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兒童青少年健康及愛眼日相關工作情況。
01 兒童青少年健康及愛眼日相關工作情況
少年兒童的健康關係著國家未來和民族希望,關係億萬家庭的幸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一些好的健身傳統要恢復或堅持,比如做眼保健操、課間操、保證學生每天至少一小時鍛鍊時間。李克強總理、孫春蘭副總理多次就加強兒科建設、做好兒童大病救治、改善貧困地區兒童健康狀況、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控重大傳染性疾病和近視等做出指示批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會同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始終以保障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兒童白血病先心病等大病救治、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的早期幹預、兒童青少年傳染性疾病、近視的綜合防控等。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是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的近視問題日益嚴重且低齡趨勢明顯,已成為重大社會公共衛生問題。自2016年,我委聯合教育部、體育總局連續3年將「全國愛眼日」的主題聚焦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前兩年的主題分別為「呵護眼睛,從小做起」、「『目』浴陽光,預防近視」,意在強調養成愛眼習慣、堅持適度戶外活動和科學防控近視這三個重點環節,通過開展愛眼護眼活動、加強科普知識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兒童青少年視力保護「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專家指導、學校教育、家庭關注」的良好氛圍。
為做好兒童青少年的近視防控,我委會同教育、體育等部門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強化政策引導。2016年印發關於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的意見,提出協同推進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的五項要求,包括納入教育、衛生發展相關規劃,組建省級專家隊伍,開展綜合防控試點,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綜合考核目標,探索建立視覺健康檔案等。二是指導創建良好用眼衛生環境。對學校教室採光照明、課桌椅與黑板配備、學生使用電腦、一日學習時間等提出具體要求,改善教室用眼環境,指導學生用眼行為,為預防學生近視發揮了積極作用。三是開展學生近視和健康危險因素監測。從2016年開始,我委在部分城市開展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危險因素監測,重點加強不同年齡段學生視力監測。今年,還將擴大監測範圍,開展專項調查,為提出有效的幹預措施提供依據。四是做好屈光不正的篩查和科學矯正。《「十三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開展兒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篩查和科學矯正,減少因委矯正屈光不正導致的視覺損傷。近日,由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組織專家編寫的《近視防治指南》《弱視診治指南》和《斜視診治指南》正式發布,一方面指導醫療機構和眼科醫務人員提高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和家長樹立正確的用眼意識。稍後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組長王寧利教授還將進行專家解讀。五是開展視力健康保護的宣傳教育。1996年,原衛生部、教育部等12個部委聯合發出通知,確定6月6日為「全國愛眼日」。每年根據眼健康現狀和社會關注程度,將愛眼日主題聚焦在特定眼病或特殊人群,例如白內障、沙眼、兒童青少年近視、老年人眼保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低視力康復等,通過愛眼日宣傳教育活動,普及眼健康知識,增強公眾眼病防治意識。
