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德:科學傳播關乎人類未來

2020-11-28 賽先生

韓啟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


編者按

科學塑造了人類的現代生活,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同時也在前所未有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進度和方向。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


「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 2020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他呼籲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有使命擔當,「堅持科學精神,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成為這場關係人類命運之戰的中流砥柱。」


本屆騰雲峰會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辦,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和智識學研社共同協辦。自2016年首次舉辦以來,騰雲峰會長期關注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曆程。本屆峰會聚焦疫情時代,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科學技術,以及無形但強大的文化力量,在重構與維繫連接中發揮的突出作用。


撰文 | 韓啟德

整理 | 王一葦


近一百多年以來,科學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飛快進步,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產生了巨大的物質力量,乃至成為第一生產力,隨之也與社會發生了從來沒有過的緊密聯繫。科學不僅推動經濟發展,而且深刻影響了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推動政治、社會與文化發展,公眾享有科學帶來的巨大利益。與此同時,社會給予了科學巨大投入,因此公眾有權知曉科學界在做什麼、做得好不好。科學只有取得公眾的理解,才能得到更大支持;只有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科技創新才能獲得肥沃的土壤。這些決定了當今社會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已有普遍的共識。我在這裡僅舉幾個例子說明:


第一個例子,關於轉基因食物是否有害健康,曾在中國全社會引起大的分歧。雙方都列出很多理由,都認為自己是有科學依據的,爭論不下。其實問題很簡單。認為無害的一方的主要依據是那麼多的人已經吃了20年轉基因食物,還未見不良反應報告。這一點是可以證偽的,因為如果某一天發現了顯著的不良反應,結論就可以被否定。而認為有害一方觀點是不可證偽的,因為即使再有更多的人、更長時間吃轉基因食品,還是沒有發現有害,他可以說那是因為吃的人還不夠多,時間還不夠長。所以,如果公眾都了解可證偽是科學的基本特徵,結論就是顯而易見的,就不至於造成那麼大的社會分歧。


第二個例子是新冠疫情發生後,陰謀論居然能不斷在網絡上傳播。事實上陰謀論者舉不出一個站得住的證據,如果公眾都懂得科學要求實證,即使不懂得目前人類已經掌握的基因操作技術無法獲得現在流行的冠狀病毒,也不會那麼容易被陰謀論所迷惑。


第三個例子,最近上海發現兩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馬上就有些地方拒絕接受所有從上海來的人。剛才我參加一個評審會議,就有一位上海專家因為害怕到北京後不能入住賓館而取消了行程。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公眾對科學要求定量和確定性這些要素理解不深也是有關係的。


再舉一個例子, 疫情初始,就有人把希望寄託於疫苗;現在有的疫苗還在III期臨床階段,不少人就爭著搶先要接種,乃至造成過多的 「緊急使用」 情況。這些都源於人們對疫苗研製所需要經過的嚴格的科學程序不夠了解。


上面這些例子說明公眾了解科學的重要性,說明我們科技工作者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之外,還有責任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應該努力向全社會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我國的科普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飛快發展,優秀的科普作品和傑出的科普人士層出不窮。這次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有不少科學家和醫護人員結合新冠疫情進展情況與公眾關心的問題,傳播相關科學知識,為公眾提供理性的指引和積極的幫助,既體現了專業精神,又充滿人文關懷,值得稱道。


為了推動和彰顯科學家的公共服務精神,饒毅教授夫婦、王立銘教授夫婦發起成立了 「賽先生」 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獎,我也積極參與。目的是通過表彰在科普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模範人物,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從而促進更多科學家和醫學專家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參與科學傳播,回饋社會,直接幫助到老百姓。


