壓抑

壓抑是當需求、願望等不能得到滿足和實現時易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產生了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等多方面的需求。但有時是因為願望本身不切實際,有時是由於社會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有時是由於自身經驗不足而導致失敗。因而青少年的自尊心易受到打擊,但又有爭強好勝的衝動。在這種矛盾的情形下,他們常常處於壓抑的心境。

3.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這種特徵主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1)初中生反抗心理產生的原因

①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

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維護好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但他們的某些想法及行為不能被現實接受,於是就產生過激想法,認為其行動的障礙來自成人,便產生了反抗心理。

②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

青春期個體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明顯增強,而性腺的機能尚未成熟,兩者不協調,中樞神經處於過分活躍的狀態,使少年對於較弱的刺激也給予很強的反應。

③獨立意識

青少年的獨立要求很強烈,這使他們產生對成人社會地位的追求和自認為是成人的心理感覺,但往往他們的自尊心難以得到滿足,因而少年常遇到獨立意識受挫的情況。

(2)初中生反抗心理的產生情境

①獨立意識受到阻礙。青少年內心的獨立要求很強烈,但父母沒有適應這種情況,仍以過去那種關懷的態度對待他們,結果導致反抗行為。

②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阻礙。如父母不聽取青少年的意見,將他們一味地置於支配、從屬地位。

③當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將引起青少年的反感。

④當成人強迫青少年接受某種觀點時,後者拒絕盲目接受,表現出對抗的傾向。

(3)初中生反抗心理的具體表現

① 態度強硬,舉止粗暴

反抗行為發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對方措手不及。當時的任何勸導都無濟於事,但事態平息後,這種強烈的反抗情緒也將較快地隨之消失。

②漠不關心,冷淡對待

這種情況常出現在性格內向的青少年身上。這種反抗態度和情緒不易隨實際情景的變化而轉移,具有固執性。

② 反抗的遷移性

遷移性是指當某個人的某-方面的言行引起他們的反感時,他們就傾向於將這種反感及排斥遷移到這個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將這個人全部否定。

(五)初中生人際交往發展的特點/青少年人際關係的變化

1.逐漸克服了團夥的交往方式

超越了兒童期的團夥式交往方式,擇友標準更加注重共同志向與相互理解,友誼關係穩定而持久。從過去集體性交友轉移到注重個人內在素質特徵,交往內容逐漸從活動外部層面向內在認識和體驗方面發展,例如交友要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等。

2.朋友關係在生活中日益重要

將對父母的依賴轉移到同齡夥伴身上,是結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他們認為朋友之間應該同甘共苦,能夠從對方那裡得到支持和幫助。他們重新認識朋友關係,感情重心轉向知心朋友:心理接近(忠心) ;朋友的多元化(滿足多種需要與興趣) ;友誼呈現出性別差異。

3. 與異性朋友之間的關係

雙方開始意識到了性別的問題,並彼此對對方逐漸產生了興趣。但是,在最初階段他們對於異性的興趣是以一種相反的方式予以表達,或者在異性面前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或者以一種不友好的方式攻擊對方。

4.與父母關係的變化

試圖擺脫依賴,一方面轉移感情重新寄託,另一方面開始反抗父母的幹涉控制。與父母關係的變化表現在:情感上的脫離、行為上的脫離、觀點上的脫離和父母的榜樣作用削弱。

5.與教師的關係

青春期的少年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師。他們開始品評老師,開始用批判的眼光分析不同類型的老師。

四、青少年面臨的心理社會問題

青少年的心理社會問題分為成癮行為、內部失調和外部失調等方面。

(一)成癮行為

1.吸菸成癮:吸菸行為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研究發現青少年初次吸菸的年齡也有逐年降低的趨勢。

2.遊戲成癮:青少年由於自制能力差,社會技能和自我保護意識較弱,更容易沉溺於遊戲中,沉迷於電子遊戲的青少年會表現出較高的抑鬱和焦慮,容易產生一系列社交問題、行為問題以及家庭矛盾等。暴力遊戲還可能引發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

