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從改變相關行為開始

2021-01-07 和訊科技
劉克玲

原國家

衛生部

婦幼保健司司長、巡視員,營養士軟體專家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控煙與中國未來》的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從事我國健康教育,營養宣傳多年,著有《會保養更年輕》、《四季養生保健全書》、《百家健康講壇:頂級專家教你吃什麼》、《百家健康講壇:健康從心開始》等書籍。

本報見習記者 王俊寧

「我一直說我們是個草根團隊,一開始對於健康教育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培養出了一些成功的行業專家,我們一年跟著一年走,人越來越多,人氣也越來越旺。我們這些基層做營養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就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國民都能擁有健康,都懂享受生活。」如今依然忙碌在營養健康教育一線的劉克玲,講起自己從事了大半輩子的職業時這樣說道。

不容樂觀的健康行為現實

「我們其實就想通過我們的努力,來推進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特別是我們國家的國民健康意識還有很大不足。」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克玲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道,「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使得健康教育越來越有內容,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劉克玲告訴記者,從事多年國內禁菸教育的她深知吸菸對於國人健康的危害。從政府文件到學校教育,從醫務囑咐到

公益

廣告,「吸菸有害健康」這句標語仍然沒有動搖我國3億多菸民的「決心」。

2006年1月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簡稱《公約》)在中國正式生效。2011年1月9日《公約》在中國生效5周年之際,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楊功煥教授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胡鞍鋼

牽頭,劉克玲等國內各領域多名專家參與的《控煙與中國未來》發布。

「控煙效果主要根據保護人們免受二手菸危害,幫助戒菸,警示菸草危害、全面禁止菸草廣告、促銷和贊助,菸草加稅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劉克玲說,「當時評價結果顯示,我國與其他100多個《公約》締約國比較,各項政策的執行情況均排在最後幾名。即使在那些完全不準吸菸的場所,依然有25.5%人吸菸。這充分地證明了中國控煙履約政策的執行十分不力。其中,在中國吸菸人群中,有1.5億(約佔吸菸者的50%)的吸菸者購買5元一盒或更低價位的捲菸。這些廉價菸草對於中國人的身體危害更是嚴重。」

根據中國控制吸菸協會發布的2012年控煙報告顯示,每年全球有近600萬人因菸草流行而死亡,其中60多萬人死於二手菸暴露。在中國,每年因菸草導致的死亡人數為120萬左右。如果不採取行動,到2030年,菸草流行將會導致每年近800萬人死亡,這其中80%以上都是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居民。

「這還只是吸菸這一方面,如果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劉克玲感慨說,「也因為這樣我們就更加注意健康教育的宣傳,以改善人們的健康相關行為。」

推進全民健康的漫漫長路

2011年《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首次明確提出「樹立全員提供健康教育服務的觀念,將健康教育與日常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結合起來」。

「相關的東西衛生部也一直在提,我們也一直配合著在做。」劉克玲告訴記者,「以營養健康教育為例,大家都知道,常言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現代社會什麼都吃,所以也帶來很多問題。從醫改積極推進慢病防治工作的一些方法和思維以來,我們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要進行營養的健康教育。」

劉克玲介紹說,幾年來,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從培訓入手,調動了營養界的專家們,從科研和臨床的角度,走向了預防為主,為

大眾

普及知識,健康教育工作也開始從專業的部門走向了一些群眾運動,甚至我們把這些營養的知識介紹到老百姓的餐桌,單位的食堂和人們自己的日常行為規範當中。健康教育工作也開始了衛生部門向社會化轉變的過程。

2009年中國公民健康素養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國民的健康知曉率只有6.48%。而相應的,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的慢性病直接醫療費用將超過5000億美元。到時候中國每5個人中間就有一個是慢性病的病人。

「當前,中國的慢性病正處於快速增長期,敢於控制慢性病也正處於關鍵時期。」劉克玲告訴記者,「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在應對疾病模式轉變方面,特別強調公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和主動參與。投入資源開展健康教育與高危行為幹預,提高相應的醫療服務等,是十分緊迫的任務。」

據了解,為增強我國國民營養健康意識,衛生部幾年前就制定了很多有關營養的材料,比較為公眾熟知的有營養三十八塔,成人超重肥胖和預防措施指南,還包括兒童肥胖和超重的預防控制指南,另外還有小孩吃的零食消費指南等。

「生活在這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要為國家的發展出一份力,在不同的崗位,身為不同的角色都要為國家發展作貢獻。」劉克玲告訴記者,「所以我常常告訴我身邊的人,不要覺得你們做的事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你們關心國家的命運、關心社會發展、人的健康,你們做的是了不起的事情。想著這個就要多做實事,只有這樣幾十年後再回首走過的路,你才會坦然,良心才會過得去。」