眼健康是國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全年齡段人群的生命全周期。國家對眼健康工作高度重視,通過幾十年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國主要致盲性眼病得到有效遏制:在「十二五」中央財政「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項目引導下,我國目前百萬人口白內障手術率(CSR)已超過2000(2000年為370,2010年為800);我國活動性沙眼、沙眼性倒睫患病率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致盲性沙眼流行區標準,證明沙眼在我國已經不是公共衛生問題;推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工作的「關口前移」,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分泌科和眼科之間構建分級診療服務模式;眼科整體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眼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02《近視防治指南》、《斜視診治指南》、《弱視診治指南》
近視防治指南
近年來,我國近視發生率呈上升趨勢,近視已成為影響我國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病理性近視視網膜病變已成為我國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為做好近視的防治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近視的定義、分類、臨床表現和診斷要點
(一)定義
人眼在調節放鬆狀態下,平行光線經眼球屈光系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稱為近視。
(二)分類
1.根據屈光成分分類:
(1)屈光性近視:主要由於角膜或晶狀體曲率過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間組合異常,屈光力超出正常範圍,而眼軸長度基本在正常範圍。
(2)軸性近視:由於眼軸延長,眼軸長度超出正常範圍,角膜和晶狀體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基本在正常範圍。
2.根據病程進展和病理變化分類:
(1)單純性近視:大部分患者的眼底無病理變化,進展緩慢,用適當的鏡片即可將視力矯正至正常,其他視功能指標多屬正常。
(2)病理性近視:視功能明顯受損,遠視力矯正多不理想,近視力亦可異常,可發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變,如近視弧形斑、豹紋狀眼底、黃斑部出血或形成新生血管膜,可發生形狀不規則的白色萎縮斑,或有色素沉著呈圓形黑色斑(Fuchs斑);視網膜周邊部格子樣變性、囊樣變性;在年齡較輕時出現玻璃體液化、混濁和玻璃體後脫離等。與正常人相比,發生視網膜脫離、撕裂、裂孔、黃斑出血、新生血管和開角型青光眼的危險性要大得多。常由於眼球前後徑變長,眼球較突出,眼球後極部擴張,形成後鞏膜葡萄腫。伴有上述臨床表現者為病理性近視。
3.根據近視度數分類:低度近視:-0.50D~3.00D;中度近視:-3.25D~6.00D;高度近視:>-6.00D。
(三)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需要綜合考慮視覺症狀、屈光度和屈光成分等,還要考慮到雙眼視功能、近視性質、近視進展速度以及近視併發症等,具體如下。
1.遠距離視物模糊,近距離視力好,初期常有遠距離視力波動,注視遠處物體時眯眼。
2.通過客觀驗光和主覺驗光確定近視,並確定度數。
3.近視度數較高者,除遠視力差外,常伴有夜間視力差、飛蚊症、漂浮物、閃光感等症狀,並可發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變。
