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調查:部分家長耽誤治療

2020-11-25 央視網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調查:部分家長耽誤治療

原標題:

製圖/高嶽  

  法制日報訊(記者 趙麗 實習生 馬嘉 林靖耘)在天真爛漫的年紀,心理陰影會像是一團烏雲,裹挾著孩子明媚的世界。中國學齡兒童心理健康狀況META分析數據顯示,我國學齡兒童青少年心理異常發生率達15.6%。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的主題聚焦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專家認為,應充分重視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呼籲全社會共同參與。對此,《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獨家調查走訪,以期還原一個真實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狀。

  帶女兒心理諮詢被視為異類

  在朋友之間,北京媽媽顧曉曼被認為是個異類,原因很簡單,每半年她就會帶著4歲的女兒去拜訪固定的心理醫生。

  之所以用「拜訪」二字,在顧曉曼看來,每半年的固定諮詢並非外人眼中的看病,而是對於孩子心理狀態的測評。

  「在別人眼中,我的女兒乖巧可愛,幾乎不會出現所謂的『熊孩子』行為,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我們為之付出的努力。」顧曉曼告訴記者,她第一次接觸兒童心理是因為一歲半的女兒在早教中心的「不合群」行為。

  那次,女兒站在遠離同齡人半米左右的位置,即便老師和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做遊戲,女兒也只是遠遠地旁觀,拒絕同齡人的拉手等接觸肢體的行為……就是女兒這樣的行為,讓顧曉曼焦慮不已,她甚至擔心女兒有自閉症傾向,「即使沒有,也擔心她以後會出現社交障礙」。

  顧曉曼首先想到的是求助周圍的媽媽。當時,她的手機裡至少有十個媽媽群,但得到的答覆都是——孩子大點就好了。

  「說實話,當時我的焦慮程度已經開始影響孩子了,因為我不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而我自己本身是個性格特別開朗愛交朋友的人,更是無法理解我女兒行為的原因。」顧曉曼說,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朋友的推薦下,她接觸了專門進行心理諮詢的一款App,通過網絡聯繫上了一名專門進行親子育兒以及兒童心理輔導的心理諮詢師。

  經過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分析和指導,顧曉曼了解到,自己的女兒天性謹慎,喜歡觀察,並非自己所擔心的自閉等問題,「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只有家長了解了孩子心理,才能更好地幫助其成長,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維去勾畫孩子的想法」。

  經過專業心理老師的指導,顧曉曼感覺和女兒的親子關係越來越和諧穩定,「在每個年齡段或者說心理發展階段,我遇到不解的問題都會諮詢心理諮詢師,這樣的結果是女兒現在的安全感很好,情緒調節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都發展得不錯」。

  即使如此,當顧曉曼推薦周圍有相同困惑的家長去做專業的兒童心理諮詢時,得到的答覆往往是「小題大做」,甚至有人說「我家孩子沒病」。

  在採訪中,有不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精神心理問題是生物、社會、心理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包括家庭、學校和孩子個人在內,對心理健康缺乏科學認識,是導致心理問題發展成為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於家長誤以為孩子是小題大做,並對心理問題諱疾忌醫,目前的確存在延誤治療的問題。」北京回龍觀醫院兒童青少年病房心理治療師李玖菊對記者說,臨床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我現在正在處理的也有這樣的案例。孩子非要來做心理治療,但是家長覺得孩子是裝的。可是,孩子已經開始有自傷的行為。當覺得在家裡非常壓抑、與父母無法溝通時,孩子就會拿刀片劃傷自己,但父母會覺得孩子比較矯情」。

  「經過溝通,我們了解到,這個孩子雖然還能夠上學,但心裡已經非常焦慮。這個孩子強烈要求接受心理治療,但父母不同意,孩子就偷偷地來。我們建議藥物治療,因為孩子已經有了自殺傾向,但家長對用藥很排斥,他們覺得用藥就是精神病了。家長並不願意接納孩子的心理問題,因為現在很多心理問題還是在精神科就診。」李玖菊說。

  情願不走醫保的「瘋人院」謬論

  在湘西,14歲的曉曉(化名)是一位被抑鬱困擾的女孩。她從小成績優異,初一時當選為班長,但班裡幾個同學總排擠她,把她的書本撕壞、用打火機燒她的皮膚,對她進行各種言語和身體攻擊,還威脅她不準告訴老師和家長。

  這讓曉曉煩惱不已,逐漸出現心情低落、食慾下降、睡眠差等症狀,時有想死的想法。進入初三後,個別同學的霸凌行為加劇了曉曉的問題,她甚至用美工刀自殘。9月下旬,曉曉被診斷為重度抑鬱,後轉入湖南省腦科醫院進一步治療。