《中國科學報》 (2013-03-29 第18版 健康養生)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知信行」
    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比較有意思,分為兩大模式——「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兩大理論——自我效能理論、行為改變的階段理論。「知信行」模式知信行:就是知識、信念(態度)、行為的簡稱,也簡稱KABP或KAP。
  •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心理學:改變損害健康行為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心理學:改變損害健康行為 健康行為這一考點,難度不大,只要考生掌握了相關知識點,總結歸類好就非常好記憶了。今天,就由山東中公衛生人才網的小編為大家總結改變損害健康行為的相關知識點。
  • 疫情帶來啟示:改變那些習以為常卻存在健康隱患的觀念與行為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抗戰仍在進行,大家積極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亦需反思,這場疫情將給我們留下什麼,需要作出哪些改變?昨日,成華區疾控中心向市民發出建議:改變包括對生活的態度,以及那些大家習以為常,卻存在健康隱患的觀念與行為。飲食習慣 人類70%的新發傳染病,來自於野生動物。再也不能讓「舌尖上的美味」,變成「舌尖上的危險」。
  • 《三十而已》:行為可以改變認知,行為可以改變你的現狀
    《三十而已》:行為可以改變認知,行為可以改變你的現狀有一個熱播的電視劇30而已,在裡邊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百態,這裡也許有很多瞬間讓你感受到,生活中所存在點點滴滴的那種感同身受。有太多的分析和分解,我們今天只討論一點點,那就是:行為可以改變認知。
  • 「譯文分享」人類行為模式改變的研究論證
    很多人打破之前的舊習慣,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行為方式,但是一旦行為改變發展成為新的習慣,它們就會變成本能。想要正確地引導我們的客戶改變其行為方式,需要遵循行為本身的複雜性原則,並且要意識到改變生活方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練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他(她)們對於改變生活方式的影響。通過將合理、科學的健康教育融入到訓練規劃實踐中去,我們可以提高服務質量,使客戶獲得更多的滿意感。
  • 寄生蟲感染如何改變人類行為的研究或激發新的心理健康治療方法
    在感染的急性階段,一些人已經知道會出現認知或行為上的改變。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調查精神分裂症和弓形蟲病之間的相關性,但對於這種寄生蟲是否與這些神經心理疾病有因果關係仍有爭議。由利茲大學和土魯斯大學的一個團隊領導的新研究正在提出一個強有力的假說,以解釋這種寄生蟲感染如何影響某些神經系統疾病並改變行為
  • 比認知改變更簡單的行為改變方法 李撒歡
    比認知改變更簡單的行為改變方法 | 李撒歡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創始人達利歐寫了一本暢銷商界的書《原則》,裡面總結外他這麼多年來的生活和工作所遵循的指南。其中達利歐裡面有個關於「目標-機器-成果」的模型。
  • 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簡單來說,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可以對神經元功能和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產生相當大和持久的影響,進而能調節恐懼消退行為。 簡單來說,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可以對神經元功能和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產生相當大和持久的影響;缺乏複雜微生物群的小鼠會表現出恐懼相關行為的改變、大腦細胞基因表達的改變、神經元放電模式的改變以及重新布線的能力。 這一結果,也登上了近日的《Nature》。
  • 【校園人物】範志紅:以傳播科學知識改變行為
    在400餘條評論、500餘次轉發中,大家曬出的成果是滿滿的正能量:    ——「一個人在外生活,按照範老師的健康生活理念,每天至少一斤蔬菜,少油少鹽,吃雜糧飯喝酸奶,只一個月,從初中起就困擾的痘痘竟然銷聲匿跡了!愛上了烹飪,也帶動家人一起加入健康飲食。」
  • 健康信念模式與疫情防控中的健康行為
    在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宣布新冠肺炎病毒存在著明顯的人傳人,沒有特效藥和疫苗;武漢市隨即每天對外公布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後,大家立即感知到這種疾病的易感性和嚴重威脅,開始自覺響應政府的封城號召、佩戴口罩、勤洗手等。這些健康行為切斷了病毒的傳播渠道,使得感染人數在達到拐點後迅速下降並最終控制住了病毒在中國的傳播。
  • 疫情給公眾認知及行為帶來哪些改變
    孫鳳:疫情改變了人們對於幸福的認知,使我們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重新審視什麼是幸福的來源。眾多研究顯示,疫情發生前人們對幸福的追求更多集中在物質需求方面,特別是更多關注財富的積累,以及與他人相比在物質因素方面的優越感。新冠肺炎疫情有助於我們認識健康在幸福中的作用,疫情期間,好好活著、身體健康變成了人生的要事,錢沒了還有機會賺,東西沒了還有機會去買,可是健康沒了一切都沒了。