二、近視的影響因素及預防
(一)環境因素
1.近距離工作:近距離工作被公認為是影響近視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與近視的發展呈正相關。除了近距離工作的總量外,近距離工作持續時間(>45分鐘)、閱讀距離近(<33釐米)等也是近視的重要危險因素。
2.戶外活動:戶外活動時間與近視的發病率和進展量呈負相關,是近視的一種保護因素。因此,提倡在學齡前如幼兒園時期就開始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有條件的地方鼓勵每天增加戶外活動1小時。
3.讀寫習慣:不良讀寫習慣是近視的危險因素。寫字時歪頭、握筆時指尖距筆尖近(<2釐米)的青少年近視患病率較高。應培養良好的讀寫習慣,握筆的指尖離筆尖一寸(3.3釐米)、胸部離桌子一拳(6~7釐米),書本離眼一尺(33釐米),保持讀寫坐姿端正,不在行走、坐車或躺臥時閱讀。
4.採光照明:讀寫應在採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環境中進行,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應低於300勒克斯(lux),並結合工作類別和閱讀字體大小進行調整,以避免眩光和視疲勞等。
5.眼保健操:眼保健操可讓眼睛放鬆。臨床研究表明,做眼保健操相比不做眼保健操可以減少調節遲滯,改善主觀視疲勞感受,從而有助於控制近視。
6.其他:近視發生發展的其他環境因素可能還包括營養、睡眠時間、微量元素、電子產品的使用等。
(二)遺傳因素
對於單純的低中度近視者,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導致近視的進展。父母近視的青少年發生近視的風險明顯增大,而且與父母近視的度數呈正相關。目前已有較多近視相關基因的家系研究、雙生子研究及群體遺傳學研究。對於高度近視、尤其是病理性近視者,遺傳因素的作用更為明顯,因此近視的父母應該更注意讓孩子避免容易發生近視的環境因素。
三、近視的相關檢查
從幼兒園時期,應定期檢查孩子的視力、屈光度、眼軸長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建立兒童眼屈光發育檔案,有助於早期發現視力不良、有近視傾向和已近視的兒童,從而分檔管理並制定相應幹預措施。對於有高度近視家族史的兒童應加強定期隨訪,進行重點防控。
(一)一般檢查
1.視力檢查:視力檢查是發現近視的第一步,通過視力檢查,可以簡便迅速地將可疑近視與正常人區別開。視力檢查應在中等光亮度下進行,檢查室的光線應較暗為宜。如採用後照法(視力表燈箱、投影或視頻視力表),建議標準視力表亮度為80~320cd/m2。目前,視力表亮度為160cd/m2作為使用標準而廣泛應用。由於在各種不同的投影機、燈箱和視頻顯示系統中很難得到一個確定的亮度,臨床上以80~320cd/m2作為檢測視力表的亮度可能是比較合理和實用的。如採用直接照明法(印刷視力表),建議照度為200~700lux。根據選用的視力表規定來設定檢查距離。測量時遮蓋對側眼,注意不要眯眼、不要壓迫被遮蓋眼。一般先查右眼後查左眼。檢查時,讓被檢查者先看清最大一行視標,如能辨認,則自上而下,由大至小,逐級將較小視標指給被檢查者看,直至查出能清楚辨認的最小一行視標,至少能辨認出1行中的3個視標記錄為準確結果。被檢查者讀出每個視標的時間不得超過5秒。如估計被檢查者視力尚佳,則不必由最大一行視標查起,可酌情由較小字行開始。記錄和表達視力時,應當標註所採用的視力表類型。
學齡前兒童視力檢查界值必須考慮年齡因素,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斜視弱視學組提出,將不同年齡組兒童的正常視力參考值下限定為:3~5歲0.5,6歲以上0.7。6歲以上的學齡期兒童,裸眼視力如果低於小數視力0.5(即LogMAR視力0.3),是懷疑屈光異常的標準。總之,裸眼視力低於同年齡正常兒童的視力下限要懷疑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甚至弱視。
2.裂隙燈檢查:了解眼瞼、結膜、角膜、虹膜、前房、瞳孔和晶狀體等情況。
3.眼底檢查:眼底檢查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檢眼鏡檢查、間接檢眼鏡檢查等。彩色眼底照相拍攝標準:應當以視盤與黃斑的中間點為中心,曝光適中,對焦清晰。屈光度大於-3.00DS者或視網膜有近視病變(如視盤旁萎縮弧、豹紋狀眼底、黃斑部Fuchs斑、後鞏膜葡萄腫、視網膜周邊部眼底病變)者應進行定期隨訪。