3.網絡成癮:由於網絡本身具有匿名性,且不受現實生活交流方式的限制,再加上家庭和學校的壓力導致青少年產生情緒、認知和人際關係上的失調,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越來越普遍。

(二)內部失調

主要表現為情緒上的困擾,包括自卑、焦慮、孤獨和抑鬱。其中焦慮比抑鬱在青少年中表現得更普遍。青少年的抑鬱和焦慮,若不加以治療會對成年後的工作、家庭和社會生活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

(三)外部失調

反社會行為和青少年犯罪,研究者認為青少年的違法行為要比其他年齡階段更普遍。

每日書摘

相關焦點

  • 2017心理學考研背誦要點:青少年社會性發展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從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發展現象,通常與教育心理學放在一起,二者所佔分值約為70分。對於這一門科目,考生都明白花費太多時間會得不償失,但不背誦又會痛失分數,所以在這一科的複習上要抓住重點知識。下面分享心理學考研需要背誦的知識要點,一起來看下!
  • 青少年的四大心理發展階段
    二、方向性和秩序心理發展總是有一定的方向和順序,這種方向和順序也表現出不同個體和不同文化背景的高度一致性。在心理學領域,許多學校已經分裂了心理發展的階段。雖然由於不同的分類標準存在不一致的階段劃分,但所有部門都在從低級階段進展到高級階段,每個階段的順序是穩定的。整個心理發展不僅具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個體心理過程和個體心理特徵也有一定的順序。
  •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他認為在人格發展中,逐漸形成的自我過程,在個人及其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起著主導和整合的作用。每個人在生活過程中,都普遍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的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埃裡克森對發展的總看法是,人的發展是一個生物與社會事件所引起的進化過程,發展中包括成熟和偶然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在他看來,人的發展既帶有先天的傾向,又服從於個體與社會的需要,發展是一個結合了教育的成熟過程。
  • 東北區域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中心成立
    東北區域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中心揭牌儀式今天在瀋陽市遼寧電力中心醫院舉行。該中心依託遼寧電力中心醫院臨床心理科成立,是一所公益性、綜合性的專業機構,為兒童、青少年、家長及社區心理輔導人員提供專業服務。
  • 把握影響青少年健康的社會因素
    青少年健康不僅事關個體成長與幸福,更關乎社會可持續發展與國家競爭力增強。伴隨社會經濟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國城鄉青少年營養狀況均得到明顯改善,身高等生理指標顯著上升。但與此同時,青少年各年齡段的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卻在逐漸下降。因此,探問影響青少年健康的社會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
  • 青少年常見的不良情緒有哪些 青少年不良情緒如何調節和疏導?
    當今社會中,容易出現心理困惑的不僅僅是成年人,青少年也經常經受不良情緒的挑戰。不良情緒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如何正確調節和疏導不良情緒成了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一大重點。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青少年常見不良情緒有哪些以及如何調節和疏導不良情緒。認識青少年不良情緒和情感產生的原因,目的在於根據原因找出調節青少年不良情緒的措施。
  • 中國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
    陸林稱,關於我們國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成人世界的各種關係、影響到青少年,他們對環境的適應,對人際關係的選擇,還有學習方面的壓力都是比較大的,大於過去。同時青少年時期由於心理狀態不穩定,發育尚未成熟,認知結構也沒有完善,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發展也不完全同步,與社會和家庭有一些衝突、叛逆,或者對父母的依賴,還有他在學習當中的成就感、挫折感這些問題的交替出現,使這些青少年容易產生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問題。
  • 12355青少年心理知識微課堂開講啦
    、江蘇省暨南京市12355青少年綜合服務臺承辦,面向全省青少年及家長開設「12355青少年心理知識微課堂」。通過視頻講座、訪談直播等形式,依託共青團新媒體矩陣、團外媒體資源廣泛宣傳,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免疫力。
  • 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青少年心理疾病時代已經來臨!
    把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當成政治問題、思想問題去解決,顯然是不妥當的,難以對症下藥,收到實效。  他說:「我們過去以簡單、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使得中小學生在競爭力、情緒、情感、性格、自我意識、人格傾向、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等心理素質方面,往往處於一種自發形成和盲目發展的危險狀態。」
  • 時評: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要常態化