  全國知名兒童心理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劉華清教授向記者介紹說,兒童青少年是比較特殊的時期,心理發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常見的有自卑、厭學、強迫、抑鬱以及過度使用網絡等。成年期的很多精神及心理問題都源於兒童青少年時期,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利於給孩子樹立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習慣,後期才可能會有比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除了現在報導的比較多的兒童自閉症,還有兒童抑鬱症、多動症、分離焦慮等。我們現在普遍感覺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比以前有所提高,重性的心理疾病、精神問題多發了。」劉華清說,過去,孩子們大多數的活動都在戶外,在大自然裡遊戲、玩耍,和人的接觸是面對面的。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多數孩子都是待在家裡玩手機、上網,缺少了和外界、大自然的真實接觸,也缺少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在李玖菊看來,當青少年兒童情緒上有問題,像飲食、睡眠、情緒有一些不太好的變化時,是需要就醫的,「我們的治療會從精神、心理治療開始,如果很嚴重的話,我們需要用藥治療」。

  「但帶著孩子來我們醫院就醫的家長總是說『你教教孩子,開導一下孩子』。」李玖菊說,其一,很多家長不認為孩子的心理問題是疾病,沒有意識到需要治療;其二,如果就醫的話就需要看精神科、心理科,家長的慣性思維是精神科、心理科就是精神病院,「像我們治療的青少年,很多家長能走醫保但都不走醫保,因為要保密。住院的費用其實不便宜,有時候多的話甚至10萬元,但即便如此,一些家長也選擇自費,他們害怕別人知道。因為社會上有觀念認為精神科就是瘋人院,這對孩子和家長產生一定影響。當然,相比較以前,現在情況要好很多了」。

  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俊娉也向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如果家長缺乏對心理疾病的基本認識,可能會對孩子產生誤解。比如,對學習障礙的孩子,他們有的是閱讀障礙、有的是書寫障礙、有的是數學方面的障礙、有的還伴隨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品行障礙等。如果家長不知道學習障礙,就可能會認為孩子不專心、粗心,學習不用功,從而訓斥孩子甚至懲罰孩子。這樣不僅錯失了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時機,而且還會讓孩子承受額外的壓力,破壞親子關係,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劉俊娉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案例,孩子在八歲的時候被診斷為感覺統合失調和注意力缺陷,醫生建議吃藥和教育行為訓練,但家長不認同以及擔心藥物副作用而選擇放棄,而用跑步、遊泳之類的體育鍛鍊來替代,從而錯過了治療良機。孩子長大到十幾歲了,身體動作不協調,注意力缺陷依然存在,這直接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家長追悔莫及。「感統訓練是一個非常專業系統的體系,並不是家長帶著孩子體育鍛鍊就可以達到治療目的。假設這個媽媽對感統失調和注意力缺陷障礙有充分了解,能夠接受和配合醫生的治療,這個孩子就能夠得到更好的訓練和治療,他整個人的發展也許就會不一樣了」。

  「需要說明的是,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疾病一定要區分。心理健康問題是可以通過調整治療的,並不是說器質性的病變。而精神疾病,比如說孤獨症或自閉症是精神類的疾病,不能混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研究生導師齊亞靜對記者說。

  預防和早期幹預是關鍵

  不過,在採訪中,也有家長向記者「吐槽」,原本帶孩子去看心理門診,卻遭遇公立醫院人滿為患沒問上幾句便被「打發」,而私立機構並不專業且費用極高的境遇。

  「其實,應該肯定的是,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開始正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要不然現在也不會有那麼多所謂的育兒公眾號,但其中關於兒童青少年心理的專業文章還是比較少,而且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其中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顧曉曼對記者說,她的感覺是,目前能夠幫助孩子完成社會化和預防早期心理問題的專門機構還是不多,家長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往往束手無策,不少人只得求助於網絡和各種媽媽群。

  對此,李玖菊也提到,「我們醫院現在的兒童青少年治療室有15張家庭床,就是一個家長陪一個孩子,還有5張普通床。但還是屬於滿床的狀態,還有孩子不斷來求醫,住不進來」。

  在齊亞靜看來,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更加多樣化,也更加突出。「比如,孩子的攻擊行為、一起自殺行為等。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極端的可能會比較多一些。所以,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一定要在早期進行預防,也就是一定要監測、監控,繼而達到預防的目的,預防比幹預更重要。事後幹預可能是彌補了,但傷害已經造成。我們一定要提高全社會關於兒童心理健康或者對兒童保護、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意識,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

