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關乎青少年的成長,更是近年來中小學、高校管理關注的焦點。最近,合肥一所小學就引入第三方監測機構,就全校一年級和五年級的400名學生開展一項心理健康監測,但「摸排」結果讓老師和家長們有些「意料之外」,約70名學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此,該校積極行動,通過多項創新舉措聯動家校一起,積極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的建設。
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監測
最近,合肥市芙蓉小學抽選了學校一年級和五年級共約400名學生,通過引入第三方監測機構對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科學評估。監測項目主要集中於日常情緒、行為、學業壓力、親子關係、自我覺察、被關懷需求等多個方面。
「這幾年,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各學校關注的重點內容,過去,我們更多的是通過班主任家訪、加強家校溝通這些常規舉措,去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最近動態和心理健康狀況,那麼現在我們也在逐漸嘗試一些創新的方法,去科學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什麼要創新舉措引入第三方監測,芙蓉小學副校長王一鳴向記者道出實情。
他介紹,過去通過和學生談心、家訪,老師只能淺層次地了解學生近期的狀況,很多時候礙於各種因素,老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得比較少,這次引入專業的心理機構評測是一次創新,也希望能科學地掌握學生們面臨的問題。
摸排結果讓老師家長意外
針對一年級和五年級學生的這次「摸排」,結果則讓很多老師和家長有點意外。
「根據監測機構的統計,400名學生中存在大大小小的心理『小疙瘩』的學生就有約70人,其中,五年級的200名學生中就有20多人存在日常行為、被關懷需求等各類型的心理情況。」雖說做好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這個結果還是讓包括王一鳴在內的老師們有點驚訝。
他介紹,一年級的學生中,主要集中在「感統失調」也就是行為不規範方面,而家長們最擔心的「入學不適應」情況反倒很少。「比如很多一年級學生測試『走路牙』時走不好,側面反映平衡性不強,我們就會讓體育老師給予針對性的訓練。」另外,五年級學生的心理情況多集中在被關懷需求大、自信心不足、情緒混亂、堅持度過高等方面。
「其中還有一些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可能平時對自己要求過高導致偏執等情況,這點是我們和老師都沒有料到的。」採訪中,該校六年級的一位班主任姚老師就舉了一個例子,在全校班主任對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摸排」中,就有六年級一位成績優異的孩子存在「自殘」情況。「後來我們去家訪側面了解,一方面是家長對他期望過高,另外學生對自己要求嚴格也導致心理負擔很大。」
學校創新做法進行疏導,成立學習共同體等
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疏導?芙蓉小學也創新了一系列做法。
「過去,我們更多認為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疏導,通過這次的監測,對於一年級一些感統失調的學生我們引入藝體老師,通過音樂和體育訓練,給他們更多展示的機會,多方發掘學生的特長。」王一鳴表示,此外,學校還有針對性地成立學生間的「學習共同體」,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引導,利用同伴力量去疏導一些壓力較大學生的心理情況。
「到了高年級,很多學生可能會對老師、家長封閉內心,那麼,我們希望借力同齡人的交流去打開他們的心扉,通過這個學習共同體引導他們共同成長。」王一鳴表示,希望通過這些創新做法,去解學生之憂。
記者 劉梅梅 通訊員 胡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