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人物】範志紅:以傳播科學知識改變行為

2021-01-07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今年的年底,範志紅老師在微博上發起一項活動——請網友曬曬自己的健康進步。在400餘條評論、500餘次轉發中,大家曬出的成果是滿滿的正能量:

  

  ——「一個人在外生活,按照範老師的健康生活理念,每天至少一斤蔬菜,少油少鹽,吃雜糧飯喝酸奶,只一個月,從初中起就困擾的痘痘竟然銷聲匿跡了!愛上了烹飪,也帶動家人一起加入健康飲食。」

  

  ——「去年跑步0,騎行50公裡,腰圍72釐米,體重53公斤,今年2小時14分完成半程馬拉松排名第337名,騎行7500公裡,腰圍66釐米,體重49公斤……」

  

  「謝謝分享好消息!」範老師轉發了一些網友的健康成果,希望能鼓勵更多人:只要堅持科學飲食和鍛鍊,健康幸福便觸手可及。

  

  以改變行為為目的的健康知識傳播,正是範志紅老師一直努力做的事。除了通過課堂、微博、博客上進行科普,多年來,範志紅不斷通過為報刊撰寫文章、到健康節目做嘉賓。從1996年開始,她先後為40多家報刊雜誌撰寫食品營養方面的文章800多篇,受邀擔任《健康時報》、《生命時報》等報刊雜誌的特約專家作者或專欄作者,在「健康北京」、「健康生活」、「健康之路」等多個欄目中作為主講嘉賓參加節目600多集。為方便那些不會使用微博的中老年朋友們隨時獲取健康飲食的知識,今年範志紅老師開通微信公眾號,現在的訂閱讀者超過9萬多。

  

  範志紅老師說,普及、推廣科學知識是高校的責任,也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知道別人的飲食因我的科普而變得更健康,他們因此心情更快樂,家庭更幸福,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她說,「讓自己的知識給人們帶來健康之快樂」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

  

  範志紅老師始終覺得,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無論是進行科學研究,還是做科普宣教,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造福大眾,因此,營養科學的研究結果不能僅停留在紙面上,「百姓不知道,看不懂,用不上,豈不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為了推動營養事業走向千萬家,近日,她呼籲建立「中國農業大學營養發展基金」,希望由基金支持開展營養跨學科研究,支持專家、學生、志願者開展活動,將更全面的營養知識直接服務老百姓。今年她自己就為基金捐助了15萬元。這是一項志願事業、也是一個美麗夢想。在這個事業、夢想面前,「能力非常有限」,範志紅說,捐點錢是希望基金能夠啟動——沒有出發就不會有到達。

  

  營養科普深入人心的過程也是如此。範志紅最初做科普時是90年代,國內的經濟雖然發展了,可人們的營養理念和知識水平卻遠遠落後,人們對營養學不感興趣。開頭不容易,可範志紅始終抱著「改變一個是一個」的心態,不厭其煩地解釋、傳播,堅信「堅持就能創造奇蹟」。

  

  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也得益於像她這樣科普專家的不懈努力,「奇蹟」正在逐漸發生。範志紅微博上正在形成的健康生活交流氛圍就是佐證。如今,新浪微博帳號「範志紅_原創營養信息」已有67萬粉絲,自2010年起,她發布的近8000條營養信息,正受到越來越多網友的追捧,網友在微博上和她互動,也分享自己的營養心得。不少網友在感受到健康實效後為範志紅老師留言:

  

  「從營養學到健身再到美食製作,範老師您給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生活。」

  

  「我想說,您所做的太有意義了。」

  