  齊亞靜認為,幫助孩子完成社會化和預防早期的心理問題,主要還是從家長入手。

  「前幾年也在倡導開辦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據我了解,可能受眾比較少,效果也不是特別明顯,大家往往都是等孩子出現問題後才去尋找各種幫助,而不是說早期就用正確的方法來養育孩子。」齊亞靜說,希望能夠呼籲相關部門進一步開展正規的家長培訓,讓每個家庭都成為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後方。

  至於具體如何預防,從孩子自身來說,齊亞靜認為要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首先強調鍛鍊身體,一般身體健康的兒童,心態也會比較陽光。目前的中小學都有心理健康課,但是不知道落實的程度如何」。

  「整合社會資源也是一種途徑。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除了自身的問題之外,更重要的還是他所處環境的問題,所以我們在針對家庭做心理諮詢工作的同時,可能還需要同時改變接受治療者外在的環境。那麼,這其中就需要引入另一個專業——社會工作者,簡稱就是社工。」齊亞靜說,尤其是針對一些困境家庭的兒童,可能需要社工來幫助這個家庭來連結一部分社會資源,幫助他們改善成長環境和生活環境,從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對此,齊亞靜建議在學校裡配備心理諮詢老師和駐校社工,「這種駐校社工模式也在嘗試探索,但是還沒有得到推廣。心理老師幫助孩子調整心理狀態、促進孩子的發展,而駐校社工是幫助孩子改變周圍的環境,比如說改變孩子的班級環境、學校環境甚至家庭環境。因為專業不一樣,心理老師專注於做心理諮詢,社工是社會的醫生,他們能夠連結資源改善兒童的成長環境。未來可能需要啟用心理老師加駐校社工的模式共同維護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

