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
編者按
科學塑造了人類的現代生活,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同時也在前所未有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進度和方向。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
「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 2020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他呼籲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有使命擔當,「堅持科學精神,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成為這場關係人類命運之戰的中流砥柱。」
本屆騰雲峰會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辦,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和智識學研社共同協辦。自2016年首次舉辦以來,騰雲峰會長期關注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曆程。本屆峰會聚焦疫情時代,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科學技術,以及無形但強大的文化力量,在重構與維繫連接中發揮的突出作用。
撰文 | 韓啟德
整理 | 王一葦
近一百多年以來,科學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飛快進步,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產生了巨大的物質力量,乃至成為第一生產力,隨之也與社會發生了從來沒有過的緊密聯繫。科學不僅推動經濟發展,而且深刻影響了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推動政治、社會與文化發展,公眾享有科學帶來的巨大利益。與此同時,社會給予了科學巨大投入,因此公眾有權知曉科學界在做什麼、做得好不好。科學只有取得公眾的理解,才能得到更大支持;只有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科技創新才能獲得肥沃的土壤。這些決定了當今社會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已有普遍的共識。我在這裡僅舉幾個例子說明:
第一個例子,關於轉基因食物是否有害健康,曾在中國全社會引起大的分歧。雙方都列出很多理由,都認為自己是有科學依據的,爭論不下。其實問題很簡單。認為無害的一方的主要依據是那麼多的人已經吃了20年轉基因食物,還未見不良反應報告。這一點是可以證偽的,因為如果某一天發現了顯著的不良反應,結論就可以被否定。而認為有害一方觀點是不可證偽的,因為即使再有更多的人、更長時間吃轉基因食品,還是沒有發現有害,他可以說那是因為吃的人還不夠多,時間還不夠長。所以,如果公眾都了解可證偽是科學的基本特徵,結論就是顯而易見的,就不至於造成那麼大的社會分歧。
第二個例子是新冠疫情發生後,陰謀論居然能不斷在網絡上傳播。事實上陰謀論者舉不出一個站得住的證據,如果公眾都懂得科學要求實證,即使不懂得目前人類已經掌握的基因操作技術無法獲得現在流行的冠狀病毒,也不會那麼容易被陰謀論所迷惑。
第三個例子,最近上海發現兩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馬上就有些地方拒絕接受所有從上海來的人。剛才我參加一個評審會議,就有一位上海專家因為害怕到北京後不能入住賓館而取消了行程。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公眾對科學要求定量和確定性這些要素理解不深也是有關係的。
再舉一個例子, 疫情初始,就有人把希望寄託於疫苗;現在有的疫苗還在III期臨床階段,不少人就爭著搶先要接種,乃至造成過多的 「緊急使用」 情況。這些都源於人們對疫苗研製所需要經過的嚴格的科學程序不夠了解。
上面這些例子說明公眾了解科學的重要性,說明我們科技工作者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之外,還有責任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應該努力向全社會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我國的科普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飛快發展,優秀的科普作品和傑出的科普人士層出不窮。這次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有不少科學家和醫護人員結合新冠疫情進展情況與公眾關心的問題,傳播相關科學知識,為公眾提供理性的指引和積極的幫助,既體現了專業精神,又充滿人文關懷,值得稱道。
為了推動和彰顯科學家的公共服務精神,饒毅教授夫婦、王立銘教授夫婦發起成立了 「賽先生」 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獎,我也積極參與。目的是通過表彰在科普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模範人物,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從而促進更多科學家和醫學專家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參與科學傳播,回饋社會,直接幫助到老百姓。
同志們,朋友們,肆虐的新冠疫情,以及包括氣候變化、海洋酸化和超級耐藥菌在內的環境和健康挑戰時刻提醒著我們,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仍然異常脆弱。在當今時代,科學和醫學的知識,理性的思維和駕馭網際網路等科技工具所需的技能,正在逐漸成為人們生存的必需技能。缺乏它們會讓我們的生活陷入困頓。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在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該有這樣的使命擔當,在發展科學事業的同時,堅持科學精神,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成為這場關係到人類命運之戰的中流砥柱。