    今年,共青團中央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加強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務的建議》,全國青聯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建設國家級心理健康服務平臺,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提案》,這些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機制建設的建議和提案,擊中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事業中的難點和痛點,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得到相關部門的積極承辦和有效落實。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的發展,人、機、物將加快實現互聯互通,並促使社交與移動深度融合。四是社交與職業的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和騰訊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首次發布的《生活在此處——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報告》顯示,86%的青年人對於社交網絡可以增加職業和工作機會表示認同,半數以上青年人都表示願意嘗試在網際網路和社交網絡上進行職業選擇。
  •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行動」:義診送溫暖,呵護孩子心理健康
    據悉,「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行動」是為貫徹落實國家衛健委、中國關工委等十二部委《關於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要求,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質發展而發起。
  • [吉林] 長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揭牌
    10月22日,長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啟動儀式在市第二實驗中學舉行。  市長崔傑為該中心揭牌,市領導鄭文芝、王振華、龍華、張曉華出席啟動儀式,並按下啟動球,開通「長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網」(www.sunshine2060.com)。
  • 【中心動態】為本心慈舉辦第一期青少年心理健康交流會暨心理科技科普活動
    2021年1月29日下午,廣州市為本社會心理慈善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為本心慈」)為進一步推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項目,邀請了廣州市普愛社會工作服務社
  • 中國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 院士建議這樣做
    陸林稱,關於我們國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成人世界的各種關係、影響到青少年,他們對環境的適應,對人際關係的選擇,還有學習方面的壓力都是比較大的,大於過去。
  • 提供法律援助保障青少年合法權益
    社會是由千千萬萬的個體組成的,個體如何,社會就如何。我們在看到青年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的時候,我們也要辯證客觀的看待青年的成長發展問題。任何青年的成長發展都是有一個規律的,是有一個階段的,不可能是天生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包括對自身的認識和覺悟也需要時間的沉澱。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的意識培養和權益保護至關重要。
  • 2251885,青少年心理援助24小時熱線開通啦 !
    護航行動   除了開通2251885青少年心理援助熱線外,還搭建運行一個「南太湖心航」心理健康服務實體化平臺,發出一套《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傳遞一封封從婚姻登記到孩子畢業時「給家長的信」,發揮一支支心理諮詢專家團隊和心理志願者服務隊伍作用,為青少年健康成長護航。
  • 藍鯨死亡遊戲利用青少年心理問題 專家:需正確引導
    範新剛告訴記者,他所接觸的病人中,13歲至19歲的青少年所佔比例最大。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更容易出現心理上的波動和情感上的起伏。範新剛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整個社會環境給當代年輕人帶來的許多壓力是外部因素,個人心胸不夠寬闊為重要內因。此外,近年來,政府、社會、學校、媒體等對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和普及力度的加大,使得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
  • 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5大表現,你有幾個?
    當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一個人的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德性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一個人全面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青少年正處於心理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可塑性,但同時又因為青少年對社會、認知的不夠,很容易導致心理上不健康的發展,因此,青少年時期對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作為父母,我們因時刻關注青少年心理上的變化和表現,那麼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會有哪些表現呢?
  •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調查:部分家長耽誤治療
    中國學齡兒童心理健康狀況META分析數據顯示,我國學齡兒童青少年心理異常發生率達15.6%。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的主題聚焦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專家認為,應充分重視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呼籲全社會共同參與。對此,《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獨家調查走訪,以期還原一個真實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