對於有漂浮物感或閃光感的近視患者,還應當散瞳後進行直接、間接檢眼鏡檢查,並可通過壓迫鞏膜來檢查周邊視網膜是否有變性、裂孔等。特別是對下列情況應重點檢查:
(1)視力低下及視力矯正不能達到正常者。
(2)高度近視眼者。
(3)突發性的有細塵狀感或合併有閃光感者。
(4)屈光間質不良有玻璃體色素沉積或玻璃體混濁者。高度近視合併視網膜脫離的患者,其對側眼的檢查對發現新的病變及其預防和治療十分重要。
4.睫狀肌麻痺驗光檢查:睫狀肌麻痺驗光即通常所說的散瞳驗光,是國際公認的診斷近視的金標準。建議12歲以下,尤其是初次驗光,或有遠視、斜弱視和較大散光的兒童一定要進行睫狀肌麻痺驗光,確診近視需要配鏡的兒童需要定期複查驗光。
臨床上常用的睫狀肌麻痺藥物有1%阿託品眼膏或凝膠、1%鹽酸環噴託酯滴眼液和複方託吡卡胺滴眼液。
1%阿託品眼用凝膠的睫狀肌麻痺效果最強,持續時間久,適用於7歲以下的近視兒童,尤其是遠視和斜弱視的患者首選使用阿託品眼用凝膠散瞳。1%阿託品眼用凝膠的使用方法為2~3次/日,連用3日,對於內斜視的患者來說,1~2次/日,連用5日。第二次的復驗時間為21天~28天內。
1%鹽酸環噴託酯滴眼液的睫狀肌麻痺效果僅次於阿託品眼用凝膠,且作用時間較短,可考慮作為不能接受阿託品眼用凝膠時的替代,以及7~12歲近視兒童的散瞳驗光。1%鹽酸環噴託酯滴眼液的使用方法為驗光前相隔20分鐘滴2次,1小時後驗光。第二次的復驗時間為第3天~1周內。
複方託吡卡胺滴眼液持續時間短,作用強度在三者中最弱,適用於12~40歲人群,臨床上也可用於7~12歲近視兒童的散瞳驗光。複方託吡卡胺滴眼液的使用方法為驗光前相隔10~20分鐘滴3次,30~40分鐘後驗光。第二次的復驗時間為第2天~1周內。
需要注意的是,麻痺睫狀肌後的驗光結果可讓醫生對該眼無調節狀態下的屈光不正情況有初步了解,但並非就是最好的矯正處方,最後得矯正處方一定是權衡雙眼的屈光情況、主覺驗光情況、雙眼平衡及患者的具體視覺要求後確定。
(二) 特殊檢查
1.角膜曲率檢查:正常成人角膜曲率半徑均值為7.77mm,角膜前表面的水平方向曲率半徑為7.80mm,垂直方向為7.70mm,後表面的曲率半徑為6.22~6.80mm。3~15歲兒童正常角膜曲率半徑為7.79mm,兒童隨年齡增長, 角膜曲率半徑呈遞減趨勢。角膜或晶狀體表面彎曲度過陡會導致屈光性近視或稱曲率性近視、彎曲性近視。因此,晶狀體的屈光力及厚度也是需要定期觀察的參數。
2.眼軸長度檢查:眼軸長度在出生時為16mm,3歲時可達正視眼水平約23mm,此後以每年約0.1~0.2mm的速度生長,13~14歲即可達到成人水平24mm。發育期兒童的眼軸長度增長過快可能是向近視發展的趨向因素,但應考慮到伴隨正常生長發育的眼軸增長。
3.雙眼視功能檢查:對於有斜視或屈光參差的近視患者,應對其雙眼單視功能進行檢查和評估。可採用Worth四點燈評估知覺融合功能,採用立體視覺檢查圖測定立體視銳度。
4.調節與聚散功能檢查:在屈光不正矯正後和排除眼部疾患的情況下,仍存在視疲勞、視力模糊、近距離工作相關眼酸、眼痛、復視等症狀時,應對其調節與聚散功能進行檢查。主要檢查方法包括調節幅度(移近法/移遠法、負鏡片法)、調節反應(對於近距離視標的調節反應低於調節刺激量時表現為調節滯後,反之為調節超前)、相對調節(負相對調節、正相對調節)、調節靈活度(反轉拍法)、集合幅度(集合近點法)、正負融像性聚散、AC/A比率(以每單位調節引起的調節性集合(以稜鏡度來表示)與每單位調節(以屈光度D來表示)的比率來表示,可分為梯度性AC/A、計算性AC/A)。
5.眼壓與視野檢查:由於病理性近視合併青光眼多見,所以應進行眼壓和視野檢查以排查是否合併有青光眼。
6.A/B超檢查:對於高度近視患者應進行A/B超的檢查,可了解眼軸長度、玻璃體和視網膜情況以及有無後鞏膜葡萄腫等。
7.光相干斷層掃描檢查(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OCT能觀察到黃斑區視網膜各層次結構的細微變化。對於高度近視或病理性近視患者,OCT有助於早期發現黃斑區的近視相關病變,如後鞏膜葡萄腫、黃斑劈裂、黃斑區視網膜脈絡膜萎縮等。通過OCT檢查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及脈絡膜的厚度,可指導近視性黃斑病變的分期及治療。
此外,OCT可以顯示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多種不同的形態特徵,並可明確顯示出其所在解剖層次及組織學關係,對其不同時期的病理改變及形態做出進一步描述。在OCT中,即使是在較大的視網膜下出血的情況下,也可以清楚地顯示出CNV,並準確地描述其形態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及其解剖位置。