同志們,朋友們,肆虐的新冠疫情,以及包括氣候變化、海洋酸化和超級耐藥菌在內的環境和健康挑戰時刻提醒著我們,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仍然異常脆弱。在當今時代,科學和醫學的知識,理性的思維和駕馭網際網路等科技工具所需的技能,正在逐漸成為人們生存的必需技能。缺乏它們會讓我們的生活陷入困頓。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在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該有這樣的使命擔當,在發展科學事業的同時,堅持科學精神,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成為這場關係到人類命運之戰的中流砥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後疫情時代,人類要學會和自然界和諧相處
    在2020騰雲峰會上,「新·啟程」作為壓軸議題,韓啟德和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饒毅,騰訊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進行了深入討論。科學創造未來,但這個未來屬於具有科學頭腦的人。疫情之後,開啟「新·啟程」已成當務之急。
  • 韓啟德: 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挺轉」派指出,這麼長時間以來,並沒有吃了轉基因食物有不良反應的案例,「挺轉」派也承認,可能在某些時刻、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不良反應,但現在並無發現。而「反轉」派則言之鑿鑿,認為轉基因食品一定有害處,現在確實沒有證據,但是它就是有可能發生。「這句話沒有辦法證偽。
  • 關注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11月26日,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在北京召開,文化界和科技界人士共聚,探討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第一個例子,是轉基因。
  •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第一個例子,是轉基因。「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
  • 如何看待轉基因、新冠疫情……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挺轉」派指出,這麼長時間以來,並沒有吃了轉基因食物有不良反應的案例,「挺轉」派也承認,可能在某些時刻、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不良反應,但現在並無發現。
  • 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但是,科學一定是可證偽的。」韓啟德說,「所以,『反轉』人士的說法,並不科學。」
  • 韓啟德:公眾有權知曉科學界在做什麼、做得好不好
    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2020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他呼籲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有使命擔當,「堅持科學精神,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成為這場關係人類命運之戰的中流砥柱。」
  • 韓啟德院士主講「北大文研講座」第38期暨首場「科學與人文」主題...
    韓啟德指出,到19世紀中葉時,現代醫學科學已經取得了相當進展,但臨床醫學和藥學仍然非常落後,只有靠排汗、放血、通便等作為主要療法,基本還沒有化學合成藥物,僅有的正規藥物只有汞劑。據此,韓啟德認為,醫學發展需要更多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的交叉研究。從目前看來,醫學無法完全依靠現代科學的實證與量化分析,仍然需要傳統醫學的整體觀和經驗性方法。接著,韓啟德就醫學的人文屬性作了介紹。他指出,價值既有客觀標準,又有主觀標準。客觀上醫學延長了生命,大大改善了生活質量,對生產力、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出新書 關注「醫學的溫度」
    11月19日,「醫學的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該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所著,該書收錄了20篇文章,闡述了其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北京大學校長郝平表示,該書體現了醫者的人文精神,彰顯了科學家的科學精神,表現了北大學者的社會責任感,是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 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醫學的溫度》發布
    有大格局、有真性情、有好文字是顧青對這本書「價值」的詮釋,他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專家學者能夠推出通俗易懂又真摯感人的科普書籍。黃志堅認為,《醫學的溫度》體現了中國醫務工作者的社會良心與責任使命,這份良心與使命應該成為國人熱心追捧的社會話題,成為鼓舞人心的社會正能量,中國出版集團願意與醫學、教育、新聞界的同仁一道,共同推出有溫度和力度的書籍,在全社會營造出深度閱讀思考的書香氛圍。
  • 《科學》社論:模式生物研究關乎人類健康
    未來對果蠅和線蟲的研究將為疾病治療提供最短和最有效的途徑
  • 韓啟德:學科交叉成功的幾個要素 | 科學的擔當
    在講座中,韓啟德指出科學源於不分科,分科後的學科交叉催生了累累碩果,他還從親身經歷出發,充分闡述推動學科交叉研究的巨大價值。同時,韓啟德認為,作為文理交叉的典型學科——科學史,它的學習與研究,是任何一門科學發展必經的道路,他呼籲,科學史理應成為大學教育中的基礎必修課。
  • 九三學社第9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 韓啟德連任主席
    韓啟德強調,九三學社全體社員必須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念,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要繼續深入開展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不斷鞏固多黨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礎。九三學社各項工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發展作為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圍繞造福人民、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履行職責。
  • 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科技日報記者 劉莉11月14日,中國科技史學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致辭時,提了一個他最想和大家探討的問題:「要做有意義的研究」。圖片來源:中國科技史學會韓啟德說,科技史研究要按時間來建構,史料是基礎,文獻學乃至考古學是基本功,沒有豐富的史料,尤其是新發現的史料,要做出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是很難的。但是不能停留於此,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這些史料揭示規律、明白道理,指導當今。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醫學是人學 醫道重溫度
    原創 健康報 健康報開篇語11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所著的《醫學的溫度》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會上,韓啟德院士結合本書的寫作、出版背景和個人思考做了主題發言。
  • 微生物組研究:關乎人類的未來
    作者:劉雙江 紀海麗(劉雙江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並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係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
  • 韓啟德談科學技術史研究:「板凳願坐十年冷」
    11月14日上午,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在致辭中表示,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學術的願望,「板凳願坐十年冷」,捨得下功夫。北京大學一位青年教師的文章《技術邏輯與技術民族主義》給韓啟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介紹說,這篇文章挖掘、收集了我國上世紀60-70年代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研製紅旗轎車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由此說明當時我國的實際科技能力並不像眾人心目中那麼的落後,令人信服地證明只要我們堅持自立自強,加上正確的政策支持,誰也阻擋不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壯大。
  • 韓啟德談科學技術史研究: 「板凳願坐十年冷」
    11月14日上午,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在致辭中表示,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學術的願望,「板凳願坐十年冷」,捨得下功夫。北京大學一位青年教師的文章《技術邏輯與技術民族主義》給韓啟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介紹說,這篇文章挖掘、收集了我國上世紀60-70年代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研製紅旗轎車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由此說明當時我國的實際科技能力並不像眾人心目中那麼的落後,令人信服地證明只要我們堅持自立自強,加上正確的政策支持,誰也阻擋不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壯大。
  • 韓啟德:緩和醫療以及安寧療護應被納入基本醫療
    11月29日,在《中國緩和醫療發展藍皮書2019-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會上,本書榮譽主編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表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致開幕辭韓啟德表示,所謂緩和醫療,就是在生命基本無望的情況下,不以治癒為目的的醫療照護。
  • 這幾點利益關乎到人類未來
    畢竟宇宙那麼寬廣,而人類至今卻還沒有找到外星人。要知道,科學家通過觀察後得出,目前人類能夠查探到的宇宙範圍大概在930億光年直徑內。而在930億光年外的世界,人類無從而知。至於宇宙到底有多大,在一些計算的數據中,顯示宇宙的直徑可能是2000億光年左右。但實際上,人類並沒有觀察到宇宙的真實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