  「自從膳食結構的改變,全家從身到心的改變,濃縮成一句話:範老師,感謝有你!」

責任編輯:聞靜超

相關焦點

  • 讀書是為了改變思想和行為,而不是為了儲存知識
    我們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但大多數人沒有掌握到讀書的精髓,讀書確實可以了解一些知識,但這不是目的,讀書的目的是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要讓這些書本上的知識變得有用。當然並不是所有書上的知識都可以拿來照做的,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先要選好書,書中的道理對我們有正面積極的意義,我們才能以教奉行。讀書首先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進一步改變我們的行為,然後改變我們的習慣,從而改變我們的性格,最後改變我們的人生。古往今來的教育家都倡導:知行合一。如:王陽明、陶行知等,知識只有變成行動才有其實際的意義。
  • 科學知識?英雄人物?驚險幽默
    科學知識?英雄人物?在這個科幻時空內,什麼神秘事件都可能發生,任何個性人物都可能誕生。這個開放式背景的設置,為故事的發展提供了無窮的可能和想像的前提,也為天馬行空的情節線索提供了切實的出發點。    *內容組成――科學知識的有機結合
  • 「基因工程改變我們的生活」主題辯論賽走進校園
    為了推動公眾特別是中學教育工作者、中學生更好地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認識基因工程改造對人類健康和生活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特此主辦了以「基因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主題的辯論賽。6月18日,辯論賽在北京市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舉行。本次辯論賽以「轉基因食品是否可以進入我們的餐桌」為辯題,由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國際班學生策劃、宣傳並實施。
  • 林群院士入選「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12月17日,由中國科協主辦,新華網承辦的「典贊·2019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京舉行,我院林群院士入選「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 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是這麼容易
    嚴格來說,就是因為大多數廣告忽略了「如何改變消費者行為」 這個目的,而單純為了追求創意,很多創意廣告拿了各種大獎,卻無法為品牌帶來實際的傳播與消費者行為改變。過時的AIDA模型通常一個品牌要迅速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首先想到的就是花錢打廣告。
  • [學子論文]「擬社會互動」與科學傳播
    但是「月球車玉兔」微博成功吸引了微博用戶的注意力,讓普通民眾對於科學知識有了興趣。本文對「月球車玉兔」發布的微博、與粉絲互動的文本進行內容分析,根據擬社會互動中對於媒介角色進行分析,將其科學傳播的手段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
  •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洋務派是如何進行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
    導語: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洋務派是如何進行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西方的科學傳播也開始了,傳播的媒介主要有書籍、報紙、雜誌等。洋務時期編譯傳播近代科學技術的機構,按其屬性可分為二種類型:一是外國教會主辦,較為重要的有墨海書館、廣學會等。
  • 【科協動態】玩轉科學!蕭山科協開展「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科協動態】玩轉科學!> 為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科學技術普及為孩子們送上觸手可得的科學知識區科協組織開展送「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積極搭建科普資源共享平臺
  • 彭山四小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
    四川在線眉山訊(唐議 羅清睿 許勇 特約記者 劉樹軍)為切實做好防震減災工作,促進學校安全教育工作,踐行好科學發展觀,5月22日,眉山市彭山區第四小學集中開展了一次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該校800餘名師生參加活動。有效的活動,既讓師生們掌握了防震減災的相關知識,又增強了師生們的防震減災意識。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既然用科學這樣的知識門類來給科學傳播蓋棺定論,為啥還質問它是否科學(合理)?我對此的回答是,雖然科學界多年來強調傳播科學(科普)的重要性,雖然科學家們每天都在與科學打交道、滿腦子都在質問科學意義,但他們和很多科普工作者,其實並不一定在以科學的手段傳播科學。
  • 航天科技宣講進校園 普及宣傳航天知識
    航天科技宣講進校園 普及宣傳航天知識 2017-04-18 16:35:00來源:央廣網
  • 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知信行」
    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比較有意思,分為兩大模式——「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兩大理論——自我效能理論、行為改變的階段理論。「知信行」模式知信行:就是知識、信念(態度)、行為的簡稱,也簡稱KABP或KAP。
  • 科普作家尹傳紅:科普最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維方式
    尹傳紅(左)和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右)在新書發布會上尹傳紅是個會講故事的人,現任《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該死的粒子:理趣閱讀司南》等15部作品,曾獲評「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此次作品是從尹傳紅多年來創作的100多個人物傳記中精選而出,並重新編排撰寫。
  • 科學傳播也需要倫理的指引
    比如澳洲國立大學教授瓊·利奇(Joan Leach)教授與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法比安·梅德韋茨基(FabienMedvecky)聯合編著了一本以科學傳播倫理為主要議題的專著,並發表了一篇論文,她們從科學傳播的角度探討了知識是否越多越好,我們是否需要去刻意地關注無知與忽視的問題,同時也借鑑其他領域的倫理,尤其是新聞倫理和公共關係倫理,來界定科學傳播的倫理。
  • 時過境遷 看科技如何改變大學校園生活
    大學校園不僅上演一幕幕青春劇,或青澀朦朧或溫情甜美;同時更是時尚潮流的聚集地,各種時尚元素或有形或無形地傳遞給了每個人。而科技力量的存在,其影響力也會在大學校園中得以體現。比如移動互聯、社交、穿戴式設備,甚至包括雲計算(雲存儲、雲服務等等)、科技小物件等等。
  • 韓啟德:科學傳播關乎人類未來
    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這些都源於人們對疫苗研製所需要經過的嚴格的科學程序不夠了解。上面這些例子說明公眾了解科學的重要性,說明我們科技工作者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之外,還有責任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應該努力向全社會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
  • 雲科普課堂揭秘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為讓更多科普知識得到傳播,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和科技實踐能力,近期,惠州科技館聯合小惠同學、一城學習部落開展惠州市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廣東省科技活動進步月」系列活動「惠州科技館雲科普進校園」活動,活動創新地設計了一套「雲科普」網絡科普形式。
  • 縣疾控中心開展愛滋病防治知識進校園活動
    AIDS DAY攜手防疫抗艾 共擔健康責任今年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 、我省第7個愛滋病宣傳月,日前,縣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分別深入涇幹中學、崇實中學、味經中學、縣職業技術學校、三渠鎮烹飪職業技術學校等地開展愛滋病防治知識「校園行」活動。
  • 「校園防疫第一課」 知識測試題庫發布!
    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廣東省中小學校校園防疫知識測試——校園防疫第一課」活動同學們可以通過互動答題獲取防疫相關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甄別謠言的能力為開學做好充分的準備8.放學回家後,以下行為不正確的是?
  • 深航開展航空知識進校園活動
    民航資源網2020年10月21日消息:10月20日,深航開展「航空知識進校園」活動,走進深圳市寶安機關幼兒園,深航女孩示範組乘務員們與小朋友圍坐在一起,共同閱讀航空安全讀本,為小朋友們講解航空安全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