8.眼底螢光素血管造影檢查(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FFA為評估病理性近視引起的CNV的標準化的檢查手段,可用於新近發生的近視CNV的鑑別診斷。有研究提示FFA對活動性近視CNV的檢查結果優於其他檢查方法,因此建議對任何懷疑為近視CNV的病例進行FFA檢查。典型的近視性CNV表現為小的、扁平狀的、灰白色視網膜下損害,通常位於黃斑中心凹下或近黃斑中心凹處,伴或不伴出血。近視性CNV在FFA中的早期表現為邊界清晰的高螢光,晚期表現為螢光素的滲漏。
四、單純性近視的矯治措施
(一)框架眼鏡。框架眼鏡是最簡單安全的治療措施,應做到每年至少一次複查,及時調整眼鏡度數。對於兒童近視患者,應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複查。目前比較公認的是,過矯會導致調節過度,加重近視發展,應當避免。單焦鏡為臨床常見框架眼鏡類型,對於調節存在問題的患者還有雙焦鏡、三焦鏡和漸進鏡等。雙焦鏡上半部分焦點距離為遠距離物體,下半部分焦點距離為閱讀距離。漸進鏡可增加視物遠近範圍,早期老視且不要求視近時視野大的人群適用。視近有明顯外隱斜或外斜的青少年配戴漸進鏡片可能會加重症狀,影響雙眼視功能。
(二)角膜接觸鏡。
1.軟性接觸鏡:可用於近視的矯正,部分兒童可用於恢復雙眼視和促進視覺發育。無自理能力的兒童或老年人若有需求必須在醫師和監護人的密切監督下使用。眼部有任何活動期急性炎症、全身有影響配戴的病變、過分神經質、個人衛生不良、依從性差而不能定期複查、對護理液過敏或生活工作環境衛生差者,應禁用或慎用。
2.硬性接觸鏡(RGP):適用於有需求而又無禁忌證的任何年齡配戴者。年齡過小或過大者,因存在對問題察覺敏感性或操作依從性問題,應增加對安全性的監控。近視、遠視、散光、屈光參差,尤其是圓錐角膜及角膜瘢痕等所致的不規則散光可優先考慮選擇。眼表活動性疾患或影響接觸鏡配戴的全身性疾病等應禁用。長期處於多風沙、高汙染環境中者、經常從事劇烈運動者等應慎用。
3.角膜塑形鏡(OK鏡):是一種逆幾何設計的硬性透氣性接觸鏡,通過配戴使角膜中央區域的弧度在一定範圍內變平,從而暫時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視度數,是一種可逆性非手術的物理矯形方法。臨床試驗發現長期配戴角膜塑形鏡可延緩青少年眼軸長度進展約0.19毫米/年。在一般接觸鏡適應症與非適應症的基礎上,重點強調未成年兒童需要有家長監護配合治療。對於較高屈光度數等疑難病例的驗配,需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酌情考慮驗配。
(三)手術矯正。近視的手術矯正是通過手術方式改變眼的屈光度,主要方法有雷射角膜屈光手術和有晶狀體眼人工晶狀體植入術。近視矯正手術需要嚴格按照各類手術的禁忌症和適應症進行篩查和實施,主要適用於18歲以上度數穩定的近視患者。
1.雷射角膜屈光手術:對於年齡在18歲以上,屈光力穩定在2年以上,精神及心理健康、具備合理的摘鏡願望和合適的術後期望值者可以考慮雷射角膜屈光手術,但在手術前需進行相關的術前檢查,符合相應規定的角膜厚度、屈光度數及預設切削深度等條件方可進行手術,不同術式的術前條件要求不同。雷射角膜屈光手術術式主要分為兩類:雷射板層角膜屈光手術和雷射表層角膜屈光手術。雷射板層角膜屈光手術通常指以機械刀或飛秒雷射輔助製作角膜瓣的準分子雷射原位磨鑲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LASIK),也包括僅以飛秒雷射完成微小切口角膜基質透鏡取出的術式(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SMILE)。
雷射表層角膜屈光手術是指以機械、化學或雷射的方式去除角膜上皮,或者機械製作角膜上皮瓣後,在角膜前彈力層表面及其下角膜基質進行雷射切削,包括:準分子雷射屈光性角膜切削術(Photo 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準分子雷射上皮下角膜磨鑲術(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機械法-準分子雷射角膜上皮瓣下磨鑲術(Epipolis-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Epi-LASIK)及經上皮準分子雷射角膜切削術(Trans-Epithelial Photo Refractive Keratectomy, TPRK)。