  • 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是這麼容易
    在小軍看來,廣告只有一個目的:改變消費者的某種行為!所以本文的主題就是:如何幫助品牌更高效地改變消費者的行為!廣告行業裡有一名古老的名言詛咒:「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的,只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和大數據的發展已經將廣告和營銷徹底改變,把廣告變得可參與了,中小品牌有更多的機會低成本地融入到消費者群體當中,從而改變消費者的行為,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就是要想辦法讓消費者參與其中。記得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教《消費行為學》的教授抱怨學生不做作業。他連學生的行為都無法改變,如何教別人改變消費者的行為呢?
  • 讀書是為了改變思想和行為,而不是為了儲存知識
    我們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但大多數人沒有掌握到讀書的精髓,讀書確實可以了解一些知識,但這不是目的,讀書的目的是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要讓這些書本上的知識變得有用。讀書首先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進一步改變我們的行為,然後改變我們的習慣,從而改變我們的性格,最後改變我們的人生。古往今來的教育家都倡導:知行合一。如:王陽明、陶行知等,知識只有變成行動才有其實際的意義。一些觀點認為「知易行難」,如《尚書·說命中》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子的第46代孫孔傳也說:「言知之易,行之難「。
  • 科學家揭示在生命早期建立的健康飲食行為,可以在老年時改善健康並...
    的確,經驗與科學實驗都告訴我們,成年期的飲食限制可以延長壽命,改善不同物種的代謝健康。但什麼時候開始改變飲食才能收穫這種終生的益處呢?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德國科隆大學、英國Babraham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A nutritional memory effect counteracts the benefits of dietary restriction in old mice」,該研究表明,如果小鼠在進入老年期之前就開始減少食物攝入
  • 人類早期遷移改變免疫力相關基因
    這項研究是由南非金山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的西德尼布倫納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人類遺傳學系隆巴德教授領導,成員包括來自非洲24個機構的研究人員。研究人員在講班圖語的人群中發現了62個以前未報導過的與病毒免疫力、DNA修復和代謝相關的基因。
  • 甘油三酯參與神經元調控的多巴胺相關行為
    甘油三酯參與神經元調控的多巴胺相關行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23:41:17 法國巴黎大學Serge H.
  • 就來改變人們的行為吧
    他從《改善美國人民的健康,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一文中受到啟發,認為那些能將行為學與產品設計很好的結合起來,促使人們的行為習慣變得更健康的公司,一定能在市場上獲得成功,並且能對降低人類死亡率作出貢獻。而影響過早死亡的40%的行為習慣方面,往往被政策制定者、企業家、創業者忽視,但其實,這裡有著比原有醫療保健市場更多的機會。 學術研究表明,身體健康主要受到遺傳學、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行為模式和醫療保健五個因素的影響。但遺傳基因難以被改變,自然和社會環境短期內也難以變化,既然如此,醫生、企業家和創業者為何不把目光投向行為習慣領域呢?將改變生活方式當作藥物(和治療)來思考呢?
  • 【思考】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家電企業該怎樣應對
    疫情確實改變了人們的一些消費行為觀念。家電作為大消費品,在新冠疫情肆虐之下受影響是必然的,但是要客觀的看到,疫情期間對消費者的認知和行為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對電商以前不感興趣的,在疫情逼迫之下不得不參與到線上購物當中。  疫情過後,消費者一些習慣會回到原來的方式上,會頑固的回到原先線下購物,這樣的消費者不是沒有。但是,至少線上購物的體驗,令其有了新的體驗。
  • 如何運用「目的論」改變對方的行為?
    原來,正是平時有人時不時地遲到,讓小陳有了「不想等人,我就乾脆遲到一點點」的想法,所以他每次就奔著這個「目的」去,從而進行了每次遲到的「行為」。因此,藉助「目的論」,如果我們想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可以先去想:「他為什麼會這樣做?他一定是想過他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
  • 行為轉變4大定律:助您收穫好習慣,戒除壞習慣,改變命運
    英國作家薩克雷曾說過: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為什麼習慣能改變命運?作者分析,是因為個人40%-50%的行為取決於無意識的習慣。我們只要改變這些無意識的習慣是否就能改變命運?帶著這些疑問,我打開《掌控習慣》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