相關焦點

  •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行動」:義診送溫暖,呵護孩子心理健康
    然而一些家長對待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缺乏認知,通常會把兒少心理障礙當成一種發育遲緩,認為自己的孩子只是比別人家的孩子發育緩慢些,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長期下去,耽誤了孩子的治療。同時,基層醫師及其醫療機構對此類疾病了解不夠,使相當數量的病人求醫無門,長期處於反覆求醫的心身障礙狀態中。
  • 東北區域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中心成立
    東北區域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中心揭牌儀式今天在瀋陽市遼寧電力中心醫院舉行。該中心依託遼寧電力中心醫院臨床心理科成立,是一所公益性、綜合性的專業機構,為兒童、青少年、家長及社區心理輔導人員提供專業服務。
  •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就在身邊,必須重視起來!
    兒童、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與希望。但是,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因此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01 隱形殺手:抑鬱症 難以被察覺,卻對孩子傷害極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隊協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青少年進行了心理健康專題調查。受訪青少年中近三成具有抑鬱風險,近一成有抑鬱高風險。
  • 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應定期測評一次。
    培訓以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中心小學為率先試點校,邀請了來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大醫療腦健康行為發展教研院7位專家,結合兒童青少年生理、心理、醫療、教育、家校溝通、親子關係、家庭建設等課程模塊,對近150位學生家長進行了系統培訓,教授家長全方面的兒童養育知識。
  • 星期一健康生活坊:脊柱側彎——兒童青少年脊柱健康殺手!家長們不...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過多使用電子產品,久坐不運動,走路含胸低頭,坐姿不端正等行為很容易引起脊柱問題。但部分家長對其並不重視,而這可能會導致兒童青少年產生嚴重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 2.兒童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發病率如何? 經篩查,目前,我國小學、初中生的脊柱側彎發病率約為 20%。
  •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公眾對心理健康問題認知率仍...
    陳雪峰特別強調,在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水平沒有顯著相關。簡單來說,就是說公眾掌握很多心理健康知識,卻不代表心理健康水平就好,反倒是心理健康的技能和心理健康的水平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在進行心理學的科學知識普及過程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心理健康技能的傳播。」
  • 兒童健康的第三大殺手,女孩發病率高8倍!這項疾病家長可得當心了
    因為繼肥胖、近視後我國兒童青少年健康正面臨第三大「殺手」——脊 柱 側 彎脊柱側彎的主要表現為:軀幹雙側不對稱,如雙肩不等高、一側背部或腰部隆起、胸廓不對稱、腰線不對稱等,少部分孩子可能有腰痛症狀。一項流行病調查顯示:0~10歲和青春期是孩子發育最快的兩個階段,也是脊柱側彎度數增長最快時期。
  • 12355青少年心理知識微課堂開講啦
    導讀 為進一步消除疫情影響,緩解青少年復學復工後的心理不適問題,著重提升青少年及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由共青團江蘇省委指導,共青團南京市委、少先隊南京市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南京市青少年宮
  • 西安楊森支持第二屆多動症關愛周暨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園行項目啟動
    北京2020年4月25日 /美通社/ -- 今天,由強生公司在華製藥子公司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提供贊助,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世界衛生組織兒童心理衛生科研與培訓合作中心等12家組織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關愛周暨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園行」項目正式啟動。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介紹兒童青少年健康及愛眼日相關工作情況
    6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兒童青少年健康及愛眼日相關工作情況。01 兒童青少年健康及愛眼日相關工作情況少年兒童的健康關係著國家未來和民族希望,關係億萬家庭的幸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
  • 首大眼科中心:兒童近視防控,家長們最容易「翻車」的問題!
    據調查顯示,我國已經是世界上盲和視覺損傷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這就是令人堪憂的國民眼健康現狀。  以近視為例,其發病率越來越高,涉及到全年齡段人群的全生命周期,加上日趨低齡化,所以近視防控刻不容緩,專家廣泛呼籲,近視防控關口需要前移到幼兒園和學齡前期!
  • 家長注意!每2個兒童青少年就有1個近視,專家:近視不可逆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近視率高發而且低齡化,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調查顯示,兒童青少年近視總體發生率高達53.6%,也就是說每兩個兒童青少年中就有一個是近視眼。小學階段到小學六年級,近視率達到了59%;初中階段到初中三年級近視率高達77%。龐大的「小眼鏡」群體,催生出旺盛的視力矯正需求。
  • 「中國內地青少年兒童飲食健康調查問卷"正式啟動
    4月16日,由新華青少年兒童食品質量研究發展中心和智惠鄉村志願服務中心共同發起,「溯源中國」支持,聯合龍濟食神(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國育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有機綠色食品實業有限公司、中國農副土特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開展的「青少年兒童飲食健康調研」正式啟動。
  • 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青少年心理疾病時代已經來臨!
    為什麼往往等到悲劇發生了,家長、老師和社會才表示出莫大的意外和驚訝?悲劇的癥結在哪裡?悲劇又向筆者們敲響了什麼警鐘?  就在今年高考前不久,筆者參加了陝西省的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走訪了現場會舉行地的全國少兒工作先進集體——西安碑林區教委和部分教育專家。在採訪中,上述問題的答案漸漸清晰,這就是心理健康。  昨天,高考落下帷幕,那些從考場裡出來的學子們流露出各異的神情。
  • 世界首個兒童青少年暈厥診斷與治療指南在Science Bulletin發表
    2018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杜軍保教授為首的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兒童暈厥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醫師分會兒童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北京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制定了《兒童青少年暈厥診斷與治療指南》,以期更好地指導國內外臨床兒童青少年暈厥的診治
  • 科學、倫理與健康本源學視角——心智化治療 | 第十三次中國心理...
    的問題,而去探索諸如治療是為什麼或治療是如何起效的問題。我希望藉此一舉來向大家展現諮詢師和治療師能從一個隨機對照試驗中學到些什麼。」  精神病學教授,門寧格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系副主任,貝勒醫學院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主任  前卡爾·門寧格精神病學和心理健康科學學院院長  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學會院士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會員、青少年精神病學協會會員、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教授學會榮譽會員、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學會心理治療委員會、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學會普通委員
  •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構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 青少年出現抑鬱問題怎麼辦?心理專家來支招
    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指出,我國兒童青少年抑鬱障礙的檢出率居高不下,並常與焦慮障礙相伴而行。本期特邀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解讀,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就像身體不適的症狀是在提醒我們關注軀體出現了問題一樣,抑鬱作為一種讓人痛苦的心理症狀,也是在提醒著我們心理上出現了一些「不對勁」的地方。抑鬱的孩子在心理上出了什麼問題?
  • 心理健康關乎青少年成長
    心理健康關乎青少年的成長,更是近年來中小學、高校管理關注的焦點。最近,合肥一所小學就引入第三方監測機構,就全校一年級和五年級的400名學生開展一項心理健康監測,但「摸排」結果讓老師和家長們有些「意料之外」,約70名學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此,該校積極行動,通過多項創新舉措聯動家校一起,積極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的建設。
  • 南充:「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在四川南充精神衛生中心成立
    6月2日上午,「12355」南充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志願服務基地授牌籤約暨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志願服務活動啟動儀式在四川省南充精神衛生中心舉行。心理評估室的李薇老師被華西精神衛生聯盟心理評估協作組聘為區域組長,部分醫師承擔著全市心理諮詢師教學與培訓工作,負責全市徵兵心理檢測與全省精神科醫生轉崗培訓心理評估的教學任務,服務於全市多個單位(系統)的新入職人員心理測評工作。在心理健康體檢方面,為南充市多個單位系統新入職人員提供心理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