2.有晶狀體眼人工晶狀體植入術:一般適用於近視度數較高、不願意戴眼鏡但又不適合雷射角膜屈光手術者。採用有晶狀體眼人工晶狀體植入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矯正近視是在保留自然晶狀體的情況下,在前房或後房植入負度數人工晶狀體。
(四)藥物:目前臨床試驗證據支持的藥物為低濃度阿託品。基於亞洲兒童中開展的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顯示,低濃度阿託品可延緩青少年近視約0.55D/年,濃度越高效果越強,但是眼部不良反應如畏光、視物模糊等也越明顯。目前的臨床研究顯示,0.01%~0.02%的阿託品對眼部的不良反應較小。然而,無論何種濃度,長期使用仍需警惕對眼部及全身的不良反應。
五、病理性近視及相關併發症的治療措施
病理性近視眼患者眼軸不斷伸長、後鞏膜葡萄腫不斷進展,患者常出現相應的眼底改變,導致視網膜和脈絡膜的變薄,出現漆裂紋、脈絡膜新生血管、黃斑萎縮、黃斑裂孔、視網膜下出血、視網膜變性和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等視網膜疾病,從而造成嚴重的、不可逆性的視力損害。治療主要針對眼底改變及併發症進行。
(一)雷射光凝治療
中高度近視伴周邊視網膜裂孔、變性和(或)或玻璃體牽引,或對側眼已出現視網膜脫離患者,可予以預防性視網膜雷射治療避免視網膜脫離的發生。(二)光動力學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PDT)
對於老年性黃斑變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引起的CNV已有了十分確定的治療效果。病理性近視也可引起黃斑部的CNV,光動力治療對治療病理性近視的黃斑區CNV有一定療效。
(三)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脈絡膜新生血管的發生是病理性近視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抗VEGF藥物使玻璃體腔內VEGF 的濃度下降致使CNV 減退。目前大規模臨床研究已經初步證實玻璃體腔內注射抗VEGF藥物對於治療病理性近視繼發的黃斑下CNV安全有效,可明顯提患眼的最佳矯正視力。
(四)手術治療
1.後鞏膜加固術(Posterior Scleral Reinforcement,PSR):主要適用於早期發生的近視>-3.00D,每年進展>-1.00D,預測有可能發展為進行性近視者;兒童或青少年發展迅速的進行性近視>-6.00D,每年進展>-1.00D,伴有眼球前後擴張,後鞏膜葡萄膜腫形成,伴有或不伴有視力下降;年齡20歲以上,屈光度>-10.00D,視力進行性下降,後鞏膜出現明顯的葡萄膜腫,螢光造影顯示眼底退行性變;年齡大於55~60歲,儘管屈光度數不增加,但合併有明顯的視網膜、脈絡膜退行性變;高度近視合併視網膜脫離,在視網膜復位手術的同時行鞏膜加固術。該手術可以穩定眼軸,有效控制病理性近視的度數,改善或治療病理性近視的眼底併發症。應用加固材料緊貼眼球後極部變薄的鞏膜壁,使該區鞏膜壁厚度及韌度增加,控制眼球擴張。
2.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復位鞏膜扣帶術:適用於(1)視網膜脫離不合併嚴重的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2)視網膜脫離不合併後極部視網膜裂孔;(3)視網膜脫離不合併脈絡膜脫離。
3.玻璃體切除手術:玻璃體切除術(聯合內界膜剝除)應用較廣泛,多數研究證實了較以往其他手術術式有更高的視網膜復位率和裂孔閉合率,且術中眼內矽油填充也被證明較氣體填充有更好的預後效果,尤其在老年病理性近視眼底後極部視網膜萎縮嚴重,未予眼底雷射治療的患者。黃斑裂孔是高度近視常發生的一種疾病,黃斑裂孔可導致視網膜脫離,手術治療方法包括鞏膜扣帶術聯合或不聯合冷凝,雷射光凝術,單純玻璃體腔注氣術,玻璃體切除術伴或不伴內界膜剝離術、聯合玻璃體腔注氣或矽油填充術等。
相關閱讀▼▽▼詳見健康中國(官方版)
《斜視診治指南》
《弱視診治指南》
03 愛眼護眼知識
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先生
問:與國際上相比,我們的近視發展程度在各個年齡階段呈現什麼樣的特點?另外,現在不少人治療近視都用雷射手術,想問一下專家雷射手術也運行很多年,成功率怎麼樣?您對想要實行雷射手術的患者有什麼樣的建議?
龍琴:我覺得這個問題特別好。總的來說國家現在的近視人數已經超過4.5億,其中近視高發年齡段為青少年階段,這也是我們國家把青少年眼健康防護提到非常重要日程上來的重要理由。與國際相比,我們國家的各年齡段的近視發病率呈現趨勢為發病年齡早,進展快,程度深。據有不完全統計,小學生發病率約30%,中學初中可能60%、到高中約80%,大學約90%,但目前,我們尚且缺乏一個全國範圍的調查數據,可總體發病率呈現一個發病早、進展快、程度高的趨勢。這個也是眼科醫師們非常擔憂的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屈光矯正手術,近視矯正手術建議18周歲之後,度數完全穩定兩年以上的人群選擇。並且,術前需經過嚴格的篩查與評估。只針對該手術的話,其效果是非常好的,是一個成熟的手術,大家不用擔心,很多方式能幫近視患者達到一個滿意的視力。此外,對于于低中度近視術後一般不需要特殊防護。但對於高度近視來說,情況也就不一樣了。很多人誤以為我做近視手術就不是近視眼了,這是不對的。做近視手術的目的是為了摘眼鏡,這個眼鏡原來戴在眼睛外面,但是做完手術以後類似於在角膜上戴上眼鏡,所以達到不用戴眼鏡的目的,但還是一個近視眼,只是眼鏡戴的位置不同。所以手術前為高度近視,術後還是不能進行劇烈運動,仍然需要定期檢查眼底,防止高度近視併發症的發生。這也是,我對每一個門診近視患者術前會做的科普。
王寧利:剛才問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現在所有的近視眼治療手術,不應該叫治療手術,而應該叫矯正手術,其實就是把眼鏡戴到角膜上或者放到眼睛裡。但近視眼還是近視眼,這個概念一定要出去,所以就是說它不是一種治療,是一種矯正。這個我補充這麼一句,謝謝。
問:目前預防和治療近視有哪些誤區,請專家給予一個解讀和指導。
王寧利:我是有備而來,這個誤區真的挺多,我先說完了龍琴教授再補充。先順著焦局提到的事來說,一定要讓青少年自己真正知道保護眼睛的重要性,這是非常重要的。昨天我們做健康教育的節目,我們請了六個小孩在那寫一首唐詩,這個唐詩寫完了把整個寫字的過程記錄了,沒有一個兒童是正確的用眼和正確寫字,其實我們在座的各位也可能忘了「一寸一拳一尺」,正確的坐姿、寫姿應該是什麼呢?一寸一拳一尺,都回答對了,這個我再強調一遍。我們在下一步工作中應該讓青少年自發愛護眼睛,這是很重要的。關於誤區,多吃補品,是不是防控近視眼?回答是不是的。你吃的太多,小孩肥胖症出來了,還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大量的補品也是沒有用的。對於抗氧化劑的眼保健產品,像藍莓、葉黃素這一類的,到了一定年齡,特別是老年人,抗氧化對視力保護是有一定作用的。對於青少年來說,只要是我們的三餐是營養均衡的,就沒有必要吃補品了。當然你說要想嘗試一下也不反對,但是增加各種營養防治近視明顯是錯誤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治療近視眼有一些技術。已經真的近視了,我對你進行治療視力能恢復到正常。目前除了剛才說的手術矯正讓你恢復視力以外,還沒有一些非手術技術可使近視恢復到正常,佩戴角膜塑形鏡被證明能夠延緩近視進展,在這裡給大家做一個推薦,但其中要注意,角膜塑形鏡是一定要到國家質量控制的機構去驗配,這是需要強調的一個事。剛才還有一個問題說過了,18歲以後做手術就可矯正近視,手術做了和戴眼鏡一樣,只不過是把眼鏡戴到眼睛裡面了,近視眼還是近視眼,特別是高度近視,還是可能伴隨一些眼底併發症,這個一定要告訴大家。這也是一個誤區。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這些,龍琴教授這邊也準備了幾個誤區性的問題,可以做一個補充,說的不足的大家還可以再提。
龍琴:我覺得青少年現在的近視防控有一個誤區,第一,家長有時過於焦慮,發現孩子近視後四處求醫,各種各樣的治療全都加上,我覺得是不太推薦的,家長需科學合理防控。同時,要鼓勵孩子發揮自身能動性,加強自己對於近視防控及不良後果的意識。青少年已經具備了選擇自己愛看愛玩的東西的意識,加強他們對於近視的認識,鼓勵他們更多選擇對自己眼睛有益的事物、活動等,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第二個就是過度放鬆,家長認為孩子配完眼鏡,只需每年增長度數後更換眼鏡即可,不需要去做眼底散瞳檢查,甚至對散瞳有些恐懼。但事實上散瞳是沒有傷害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散瞳可以檢查周邊的眼底,可以儘早發現問題,儘早治療,極大範圍上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所以這是我想提出來的一個誤區,謝謝。
王寧利: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父母親都是近視,特別雙方都是高度近視,小孩得近視的概率非常高。但也有說我父母親都不近視,自己就得了結論,我肯定不近視,所以不需要進行一些防控,這是不對的。父母親不近視,得近視的也不少。還有的說,眼鏡配上了就拿不下來了,越戴越深,這句話也是誤區。就說要戴合適的眼鏡,第一幅眼鏡一定要進行醫學驗光,在醫院進行驗配,只要是好的眼鏡店,它沒有我們說的越戴越重的因素,所以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這個要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